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早期新界道路網的里程碑

早期新界道路網的里程碑 龍鎮邦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新界 , 只有兩條主要道路 – 青山道和大埔道 , 環繞新界一周 , 連接九龍與各主要鄉鎮 , 如荃灣 屯門 元朗 新田 上水 大埔 沙田等 , 全程約53.5英哩 , 為方便駕駛者確定距離 , 沿途都設有里程碑 Milestone (M.S.) , 用麻石製成 , 高約3英呎 , 兩面皆有刻字顯示里數 , 每一英哩設一座 , 筆者小時乘巴士遊新界 , 總喜歡留意這些里程碑 。

現將所有53處里程碑的原來位置列出如下*

早期英軍的軍用地圖 (1945年版1:20,000, 1957年版1:25,000, 以至1970年版1:25,000) 皆有標示這些里程碑 , 而近年港府出版的地圖 (1976年初版至今的 1:20,000) 直至1997年前仍有標示 , 但1997年後就取消了 。

自70年代開始 , 新界的道路網急速發展 , 獅子山隧道 屯門公路 吐露港公路 3號幹線等相繼落成 , 而原有的青山道和大埔道亦經多次擴闊 改道 拉直後 , 里程碑已無實質作用 , 而絕大部份亦消失了 。

筆者在一偶然機會下 , 竟發現一[滄海遺珠] – 51 號里程碑 , 仍屹立在九龍水塘附近的大埔道旁 , 原好無缺 , 希望有關當局能把它移至安全地方 , 好好保護這文物 。

*53處里程碑原來位置

應對氣候變化 實踐低碳生活 (上)

綠色生活 - 應對氣候變化 實踐低碳生活 (上) 盧冠廷


(註: 本文節錄自本年六月五日盧冠廷先生(綠色生活支持者)在香港科學館「應對氣候變化,實踐低碳生活」講座,並徵得盧先生同意轉載。)

在二千年我已開始談「地球變暖」這問題,當時並未獲得公衆的關注。今天全世界都在談論這問題。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在氣候高峰會中清楚表明: 「如果全世界的政府不採取政治手段,為彌補地球變暖而衍生的問題達成協議,地球將會出現大災難。」1993年有600個全世界代表簽署了一份文件,表示如果我們不行動起來,我們便放棄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機會。

今天「地球變暖」已成事實,每天我們都從報章和電視看到水災、火災、旱災等自然和人為災害的新聞。資料顯示: 全球75%的珊瑚礁已面臨死亡,75%的蜜蜂已經消失。人類長期濫用化肥和農藥,操作手機產生的幅射,都能間接把蜜蜂殺掉。今天,科學家認為: 人類所需的食物佔90%依靠蜜蜂播種。假如所有的蜜蜂滅絶,人類亦會在60年後滅亡。

在談「低碳生活」之前讓我提供一些資料: 全球的老虎只剩餘2500隻,1400隻在印度,600隻在印尼,50隻在西伯利亞,估計在20年後,老虎將滅絕。從1950年至現在,地球的物種已消失了50萬種。目前科學家在繼續發現新品種,但消失的比新發現的速度快得多。今天人類步向滅亡的速度比以前的快1000倍,這世界已滅亡了5次,每一次都有80至85種物種消失,上一次是恐龍時代,在65萬年前,這次輪到我們人類,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次人類的消失是人類自己造成的。人類在最近100至200年間濫用了石油產品,令經濟社會加速發展,後果是天然資源全被破壞,為此人類要負上絶大責任。人類真正的財富不是金錢,而是水源、泥土、樹林、生物多樣性。

其實,實踐低碳生活十分容易,只要我們願意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去做。
先談衣着方面。大家是否知道每年有300至500萬萬的農民中毒,其中30萬死亡。這些大多數是種植棉花的農民,因棉花種植過程涉及15種致癌的農藥。除農民因中毒死亡,泥土和生態環境亦被破壞。所以選擇衣服宜盡量選用由天然物料製造,最好是用有機物料,沒化學物質製造的衣服。雖然它們的價錢稍貴,但對大自然和人類都有好處,這是值得的。

洗濯衣物方面,要盡量貯滿一機衣物才啟動洗衣機。如果一個家庭每周使用洗衣機5次,每年便耗掉26000公升的水。至於鞋子方面,市面已有用循環再用物料製造的鞋子,但它們的價錢相對昂貴。假如美國每個家庭穿着回收物料製造的鞋子,美國的堆田區可減少210萬磅廢物。

飲食方面: 盡量食用有機食物,雖然它們的價錢較貴。大家亦應該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吃蔬菜少吃肉,以九成蔬菜一成肉的比例進食。對個人來說,由於肉類含豐富的蛋白質,殘餘的蛋白質在人體內會產生毒素,損害健康。而生產一公斤牛肉要用10000公升的水,耗用水資源頗多。大家應少喝些牛奶,有人相信牛奶能減低骨質疏鬆,但美國、英國、芬蘭、瑞典的人喝奶多,當地患骨質疏鬆的人口亦最多。牛奶其實並未能有助減低骨質疏鬆。此外,世界各地的農場飼養牛隻,多用飼料餵食。由於飼料被加入了老鼠藥,以便長期貯存貨倉,牛隻餵食含鼠藥的飼料後,會吸收毒素並存於身體脂肪內,引至部份人士因喝牛奶患癌症。一般農場少飼養有機牛隻。英國皇室擁有自己的農場,因此皇室人員可飲用到有機牛奶,吃到有機牛肉。

(待續)

路氹訪古 - 澳門路環及氹仔歷史回顧 (下)

路氹訪古 - 澳門路環及氹仔歷史回顧 (下) 青松


民國年間 (1921年) 澳門人口約有八萬五千人,其中漁民約六萬人,佔總人口的71%。路氹兩島設有人工養殖蠔場,亦有鹹魚和蝦醬製造工場。1923年葡人發骰寶牌予籤鋪生意經營者,自始賭場出現在路氹。自上世紀二十年代,炮竹業、火柴業、神香業興起,成為路氹兩島三大手工業。今天氹仔島仍存有大型炮竹厰遺址。至六十年代末,三大手工業開始式微,再被紡織業取代。八十年代末期,紡織業再被地產業取代。

據資料顯示,1940年全澳共有三十多家造船廠,大部份在路氹兩島。1970年開始,捕魚業開始步入式微。1980年路氹兩島仍有三十八家造木船廠營運。1990年澳門因造船技術落後,只餘十家造船廠,其中九家在路氹兩島。今天只餘數家仍在艱苦經營。

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路環島上的客家居民仍多,其中長樂客家人以李為大姓,九澳村的惠州客家人以鍾為大姓。氹仔島卓家村則以來自山西、陝西卓姓客家人為主。今天,澳門總人口約有54萬人,其中大部份居民住在澳門半島,路氹兩島人口較少。

氹仔島昔日的三家村,林家村、周家村等土地,今天已建成高樓大厦,成為小城區。路環島昔日的茘枝村,舊址位於路環填海地左方路旁船厰旁。黑沙村即現在黑沙灣威斯汀酒店附近,曾有重要考古發現。先後在九零年代和二零零六年,香港中大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考古隊,在黑沙曾發掘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工具、陶片水晶玉器半製成品和清代陶瓷墓葬品。這些發現証明四千年前黑沙已有先民聚居,並引証這些先民當時已掌握玉器生產的高級科技。

今天九澳村只有一線由海洋花園開出的15號巴士可達。由於位置偏遠,交通相對不便,年輕的村民多已搬離,留下長者居住。雖然如此,今天環境幽美的九澳村附近,仍有數個機構單位在運作,它們包括天主教慈幼會的雷鳴道主教紀念學校 (附設宿舍予學生留宿)、澳門水泥厰、石油氣艙庫、澳門貨櫃碼頭、九澳天主教痛苦聖母堂、九澳老人院和弱能人士青年院舍等。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澳門城市化的步伐加速,農畜業迅速沒落,農地減少。1985年11月路環島一部份面積被政府闢為郊野公園。路環市中心和海旁十月初五路的古蹟頗多,包括聖方濟各天主堂 (1928年)、天后廟 (康熙十六年)、譚仙廟 (同治元年)、三聖廟、觀音廟等。此外,濃厚殖民地色彩的小建築: 衛生局、聯合國颱風委員會秘書處、圖書館,一一分佈在婆娑的假菩提樹的行人路旁。路環與橫琴島一水相隔,國民可乘船經小碼頭登入澳門境。路環海旁沿途風景秀美,已成為訪澳遊客和澳門居民假日休閒摯愛的好去處。 (全文完)


資料來源:
1.「澳門路環及氹仔鄉村歷史及古蹟」講座,鄭煒明博士主講。(二零零一年六月二十六日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演講廳)
2.《氹仔路環歷史論集》鄭煒明博士著

相片描述
1. 九澳老人院
2. 九澳天主教痛苦聖母堂
3. 石油氣艙庫
4. 九澳山頂

踏遍青山

踏遍青山 周文煉


讀毛澤東詞”清平樂”(會昌)上半闕
東方欲曉,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風景這邊獨好。
覺得甚合行山旨趣,於是用”踏遍青山”為我們的小組命名,並草兩詩以抒其情。

(一)
踏破鐵鞋攀險頂,
遍尋勝跡步履輕。
青草野藤埋荒徑,
山水清清滿柔情。
(二)
踏足郊原步履輕,
遍訪勝跡寄暇情。
青春結伴且尋樂,
山蔭道上聽鳥鳴。

踏遍香港的大小山頭是我們小組的目標。三年來行了不少,未行的仍很多。我們並没有時間表,只要”人未老”就可以去,因為”風景這邊獨好”。是嗎?!

將漢字申請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探索 將漢字申請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梓莘


我國的文明,始孕於商代,是公元前十七世紀,是兩千多年前的事,比之埃及在公元3500 年就已經發 ?,故埃及自稱是<<世界之母>>。但埃及的文明,比較於兩河流域就不及巴比倫和蘇美人,而蘇美之前還有歐貝德文化,在公元前5000 年已經產生,這是地球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方。我國的新石器時代,最早也只在公元前800 年而已。

從文字上講,地球上最早出現文字,也是兩河流域。所謂兩河,就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拉斯河,它們源於亞美尼亞,入注伊拉克境,合成新月形肥沃平原。在廣漠的沙莽平原中,造就肥沃平原区,自然人文薈萃。因而孕育文明是得地利優勢。人們認識這地区,一般都指巴比倫。巴比倫早期的阿卡德文化,他們的楔形文字,與巴比倫是不盡相同。而他們的文字,其實都發源於更早的蘇美文字。蘇美的拉加什城邦和烏爾城邦,已有四千多至五千多年之久。可惜的是,在公元前不久,兩河的鄰邦興起了一個波斯,他們的強大,足以橫掃流域諸<<國>>,楔形文字遂告終亡,到今天已成死文。因波斯另起一種綫形文字。

埃及本來像中國一樣,永遠都仍然屹立著,在歷經諸王朝而逐漸衰敗後到公元前,和巴比倫同一命運,臣服於波斯鐵蹄之下,同時,連埃及本身文化也徹底崩潰。宗教信仰與使用文字甚至日常用語,統統歸順於入侵文化,都阿拉伯化起來,只餘下沙漠邊沿的金字塔和尼羅河兩岸的廟宇廢墟,供遊人凴吊外,可以說,埃及文化也同時告終,文字也成了死字。

惟獨中國,自商周秦漢以?,雖有外敵匈奴入主,蒙古人溶不掉漢族文化,女真族入主,同樣溶不掉漢族文化。外人可以強佔我們的國土,可以殺掉了皇帝,但動不得漢語,他們要用漢字下命令,要學漢語來管治漢人。所以,漢文出現的時間,歷史及不上埃及,更及不上巴比倫蘇美久遠,但它的生命力非常頑強,是殺不掉,推不倒,滅不了的。

漢字是黃河流域自行孕育發芽,没有受到外來影響或干預的本土文化,由半坡發現的最早最簡單的雛形文化起,由圖畫化到甲骨、金鼎文,以至入秦滅眾文以統一天下,漢字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顯示它的生命力。

漢字的頑強生命力並煥發著無比的延展性,東出朝鮮、日本,南下安南半島,都受漢文影响,漢文在日本語中,到今天仍佔著重要元素。
漢字對於維繫中國眾多民族,担當著?帶的重要角色。不同的語言,通過漢字,可以達致思想交流,和睦相處。

漢人還是一門美學與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人們通過書寫各種不同字體,演繹各家書法,臻達更高的藝術境界。?從練習、演繹、欣賞,可以怡情養性,提高精神生活的質素。書法藝術在國畫中是相輔相承,不可或缺,亦可獨立欣賞。我國的著名書法家不少,在國人心目中,享譽甚隆。
漢字是中華民族自<<開天闢地>>以來,一塊無限價值的瑰寶,是倉頡(相傳)傳留給後代子孫一件非常矜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每个中國人給予重視和珍惜,也值得讓世界人民給予應有的認知和重視。

漢字是中國一件十分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持久力到今天未減,而且会維持到更遠更久。因此作為使用漢字的香港(可與其他地方联同),應該向世遺組織申請,力爭勝利。

酒城無處不飛花(上)

美加萬里遊 - 城無處不飛花(上) 梁文偉


幅員遼闊的安大略省(Ontario)以其超過10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僅次於魁北克省(Quebec) ,但實際上她的政經地位才是加拿大的大哥大,更是加拿大的心臟。她湖泊之多之大是全國之冠,此外,金、鎳、鈾、葡萄酒、冰酒、蔬果、雞蛋及木材產量更位世界前列;當然,其工業、貿易甚至由尼亞加拉瀑布衍生的電力都處於全國領導地位;不過這塊南起自加美邊境,北抵浩瀚冰凍荒蕪的哈遜灣(Hudson Bay),似乎一切榮耀都歸於較暖的聶勝湖(Lake Nippissing) 迤南地區,其中被美名為「金馬蹄」(Golden Horseshoe)的安大略湖以西沿岸更是全省得天獨厚的黃金地帶。安省人口佔全國1/3強約1300萬人,其中九成均集中在省府多倫多及周邊範圍,居民來自世界各地,異國情調之豐,生活文化之奇,種族信仰之異,風景和氣候之多樣性均揉合得頭角崢嶸,無與倫比。

安省的尼亞加拉半島 (Niagara Peninsula)地區緯度低、氣候佳、土壤優,最適合葡萄生長,更是加拿大重要的酒鄉,葡萄酒的產量佔全國的80%,當中主要產地包括聖嘉芙蓮市及尼亞加拉湖濱小鎮 (Niagara-on-the-Lake)。

尼亞加拉湖濱小鎮原名畢拿士堡(Butlersburg),1781年美藉英裔的保皇黨人因戰亂被迫逃亡至此,成為首批開荒牛並改名為紐瓦克(Newark)鎮。1792至1974年曾一度成為上加拿大(Upper Canada)的首府。 1812年美軍佔領了此小鎮,並在撤退前大肆破壞,其後英國人將其火鳳凰再生,更於1880年重新定名尼亞加拉湖濱小鎮,藉以區別位於25公里外的尼亞加拉瀑布城。

2006年8月24日雲妮駕車載我倆往北鄰的尼亞加拉湖濱小鎮盡情遊覽這個花園小城風姿。15分鐘的車程全是綠色世界,55號公路沿途雪杉錯落排列兩旁,左顧右盼周遭盡是廣袤肥沃的的果園,尤以種植葡萄樹居多。越過一幅如綠色巨氊鋪地的哥爾夫球場便來到小城的入口。

此城位於尼亞加拉河與安大略湖匯合處,人口約一萬四千多,與美國紐約州楊斯鎮 (Youngstown) 隔河互峙。入口當眼處最引人注目的是豎立一座古樸的1812年戰爭紀念鐘塔 (The War Memorial Clock Tower) ,同時也特別獻給第二次大戰為國犧牲的加拿大軍人,極具歷史價值。鐘塔後是一條康莊大道名皇后街 (Queen's Street),亦是全鎮唯一的商業街。形形色色、古式古香、别具一格的名店比比皆是,計有精品店、糖果店、帽子店、果漿店、雪糕店、冰酒店、聖誕用品店、古玩店、時裝店等。此外,大大小小、别出心栽的餐館、咖啡屋、酒吧、旅館皆多不勝數,其中最享負盛名的百年不變旅館是威爾斯王子酒店(Prince of Wales Hotel),曾招待過無數皇室政要及名人巨貫。前文敘述這裡曾闢為首府,故安省第一家銀行、第一家郵局、第一家藥店、第一家圖書館、1831年白色希臘復活式的聖安德列教堂(St. Andrew Church)、1847年的法院(Court House) ,而活水路邊教堂(Living Water Wayside Chapel)僅容六人更是世界最小的教堂,還有很多第一家都珍之重之保存至今,非常難得。此城的節日劇院(Festival Theater)是北美第二大上演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舞台劇之所,也是一年一度的蕭伯納節(Shaw Festival)之鄉。

穿梭清幽潔靜的大街小巷,矚目全是19世紀歐洲風韻的獨立樓房,建築之美,各自精采,或莊嚴凝重,或活潑輕巧,或華麗璀燦,或古雅樸實,不一而足,憑此大概也可以聯想屋主的性格吧。家家戶戶的前庭後園皆栽種艷麗的鮮花,蘭花更是不可或缺的配襯。街樹杉栢針樅,幼葉疏枝,千千並矗,相互掩影,蔭護如傘。古典燈柱皆掛上鮮花籃,路旁花槽滿佈羽扇豆、法蘭西菊、紅玫瑰、紫杜鵑;青與黃爭,紫與紅鬥,橙與綠配,白與藍襯,修飾得花團錦簇,盛夏嬌陽,金曦灑照,七彩繽紛,令人艷羨。毋怪該鎮榮獲1996年「加拿大最美的城鎮」封號,相信是當地官民上下一心携手努力的成果。我倆在一饒有十九世紀遺風的歐陸式旅館餐廳幽幽地喝其下午茶,聆聽雲妮口述風土人情,份外寫意。
隨後雲妮夫婦再度車我倆往此小鎮專誠拜訪其好友約瑟的酒莊(Joseph’s Estate Wines)。喜獲莊主熱情招待,品嘗各欵冰酒之餘,且詳細介紹冰酒的歷史和其進軍中國市場的鴻圖大計。從莊主給筆者多本宣傳小冊子,聽之閱之,品之嘗之猶如上了一堂寶貴的冰酒課,且讓筆者娓娓道來:
20世紀80年代,敏銳的酒商已經意識到安省寒冷的冬天可以為生產釀造絕好的冰酒提供一流的自然條件。安省地處五大湖範圍,充足的水源和尼亞加拉大瀑布的沖積使其土地肥沃,北緯43度的氣候最適合葡萄生長,優質的雷司令(Riesling)和維達爾(Vidal)品種的葡萄產量豐富,加之幾乎每年相同時間都有合適的天氣,讓葡萄在成熟時遭遇霜降,自然結凍等以上條件的完美組合,穩固了世界冰酒產量老大的地位。
尼亞加拉湖濱小鎮是加拿大最重要的產酒區之一。安大略湖帶來的豐沛水氣,促成了此間蓬勃的葡萄酒工業,酒廠提供有旅遊行程讓遊客參加品嚐選購。一年一度的尼亞加拉酒節(Niagara Grape & Wine Festival)更是全國盛事。此區主產的三種酒分別為:雷司令(Riesling )、莎當妮(Chardonnay),和瓊瑤漿(Gewurztraminer),白酒是尼亞加拉酒區的主流,但這裡也生產紅酒,還有鼎鼎大名的冰酒(Icewine) 。 Vintners Quality Alliance-酒商品質聯盟為加拿大的葡萄酒制定了生產和品質標準。VQA在加拿大相當於法國的AOC (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olee),義大利的DOC和德國的QMP-從葡萄園採摘到裝瓶的生產全程品質保證。VQA圓形獎章是加拿大紅酒品質保證的標誌。葡萄酒瓶上的VQA標誌著該酒為100%安大略生長的葡萄製造。


相片描述:
1. 尼亞加拉湖濱小鎮口的戰爭紀念鐘塔
2. 小鎮百年酒店老而彌堅,獨領風騷
3. 筆者與莊主約瑟、雲妮及萊士尼合攝於酒莊門前
4. 莊內到處可見葡萄成熟時的豐姿

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 (下)

氣候警示 - 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 (下) 李樂詩博士


「雪龍號」


「雪龍號」是中國專為科研而設的一艘破冰船,它的船頂設有衛星導航、先進的雷達、精密的天氣
監測儀器、現代化的通訊系統、船身邊緣設有EM電子儀器,可收集船行駛時擦過的冰塊密度和深度的數據。船邊還設有專門收集水樣、海床泥土的沉降器材、救生船、船尾設有直升機停機坪和拖網設備。「雪龍號」船上先進的搜集數據的科研器材很多,有潛水機械人、潛水飛機 (可在水中上下浮沈二百米)等。「雪龍號」的護航船名為「黃河號」。

「雪龍號」的直升機工作人員隨支援救援工作、驅趕北極熊外,他們亦協助勘察環境、監察冰站範
圍冰塊的變化、搜集冰塊密度和厚度的數據資料。「雪龍號」上有一批大學生組成的學習團隊,他們按個別的專長參與各項科研工作。「雪龍號」船上設有「北極大學」,每天舉行各科目的課堂,介紹有關天氣、冰塊變化、科研等專題講座。此外,由於「雪龍號」船上各崗位的工作都是極需耗用體能,一批年輕力壯的年青人協助設立氣象站、搬運儀器等支援工作。

「雪龍號」抵達北冰洋,在目的地建立冰站後,科學家團隊 (韓國、瑞典、芬蘭、美國、加拿大、俄國 ) 便離開船艙,携同儀器工具分組下船,前往四週的冰塊面進行工作,包括鑽取冰條冰芯樣本跟進化驗研究等。冰站每工作組安排一位防熊人員持鎗戒備。同時間,破冰船上有專人嚴密監察四週環境,倘若發現北極熊進入安全範圍,船長便通知全體科研人員停止工作登船暫避,免生危險。船上,另一組別的科學家負責研究北極熊、海豹、水母、低棲生物等資料。

氣象學家分別在船上拍攝氣象的相片,在冰面建立的臨時氣象站搜集樣本進行分析,每天兩次放氫氣球升空,收集臭氧層稀薄情況、氣壓、風速、温度等數據,透過無線媒體傳訊船上。由於近年極地科研的需要大增,中國計畫建造另一艘體積更大的破冰船,作為考察南極之用。

最近一次考察旅程中,「雪龍號」近距離與北極熊接觸了。「雪龍號」船長急召全體人員登船。當時船上正在烹調早餐,可能食物氣味傳出艙外。一隻孤獨的熊挨近船邊,母熊身體極瘦削,腹部不見脂肪,牠在浮冰上四處徘徊、停留、待了一天,似是向我們乞食,令人心痛! 見憐! 震驚! 最後直升機工作人員唯有把牠趕到四公里外的安全範圍,「雪龍號」的科研工作才能繼續。地球氣候變化已嚴重危害到極地動物的生存!
北極面對的問題

北冰洋這片地區蘊藏石油和天然氣等的天然資源。近年,俄羅斯曾派出潛艇進入北冰洋,在海底北緯90度的位置插上國旗。此事令美國、挪威、瑞典、丹麥等國都十分震驚,各國都開始關注此事件的發展。

據統計,北極圈地區的人口約四百萬,三分之一屬原居民愛斯基摩人。早前他們仍保存愛斯基摩民族的傳統,尊重生命,社羣互助關懷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現在,當地隨着物質生活改善,近年消費主義流行,當地的罪惡亦有所增加,人民傳統值價面臨挑戰。此外,由於天氣暖化,愛斯基摩狗隊面臨「失業」和捱餓,傳統的交通工具雪橇或被淘汰,愛斯基摩人的狩獵和傳統的生活方式亦面臨改變。

結語
研究冰海的變化,可以有助了解地球氣候的變化。北冰洋的考察發現令我們更意識到全球氣候暖化與地球生態危機的嚴重性。當地球的冰雪不斷加速溶化、海洋、空氣和土壤持續受污染、樹林過度被濫伐、水源乾涸、河流斷流、土地沙化日趨嚴重、水資源日漸緊張,氣候系統出現異常變化時,人類的生存備受威脅。

由於長期對大自然數據資料的搜集、科學化的研究和分析至為重要。未來,面對北冰洋受到全球氣候暖化而衍生的生態危機,中國將予以持續關注,投入更大資源進行科學考察,監察北冰洋的發展情況。近年,中國派出青年學生前往芬蘭、日本、韓國學習經驗,盼望在國家發展經濟活動時,同時改善生産的環保措施,減低對環境的破壞。至於個人方面,希望香港市民能從綠色生活開始,減少耗用能源,減少碳排放,紓緩氣候變化,愛護和珍惜地球----我們的家園。


北冰洋考察之旅
相片描述

1. 北冰洋的冰川
2. 李博士攝在雪地帳篷中
3.. 愛斯基摩人的狗隊

2010年10月19日 星期二

香港旅行遠足聯會公告

香港旅行遠足聯會公告

過去五年,十個環保團體包括:世界自然基金會、長春社、創建香港、大浪灣之友、綠色力量、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綠色大嶼山協會、西貢之友、香港地球之友及香港觀鳥會發現香港鄉郊至少有49 個地方,遭到不同方式的破壞,西貢大浪西灣、海下灣、土瓜坪、白腊和北區鎖羅盤只是冰山一角,不同的破壞方式包括 :
● 斬樹
● 傾倒廢料
● 挖掘土地
● 填土
● 填塘
● 非法開路
● 其他( 如違規發展、改變土地用途等)

漁護署公布了全港有七十七幅鄉郊土地,佔地二千七十六公頃,其中五十四幅沒有納入分區計劃大綱圖內,換言之要發展這些不屬郊野公園範圍的土地,當然不用城規會批准。 現時相信不少私人業權均是位處郊野公園周邊而未有任何規劃限制的私人土地,發展商已虎視眈眈,又或者蓄勢待發,大興土木,到時再有更多土地淪陷,造成更多既定事實。

本會希望當局儘快就一些具高度觀賞及保育價值的鄉郊地區透過《發展審批地區圖》,擬出更詳細的《分區計劃大綱圖》細述土地的用途、發展參數等資料,任何人要在這兩張圖則所覆蓋的範圍發展,根據《城規條例》,都要先得城規會批准,否則屬違法。

本會更建議政府或民間環保團體盡早成立「自然保育基金」,其運作及原則跟英國的「國家信託基金」類似,資金來源,包括實行會員制度、民間捐獻、與商界合作項目等。基金能夠買入值得保育的地點,給業權人提供合理賠償。

資訊速遞 資料組

資訊速遞 資料組


地質公園遊客中心

地質公園遊客中心位於西貢蕉坑的獅子會自然中心內,面積約160平方米,目的是介紹香港的地質環境,並提高市民對地球科學的興趣及對需要保護地質環境的意識。中心於二零零九年十二月正式啟用。地質公園遊客中心經改善後已於九月三日重新開放。參觀遊客中心後,遊客可前往戶外的岩石學園,這條由岩石標本組成的步道,展出了30項不同類形、在香港各處搜集得來的大型岩石標本,並有解說牌說明岩石的形成及年代等資料,遊客更可親手觸摸標本,感覺一下不同岩石的特點。
馬屎洲或赤門海峽免費地質導賞團 (只限社會服務團體、教會及志願機構)
大埔環保會於2010年10月至2011年3月期間舉行「馬屎洲或赤門海峽地質導賞團」予社會服務團體、教會及志願機構參與,讓大眾能認識新界東北的地質地貌及欣賞美景。由於團數有限,先到先得。活動由民政事務總署的「繽Fun融和社區活動 - 活出逍遙」贊助。查詢或預約日期,請致電大埔環保會,電話 2667 0992 或 電郵 tpgeopark@taipoea.org.hk


梅子林茅坪新娘潭 恐變大浪西翻版

繼大浪西灣和海下灣被揭發面臨破壞威脅,公民黨調查下發現新界梅子林、茅坪和新娘潭3個具高生態價值的地區,亦先後遭發展商購入業權,擔心發展商會先破壞其生態價值後再作發展,促請政府成立「新界鄉郊專組」,檢討自然保育政策及城鄉規劃。
梅子林是全港12個優先保育地區之一,大部分範圍已在分區計劃大綱圖列為「綠化地帶」。發展商於97年購入45幅地段,5年前向政府申請建550個單位的長者村,涉地76萬平方呎。最近發現梅子林整個地段被鐵絲網圍起,未知是否要展開工程。
茅坪被列為具有特殊科學價值地點,包括原生林風水林和濱水林地,另可找到66種不同的蝴蝶羣,亦有穿山甲、蛇鵰等稀有動物和鳥類。
新娘潭具高生態價值,有大綠蛙、花狹口蛙和蜻蜓等動物;可看到多種河溪地貌,包括瀑布、跌水瀑、壺穴、河溪侵蝕、砂岩、粉砂岩、礫岩等。本年6月前發現樹木被砍伐,有挖泥工程,泥沙污染新娘潭瀑布支流。


南丫島太陽能發電場 每年供應150戶用量

港燈斥資2300萬元建立全港最大型太陽能發電系統,7月起開始於南丫島發電廠天台運作,每年可減少520公噸二氧化碳。該系統採用「非晶硅薄膜技術」,由5500塊太陽能板(光伏板)組成,覆蓋面積8470平方,可用足20年。在50至60度高温下,非晶硅光伏板的輸出功率較傳統光伏板為高,即可發出較多電量,即使在陰雨天氣,亦有效將太陽轉化為電能。預計每年可生產62萬度電,相當於150個4人家庭全年電量。

觀鳥節2010香港米埔內后海灣拉姆薩爾濕地,是「東亞──澳大利亞飛行路線」內其中一個重要的遷徙水鳥中途站,每年冬天都有大量的雀鳥從北方飛抵。香港濕地公園毗鄰這片濕地,也成為了重要的雀鳥棲息地,包括黑臉琵鷺、羅紋鴨、花臉鴨和白腰杓鷸等16種全球性受威脅鳥種。到現在為止,香港濕地公園共錄得超過230種鳥類,約佔全港鳥種紀錄的50%,是一個觀鳥的好地方。今年冬季,這些候鳥將會再臨香港,成為「觀鳥節2010」活動的重要嘉賓,與大家一起慶祝米埔內后海灣濕地被列為拉姆薩爾濕地15週年,以及《拉姆薩爾濕地公約》簽署40週年。「觀鳥節」由2010年11月6日至2011年2月28日,活動主要分為3個類別:公眾參與、觀察記錄動感濕地。除了「觀鳥節2010」活動外,香港濕地公園全年均舉辦不同的學校、外訪、義工及其他公眾活動,歡迎所有人士參與。


澳洲攝影師盼港人認識大自然

愛研究地理史的Edward在香港長大,隨父親回到澳洲老家後,於1993年重回香港,自此醉心研究香港地勢,蒐集資料後,便背上20公斤重的攝影裝備攀山越嶺,於1993至2003年從攝影角度尋覓香港「自然美」,結集成“Hong Kong Nature Landscapes”,於今年四月由香港保育攝影基金(The Photographic Heritage Foundation)及香港大學出版社出版。除了容易到達,Edward指香港的郊野公園佔全港四成用地,「這是非常罕有,即使在美國,郊野公園只佔3%或4%!」Edward認為,最重要是讓港人認識,從而尊重大自然,因此正透過香港保育攝影基金籌款翻譯中文版,「若一切順利,中文版可於本年十一月出版。」

早期新界道路網的里程碑 龍鎮邦

早期新界道路網的里程碑 龍鎮邦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新界 , 只有兩條主要道路 – 青山道和大埔道 , 環繞新界一周 , 連接九龍與各主要鄉鎮 , 如荃灣 屯門 元朗 新田 上水 大埔 沙田等 , 全程約53.5英哩 , 為方便駕駛者確定距離 , 沿途都設有里程碑 Milestone (M.S.) , 用麻石製成 , 高約3英呎 , 兩面皆有刻字顯示里數 , 每一英哩設一座 , 筆者小時乘巴士遊新界 , 總喜歡留意這些里程碑 。

現將所有53處里程碑的原來位置列出如下




















早期英軍的軍用地圖 (1945年版1:20,000, 1957年版1:25,000, 以至1970年版1:25,000) 皆有標示這些里程碑 , 而近年港府出版的地圖 (1976年初版至今的 1:20,000) 直至1997年前仍有標示 , 但1997年後就取消了 。

自70年代開始 , 新界的道路網急速發展 , 獅子山隧道 屯門公路 吐露港公路 3號幹線等相繼落成 , 而原有的青山道和大埔道亦經多次擴闊 改道 拉直後 , 里程碑已無實質作用 , 而絕大部份亦消失了 。

筆者在一偶然機會下 , 竟發現一[滄海遺珠] – 51 號里程碑 , 仍屹立在九龍水塘附近的大埔道旁 , 原好無缺 , 希望有關當局能把它移至安全地方 , 好好保護這文物 。

路氹訪古 - 澳門路環及氹仔歷史回顧 (下)

路氹訪古
澳門路環及氹仔歷史回顧 (下) 青松

民國年間 (1921年) 澳門人口約有八萬五千人,其中漁民約六萬人,佔總人口的71%。路氹兩島設有人工養殖蠔場,亦有鹹魚和蝦醬製造工場。1923年葡人發骰寶牌予籤鋪生意經營者,自始賭場出現在路氹。自上世紀二十年代,炮竹業、火柴業、神香業興起,成為路氹兩島三大手工業。今天氹仔島仍存有大型炮竹厰遺址。至六十年代末,三大手工業開始式微,再被紡織業取代。八十年代末期,紡織業再被地產業取代。

據資料顯示,1940年全澳共有三十多家造船廠,大部份在路氹兩島。1970年開始,捕魚業開始步入式微。1980年路氹兩島仍有三十八家造木船廠營運。1990年澳門因造船技術落後,只餘十家造船廠,其中九家在路氹兩島。今天只餘數家仍在艱苦經營。

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路環島上的客家居民仍多,其中長樂客家人以李為大姓,九澳村的惠州客家人以鍾為大姓。氹仔島卓家村則以來自山西、陝西卓姓客家人為主。今天,澳門總人口約有54萬人,其中大部份居民住在澳門半島,路氹兩島人口較少。

氹仔島昔日的三家村,林家村、周家村等土地,今天已建成高樓大厦,成為小城區。路環島昔日的茘枝村,舊址位於路環填海地左方路旁船厰旁。黑沙村即現在黑沙灣威斯汀酒店附近,曾有重要考古發現。先後在九零年代和二零零六年,香港中大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考古隊,在黑沙曾發掘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工具、陶片水晶玉器半製成品和清代陶瓷墓葬品。這些發現証明四千年前黑沙已有先民聚居,並引証這些先民當時已掌握玉器生產的高級科技。

今天九澳村只有一線由海洋花園開出的15號巴士可達。由於位置偏遠,交通相對不便,年輕的村民多已搬離,留下長者居住。雖然如此,今天環境幽美的九澳村附近,仍有數個機構單位在運作,它們包括天主教慈幼會的雷鳴道主教紀念學校 (附設宿舍予學生留宿)、澳門水泥厰、石油氣艙庫、澳門貨櫃碼頭、九澳天主教痛苦聖母堂、九澳老人院和弱能人士青年院舍等。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澳門城市化的步伐加速,農畜業迅速沒落,農地減少。1985年11月路環島一部份面積被政府闢為郊野公園。路環市中心和海旁十月初五路的古蹟頗多,包括聖方濟各天主堂 (1928年)、天后廟 (康熙十六年)、譚仙廟 (同治元年)、三聖廟、觀音廟等。此外,濃厚殖民地色彩的小建築: 衛生局、聯合國颱風委員會秘書處、圖書館,一一分佈在婆娑的假菩提樹的行人路旁。路環與橫琴島一水相隔,國民可乘船經小碼頭登入澳門境。路環海旁沿途風景秀美,已成為訪澳遊客和澳門居民假日休閒摯愛的好去處。 (全文完)
資料來源:
1.「澳門路環及氹仔鄉村歷史及古蹟」講座,鄭煒明博士主講。(二零零一年六月二十六日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演講廳)
2.《氹仔路環歷史論集》鄭煒明博士著

相片描述
1. 九澳老人院
2. 九澳天主教痛苦聖母堂
3. 石油氣艙庫
4. 九澳山頂

文化探索 - 將漢字申請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梓莘

文化探索
將漢字申請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梓莘



我國的文明,始孕於商代,是公元前十七世紀,是兩千多年前的事,比之埃及在公元3500 年就已經發 ?,故埃及自稱是<<世界之母>>。但埃及的文明,比較於兩河流域就不及巴比倫和蘇美人,而蘇美之前還有歐貝德文化,在公元前5000 年已經產生,這是地球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方。我國的新石器時代,最早也只在公元前800 年而已。

從文字上講,地球上最早出現文字,也是兩河流域。所謂兩河,就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拉斯河,它們源於亞美尼亞,入注伊拉克境,合成新月形肥沃平原。在廣漠的沙莽平原中,造就肥沃平原区,自然人文薈萃。因而孕育文明是得地利優勢。人們認識這地区,一般都指巴比倫。巴比倫早期的阿卡德文化,他們的楔形文字,與巴比倫是不盡相同。而他們的文字,其實都發源於更早的蘇美文字。蘇美的拉加什城邦和烏爾城邦,已有四千多至五千多年之久。可惜的是,在公元前不久,兩河的鄰邦興起了一個波斯,他們的強大,足以橫掃流域諸<<國>>,楔形文字遂告終亡,到今天已成死文。因波斯另起一種綫形文字。

埃及本來像中國一樣,永遠都仍然屹立著,在歷經諸王朝而逐漸衰敗後到公元前,和巴比倫同一命運,臣服於波斯鐵蹄之下,同時,連埃及本身文化也澈底崩潰。宗教信仰與使用文字甚至日常用語,統統歸順於入侵文化,都阿拉伯化起來,只餘下沙漠邊沿的金字塔和尼羅河兩岸的廟宇廢墟,供遊人凴吊外,可以說,埃及文化也同時告終,文字也成了死字。

惟獨中國,自商周秦漢以?,雖有外敵匈奴入主,蒙古人溶不掉漢族文化,女真族入主,同樣溶不掉漢族文化。外人可以強佔我們的國土,可以殺掉了皇帝,但動不得漢語,他們要用漢字下命令,要學漢語來管治漢人。所以,漢文出現的時間,歷史及不上埃及,更及不上巴比倫蘇美久遠,但它的生命力非常頑強,是殺不掉,推不倒,滅不了的。

漢字是黃河流域自行孕育發芽,没有受到外來影響或干預的本土文化,由半坡發現的最早最簡單的雛形文化起,由圖畫化到甲骨、金鼎文,以至入秦滅眾文以統一天下,漢字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顯示它的生命力。
漢字的頑強生命力並煥發著無比的延展性,東出朝鮮、日本,南下安南半島,都受漢文影响,漢文在日本語中,到今天仍佔著重要元素。

漢字對於維繫中國眾多民族,担當著?帶的重要角色。不同的語言,通過漢字,可以達致思想交流,和睦相處。
漢人還是一門美學與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人們通過書寫各種不同字體,演繹各家書法,臻達更高的藝術境界。?從練習、演繹、欣賞,可以怡情養性,提高精神生活的質素。書法藝術在國畫中是相輔相成,不可或缺,亦可獨立欣賞。我國的著名書法家不少,在國人心目中,享譽甚隆。

漢字是中華民族自<<開天闢地>>以來,一塊無限價值的瑰寶,是倉頡(相傳)傳留給後代子孫一件非常矜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每个中國人給予重視和珍惜,也值得讓世界人民給予應有的認知和重視。
漢字是中國一件十分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持久力到今天未減,而且会維持到更遠更久。因此作為使用漢字的香港(可與其他地方联同),應該向世遺組織申請,力爭勝利。

美加萬里遊 - 酒城無處不飛花(上) 梁文偉

美加萬里遊
酒城無處不飛花(上) 梁文偉


幅員遼闊的安大略省(Ontario)以其超過10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僅次於魁北克省(Quebec) ,但實際上她的政經地位才是加拿大的大哥大,更是加拿大的心臟。她湖泊之多之大是全國之冠,此外,金、鎳、鈾、葡萄酒、冰酒、蔬果、雞蛋及木材產量更位世界前列;當然,其工業、貿易甚至由尼亞加拉瀑布衍生的電力都處於全國領導地位;不過這塊南起自加美邊境,北抵浩瀚冰凍荒蕪的哈遜灣(Hudson Bay),似乎一切榮耀都歸於較暖的聶勝湖(Lake Nippissing) 迤南地區,其中被美名為「金馬蹄」(Golden Horseshoe)的安大略湖以西沿岸更是全省得天獨厚的黃金地帶。安省人口佔全國1/3強約1300萬人,其中九成均集中在省府多倫多及周邊範圍,居民來自世界各地,異國情調之豐,生活文化之奇,種族信仰之異,風景和氣候之多樣性均揉合得頭角崢嶸,無與倫比。

安省的尼亞加拉半島 (Niagara Peninsula)地區緯度低、氣候佳、土壤優,最適合葡萄生長,更是加拿大重要的酒鄉,葡萄酒的產量佔全國的80%,當中主要產地包括聖嘉芙蓮市及尼亞加拉湖濱小鎮 (Niagara-on-the-Lake)。

尼亞加拉湖濱小鎮原名畢拿士堡(Butlersburg),1781年美藉英裔的保皇黨人因戰亂被迫逃亡至此,成為首批開荒牛並改名為紐瓦克(Newark)鎮。1792至1974年曾一度成為上加拿大(Upper Canada)的首府<註1>。 1812年美軍佔領了此小鎮,並在撤退前大肆破壞,其後英國人將其火鳳凰再生,更於1880年重新定名尼亞加拉湖濱小鎮,藉以區別位於25公里外的尼亞加拉瀑布城。

2006年8月24日雲妮駕車載我倆往北鄰的尼亞加拉湖濱小鎮盡情遊覽這個花園小城風姿。15分鐘的車程全是綠色世界,55號公路沿途雪杉錯落排列兩旁,左顧右盼周遭盡是廣袤肥沃的的果園,尤以種植葡萄樹居多。越過一幅如綠色巨氊鋪地的哥爾夫球場便來到小城的入口。

此城位於尼亞加拉河與安大略湖匯合處,人口約一萬四千多,與美國紐約州楊斯鎮 (Youngstown) 隔河互峙。入口當眼處最引人注目的是豎立一座古樸的1812年戰爭紀念鐘塔 (The War Memorial Clock Tower) ,同時也特別獻給第二次大戰為國犧牲的加拿大軍人,極具歷史價值。鐘塔後是一條康莊大道名皇后街 (Queen's Street),亦是全鎮唯一的商業街。形形色色、古式古香、别具一格的名店比比皆是,計有精品店、糖果店、帽子店、果漿店、雪糕店、冰酒店、聖誕用品店、古玩店、時裝店等。此外,大大小小、别出心栽的餐館、咖啡屋、酒吧、旅館皆多不勝數,其中最享負盛名的百年不變旅館是威爾斯王子酒店(Prince of Wales Hotel),曾招待過無數皇室政要及名人巨貫。前文敘述這裡曾闢為首府,故安省第一家銀行、第一家郵局、第一家藥店、第一家圖書館、1831年白色希臘復活式的聖安德列教堂(St. Andrew Church)、1847年的法院(Court House) ,而活水路邊教堂(Living Water Wayside Chapel)僅容六人更是世界最小的教堂,還有很多第一家都珍之重之保存至今,非常難得。此城的節日劇院(Festival Theater)是北美第二大上演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舞台劇之所,也是一年一度的蕭伯納節(Shaw Festival)之鄉。

穿梭清幽潔靜的大街小巷,矚目全是19世紀歐洲風韻的獨立樓房,建築之美,各自精采,或莊嚴凝重,或活潑輕巧,或華麗璀燦,或古雅樸實,不一而足,憑此大概也可以聯想屋主的性格吧。家家戶戶的前庭後園皆栽種艷麗的鮮花,蘭花更是不可或缺的配襯。街樹杉栢針樅,幼葉疏枝,千千並矗,相互掩影,蔭護如傘。古典燈柱皆掛上鮮花籃,路旁花槽滿佈羽扇豆、法蘭西菊、紅玫瑰、紫杜鵑;青與黃爭,紫與紅鬥,橙與綠配,白與藍襯,修飾得花團錦簇,盛夏嬌陽,金曦灑照,七彩繽紛,令人艷羨。毋怪該鎮榮獲1996年「加拿大最美的城鎮」封號,相信是當地官民上下一心携手努力的成果。我倆在一饒有十九世紀遺風的歐陸式旅館餐廳幽幽地喝其下午茶,聆聽雲妮口述風土人情,份外寫意。
隨後雲妮夫婦再度車我倆往此小鎮專誠拜訪其好友約瑟的酒莊(Joseph’s Estate Wines)。喜獲莊主熱情招待,品嘗各欵冰酒之餘,且詳細介紹冰酒的歷史和其進軍中國市場的鴻圖大計。從莊主給筆者多本宣傳小冊子,聽之閱之,品之嘗之猶如上了一堂寶貴的冰酒課,且讓筆者娓娓道來:
20世紀80年代,敏銳的酒商已經意識到安省寒冷的冬天可以為生產釀造絕好的冰酒提供一流的自然條件。安省地處五大湖範圍,充足的水源和尼亞加拉大瀑布的沖積使其土地肥沃,北緯43度的氣候最適合葡萄生長,優質的雷司令(Riesling)和維達爾(Vidal)品種的葡萄產量豐富,加之幾乎每年相同時間都有合適的天氣,讓葡萄在成熟時遭遇霜降,自然結凍等以上條件的完美組合,穩固了世界冰酒產量老大的地位。

尼亞加拉湖濱小鎮是加拿大最重要的產酒區之一。安大略湖帶來的豐沛水氣,促成了此間蓬勃的葡萄酒工業,酒廠提供有旅遊行程讓遊客參加品嚐選購。一年一度的尼亞加拉酒節(Niagara Grape & Wine Festival)更是全國盛事。此區主產的三種酒分別為:雷司令(Riesling )、莎當妮(Chardonnay),和瓊瑤漿(Gewurztraminer),白酒是尼亞加拉酒區的主流,但這裡也生產紅酒,還有鼎鼎大名的冰酒(Icewine) 。 Vintners Quality Alliance-酒商品質聯盟為加拿大的葡萄酒制定了生產和品質標準。VQA在加拿大相當於法國的AOC (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olee),義大利的DOC和德國的QMP-從葡萄園採摘到裝瓶的生產全程品質保證。VQA圓形獎章是加拿大紅酒品質保證的標誌。葡萄酒瓶上的VQA標誌著該酒為100%安大略生長的葡萄製造。

相片描述:
1. 尼亞加拉湖濱小鎮口的戰爭紀念鐘塔
2. 小鎮百年酒店老而彌堅,獨領風騷
3. 筆者與莊主約瑟、雲妮及萊士尼合攝於酒莊門前
4. 莊內到處可見葡萄成熟時的豐姿

綠色生活 - 應對氣候變化 實踐低碳生活 (上)

綠色生活
應對氣候變化 實踐低碳生活 (上) 盧冠廷


(註: 本文節錄自本年六月五日盧冠廷先生(綠色生活支持者)在香港科學館「應對氣候變化,實踐低碳生活」講座,並徵得盧先生同意轉載。)

在二千年我已開始談「地球變暖」這問題,當時並未獲得公衆的關注。今天全世界都在談論這問題。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在氣候高峰會中清楚表明: 「如果全世界的政府不採取政治手段,為彌補地球變暖而衍生的問題達成協議,地球將會出現大災難。」1993年有600個全世界代表簽署了一份文件,表示如果我們不行動起來,我們便放棄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機會。

今天「地球變暖」已成事實,每天我們都從報章和電視看到水災、火災、旱災等自然和人為災害的新聞。資料顯示: 全球75%的珊瑚礁已面臨死亡,75%的蜜蜂已經消失。人類長期濫用化肥和農藥,操作手機產生的幅射,都能間接把蜜蜂殺掉。今天,科學家認為: 人類所需的食物佔90%依靠蜜蜂播種。假如所有的蜜蜂滅絶,人類亦會在60年後滅亡。

在談「低碳生活」之前讓我提供一些資料: 全球的老虎只剩餘2500隻,1400隻在印度,600隻在印尼,50隻在西伯利亞,估計在20年後,老虎將滅絕。從1950年至現在,地球的物種已消失了50萬種。目前科學家在繼續發現新品種,但消失的比新發現的速度快得多。今天人類步向滅亡的速度比以前的快1000倍,這世界已滅亡了5次,每一次都有80至85種物種消失,上一次是恐龍時代,在65萬年前,這次輪到我們人類,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次人類的消失是人類自己造成的。人類在最近100至200年間濫用了石油產品,令經濟社會加速發展,後果是天然資源全被破壞,為此人類要負上絶大責任。人類真正的財富不是金錢,而是水源、泥土、樹林、生物多樣性。

其實,實踐低碳生活十分容易,只要我們願意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去做。
先談衣着方面。大家是否知道每年有300至500萬萬的農民中毒,其中30萬死亡。這些大多數是種植棉花的農民,因棉花種植過程涉及15種致癌的農藥。除農民因中毒死亡,泥土和生態環境亦被破壞。所以選擇衣服宜盡量選用由天然物料製造,最好是用有機物料,沒化學物質製造的衣服。雖然它們的價錢稍貴,但對大自然和人類都有好處,這是值得的。

洗濯衣物方面,要盡量貯滿一機衣物才啟動洗衣機。如果一個家庭每周使用洗衣機5次,每年便耗掉26000公升的水。至於鞋子方面,市面已有用循環再用物料製造的鞋子,但它們的價錢相對昂貴。假如美國每個家庭穿着回收物料製造的鞋子,美國的堆田區可減少210萬磅廢物。

飲食方面: 盡量食用有機食物,雖然它們的價錢較貴。大家亦應該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吃蔬菜少吃肉,以九成蔬菜一成肉的比例進食。對個人來說,由於肉類含豐富的蛋白質,殘餘的蛋白質在人體內會產生毒素,損害健康。而生產一公斤牛肉要用10000公升的水,耗用水資源頗多。大家應少喝些牛奶,有人相信牛奶能減低骨質疏鬆,但美國、英國、芬蘭、瑞典的人喝奶多,當地患骨質疏鬆的人口亦最多。牛奶其實並未能有助減低骨質疏鬆。此外,世界各地的農場飼養牛隻,多用飼料餵食。由於飼料被加入了老鼠藥,以便長期貯存貨倉,牛隻餵食含鼠藥的飼料後,會吸收毒素並存於身體脂肪內,引至部份人士因喝牛奶患癌症。一般農場少飼養有機牛隻。英國皇室擁有自己的農場,因此皇室人員可飲用到有機牛奶,吃到有機牛肉。 (待續)

氣候警示 - 北冰洋考察之旅(上)

氣候警示 - 北冰洋考察之旅(上) 李樂詩

(註: 本文節錄自本年四月十日李樂詩博士 (科學工作者) 於理大蔣震劇院「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講座,內容介紹她多年來北極圈考察的經歷和見聞。)

自一九八六年開始,我在不同的年代,數次前往北極北冰洋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緯度進行考察,二
零零八年是最後一次的探索旅程。對中國考察隊准許我在五十五歲屆考察員退休年齡仍繼續登上北冰洋考察船,我衷心感謝!

一九八四年,中國開展了南、北兩極的科學考察工作,至今這方面的工作已發展得十分完善。在經歷國際地球日和多次國際性會議後,中國在極地科研工作方面,已從過去封閉的態度變為開放的取向。

通常意義上的北極地區,指的是北極圈(即北緯66度33分)以北的廣大地區,包括北冰洋和周圍的陸地、島嶼,總面積2,100萬平方公里。在加入國際科學考察委員會後,中國在北極圈的挪威斯瓦爾巴德群島成立了黃河站,容許科學家利用站內的科研設施開展各自設計的課題研究,內容涉及生物、物理、天文、地理、氣候、政治、人文等多個學科領域。

中國隊科學家在北極的研究重點主要圍繞北極海、冰、氣界與北極氣候系統的混合變化。同時,在北極各地域,亦有來自不同地區的科學家在進行有關天空、海洋、氣候、海平面、深海、海脊的關係等的研究工作。在北冰洋考察的工程上,中國、美國及其他國家是伙伴關係,彼此在考察得來的數據,可以共用於科研工作上。

一九九零年我跟隨愛斯基摩人學習了極地求生技巧歷程,九三年首次踏足北極點,為了解中國在當地設立研究點的可能性,一九九五年與中國隊前往北極點。九六年中國正式成為國際北極科學委員會,我參與了兩次的北冰洋考察行程,主要任務是拍攝考察沿途的錄像和相片。今年 (二零一零年) 科學考察隊亦將舉行再一次北冰洋考察。

南、北兩極是地球上最大的空調機制。由於地球大部份的國家是位處北緯,故此,北極的科研工作更形重要。研究工作範疇涉及海洋和大氣的橫流。北極的範圍是北極圈內的地區,北極點是北緯90度。
南、北兩極的考察都是在當地夏天才出發的。前往南冰洋考察的旅程比前往北冰洋艱苦,因為南冰洋海面風急浪高,探險船上的顛簸極為厲害。

三次的北冰洋考察行程都需要取道相同航線,以便持續在相同位置搜尋可靠數據和相關的樣本,進行科學分析。北極考察的對象包括海洋和冰塊兩方面,考察區域主要是白令海(Bering Sea)、楚戈奇海(Chukchi Sea)和加拿大北部的海盆(Canadian Basin)。沿途設立冰站一百二十多個,每站定時都需搜集不同的數據。其中,考察人員要在加拿大北部的海盆鑽探二千米下的海床,取得土壤樣本,尋找二氧化碳和甲烷含量的數據,以便評估地球暖化的情況。

海洋考察
考察船在出發去程中經白令海時,把設有潛標或浮標的儀器放下海中,儀器所取得的數據會傳輸回船艙的電腦。回程考察船中透過衛星導航的幫助找回儀器,收集海水樣版和各學科數據。取自不同深度和不同水域的海水和海床泥土樣版,可提供有關海水的鹹度、温度、養分等資料供研究用。在破冰船上的實驗室內,科學家即時對收集到的海水、土壤樣本進行觀察和初步分析,透過微生物、海藻和低棲生物的樣本,了解海洋生物的生境的變化。

中國考察船自上海出發,經日本、阿拉斯加、白令海、楚戈奇海,抵加拿大北部的海盆進行考察。

一九九九年記錄其中一次考察行程是從加拿大北部,乘坐雪橇由愛斯基摩狗隊拉動前往北極。沿途仍見大面積的冰川和雪山。二○○二年開始見到冰裂現象,見冰川多被溶化。格陵蘭島海岸的冰塊已消失,海岸線已靠近民居房子,植物從泥土中冒出頭來。

一九九九年中國考察船首次進入北冰洋地區,抵達北緯74度海域,仍見相當面積的冰川。至二零零三年,考察船已駛進北緯80度海域。至二零零八年,考察船更進入北緯85度海域。今天,由於格陵蘭島周邊的冰川已大量溶解,北冰洋冰面反射熱量的面積減少,相反,吸收陽光的海水面積增大,加速海洋暖流的力量。過去,白令海曾是全球第三大海域,魚量最豐富的水域。由於生態環境的惡化,現在這海域的魚穫已大減。

二零零八年是第四屆國際極地年,各國對地球「全球暖化」日趨嚴重的現象深表關注。中國破冰船「雪龍號」再次進入北冰洋地區考察。其他國家的科學家亦獲准同船前往。由於暖化嚴重,當時破冰船只找到一處合適較長時間的科研基地。每次考察旅程共約七十五天,包括來回航程,停留百多個冰站的科研工作時間等,由於研究的任務繁多,考察旅程中船上每位人員都分秒必爭,十分忙碌。
(待續)

相片描述
1. 北極圈風景
2. 中國考察船「雪龍號」
3. 李博士攝於「雪龍號」前方
4. 科研人員在北冰洋上做研究工作

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

南中國畫裏的鄉村—蘇家圍(下) 朱石年

南中國畫裏的鄉村—蘇家圍(下) 朱石年

蘇家圍附近又有座「義峰蘇公祠」,他就是在明朝中葉開發「義合墟」三位創業人之一。
義峰蘇公祠比東山蘇公祠晚建四十年。四百年前蘇氏三個義字輩兄弟義軒,義居和義峰開發墟場,取「合水」與義字輩之意,冠名「義合墟」。本來鵝卵石兩邊都是商舖,由於一出來就是東江黃金水道,當年這裏商業是相當發達的,不幸於1964年被洪水冲毀,現在只留下這令人回味的古道和一塊「義合古街」的木牌。
義峰蘇公祠的一副對聯是:「 眉山開奕葉 合水衍支流 」。
眉山,是指蘇東坡出生在四川的老家;合水蘇家圍現有四十三户,住上二百多人,最低輩分是百字輩,屬蘇東坡後代第三十五世。
蘇軾生於1036年,到二零零零年代計,九百七十年傳三十五代,平均一代人約二十七年。
筆者太祖文公朱熹,生於1130年,比蘇東坡晚九十四年,我屬文公的第三十二世孫,八百七十年來,每一代也是二十七年,何其巧也? 朱文公說過: 每隔三十年就要修譜,古人以三十年為一代,是合乎邏輯的,雖相去亦不遠矣。
祠堂神位面,前掛有一盞大花燈,據說是這條村生了兒子的家人在來年的正月十三舉行點燈儀式掛上去的,點燈即是添丁的意思,儀式結束後就把新生兒的輩份和名字記入族譜,封建時代重男輕女,女兒是没有此殊榮的。
盛會年年有,今年特別多。
蘇圍大門貼張蘇家子孫大合照,旁邊寫;「 蘇氏宗族八百眾 」,是今年上元節從外地回來飲春酒時拍下的。故又在門聯兩旁,用紅紙加多一副對聯:「花燈輝合水 春酒醉眉山 」。 圍頭人擺酒,都係大碗酒大塊肉,離鄉別井的親人,久別重逢,敍天倫之樂,昔時賢文也寫;美不美,鄉中水? 親不親,故鄉人?
蘇東坡喜歡吃肉;(據說東坡肉,即客家扣肉,是他老人家研究出來的),但他更喜歡竹,所以蘇家圍的人也繼承先人的傳統,在村子的周圍都種上翠竹,清風徐來,搖曳生姿,環境倍覺幽美,記得坡翁一首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後有好事者狗尾續貂,添兩句於後: 若要不瘦又不俗,最好竹笋炆豬肉。坡翁泉下有知,其必拈髯微笑曰:孺子可教也。

蘇東坡既好食肉,又無酒不歡,所以他的後人也在村裏開了一家「客家娘酒坊」。
夕陽舍北,流水溪東,雙扉盡敞, 一帘當空,我們離遠已望見一支「酒」字紅旗,迎風搖展,酒家娘送上黃酒一杯,其味香醇,水村山郭,別具流風,門前,貼有一張照片,寫蘇東坡與客家娘酒的不解之緣。

梅花開盡白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嚐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
村頭巷尾,有塊木牌寫: 東坡食府,李斌兄和河源鄉情報編輯,帶我到村內一間食肆,吃了碗豆腐花和番薯糖水,既解暑,又止渴,還勝過乾隆皇下江南時吃的珍珠粥,這間小店,八仙枱櫈,曲檻回環,勝景當軒,清風入牖,當爐紅粉,笑臉迎人,令人懷: 寄游踪於當日,傳韻事於斯樓之感!

最令人遺憾的是祠堂正樑懸掛的牌匾,本來有六十三塊,不幸於文革時被燒去六塊,現存的三塊,是從豬圏及當床板幸存下來的,學府頒賜的牌匾,能有六十多塊,可見得當年蘇家學風是非常昌盛的。

蘇家圍客家村,位於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義合鎮,離河源市二十六公里,北臨東江,南依久社河,河梅高速公路從蘇家圍的東南面經過,交通方便。
蘇家圍是蘇東坡后裔聚居的圍村,山環水抱,阡陌縱橫,袅袅炊煙,雞犬相聞,被譽為南中國畫裏的鄉村,對此良辰美景,亦足令人發思古之情。

行山與快樂指數 林根深

行山與快樂指數 林根深

每逢假日, 行友不約而同地到達指定的時間和地點集合,齊往郊區共享大自然。每周七天,都有行友從不間斷地參加自己心儀的路線,共同出發預定的地點,有若魚如得水,齊過快樂的一天。
快樂與樂觀是很難計算出來的,任何人都不能把快樂與樂觀衡量論述。不過,像上述的行友旅行情況,也最起碼能看得出行友的心情是喜悅的。每週辛勤工作了六天,剩下來的一整天,難得的是自己的「自由日」,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無壓力,無利益衝突,名和利拋諸腦後。反映出來的另一面,只有開心,只有互相照應,增加彼此友誼,兼且,可以最少的使費,但可消磨一整天,大家甘之如飴,不介意重遊再重遊的郊野地!

不知大家有没有認識一個叫「不丹」的國家,此國家身處亞洲內陸,在中國和印度及尼泊爾的夾縫中,是一個小國家。該國民風淳樸,國民無論生活習慣、思想、道德標準和人生的價值觀,都是極之相似。他們不介意國家社會落後,國內街道可不用任何交通燈指揮交通是世間少有,安於現狀,有没有工業不打緊,不著重任何上進。國家政策也和國民看齊,只搞旅遊業,雖然賴以為生,但又把旅遊業自我的約束,不會濫做該門生意,足夠便滿足,不認為需要很多錢才可生活,平淡度日,平常心地維持現狀就是最好,就是最快樂。

從上面「不丹」這個國家的情況與香港相比較,真的是一個天,一個地。香港人日理萬事,唯利視是,每天拼命地賺錢,多多都認為不夠,甚至用不潔的手段去争取。人的心態變得勢利,教壞了孩子而不知。追求物質,大飲大食,弄壞了身子,多方講求高科技,互相炫耀,繁榮表面,內裏空虛,咭數滿身,做生意純以自私心作出發點,希望没有競争,「同行如敵國」的思想,最好只有自己做某行業,別人最好不做。生活在香港的人又是否快樂?! 香港人慣把「要揾食」的口頭禪掛在口唇邊,難道你閣下要揾食,別人不需要揾食? 另外,為了「揾食」,莫非没有其他事可做? 因此,若論香港人的快樂指數,不知從何說起!香港人就是這樣認為:「有錢,不一定是快樂,但没有錢,就肯定不快樂!」 因此,香港人便長年累月地 “博命揾錢”!!

快樂的指數是很難界定的,是主觀的,標準是因人而異的。把一些認同使人歡悅幸福的東西加諸閣下身上,也不一定會令你快樂。快樂與否,在於主觀的看法,若以客觀的情況去更換了主觀的標準,便會出現像「不丹」的例子,但某程度上筆者却認同不丹的快樂標準,你呢?
想來想去, 香港人,尤其是香港行友,才是快樂的一群,不是嗎? 他們在enjoy一天的行山過程當中,說說笑笑,絶少涉及利益,地位。儘管閣下是大老闆,也一視同仁。行山里數一樣,欣賞郊區風光也一樣,大家也以平等平輩互相稱呼,無需訶諛奉承。行友狹路相逢時,大家只會說聲 “早晨!”或 “你好嗎?” 平心而論,香港的地理環境是很適合行山的,是全世界少有的行山地,能在一天裏享受郊遊樂,外國地方很多都辦不到。因此,我們應該好好珍惜,不應在假日,腦袋裏還整天盤旋着錢呀!錢呀!

快樂指數同是功用指數的一種,很難有一個特定標準,國與國有所不同,人與人之間亦有分別,有人每天拼命賺錢,也有人樂天知命,總之,凡事心安理得,不作強求,順其自然,適當滿足,心裏總會感到"快樂”永遠陪伴着自己。

小牛山、水牛坳、黃牛坳 山客

小牛山、水牛坳、黃牛坳 山客

公共設施和地圖上的名字,並非百份百正確的,有時也有錯誤的,下列一些,值得討論。

1. 沙田坳有一公厠,位於商店的對面,很受歡迎且經常爆滿,叫十二笏村公厠,名字令人大惑不解。此地明明是沙田坳,為什麼不叫沙田坳公厠,却把一公里外的山村來命名。

2. 慈雲山和大老山之間的山坳,早年出版的地圖(一九五七年,共二十四張,第十五張),已標明称割草坳Grass Cutter Pass,後來出版的地圖,不知何故,名字変了吊草岩。坳即山口,兩山間低陷之處,称為坳,合乎情理,割草坳一名,有何不妥?今称吊草岩,有点不通,应还原「割草坳」。

3. 水牛山以東的芙蓉別(山),同一張上述的地圖,亦早已標明該山名「小牛山」, Carf’s Head,芙蓉別乃誤称。小牛山高五一四公尺,它位於六0六公尺的水牛山和六0四公尺的黃牛山旁,命名寓意為該兩牛所生之子,实至名歸。芙蓉別乃山村,位於牛坳山之南,茂草岩之西,兩者不容混淆。

4. 同樣是第十五張地圖,已標明水牛山和小牛山之間的低坳,名「水牛坳」Buffalo Pass 。打瀉油坳乃誤称,不知何所据而云然,名称应消失。有一張一比一萬的地圖(一九六八年出版,共五十九張,第八0張),其時打瀉油坳的名称尚未出現,更將水牛坳称為大老坳,明顯錯誤,水牛坳地勢平坦,只有別的地方会打瀉油,此地不会。

5. 黃牛山西坡,有山坳名石芽背,意即石芽山之背,甚為不解。石芽山背後是水牛山,再背後是黃牛山,最後才是石芽背,該山坳為何不叫黃牛背?山坳以西的尖尾峰,並非高聳的山峰,只是低矮的山崗。山坳南下一百公尺、為麥徑通道,有山路下走大腦廢村到蠔涌谷,北走水牛坳去西貢,南行大老坳落九龍,西經小瀝源往沙田,行山人士称花牛古道,不会叫花石古道,該山坳应正名叫「黃牛坳」。東有水牛坳,西有黃牛坳,兩坳互相輝映。

其中四点謬誤,敬希有關部門,下次製圖時給予修正,標示合適的地名。拿著正確地名的地圖行山,路途更暢順,行程更愉快。

「香港明清時代海防」 (下) 蕭國健

「香港明清時代海防」 (下) 蕭國健

(註: 本文節錄自本年五月二十八日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暨歷史研討所蕭國健教授「香港明清時代海防」講座,並徵得蕭教授同意轉載。)

大鵬千戶所城:

清朝1644年建國後源用明朝海防政策。在大鵬所城設營級軍隊,設參將主管,任用漢人。
清1704年大局穩定,鄭成功被剿滅,沿海恢復平靜。當時朝廷增強沿海防衛,把大鵬千戶所城二分,加設陸上新安營,駐守深圳。增強大鵬所,改為大鵬水師營,參將管轄香港地帶,包括四個唐汛:
九龍灣(九龍汛)、大嶼山(大嶼山汛)(分流)、紅香爐汛 (註1)、東涌口汛(註2)。 另1717年加建大嶼山炮台,置八枝炮、設二十間兵房。另一個炮台位於東涌,名石獅炮台,備有兩個炮位、八枝炮、一個火藥庫、三個兵房,駐有三十多兵的小軍隊,守護當時東涌與赤立角之間的窄小海峽。

清1794至1810年間,太平日子頗久,炮台設備日趨落伍,朝廷要再加強兵力。
1783-84年因越南西山阮姓人士作亂,越南政府倒台,當地官員逃難出海。當時適逢廣東漁民前往東京灣捕魚,船隊六隊聯手作業。船隊碰到越南逃難的官員,船員獲贈武器進行搶劫,獲得財富漁民返國購置槍炮裝備自己。後來領袖鄭七被越南政府册封大司馬(今國防部長),幫助官員重奪政權。最終鄭七和越南皇俱被革命份子所殺。

清1793-1807年間越南海盗作惡,其中有中國漁民。歷史有名的「東南艇盗」由中國沿海六隊漁民組成,包括以鄭七為首的紅旗,此外尚有黃旗、青旗、藍旗、黑旗等。鄭七死後,艇盗失去越南人的支持,自行在潮州、廣州、海南島等水域分割地盤。1810年清廷清除「東南艇盗」後,水師茍享安逸。

張保仔原為新會一個漁民子弟,1807年被屬紅旗的鄭一捉拿,成為其弟鄭七手下一個頭目。1809年鄭一遇颶風翻船溺斃,船隊由其妻鄭一嫂領導,因各旗不服由女流領導,鄭一嫂重用了張保仔,惟張保仔亦未獲各旗重視。1810年張保仔歸降清朝,帶領清兵清除「東南艇盗」,後來晉身為官。鄭一嫂亦成其妻並貴為官太。經此事件,清政府知道國家海防薄弱,炮台設計不足,故下令白靈鑄造七十多枚新炮,分置香港沿海炮台。現東涌炮台仍存放着這些古炮。

嘉慶十五年清政府再加強海防,加設「水師提督」一職。朝廷開始在鄉村招募當地漢人農民為兵,並引入「行伍」方式: 農民兵在勝戰後獲晉升官陛。東莞大鵬城出四個提督(官階正二品),他們死後都獲追封將軍。其中一位為名的賴恩爵將軍,他曾在香港官涌之戰六次戰勝英軍。

後來朝廷在中國沿海設四個水師,立兩廣水師提督(官二品)和閩浙水師提督,統管水陸兩軍。各省亦設陸路提督(官從二品)主管陸上軍隊。

清1810年廢除佛堂門炮台,加建九龍炮台(今九龍城寨公園對出的足球場位置,樂善堂小學所在處),建設九龍炮台,置八支炮增強九龍防衛。1817年建石獅炮台。

1831年
英國人進入香港。清軍明白香港當時的炮台已不適用,遂向朝廷要求增強防衛。清廷議決把大鵬營一分為二,一為右營,一為左營,即增加一倍軍隊。左營是舊的大鵬營,右營設在大嶼山,即東涌寨城 (註3)。設大鵬營辦事處,軍官自己駐大鵬,右營設一個守備(營長),帶領一支軍隊,守東涌。第一任營長何俊龍要自建辦公室,調動資源建城。他是東涌上嶺皮村何姓人。何俊龍本在香山當軍,調返故鄉大嶼山任此職,並調動香山商人的稅收用作建城,不足之數則自行籌措。當時何俊龍選近海城址,要與海邊略有距離,選址前方本為該村祠堂和何氏書室,因建築阻礙視線而被拆掉。

1837年英國人入侵香港。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大鵬營兩營兵力不足保衛香港,被升為大鵬協(壘),又稱師,相等再增加一個營的兵力。中方在尖沙咀建懲英炮台,位處在尖沙咀水警總部和九龍公園內。此外,在佐敦道海傍英皇佐治五世公園內,建官涌炮台(前面對廣東道政府船塢)。把南頭寨船隊五十多艘再加十五隻船,負責巡邏尖沙咀一帶。

1840年英軍攻打尖沙咀,見該地杳無人煙,登陸取水卻被陳連星設伏兵於官涌,受擊敗逃,此戰役又名「官涌之戰」。英軍共六次嘗試登陸香港失敗。

1841年陳連星被調往舟山作戰,後中國與英方開始和談,雙方草議尖鼻嘴條約。耆鄯以為草約已成實,把陳連星調返東莞。
1841年二月英軍在派兵突襲尖沙咀,因陳連星已內調,官涌炮台失守,英軍終於成功登陸。英軍接著攻打東莞。耆鄯以為中英雙方在草約尖鼻嘴條約階段,故遲遲没有未派兵增援。最後中方大敗,虎門之戰中陳連星和關天培戰死。
1842年最後中英雙方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

1843年從福建調來賴恩爵將軍駐港。1847年賴恩爵將軍(官陛副將) 建九龍寨城,後被晉升為水師提督。一年後賴恩爵逝世。九龍寨城被天地會佔據。後大鵬城張玉堂副將被調替任其位,他領兵即日收服九龍寨城捉首領羅亞添處決。張玉堂駐守香港其間,只帶兵不能打仗,對面是英屬地,只巡視街道,見棄紙上方有文字,文字乃天賜,發起檢拾棄紙燒燬予上天。守九龍寨城閒時手書。現城寨公園內有張玉堂書法壽字。張玉堂認識英文,曾替馬禮遜中華大辭典寫序。留港十四年至八十四歲離任。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清朝放棄香港的防禦工事。 (全文完)


備註:
(註1) 紅香爐汛: 位天后地鐵站天后廟之石台上,該天后廟是軍隊曾駐守的地帶、廟內有碑記載紅香爐天后廟的名字,廟背後為紅香爐山、屬大鵬水師,天后廟有石級,為船隻繫繩處。

(註2) 東涌口汛: 位馬灣涌,有一條橋於離石獅炮台不遠的東涌墟前小河及鐵橋口,遺址尚有數間破屋和地基。

(註3) 東涌寨城: 建於1832年,有駐兵和民居。三門拱晨、接秀和長更。正面十尺濶,高十尺,底部為十五尺,建築方式為「鐵包金」。工人先在左右寨城地面兩側建牆體,分別用兩層石往上堆高,中間再加泥層成牆,再在寨城正中前方地面建牆體,合成寨城前身。

路氹歷史 澳門路環及氹仔歷史回顧 (上) 青松

路氹歷史
澳門路環及氹仔歷史回顧 (上) 青松


二零一零年七月十一日週末,一個仲夏艷陽天的日子,筆者適逢參觀好友李惠珍女士在澳門瘋堂十號創意園舉辦「13點FUN FUN澳門遊 」作品展之便,早上順道遊覽了澳門的路環及氹仔兩島。以下讓我們借助港大饒宗頤學術館研究主任鄭煒明博士的研究資料,回顧一下路環及氹仔兩島的歷史。
路環及氹仔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是鄰近澳門半島的兩個離島。氹仔 (Taipa) 面積6.8
平方公里、由三條大橋與澳門半島連接。路環 (Coloane) 7.6平方公里,由佔5.8平方公里的填海區與氹
仔連接。明清兩朝路環及氹仔屬香山縣 (今廣東中山)。自1668年,香山縣濱海各地有海盗騷擾,加上
當時官兵酷虐,民生困苦。路氹兩島成為農民、漁民、海盗、劇盗和三合會成員混居的社會,居民身份
複雜,曾出現多次民變。

乾隆年十一年 (1746年) 路氹兩島民生改善,地價上漲,沿岸蛋民漁船聚泊,島上建有商舖二百多間。

據清《香山縣志》(1750年) 記載: 香山為產鹽地區。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路環鹽竈灣 (路環村) 村民以產鹽為生,故鹽竈灣又名鹽灶,該村村民亦稱為灶戶。今天路環譚仙聖廟前方的大空地為昔日鹽場遺址。當年路環海灣漁船眾多,清朝派有舟師和陸兵駐守。1855咸豐年間,海盗陳開襲擊氹仔,路氹蛋民漁船被徵往廣西梧州,助勦陳開的大成國政權。

1797嘉慶年間,氹仔島部份村民多為香山縣沙田 (註) 地主的佃戶。他們從事耕種,每年納租榖予地主。另有村民把沙田築基成壆,培植魚苗,經營魚塘,兼養豬、羊、雞、鴨、鵝等家禽為生,婦女則採蠔幫補家計。1827年路環島設有石礦場,客家人以採石謀生。以上路氹的民生模式持續至上世紀八十年代。

自十九世紀初,由於路氹兩島位處珠江沿岸,鄰近香港、油麻地、將軍澳、石岐、順德陳村、東莞新會、南海、龍江、九江、江門、佛山、廣州等地,因此與上述各地的水道交通頻繁。

鴉片戰爭 (1840-1842年) 期間,葡萄牙人趁中國國勢衰落,採取了軍事武裝、政治暴力和欺詐手段,強佔屬中國領土的路環及氹仔兩個島嶼。對於路氹兩島的主權,葡人與中國一直沒有達致任何條約或協議。

1846年葡人向氹仔原居民勒索財物。1847年,葡人在氹仔西沙咀興建炮台,派兵駐防,同年九月九日正式豎立葡國旗幟在炮台上。1855年葡兵佔據氹仔,增派駐兵,在西沙設立綠衣館(今警察局),興建兵房和洋房,又向村民收取田租和人頭稅。氹仔島有氹仔村、三家村、林家村、周家村等村落,其中氹仔卓家村具有二百多年歷史。

1860至1890咸豐年間,路環島有路環村、黑沙村、九澳村、茘枝村等。葡兵曾侵擾路環荔枝灣,強搶村民榖物,又試圖收稅。1908年葡人在路環九澳山建兵房,建路和量地。1910年八月葡人武裝侵略路環,正式開始對路環長達八十多年的殖民統治。

清光緒七年 (1881年),路氹海灣的漁船聚泊。墟內商鋪二百多間,有木材鋪、搭棚、建築材料、文具店、雜貨店、裝修店等。街道人流中有商販、泥水匠、油漆工人、打石工人、風水師父……恰似一個繁榮的小商埠。

清光緒十年 (1887年),氹仔島仍有商舖船厰二百多戶,魚行、魚欄成行成市。路環島有商舖船厰一百二十多戶,船運、造船、典當舖、鹽店行業興旺。

1910年清朝滅亡,葡人以軍事化的殖民手段掌控澳門,路氹的原經濟日漸衰落,由小商埠淪為村落,路氹墟市仍存。
(待續)
(註)
沙田: 指沿海、沿江、沿河濱水之區,一切淤積漲生的田垣,如圍田、潮田、桑基、葵基、魚塘、草坦、水坦、鹹田及荒田等。香山縣的沙田,僅有「圍田、潮田、桑基、魚塘、草坦、水坦六項」。


資料來源:
1.「澳門路環及氹仔鄉村歷史及古蹟」講座,鄭煒明博士主講。(二零零一年六月二十六日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演講廳)
2.《氹仔路環歷史論集》鄭煒明博士著

運河行識 梁文偉

美加萬里遊
運河行識 梁文偉


佛教五蘊皆空的色、受、想、行、識啓示我們不要事事執著,樣樣斤斤計較。它帶領著我們追求心靈的無限超越,無盡的深化,用不同的條件和方法去探討生命的意義,強調修行要能不為外境動心,更要不時返觀自照,有安身立命的高深哲理。筆者標題的行識只是從身體力行去尋求知識,擴闊眼界,拓展思想的領域。其實,親臨某地遊歷,與當地的居民生活打成一片,所得的體驗必深,隨時遇到有令人喜悅的見聞,未必見於旅遊指南的記載,與「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文所介紹的運河是在北美洲舉足輕重的偉蘭運河 (Welland Canal),它位於尼亞加拉瀑布以西的聖嘉芙蓮市 (St. Catherine)範圍,南北縱貫全城。聖嘉芙蓮市設立於1876年,面積97.11平方公里,人口約44萬人,是安大略省(Ontario)第六大市鎮,尼亞加拉地區最大城市。它三面皆被河水包圍,東有偉蘭運河為伴,南連伊利湖(Lake Erie),北通安大略湖(Lake Ontario),全靠多條橋樑連接,此城橋樑之多,相信是全國之冠。


聖嘉芙蓮的核心優勢是擁有安大略省第一旅遊景點──尼亞加拉瀑布,温和的氣候和獨特的泥土造就這地區成為北美第三大花卉培植基地,尤以盛產優質葡萄聞名全國,同時這裡釀製的葡萄酒和冰酒更是世界公認品質最佳的生產地之一。此外,四座連接美加邊境的國際大橋是加拿大第二大的繁忙邊境,為這區帶來無限商機,高科技工業如電子通訊器材、電腦配件、科研開發及人才培訓皆以此地為中心。


筆者好友雲妮家住運河附近,她隨中丹(麥)血統的丈夫萊士利•梅比(Leslie Melbye)移居加拿大聖嘉芙蓮市達40年之久(萊士利的祖父 E.H. Melbye曾於光緒13年即1887年被派駐香港任丹麥領事)。夫婦育有兩名鑽石王老五。長子是專業畫師,故家中當眼處皆掛滿其傑作。次子是電腦程式工程師,雲妮躍進的電腦知識皆由他傳授。夫唱婦隨,雲妮被培養為業餘蘭花專家,更是插花高手,在加國插花比賽中榮獲冠軍及其它獎牌無數。此外,她的烹飪技巧了得,醬料搭配有板有眼,品嚐後令人回味無窮。她的人生充滿嗜好和趣味,樂觀圓熟,創意無限。有事可做成為一種自覺,一種快樂,往往用最短的時間把每一事物做到最好,越做越覺得生命不會空虛,到處遊歷才感悟世界奇妙無窮。她對家居所有佈置,皆親力親為,擅於襯托。後園的花、草、松、竹、魚(池),佈局匠心獨運,園林美景盡顯。她飼養一隻鸚鵡名〝寶寶〞,能言善唱,深得主人寵愛。


萊士利不幸於2005年尾病重垂危,家人最後一刻决定拔喉讓他安詳離去,但奇蹟地在除去他的氧氣罩後突然甦醒,主診醫生也嘖嘖稱奇並安排他回家由雲妮充當護士貼身照顧打針食藥。筆者感覺這老人家生命的延續是以親情「駁」回來的,心甚感動。


筆者非常幸運,2006年8月23日遊罷尼亞加拉大瀑布回程時順道往運河3號閘觀光橋一睹萬噸級貨輪入閘排水候降全程,觀感是貨輪像乘升降機緩緩落下, 10分鐘後,視線由最初的仰望跟隨水退而轉為下瞰,船身由高高在上退而低低向下,大開眼界之餘,不期然聯相到適者生存的人生哲理。


8月25日雲妮駕車載我倆往偉蘭運河沿堤漫步細賞。此運河首建於1824年,貨船從加拿大東岸的大西洋經聖羅倫斯河(St. Lawrence River)進入安大略湖,再通過偉蘭運河深入大湖區,成為北美洲中部和歐洲的水路運輸重要橋樑。


據資料顯示,此運河原來是當年在比利時的滑鐵盧一役中(1815年6月18日),擊敗法國拿破崙皇帝的英國威靈頓將軍(A.W.Wellington)所倡建的。威靈頓有先見之明,他認為要鞏固加拿大殖民地(註:加拿大由1763-1867年期間被割裂為英國殖民地),必須先建一條運河貫通北美洲中部的水道,以利防衛及補給。他更在1824年率先購入50股偉蘭運河公司 (Welland Canal Company)的股票,對推動集資興建運河起了鼓舞的作用,不可不說是一項偉大的貢獻。1829年11月30日首段運河落成通航,第二段及第三段分別落成於1848及1887年,最後一段則要到1932年才打通。回顧昔日的的運河水閘是用木造成的,開閘關閘不如今日的全科技化,只靠一群馱馬拉動,真是馬力無窮。


因為南面的伊利湖的水位比北面的安大略湖高出99.5米,所以興建這條全長43.5公里的運河時,需要在沿途設立多個能調節水位的水閘,目前共有8個升降水閘,方便貨輪順利通過。現時每年約有4000艘國際貨輪通過此運河,全程收費由5600至29000加元不等,視乎船身食水噸位、貨物種類和乘客多寡而徵收。運河會在冬季結冰期間封閉。


此運河除了是北美商貿航運樞紐外,更是一個旅遊景點。聖嘉芙蓮市政府特於第三號閘旁建造了一座觀光橋及博物館,館內收藏了不少昔日修築運河時所用過的工具,例如19世紀的潛水衣,氧氣樽和測量儀。館內同時展出古老消防車和救火裝備,還有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軍服、徽章、火藥和機師用過的氧氣罩等珍貴文物。 此外,當地政府更在運河旁修建了一條9公里的偉蘭運河風景大道(Welland Canal Parkway),遊人可駕車自由自在地欣賞運河兩岸綺麗風光,同時更在1號至3號水閘之間的路段增設一條長7公里的單車徑及步行徑,各適其適,任君選擇,可謂照顧周全。


我們沿無遮無欄的河堤漫步,斷斷續續可見數艘超級貨輪在腳邊刷身而過,幾乎可以零距離觸摸船身;連接兩地可開合的橋樑隨即配合收起「雙翼」,所有車輛一律靠邊排隊等候。觀其橋翼一開一合拍子緩慢,需時約20分鐘,再加上貨船如一條街般長,到此處好像「放軟手腳」,任由船身滑行而過,整個過程長達30分鐘。情景靜中帶動,動中帶靜,忙中有序,可能當地駕駛者已習以為常,大多安靜地耐心等候,勾起筆者聯想境隨心轉的禪機。


筆者最感恩的是萊士利仍帶著虛弱的身軀堅持於23日駕車載我倆往瀑布區遊賞及參觀偉蘭運河精華段。深感真摯的友情是一杯佳釀,愈久愈醇,芬芳長存。

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 (下) 林超英

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 (下) 林超英

(註: 本文摘自本年四月十日林超英先生(前天文台台長)於理工大學蔣震劇院「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講座,並徵得林先生同意轉載。)


最近半世紀 城市化 物質主義 消費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嚮往美國式、崇尚物質和消費主義的生活。人們開始搬離鄉村,遷居城市,與親友疏離。一些日子後,人們感到孤獨精神苦悶。為填補個人空虛的心靈,開始追求物質生活: 傢俬、汽車、大屋、暖氣、資訊設備等。及後,城市化、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和全球化深深地影響人的生活。


氣溫調節機壞了
氣候及生態綜合系統重整


近150年來,地球氣温持續上升。近十多年北冰洋的冰雪急速融化,海水平面穩定增加,北半球雪蓋面積大幅減少,都反映到全球暖化日趨嚴重。科學家憂慮地球能否回復健康平衡。

一直以來,地下的生物世界不斷埋藏二氧化碳,控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數量。人類在發展經濟之時,卻不斷卻反過來開採提取地下的石油,作為主要的化石燃料使用。

工業區工廠的煙囪看似無數人造火山,不斷發放二氧化碳。大地的樹木本應可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卻遭大量破壞。過去50年,全球已有約半數的熱帶雨林被砍伐。隨着北半球冰原冰雪的溶化,原本在苔原地下泥土的二氧化碳亦會被釋出。令氣候變化加劇惡化。此外,地下的細菌病毒更趨活躍,部份會迅速繁殖,追上氣候變化,另有一部份會消亡。疾病如登革熱、禽流感、日本腦炎肆虐。當微生物世界改變,人類世界會受影響改變。


氣候變化 全球變暖 極端天氣 旱澇失調 天災

天氣改變,天氣形勢會改變,天氣系統的位置隨着改變,雨水分佈亦會改變。倘若天氣温暖,厄爾尼諾現象會出現增多,進入香港的颱風數目會減少,日本、台灣受襲的機會會增多。由於颱風帶來百分之三十的雨水,香港可能因而缺水。


連鎖反應 生態變化 糧食生產
食水供應 疾病變異 社會動盪

近年香港的冬天變暖,木棉樹並未感寒冷而樹葉枯落,春天天氣早暖,木棉樹花便提早盛開。去年冬天眾多樹木長出新葉,秋天的花在春天開放。從生物角度看,香港的冬天已消失了。杜鵑花已提早在十月盛放。

生態變化會影響糧食生產 : 稻米、大麥的成長需要很多微生物發揮作用,天氣變化會影響微生物的運作,引至糧食減產。保守估計,至世紀末中國的稻米、大麥可能減產最高達百分之三十七。假如中國糧食減產百分之十,估計將會有一億人捱餓,對國家人民造成極大災難。

天氣系統變化會影響食水供應,天文台預測未來南中國南部會出現較多天旱,廣東各地人民會因水
資源短缺而關係緊張。天氣變化會影響疾病增多,社會不穩。 難怪兩年前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曾把氣候變化列入安全議題作討論。


氣候異變和香港人

在氣候異變這議題上,香港人既是受害者,亦是破壞者。一方面香港人要面對食水危機、食物危機、疾病風險、照顧弱勢社群等議題 ; 另一方面香港式生活令環境不斷受到破壞,香港人耗費資源的情況嚴重,消費品、肉食食品和食物的進口量極大,製造的垃圾量亦大。此外,香港人耗費在空調、運輸、裝飾燈光的能源量龎大,過程中往往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對地球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傷害。

總括來說,在環保這議題上,香港人是破壞者多於受害者。而在商業、工業、運輸、家庭各方面耗用的能源,以商業活動和運輸業數量最多,連同工業活動,共佔五分之四,家庭方面則佔五分之一。


選擇 未來在我手
生活模式 經濟模式 生命價值 道價值德
反思與改變


反思問題:
香港如何減輕本地的能源耗用量? 香港要怎樣做才能成為世界的大都會?
我怎樣生活? 我重視甚麼? 我人生何求?

政府一直倡議社會需要持續經濟發展,所以提高市民的經濟實力,鼓勵市民消費是重要的。繼續推崇這種消費主義的生活模式,將會加速地球的生態危機。

香港人是否想過: 夏天減少使用空調,可有助減低耗電量,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 多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減少使用私家車,可減低燃油消耗 ; 減少不必要的消費,改變消費型的生活省吃儉用模式,協助減低商業、工業、運輸、製造業相關活動方面的能源消耗,促進二氧化碳的減排。

其實,國民生產總值高並不代表生活快樂。相反,國民生產總值愈高的地方,人民生活愈不快樂。依我旅遊所見,居住在不丹、甘肅山區貧窮落後地區的人民和兒童十分快樂,他們並沒有擁有很多物質。

我們需要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相信人與人間加強溝通、建立友誼的重要。我們需要重視和珍惜家庭生活,重建與家人的關係,享受家庭生活。我們需要改變盲目追求擁有物質的習慣,停止不必要的消費活動。如果我們願意選擇度一個簡樸、以人為本的生活,我們便是幫助地球復原,是一個負責任的地球人。

註: ppm. ( parts per million) (百萬分的數量單位) 如250 ppm即百萬分之二百五十,或0.025%。

打醮(下) 饒玖才

打醮(下) 饒玖才

註: 本文節錄自香港史地和風物研究學者饒玖才先生著作《香港舊風物》(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01年版) 並徵得饒先生同意轉載。

在新界,打醮(或稱建醮)的習俗,是在過去三百多年逐漸發展而成的。它基本上沿襲舊華南地區打醮形式,但因地方歷史和環境不同,所以亦有其特色。不過,其宗教儀式部分,都是由道士(俗稱喃嘸)依道家規範進行。十九世紀時,新界各處建醮者很普遍。但到二十世紀初,有部份地區如屏山,因某些原因而停止;有些規模較小的,則併入較大的鄉約同辦。

據蔡志祥博士在八十年代調查,港九新界共有28個社團定期建醮,其中十年舉行一次的有18個;每年舉行有2個;其餘的為每二至九年舉辦一次的。主辦者絕大部份是農耕社區的居民,漁業社區居民組織佔很少數。前者稱為「太平清醮」,多在農曆十月舉行;後者稱為「安龍清醮」,多在農曆四、五月舉行,兩者都屬於「祈安醮」。在近30年,新界主要的醮禮有錦田太平清醮、長洲太平清醮、元朗天后誕會景、塔門天后神誕清醮、吉澳安龍太平清醮和林村建醮等。其中以前兩者最具代表性。錦田的儀式每十年舉行一次,長洲的則每年舉行。

錦田建醮的起因及目的,主要是酬謝清初周王二公解民困的恩德。錦田是鄧族聚居的區域,其祖先是宋朝崇寧年代 (1102-1106 )從江西宦遊到廣東而卜居錦田的,後來子孫繁衍,到了明末已成為新界地區的大族。清初「遷海」,錦田亦在搬遷範圍內。被迫徙居內地的鄉民,因人地生疏,難以謀生,餓死者不少,有些要賣兒女,是一場大災難。

稍後,廣東巡撫王來任,向清廷力陳「遷海」政策難以防止明遺臣從台灣反攻,而禍害居民甚大,對國家稅收亦有損失,請皇帝收回成命。經過兩廣總督周有德的努力,清廷終於改變政策,准許「復界」。錦田居民返扺家園後,為感謝兩位的大恩,特地興建了「周王二公祠」,來紀念他們。該祠後又兼作族中子弟學堂,稱為周王二公書院。此外,還定下建醮答謝兩位恩人的規矩,並藉此以超渡因遷界而喪生的亡魂。首次建醮是在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建醮是十年一次,最近兩次分別在1984年和1994年。醮期是在農曆十月下旬吉日開始,為期五日六夜。籌備工作,在年初便開始進行,依照傳統,族中長老在周王二公祠用「杯卜」選出多名「緣首」,又從族中千多名男丁中挑選六十人,為建醮工作人員。首先粉飾周王二公祠,然後在祠對開空地,搭建醮棚,棚內正中為醮壇,安放主神位,其左邊供奉文林郎神位,其右邊為木偶戲台。醮場在左右兩邊則是鄧族各村代表和進香子侄聚集和休息的地方,每村一室。醮棚的左邊為齋堂,供參拜者吃齋,右邊為大王殿。醮棚的門口,還有紙紮的高大門神在兩旁守衛。

整個佈置莊嚴雄偉。而通往周王二公祠的入口處,還搭有一座門樓,上書「天恩共沐」和「錦田鄉十年酬恩建醮」兩行大字,門柱亦有「對聯」。

醮壇供奉的,主要為周有德和王來任兩位的神位,其餘的為土地、井、樹諸神位。開壇前,先舉行請神儀式,將眾位神靈由上天請到壇上。儀式由五位穿彩袍的道士領先,穿長衫的「緣首」隨後,由吹鼓手奏樂,以及豎起招神幡,沿醮場四個方向誦經,請諸神到醮壇神位,接受鄉紳及村代表的叩拜。然後由新界政務處長主持啟壇儀式。醮會期間舉行多場法事,醮神祭鬼(因遷界而死的亡魂),以祈求闔境平安,村民在醮期內均須齋戒,以示虔誠。同時每晚公演粵劇為村民提供娛樂,稱為「神功戲」。醮禮結束前還有一個「行香」儀式。即由主持者帶領神靈,由醮場巡行至參加的鄉村「祝福」,保佑村民未來平安。建醮的費用不菲,除部份由「祖嘗」撥款外,均由各村捐助。除祈福消災外,建醮使鄧族人士重過去一段苦難歷史,認識前輩當年重建家園的艱辛。

打醮花費不少人力物力,亦有導人迷信之嫌。不過,從另一角度來看,它是新界最重要的地方活動,有團結當地社會的功能。此外,對旅遊事業,亦有一定貢獻。
(全文完)

編委啟示 - 有關旅聯之聲(142期)集稿

編委啟示
為保障屬隊聯絡人通訊資料正確,請於每期消息稿內附註屬隊聯絡人電話、電郵地址
資料。倘屬隊遺漏聯絡人資料,編委會不會負責補遺。

有關旅聯之聲(142期)集稿

截稿日為10月5日,請屬隊準時遞交十一、十二月份活動消息予本會。為節約印刷費支出,篇幅規限為不超過四分之一版面,約800-1000字。編委會將刪減文稿超逾的字數。唯以廣告形式刊登者則不在此限。遲到的稿件,恕不受理,敬請留意。

交稿途徑:
1. 郵遞方式交稿: 九龍旺角郵箱79882號,郵件上需附有截稿日郵戳。
(查詢電話:9511 1935黎民鏗)
2. 電郵方式交稿:本會電郵地址:“ hkhachina82@yahoo.com.hk”
3. 傳真方式交稿: 透過電話號碼:2242 2771傳真交稿。文稿抬頭請註明 “活動消息”。(早上十時至晚上八時)傳真後致電9482 3895劉康孫核實。

行友園地 歡迎投稿:
每篇字數限1000字內。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地址、聯絡電話。
編者對來稿有删改權,如不欲删改,請註明。
4. 如來稿不獲採用,恕不個別通知。

資訊速遞 資料組

資訊速遞 資料組
大浪西灣慘遭毀容


曾於2006年獲漁護署選為香港十大勝景之首的西貢大浪西灣,其臨近海邊一幅約1公頃的林地近日遭剷平,成為沙塵滾滾的地盤,因土地屬私人擁有,政府無法可執。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指出,全港郊野公園內的私人土地,佔全港土地面積約1%至2%,長遠會有發展壓力,建議政府研究全數收購這些土地,徹底解決具自然生態價值土地屢遭破壞問題。李少文又促請地政總署密切留意開懇土地的進展,若未經申請改變土地用途,如把土地發展作骨灰龕或興建樓宇,應盡快阻止。
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指出,郊野公園範圍內外都有不少具生態價值的私人土地,但不少土地至今仍未有發展審批地區圖,政府沒有執法權力。他認為應盡快為這些地點製訂發展審批地區圖,然後規劃土地用途,將私人土地包括在內。他形容大浪西灣是深涌事件的翻版,昔日深涌亦未有規劃土地用途,發展商展開工程後,政府才急忙「補鑊」,他預期政府會為大浪西灣一帶製訂發展審批地區圖,以免鄰近另一幅私人土地亦遭收購及發展。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梁士倫則提議,政府可透過修改《環境影響評估條例》,規定郊野公園範圍內及鄰近公園的土地,若進行工程面積逾特定標準,就要先就環境影響評估,證明對環境不會產生不良影響,才獲准動工。

樹木辦跟進名單 未列倒塌風險
發展局樹木辦公室在七月十六日公布1154棵古樹名木、石牆樹及需跟進健康問題的樹木名單,鼓勵全民監察,名單標明樹木狀況及改善措施,但無交代倒塌風險。有名單上寫明「未有察覺明顯缺陷」的樹,樹木專家目視後揭發存有嚴重健康問題; 至於名單指已改善健康問題的樹,則被樹木專家指改善措施不足,專家更質疑名單無法反映樹木風險,令市民無法躲避城中樹木危機。
長春社總監蘇國賢目視檢查尖沙咀警署前的細葉榕(編號YTM/3),他形容該樹健康極差,雖無即時倒塌危險,但長遠可能整棵倒塌。他認為樹木辦應抽查部門的檢查記錄,會否與實際情況相差太多,否則只會作出錯誤判斷,影響途人安全。
港大地理學講座教授詹志勇指出,本港早年種植不同樹木,但最終因缺乏妥善護理而死亡。本港不少細葉榕根部長埋於石屎路中,多年來傷痕纍纍,包括全港最老、人稱「樹王」的九龍公園細葉榕。最多樹被列入名單的中西區亦有大量細葉榕有多種健康問題。詹教授發現其中位於士美非路的細葉榕已嚴重傾斜,若遇上大風雨,無粗壯樹幹支撐,該樹很易倒塌。即使名單指已為該樹安裝支撐物,詹教授批評政府所用的「一字形」支撐物不足以鞏固樹木。
另外,不少珍貴或稀有品種的樹亦出現大量健康問題,如全港僅存一棵、位於美利大厦停車場的節果已出現嚴重樹洞有中度腐爛及中量真菌入侵,樹枝或樹幹已裂開,並有蟲害。至於亦是全港只有一棵,位於動植物公園的球花豆及滇刺棗,均出現嫩枝枯死、不尋常落葉等問題。詹教授擔心政府太遲才重視樹木護理,效用不大。


地質導遊引推薦制

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引入導賞員推薦制度。協會主席吳振揚指出,推薦制度旨在提供有效機制及評核方法,讓市民有參考指標,同時提高導賞員質素,長遠而言期望有利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成為世界地質公園。
首批獲引推的20名導賞員,六個月後可獲發證書及識別徽章,詳細資料將載於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及香港地質公園官方網頁,屆時網頁上亦會推薦認受性較高的課程和公開各團體導賞團的收費資料。
推薦計劃將於八月中接受第二次公開報名,由港大地理系詹志勇教授等人組成評審委員會面試或實地評核,申請人須繳交約500元行政費。導賞員在兩年後要重新接受評核,未能通過者或其間違規者會被除名。

廣瑜鄧公祠列法定古蹟
古物諮詢委員會於六月二十四日宣佈把四幢一級歷史建築,包括錦田廣瑜鄧公祠、上環文武廟、半山甘棠第及旺角東華三院文物館列法定古蹟。早於清朝康熙四十年(即1701年)建成的廣瑜鄧公祠位於錦田水頭村,是鄧族第二十一代族人鄧像六為紀念第十七代祖先鄧廣瑜而建。在廣瑜鄧公祠附近還有數幢鄧族歷史建築,包括二帝書院、長春園、洪聖宮等,形成獨特的氏族建築羣,政府正招標聘請顧問公司,以設計文物館,勾畫香港定居的著名宗族的歷史及社會發展。
四幢古蹟中,以甘棠第「最年輕」,於1914年落成,是何東胞弟何甘棠的大宅。何甘棠除了是傑出商人及慈善家,年少時就讀中央書院,與國父孫中山是同窗,他亦是國際武打影星李小龍的外公。

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 (上)

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 (上) 林超英

(註: 本文節錄自本年四月十日林超英先生(前天文台台長)於理工大學蔣震劇院「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講座。)


氣候變化 人類影響 無容置疑

「自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地球氣候開始產生變化。多年來,科學家利用搜集獲得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含量的數據,透過數學物理的計算方法,考証出近年世界氣溫的上升,並非源自自然變化,而與工業革命有密切的關係。」

「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出版的二零零七年報告內容指出,自七十年代開始,人類社會進入消費時代,經濟活動跟隨人類消費行為的增長而同步增加。由於所需用的材料、製造過程、成品運輸大量增加,相關活動所耗用的能量因而倍增,排放到大氣的二氧化碳的大增導致全球氣溫上升,出現全球暖化的趨勢。總括而言,氣候異變由人類增加消費活動所引致。」

數據顯示: 世界一萬年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總量為260 ppm (註),在工業革命(1800年)前280ppm,直至1976年,二氧化碳總量為330ppm。當時,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曾發出警告,指倘若空氣中二氧化碳繼續上升,會影響地球的生態和糧食供應,後果嚴重。結果,2007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總量已升至380ppm。事實反映,30多年大眾並未聽到氣象專家的預警,人類對氣候變化的覺醒遲了30年。

按科學家推算,假設今天人類停止所有消耗能源的活動,地球氣溫亦將會加升0.6度 。

倘若人類今天的生活和過度消費方式延續不變,涉及生產、宣傳、運輸、行政等的經濟發展活動仍舊頻繁,活動過程倚賴化石燃料,本世紀末的氣溫將會加升3至4度。


儉樸生活 潔淨能源
未來 選擇在我們手裏

倘若人類願意作出改變,以簡約儉樸方式生活,減低消費和生活消耗。此外,國家政府需要調控經濟發展,廠家採用潔淨的能源進行經濟活動。倘若地球的氣溫增加能控制在2度內,地球便有機會自我修復。否則,隨氣溫上升,地球的生態環境持續破壞。地球上約百份之三十的物種,將因失去適合生存的環境和足夠的食物而陸續消失。


二氧化碳循環 = 巨型氣温調節機

天上的二氧化碳愈多,氣溫愈高,天氣愈熱。二氧化碳愈少,氣溫愈低,天氣愈冷。

地球上的火山經常噴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地面的樹木吸收後,透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植物結合陽光和水產生碳水化合物,進入生命世界。

樹木會呼吸,在日間它們製造氧氣,在晚卻呼出二氧化碳。樹木在死亡後,亦會釋出二氧化碳。

種植樹木,令它們健康長大存活,便能把二氧化碳鎖在樹木裏,發揮作用。然而,植物在死亡後,並非全面腐化,仍有殘餘部份遺留泥土中,量的多少由細菌和微生物決定。故此,地球溫度亦受泥土中細菌活動的影響。天上的二氧化碳像和地面細菌競賽,互補平衡。

近年科學家從南極洲的冰塊樣本內氣泡中,查證出二氧化碳含量的數據:幾十萬年來最高為280 ppm,最低為180 ppm,計算地球的天氣約每十萬年出現一次起落。二氧化碳含量高時,樹木會吸入它們拉低二氧化碳水平,到氣溫跌得太低時,樹木死亡時二氧化碳回到天上,加上火山又噴出大量二氧化碳,於是氣溫又再上升,進入新的起落循環。

現代人類祖先在十多萬年前開始出現在地球上,當時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是180 ppm。當時的生物亦適應當時寒冷的氣溫。人類較適應寒冷的天氣。

回顧歷史,在人類農牧之前,人類、動物、植物、細菌和病毒都處於一個共存和平衡的世界。各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在地球各方面生態的條件成熟後,人類開始登上世界生物的舞台。


氣候變化 工業革命

至一萬多年前,地球踏入一個温暖期,氣候溫暖。亞洲的季候風吹至長安和黃土高原,農業開始興起。

公元1000年至1800年間,中國經歷唐、宋、元、明、清數個朝代。該段時間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由260 ppm升至280ppm。(1800年開始為工業革命時期) 。及後,短短百多年間,至1976年,二氧化碳總量由280ppm 升至330ppm,到2006年已達380ppm。

以上歷史數據顯示: 從冰河期到一萬年前的溫暖期,地球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只升了100 ppm。從一萬年前農業開始到工業革命開始,近一萬年二氧化碳含量才升了20 ppm 。然而,由工業革命至今約二百多年,地球的二氧化碳含量竟飆升了100 ppm。可見氣候異變的嚴重,正影響和打擊着地球的生態和糧食供應。 (待續)

註: p.p.m. ( parts per million) (百萬分的數量單位) 如250 p.p.m.即百萬分之二百五十,或0.025%。

打醮(上)

打醮(上) 饒玖才

註: 本文節錄自香港史地和風物研究學者饒玖才著作《香港舊風物》(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01年版)

新界鄉村傳統風俗中,最具地方色彩的就是打醮。

「醮」(粵音照)的意思是祭祀,「打醮」就是舉行祭祀,其對象是各種的神靈,有功於民者及先人等;其目的是祈福消災,安撫亡魂。

打醮的起源很早,戰國時代的<竹書紀年>載︰「黃帝曾游於洛水之上,見大魚,即殺牲以醮之。」宋玉<高唐賦>裡也有「醮諸神,禮太一。」東漢時五斗米道僅有「指教齋」,「塗炭齋」的簡單儀式。到了魏晉南北朝,亦指道士為人設壇祈禱。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條有「符書章醮,亦無其焉」之句,由此推測,在北齊時已有化符的儀式。經過道教修士的推演,逐漸形成了整套的儀範和程式。後來南方廬山道士陸修靜整理道經,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和儀式,編制了齋醮的儀範,集其大成,打醮的基本形式便奠定下來。

一般的打醮儀式包括︰設壇擺供、焚香、化符、唸咒、上章、誦經、讚頌,並配以燭燈,禹步和音樂等。醮期長短不一,大規模的有三日醮、五日醮、亦有長達十多日的。年例有一年一次、兩年一次、多年一次及至十年一次。

長洲的太平清醮,已有兩百年歷史,建醮的起因有二︰一是超渡百年前島上被海盜屠殺的居民,當時海盜經常在附近海面劫掠,擄人勒贖,並殺死 不少島上居民;二是酬謝北帝庇佑的神恩。二百年前,島上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瘟疫,死亡甚眾,居民人心惶惶,於向北帝許願,希望他能制止瘟疫。疫症戢止後,劫後餘生的就打醮來答謝神恩了。

長洲的醮期,是每年農曆四月上旬或中旬間,擇吉日舉行,通常歷時三日。首先「杯卜」選出當年總理,負責籌備工作。程序首晚迎神後,全島居民開始一連六天齋戒,屠宰活動停止。第三天中午祭神,受祭的除北帝外,還有其他神靈及先人。同日下午為會景巡遊,參加團體達二、三十個,包括多個同鄉,各以其本身傳統打扮,節目多彩多姿。最特出的就是飄色,由多名年五、六歲的小童、站在「高蹺」上表演,模仿歷史人物,針砭時弊。據前鄉事委員會主席馮北泰稱,長洲的飄色最先是取自廣東佛山秋色製作,另加入本地風格。隊伍中還有舞麒麟,神像遊行,鼓樂隊等。巡遊隊伍由位於北社玉虛宮前的醮場出發,繞經幾條主要街道,再折返玉虛宮前散隊。

太平清醮的高潮戲就是「搶包山」,這就是去搶那些堆得像山一樣高,已貢過神的包子。據說吃了這種包子的人,該年便可獲神的庇佑及賜福。吃得越多,獲賜愈大,故人們都爭先恐後地去搶了。
1978 年的醮禮中,搶包山發生意外,參加者互相踐踏,引致二十多人受傷,有幾個手足折斷。經過這次慘劇,政府就不准再舉行這個節目,改以派包代替,直至2005年才獲香港政府批准重辦。

(待續)

Common Era

Common Era

去年末,世界各地曾為將臨的2010年的年號英語說法,掀起過一番熱烈討論。學者、傳媒人等各方人士紛紛發表意見,多種說法都有人提出論據。部份熟識的行友也在閒談中論說一番,他們見筆者不熱衷此題目,均問因由。

其實爭議大可不必,因每種講法都可說沒錯,說two thousand and ten、two thousand ten、twenty and ten、twenty ten皆可。通常我們多採簡單方便的說法,所以現在twenty ten是最流行的講法。

在上一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有一闕流行曲的歌名就叫《In the Year Twenty-five Twenty-five》(見本欄上篇),所以在那個年代,我們喜愛聽歐西流行歌曲的所謂飛仔來說,二十世紀以後的年號叫法並不是甚麼難題。

嚴格來說,公元2010年即in the year of our Lord two thousand and ten,簡寫2010 AD意思是主後二千零壹十年。由此可見two thousand and ten的說法是正確的,但很多時,為了方便,and一字可略去,故two thousand ten也可接納。

Two thousand可以說成twenty hundred,二十個百當然就是二千。故二千元可以寫作twenty hundred dollars;數目1234可以唸作twelve hundred and thirty-four,但為了方便,hundred和and兩字也可略去,變成twelve thirty-four,這已成慣用法。現在我們可明白1997年叫nineteen ninety-seven的原因了,餘類推,2010年唸作twenty ten就自然不過了。

去年2009年則要讀two thousand and nine或twenty and nine或twenty O nine,因為若略去and字,讀成twenty nine的話,就會給誤解為29 (twenty-nine)。數字中的零,英文是zero,口語可以用英文字母O代替。

前文所說的AD是西方紀元法,稱作西元或公元,基督徒則稱之為主曆,也可寫為CE,即Christian era(見本欄上篇)。但現今流行政治正確,為顧及非基督徒的感受,CE有解釋為common era。
例:Nero became emperor of Rome in 61 CE. (尼祿在公元61年成為羅馬皇帝。)

非基督徒也可將公元前的年份寫為BCE,即before common era,不寫BC。
例:Julius Caesar was slain in 44 BCE. (凱撒在公元前44年給暗殺。)

行山學外語
Giovanni

十三點說故事

~~~~ 再版的人類歷史 ~~~ 李惠珍

神主宰宇宙, 在無憶無兆的大小行星上創造了各式各樣俱備高低智慧的有機生物。無垠宇宙之大超乎想像。神刻意將有智慧生命的行星之間分隔得很遙遠,遙遠到行星與行星之間永遠沒有相遇的一刻。

有一日,神察覺到其中一個未命名的行星發出爆炸火光。細看之下,原來小行星上的生物正互相發動核爆。這個小行星已有萬幾年歷史,生物由單細胞逐步進化, 生物由最初的單純演變成俱備高度智慧的生物。與此同時生物之間亦不斷漸漸變得兇殘暴戾。
神覺得很可惜和奇怪生物的行為。於是翻查最初創造生物的過程。發覺原來在創造生物時,忘記給每一個生命注入[愛心]、[仁慈]和[寬恕]。神很失望,決定毀滅這個行星。
神在毀滅這個行星之前細心觀察一下生物在行星上的過去。在悠長的歷史裡,生物創造了很多令人讚嘆的建築;有尖頂的石塔,有長長蛇形狀的圍牆,在荒島上巨型的人頭石像,在高山平面畫出美麗的圖案等。。。

神忽然間覺得一下子摧毀這個星球有點可惜。生物雖然兇殘暴戾,但他們高度智慧實在難得。於是神想了一個兩全兩其美的方法,就是揀選另一個行星將所有生物和過去萬多年歷史重新演繹一次。
神準備將[愛心]、[仁慈]和[寬恕]進注每一個生物細胞,讓生命從新開始慢慢進化。
神在銀河系一處偏遠的位置選擇了一個較簡單的[太陽恆星],在九顆小行星中,有的太巨大,有的太小,有的太灼熱,有的過份冰寒。其中一顆大細和溫度適中的小行星,非常合適。可是星體上已有恐龍生活中。巨大的恐龍數量雖然不多,但怎可能和小生物共存呢。。。。? 於是神將所有恐龍遷移到一個很遙遠的星球。

神遷走恐龍之後,大規模將這個星球清洗一番。在清洗過程中發現有不少恐龍骸骨和恐龍蛋遺留下來。神想:「小生物必然覺得奇怪? 他們竟然不是這個星球的原居民……? 那麼這些巨大的生物為甚麼會突然消失……? 算了, 就讓小生物世世代代去尋找答案吧。」
神把星球清洗過後,甚感滿意。於是將已注入了愛心、仁慈和寬恕
的小生物加上小生物原創的歷史,文化和建築等元素統統遷移到這個星球。

神付予小生物名為[人類];居住的星體命為[地球]。神再想一想:為了撤底把小生物由邪惡暴戾糾正過來,於是神將自己化身為不同的領導者: 如基督、阿拉、佛祖等身份去輔導人類。

一切安排妥善,神一聲:「開始吧。」小生物就由單細胞開始演進至到今時今日。其間人類經歷過的每一個朝代、戰爭及偉大的建築等等和在之前的星球上所經歷的是一模一樣。唯一是人類完全察覺不到這是神一早安排的歷史重演。

神很滿意地球上人類的表現。神想:「宇宙間所有小生物都努力想打開宇宙的奧秘。看誰可以脫穎而出?」

我們過的每一日,只是再版的演繹。我們無從得人知明日會發生甚麼事?神只要求我們過好每一日就是。

西北長城印象(三)

中衛長城風光美 區惠琴

世界奇蹟沙坡頭



中衛縣
中衛縣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騰格里沙漠前沿,面積達1.7萬平方米,人口約30萬。中衛的空氣
乾燥,日照強烈,日光可用來發電。歷史上,中衛曾是一個風沙遺害極嚴重的地方。今天,沙漠化問題仍然嚴重,然而由於治沙技術的研發成果,中衛已變成一個宜居之地。它盛產枸杞、紅棗和珍珠米。附近香山屬祁連山餘脈,該地盛產香甜味美西砂瓜,2008年被選為北京奧運大會指定食品,供嘉賓和運動員享用。中衛縣亦出產陶土、石膏和炭西煤。

下河沿長城
下河沿長城位於中衛縣黃河邊上的河鎮景內。大伙兒先攀登山脊,觀看牆垣四周。牆垣山體因
飽受自然力量風化,夯土層已剝落損毀。牆垣背面下方見三數窰洞,中央互通,為牧羊人開挖作休息和風雨避難的地方。眺望兩邊長城依山而走,中部已被切割,留出百餘米寬敞大道,傳言因地方發展需要而被破壞。及後,大伙兒登上另一矮小山崗觀賞興隆寺遺址。此處地勢不高,俯瞰前方腳下黃河虫宛蜒流過村莊,平原在望,風景怡人。

小湖崗長城
黃河水滔滔,滾流船邊過。一瞬間,大伙兒已隨車登上水渡橫過黃河渡口,向小湖崗長城進發。
旅遊車穿過樹林小徑,小湖崗長城,又稱四方堆長城在望。牆垣四周呈方形,外貌結構完好。大伙兒沿着一條失修鐵梯小心翼翼登上城頂的高台,瀏覽四周景色。四周是廣闊無邊的黃土地、綠油油的田野平原,一片蕭瑟秋色,盡收眼底。

沙坡頭
沙坡頭古稱「沙關」,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位於騰格里沙漠東南面,東距寧夏中衛城區16公里, 屬荒漠和草原的過渡帶,存有綿延100多公里的秦、漢長城遺址。沙坡頭的自然環境、地質和地貎獨特,黃河在這裏拐了大彎,變得温柔寧靜。雄渾壯濶的沙海和黃河親密邂逅,形影相隨。茫茫的騰格里沙漠中,散佈着許多大大小小的湖泊和綠州,蒙、回、漢人民世代游牧和耕耘在這浩瀚的沙漠邊緣。

一直以來,中衛縣沙坡頭地段的風沙特別厲害,每年沙塵暴發生的次數頻繁。沙丘的高度從幾米到幾十米。風速強大時,沙丘迎風面的沙粒就隨風移動,從沙丘的底部移到頂部。春天,四、五月間的禾苗常被連根拔起。抵禦沙塵暴的方法是培植防護林,減少風的力量。 自1950年開始,中衛縣人民大力響應國家號召,開展植樹造林和防風固沙活動。男女老幼扛着簡陋勞具,挑着水桶,背着楊、柳、榆、槐、沙棗等樹木幼苗走進沙漠,植樹造林。幾年後,一條長50公里,寬數百米的綠色林帶在沙坡頭黃河岸邊到中衛沙漠邊緣出現了。

六十年代,包頭至蘭州鐵路從銀川到蘭州路段的建築計畫展開,火車要經過騰格里沙漠。1954年國家鐵道部門特在沙坡頭成立中國第一個沙漠科學研究站,進行固沙造林工程的研究。經過多年艱辛嘗試和努力實驗,終於創出了「麥草方格」固沙法,展開有效的治沙工程。鋪天蓋地的麥草方格和沙生植物結成的金色巨網,把無數高大、起伏的流動沙丘實實地罩住。網格內綠樹參差,碧草叢生,色彩繽紛的小花盛放。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終於在1958年8月正式通車。
(待續)

參考書籍:〈走遍中國:甘肅寧夏〉中國旅游社出版(2007)
〈沙坡頭世界奇跡〉楊兆興編 中衛市委宣傳部出版

2010年5月3日 星期一

免費索取《旅聯之聲》地點

免費索取《旅聯之聲》地點

九龍
旺角區
香港攀山訓練中心 (花園街1K地下) (電話: 2770 6746)
Overlander (彌敦道610號荷李活商業中心12樓17-23室) (電話:2117 1810 )
豪華體育用品 (通菜街152號2樓) (電話: 2392 1015)
海洋運動用品公司 (花園街41號B地下) (電話: 2771 6286)
金輝體育用品公司 (花園街112號5樓) (電話: 2380 6261)
三軍山體育用品公司 (洗衣街86號2樓) (電話: 2395 5234)
山友行 (界限街20號1樓) (電話:2397 0585 )
毅成戶外用品公司(亞皆老街24-26號東方大廈5-6樓) (電話: 2390 0980 )
旺角單車專業有限公司 (通菜街180號地下) (電話: 23923862)
馬健記圖書有限公司 (通菜街103號1樓)
經緯戶外體育用品公司 (西洋菜街57號3樓) (電話: 2395 2302)
12 綠色力量 (登打士街56號柏裕商業中心23樓2314室) (電話:2314 2662 )
13. 中業校友會(大埔道6-8號3樓) (電話: 2778 3722)
油麻地區
1. 沙木尼登山用品 (旺角奶路臣街6號E,1樓) (電話: 2388 3626)
2. Alpine Partner(彌敦道495-497A麗星大廈號1樓B,C室) (電話: 3188 0853)
3. 英昌皮具公司 (上海街303號地下)
4. 長春社 (吳松街191-197號突破中心9樓)
尖沙咀區
1.大自然戶外用品公司 (金巴利道16號香檳大廈B座地庫35號) (電話:2724 1866 )
2. Overlander (新港中心地下G38A) (電話: 3743 0991)
3. 照相館 (金巴利道28號君怡酒店商場地下501C舖)
4. 綠色力量 (亞士厘道34號天星大廈7字樓A室)
紅磡區
1. 登峰戶外用品 (馬頭圍道67號紅磡廣場1樓26舖) (電話: 2303 0786)
2. Overlander (黃埔花園2期時尚坊地庫B23店) (電話: 2334 9306)
土瓜灣區
南方書店 (馬坑涌道5號A) (電話: 2712 0556 )
牛頭角區
牛頭角明愛社區中心 (安德道1號3樓)
新蒲崗區
馬華王冲印攝影器材公司 (爵祿街86號康景商場22B,23舖) (電話: 2328 8935)
鑽石山區
柯特攝影沖印中心 (荷李活廣場374號舖) (電話: 2111 0463)
九龍灣區
新天地國際旅遊有限公司 (宏開道16號德福大廈6樓602室) (電話:3102 1233 )
慈雲山區
獅子亭 (沙田坳道)
官塘區
山水戶外活動用品公司(鯉魚門道2號新城工商中心2樓) (電話:2793 9907 )
深水埗區
東昇彩色印刷有限公司 (荔枝角道333號B2地下) (電話: 2386 2048)
長沙灣區
友晟出版社 (荔枝角道781號宏昌工廠大廈六字樓) (電話:2539 6420 )
青衣區
藝鷹數碼激光沖印 (青衣城1樓商場176號) (電話: 2646 0043)
荃灣區
荃灣明愛中心 (城門道9號地下) (電話:2493 9156 )
同誌館 (荃豐中心地下A28號)
自悠坊戶外用品 (葵芳葵涌廣場A88A) (電話: 9034 0940)
沙田區
沛成汽車修理 (大圍積福街14-16號)
Overlander (新城市廣場1期5樓536店) (電話: 3427 9626 )
登峰戶外用品 (沙田中心商場L3,14舖) (電話: 3580 0595)
行山站戶外用品 (沙田中心商場L3,17A) (電話: 2688 6203)
銀河半小時沖印 (沙田第一城銀城商場120室) (電話:2648 7939 )
元朗區
雄峯戶外用品專門店 (青山公路大馬路75號地舖) (電話: 2443 2334)
倫輝正骨太極拳社 (元朗大馬路112地段民合徑8號幸福樓2期19號閣樓) (電話: 2442 0855)
屯門區
1. 雄峯戶外用品專門店 (時代廣場北翼3樓36號舖) (電話: 3521 0478)
2. 同福堂 (兆禧商場地下SS9號舖) (電話: 2618 5363)
大埔區
1. 温布頓體育用品 (大埔廣場麗晶廊40-13舖) (電話: 9608 8777)
2. 銀湖水族用品公司 (大元邨街市63號舖) (電話: 9346 7948)
港島區
中環區
1. 士丹利攝影器材 (士丹利街30號地下) (電話: 2525 2290)
2. 上海印書館 (租庇利街19號順聯大廈2樓)

西營盆區
義務工作發展局 (西源里1號地下) (電話: 2546 0694)
灣仔區
1. 天地圖書 (莊士頓道30號1樓) (電話: 2865 0708)
2. 地球之友 (香港屈臣道二號海景大廈A座13樓1301-1302室) (電話25285588)
銅鑼灣區
1. Overlander (銅鑼灣廣場1期101店) (電話: 2573 2210 )
2. 毅成戶外用品公司 (軒尼詩道467-473號建德豐商業大廈2字樓)
北角區
名峯行 (英皇道52-56號1號店) (電話: 2541 8876)
筲箕灣區
松栢彩色彩印 (筲箕灣大街62-74號泰安閣商場地下16號舖) (電話: 2886 4668)

註: 有興趣的讀者亦可在以下港九及新界各區46間公共圖書館的報刊閱覽室索閱《旅聯之聲》。

北葵涌、青衣、南葵涌、上水、西貢、沙田、大埔、荃灣、屯門、屯門大興、天水圍、元朗、長洲、中環大會堂、士美菲路、石塘咀、北角、柴灣、電氣道、鰂魚涌、耀東、香港仔、鴨脷洲、薄扶林、香港銅鑼灣中央、黃泥涌、駱克道、九龍培正道、九龍城、土瓜灣、紅磡、牛頭角、秀茂坪、觀塘瑞和街、藍田、白田、保安道、荔枝角、牛池灣、新蒲崗、慈雲山、樂富、黃大仙龍興、尖沙咀東科學館道、油麻地、花園街。

2010年4月27日 星期二

139期文稿目錄

本期旅聯之聲旅遊文稿網上版目錄如下,歡迎讀者登入旅聯網誌瀏覽。
旅聯網誌:http://www.hkha-china.blogspot.com/
139期文稿目錄
1. 美加萬里遊之「酒城何處不飛花」 作者:梁文偉
2. 小牛山、水牛坳、黃牛坳 作者:山客
3. 香港人口與旅行 作者:林根深
4. 優悠旅行隊的崛起 作者:杜國樑
5. 免費索取旅聯之聲地點
6. 旅聯之聲廣告套餐訂單

旅聯之聲廣告套餐訂單



中國香港旅行遠足聯會

旅聯之聲廣告套餐訂單


本刊物為全港遠足人士提供活動資訊,在港澳公共圖書館及本地多家報館、社團、學校、社區中心及體育用品公司定期派發,以促進康體旅行為目的。本刊物同時設有網上版,供讀者閱覽。歡迎各行業商戶刊登宣傳廣告推廣商品,本刊網上版可設廣告商戶連線。(出版日期:一、三、五、七、九、十一月一號)


查詢致電: 何國雄9173 3118 王秀雲 9821 9696 程國祥 9107 4477

刊物網址: www.hkha-china.org.hk

旅聯電郵: hkhachina82@yahoo.com.hk

價目表 (請 √ 選項)

A. - 篇幅/ 型號 費用
A4全版 1期 選擇 3期 優惠(9折) 選擇 6期 優惠(8折) 選擇
黑白 $600 $1620 $2880
彩色 $1400 $3780 $6720








B. - 篇幅/ 型號 費用


A4半版 1期 選擇 3期 優惠(9折) 選擇 6期 優惠(8折) 選擇
黑白 $ 300 $810 $ 1440
彩色 $ 700 $1890 $ 3360





C. - 篇幅/ 型號 費用
A4四份之一版 1期 選擇 3期 優惠(9折) 選擇 6期 優惠(8折) 選擇
黑白 $ 200 $540 $ 960
彩色 $ 350 $945 $1680

備註: 1. 如需廣告設計,費用另議。查詢致電: 何國雄9173 3118

2. 期刊截稿日期為每雙數月份5號。廣告稿件及廣告費需於以上日期同時交付。廣告可以電郵: info@hkha-china.org.hk或郵寄“九龍旺角郵箱 79882 號” 交予本會。(查詢電話:9511 1935黎民鏗)

3. 付款可以劃線支票抬頭「中國香港旅行遠足聯會」或存入中國銀行戶口No.03672710336372傳真入數紙予本會,傳真號碼: 22469248。

廣告客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地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絡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絡電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簽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聯絡電郵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傳真電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牛山、水牛坳、黃牛坳 - 山客

小牛山、水牛坳、黃牛坳 山客


公共設施和地圖上的名字,並非百份百正確的,有時也有錯誤的,下列一些,值得討論。


沙田坳有一公厠,位於商店的對面,很受歡迎且經常爆滿,叫十二笏村公厠,名字令人大惑不解。此地明明是沙田坳,為什麼不叫沙田坳公厠,却把一公里外的山村來命名。
慈雲山和大老山之間的山坳,早年出版的地圖(一九五七年,共二十四張,第十五張),已標明称割草坳Grass Cutter Pass,後來出版的地圖,不知何故,名字変了吊草岩。坳即山口,兩山間低陷之處,称為坳,合乎情理,割草坳一名,有何不妥?今称吊草岩,有点不通,应还原「割草坳」。
水牛山以東的芙蓉別(山),同一張上述的地圖,亦早已標明該山名「小牛山」, Calf’s Head,芙蓉別乃誤称。小牛山高五一四公尺,它位於六0六公尺的水牛山和六0四公尺的黃牛山旁,命名寓意為該兩牛所生之子,实至名歸。芙蓉別乃山村,位於牛坳山之南,茂草岩之西,兩者不容混淆。
同樣是第十五張地圖,已標明水牛山和小牛山之間的低坳,名「水牛坳」Buffalo Pass 。打瀉油坳乃誤称,不知何所据而云然,名称应消失。有一張一比一萬的地圖(一九六八年出版,共五十九張,第八0張),其時打瀉油坳的名称尚未出現,更將水牛坳称為大老坳,明顯錯誤,水牛坳地勢平坦,只有別的地方会打瀉油,此地不会。
黃牛山西坡,有山坳名石芽背,意即石芽山之背,甚為不解。石芽山背後是水牛山,再背後是黃牛山,最後才是石芽背,該山坳為何不叫黃牛背?山坳以西的尖尾峰,並非高聳的山峰,只是低矮的山崗。山坳南下一百公尺、為麥徑通道,有山路下走大腦廢村到蠔涌谷,北走水牛坳去西貢,南行大老坳落九龍,西經小瀝源往沙田,行山人士称花牛古道,不会叫花石古道,該山坳应正名叫「黃牛坳」。東有水牛坳,西有黃牛坳,兩坳互相輝映。

其中四点謬誤,敬希有關部門,下次製圖時給予修正,標示合適的地名。拿著正確地名的地圖行山,路途更暢順,行程更愉快。

香港人口與旅行 - 林根深

香港人口與旅行 林根深

相信很多人都感覺到,香港近這十年八年來,一天比一天人口多了(據報在2008年已達700萬)實在太多了! 不錯,只要閣下走到一些旺區(不需等到假日),例如旺角、尖沙嘴、沙田、銅鑼灣或灣仔,總是人頭湧湧,肩摩踵接地互相争路。有人說,香港人口老化,需要有人填補接班,因此,我們的寶貝特首便希望我們香港市民多加生養,務求搞到香港最好突破一千萬人口,成為世界的大都市。

但特首可有考慮到香港是一個只有一千一百平方里的地方(實際只可發展四五成土地的地方),資源有限,工作崗位有限,生活費高企,令人生兒育女却步的地方,實際上生活得並不輕鬆,特首的想法,只是一廂情願,說得漂亮而已,一些中產人仕才較易辦到,老實說,如果香港人口達到一千萬,相信到時會比現時更加擠迫,更加人浮於事,競争更加激烈,人多車多,空氣更加汚濁,再加上到處是屏風樓,市民生活得實在太辛苦了,這也不一定是好事。

平心而論,香港實在存着很多問題,人口政策需要深思檢討。人是要講質素的,一味多是不智的,雖然人口老化是事實,但斷不能(不同意)像特首說的每家庭多生幾個便可了事。

香港過往的日子,已經輸入了不少人才,國內外的都有,雖然如是,但香港政府不能抹煞長者對香港的貢獻。其實,生活在香港的每一個人,無論過去或現在,都是時刻為香港繁榮而作出努力,我們應該搞一個和諧與共融的社會。不能只要一味人多,不夠職業崗位便刻意製造「破窗政策」的崗位,那是不設實際的。

生活在香港這人口眾多的一千一百平方公里土地上,幸好還有近六百平方公里的後花園,好讓人們舒一口氣,閒來三五知己,或參加旅行隊,上山的上山,下海的下海,難得香港政府也劃定一些郊野公園,海岸公園,還在郊野內設立了數條有名的山徑,例如麥理浩徑,衛奕遜徑等等,另外還有很多很多没有名稱的小徑,讓人們行個不亦樂乎! 香港是一個多元化的大都市,有大都市型的市區,也有充滿生機的大自然,瀏覽市區的景點和主題公園之餘,更可以欣賞大自然的美態,實毫不遜色於世界很多地方! 大家不妨盡情開懷享受吧!

酒城無處不飛花 - 梁文偉

美加萬里遊

酒城無處不飛花 梁文偉



幅員遼闊的安大略省(Ontario)以其超過10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緊次於魁北克省(Quebec) ,但實際上她的政經地位才是加拿大的大哥大,更是加拿大的心臟。她湖泊之多之大是全國之冠,此外,金、鎳、鈾、葡萄酒、冰酒、蔬果、雞蛋及木材產量更位世界前列;當然,其工業、貿易甚至由尼亞加拉瀑布衍生的電力都處於全國領導地位;不過這塊南起自加美邊境,北抵浩翰冰凍荒蕪的哈遜灣(Hudson Bay),似乎一切榮耀都歸於較暖的聶勝湖(Lake Nippissing) 迤南地區,其中被美名為「金馬蹄」(Golden Horeshoe)的安大略湖以西沿岸更是全省得天獨厚的黃金地帶。


安省人口佔全國1/3強約1300萬人,其中九成均集中在省府多倫多及周邊範圍,居民來自世界各地,異國情調之豐,生活文化之奇,種族信仰之異,風景和氣候之多樣性均揉合得頭角崢嶸,無與倫比。


安省的尼亞加拉半島 (Niagara Peninsula)地區緯度低、氣候佳、土壤優,最適合葡萄生長,更是加拿大重要的酒鄉,葡萄酒的產量佔全國的80%,當中主要產地包括聖嘉芙連市及尼亞加拉湖濱小鎮 (Niagara-on-the-Lake)。


尼亞加拉湖濱小鎮原名畢拿士堡(Butlersburg),1781年美藉英裔的保皇黨人因戰亂被迫逃亡至此,成為首批開荒牛並改名為紐瓦克(Newark)鎮。1792至1974年曾一度成為上加拿大(Upper Canada)的首府,(註:1971年英國所制定的立憲法案將聖羅倫斯河谷劃分為兩個殖民區,一個稱上加拿大,另一個稱下加拿大。上加拿大是由舊的魁北克殖民地中抽出說英語的地區新成立的一個省份,加深了日後英法互爭的新仇舊恨。)1812年美軍佔領了此小鎮,並在撤退前大肆破壞,其後英國人將其火鳳凰再生,更於1880年重新定名尼亞加拉湖濱小鎮,藉以區別位於25公里外的尼亞加拉瀑布城。


2006年8月24日雲妮駕車載我倆往北鄰的尼亞加拉湖濱小鎮盡情遊覽這個花園小城風姿。15分鐘的車程全是綠色世界,55號公路沿途雪杉錯落排列兩旁,左顧右盼周遭盡是廣袤肥沃的的果園,尤以種植葡萄樹居多。越過一幅如綠色巨氊鋪地的哥爾夫球場便來到小城的入口。


此城位於尼亞加拉河與安大略湖匯合處,人口約一萬四千多,與美國紐約州楊斯鎮 (Youngstown)隔河互峙。入口當眼處最引人注目的是豎立一座古樸的1812年戰爭紀念鐘塔 (The War Memorial Clock Tower) ,同時也特別獻給第二次大戰為國犧牲的加拿大軍人,極具歷史價值。鐘塔後是一條康莊大道名皇后街 (Queen Street),亦是全鎮唯一的商業街。形形色色、古式古香、别具一格的名店比比皆是,計有精品店、糖果店、帽子店、果漿店、雪糕店、冰酒店、聖誕用品店、古玩店、時裝店等。此外,大大小小、别出心栽的餐館、咖啡屋、酒吧、旅館皆多不勝數,其中最享負盛名的百年不變旅館是威爾斯王子酒店(Prince of Wales Hotel),曾招待過無數皇室政要及名人巨貫。前文敘述這裡曾闢為首府,故安省第一家銀行、第一家郵局、第一家藥店、第一家圖書館、1831年白色希臘復活式的聖安道爾教堂(St. Andrew Church)、1847年的法院(Court House) ,而活水路邊教堂(Living Water Wayside Chapel)僅容六人更是世界最小的教堂,還有很多第一家都珍之重之保存至今,非常難得。此城的節日劇院(Festival Theater)是北美第二大上演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歌劇之所,也是一年一度的蕭伯納節(Shaw Festival)之鄉。


穿梭清幽結靜的大街小巷,矚目全是19世紀歐洲風韻的獨立樓房,建築之美,各自精采,或莊嚴凝重,或活潑輕巧,或華麗璀燦,或古雅樸實,不一而足,憑此大慨也可以聯想屋主的性格。家家戶戶的前庭後園皆栽種艷麗的鮮花,蘭花更是不可或缺的配襯。街樹杉栢針樅,幼葉疏枝,千千並矗,相互掩影,蔭護如傘。古典燈柱皆掛上鮮花籃,路旁花槽滿佈羽扇豆、法蘭西菊、紅玫瑰、紫杜鵑;青與黃爭,紫與紅鬥,橙與綠配,白與藍襯,修飾得花團錦簇,盛夏嬌陽,金曦灑照,七彩繽紛,令人目眩。毋怪該鎮榮獲1996年「加拿大最美的城鎮」封號,相信是當地官民上下一心携手努力的成果。我倆在一饒有十九世紀遺風的歐陸式旅館餐廳幽幽地喝其下午茶,聆聽雲妮口述風土人情,份外寫意。

翌日雲妮夫婦再道車我倆往此小鎮專誠拜訪其好友約瑟的酒莊(Joseph’s Estate Wines)。喜獲莊主熱情招待,品嘗各欵冰酒之餘,且詳細介紹冰酒的歷史和其進軍中國市場的鴻圖大計。從莊主給筆者多本宣傳小冊子,閱之猶如上了一堂寶貴的冰酒課,且讓筆者尾尾道來:

20世紀80年代,敏銳的酒商已經意識到安省寒冷的冬天可以為生產釀造絕好的冰酒提供一流的自然條件。安省地處五大湖範圍,充足的水源和尼亞加拉大瀑布的沖積使其土地肥沃,北緯43度的氣候最適合葡萄生長,優質的雷司令(Riesling)和維達爾(Vidal)品種的葡萄產量豐富,加之幾乎每年相同時間都有合適的天氣,讓葡萄在成熟時遭遇霜降,自然結凍等以上條件的完美組合,穩固了世界冰酒產量老大的地位。


尼亞加拉濱湖小鎮是加拿大最重要的產酒區之一。安大略湖帶來的豐沛水氣,促成了此間蓬勃的葡萄酒工業,酒廠提供有旅遊行程讓遊客參加品嚐選購。一年一度的尼亞加拉酒節(Niagara Grape & Wine Festival)更是全國盛事。此區主產的三種酒分別為:Riesling (不甜的白葡萄酒)、Chardonnay,和Gewurztraminer,白酒是尼亞加拉酒區的主流,但這裡也生產紅酒,還有鼎鼎大名的冰酒(Icewine) 。 Vintners Quality Alliance-酒商品質聯盟為加拿大的葡萄酒制定了生產和品質標準。VQA在加拿大相當於法國的AOC,義大利的DOC和德國的QMP-從葡萄園採摘到裝瓶的生產全程品質保證。VQA圓形獎章是加拿大紅酒品質保證的標誌。葡萄酒瓶上的VQA標誌著該酒為100%安大略生長的葡萄製造。

所謂冰酒,指的是“結冰匍萄釀造出來的酒”。一般的白匍萄酒與紅匍萄酒,是在每年9月底10月初匍萄正成熟時采下釀造的發酵酒,冰酒則是匍萄成熟後讓其自然掛在枝頭,等到12月或1月間,天降大雪、氣溫降到攝氏零下8度、整個匍萄都凍成如玻璃珠般的晶瑩後才將其采下釀制。

冰酒的釀造過程必須在VQA委託的仲介公司全程監督之下進行,一旦發現氣溫高於-8°C就要停止生產。所有釀酒的葡萄都必須經過嚴格篩選。葡萄必須在-8°C蔓藤上被自然冷凍和人手採摘,從而進入擠壓程式的。釀酒用的葡萄必需100%來自指定的葡萄園,其產地和種類必需在標籤上注明。葡萄汁的平均糖分含量必需高於35°Brix。( Brix是衡量葡萄所含糖份的指標)在成品酒的酒精和糖份殘留物中檢測到的結果必須與原來整顆葡萄時的所測到的糖份含量相吻合。

   冰酒分紅/白兩種,安省以出產白冰酒為主。白冰酒多以雷司令 (Riesling) 和維達爾(Vidal)葡萄釀造。這兩種葡萄釀造的冰酒呈琥珀或金黃色,口感香甜,回味中有杏、密瓜等含糖量高的水果餘香。品嘗冰酒分看、聞、喝三步,這與品嘗其他葡萄酒相同。冰酒作為餐後酒,其最佳飲用溫度為4 ~8℃。 冰酒可以淨飲,因其本身就是一道極其美味的甜品;亦或配以肉醬、新鮮水果、藍黴乳酪和那些不是很甜膩的甜品 (以水果為主的甜品, 如梨或蘋果塔搭配甚佳)。 各酒莊都有品酒服務,不同品種的冰酒每杯價格在2-3加元間,也有按人頭收費,每人5-8加元左右。

  通常3.5公斤的雷司令(Riesling)葡萄或者是3公斤的維達爾(Vidal)葡萄僅生產出一瓶375毫升的冰酒。而同樣數量的葡萄足以釀出6到7倍的普通餐酒了。 在飲用前,把冰酒置於冰桶中15分鐘或者放入冰箱兩小時。用傳統的白酒杯裝冰酒以充分享受其醇厚的,濃郁的芬芳氣味。每杯約1.5盎司即可。開瓶後,最好在3~5天內飲完。

  假冰酒尤其是在亞洲市場在不斷壯大,因為生產真品需要承擔財務風險和雇傭大量勞動力。用人工的方法冷凍葡萄價格更便宜,採用冷凍機和濃縮劑來增加酒的甜味和酒精濃度也更容易。但其產品則大為失色。

  安省是世界上最佳的葡萄酒產地之一,以及世界上最佳的冰酒產區之冠。葡萄園面積超過6,070公頃,葡萄種植商有530家,釀酒廠達70家。尼亞加拉獨特的種植園為它們出產的夏敦埃酒、雷司令白葡萄酒、黑比諾紅葡萄酒以及墨爾紅葡萄酒贏得了世界級的聲譽。尼亞加拉半島(Niagara Peninsula)、皮利島(Pelee Island)、以及最新加入安省葡萄酒家族的愛德華王子郡(Prince Edward County),共同形成了安省四個獨特的葡萄酒產區。

冰與葡萄的組合,讓北方的冷冽釀成冰酒中張狂的甜熟香氣以及濃烈對比的甜味與酸味,那樣熱烈的滋味,混合著寒冷的北國印象,成了亞熱帶南方人民的最愛。加拿大安大略冰酒在國際上的屢獲大獎,其身價也越漸高貴,近年一瓶375ml的冰酒平均價格已升至大約60美元左右。 此外,冰酒所用的匍萄通常已經非常成熟,非常脆弱,從10月到12月的這段等待期間,只要稍有一點風吹降雪,就可能被打下枝頭,無法使用,那是一種跟老天賭運氣的高風險。另外冰酒匍萄的採收一定要在淩晨3、4點天氣最冷時,這時的匍萄才會超級硬梆梆;因此每當逢到冰酒匍萄採收季節,匍萄園主就需隨時注意天氣並招來一批批的工人隨時待命,一等氣候合宜就敲響警鈴叫大家趕快連夜採收,一但時間錯過也有可能導致一年心血全部白費。

據估計,每年加拿大可產一兩百萬瓶350cc裝的冰酒。有時冰酒也可沾染上政治圖騰的意義。加拿大的釀酒工業對於自己較德國更為嚴謹的釀酒程式標準相當的驕傲。不過加拿大人為了滿足亞洲人對紅酒的痴迷,有越來越多的酒廠將推出或已推出真正「紅不讓」的「紅冰酒」。這款紅冰酒是由Cabernet Franc葡萄釀成(也有Pinot Noir的紅冰酒),顏色只是如rose的淡紅,口感蠻奇異的。這樣的產品在加拿大愈趨風行。 另一個釀製真正高品質的甜酒的方法即是借著貴腐霉菌的作用,將葡萄的水分蒸發,留下高度濃縮的糖分和酸度。貴腐酒通常具有比冰酒較複雜的風味,也會隨著陳年的作用更添多面的風韻。真正好的冰酒嘗起來有如清純甜美的葡萄汁,其實冰酒並沒有什麼陳年的意義反而嬌嫩清爽的青春是冰酒的優勢。(附注︰VIDAL葡萄在法國稱為Vidal Blanc或Vidal 256,在加拿大與美國東部有大量種植,是一耐寒品種,是由Ugni Blanc和Seyval Blanc雜交而成,成熟緩慢但穩定,皮又濃,很適合貴腐酒或冰酒的釀製。)

莊主試探筆者口風可否做其香港代理 ,即時受寵若驚,一來屬於滴酒不沾一族,二來對酒的文化是門外漢,對冰酒更是零認識,只有唯唯諾諾回港後嘗試為他找尋適當的代理。(回港後從旅聯顧問何永昌兄,亦是紅酒代理商之一得知這些高昂的冰酒在港市場狹窄,銷路不廣,況且已早有其行家飲頭淡湯,打穩根基,此時插手,風險甚大,得不償失,只好覆莊主表達筆者無能為力之歉意)。

執筆時,萊士利已於2008年尾劃上人生的休止符。念兹在兹,無不心存禮遇之恩。正所謂生有時,死有時,日出有時,日落有時,開花有時,枯萎有時,一切生命總有定律,總有結束的一天。新陳代謝是宇宙的至理。人生價值不同在乎從產房到墓地所走的路是否付出努力和血汗。萊士利在香港是一位出色的衛生幫辦,移居加拿大重掌舊職,閒暇栽種各式蘭花自娛。他自強不息的勤奮喜獲時來運到。他精心琢磨研製出一種獨門秘方護養液(筆者笑稱美顏素)能促進蘭花壯麗久延。友好相繼轉傳,引得遠近蘭痴聞風而至,紛紛上門拜訪並進其温室選購各欵蘭花和護養液,為他帶來一筆可觀的横財。萊士利的行遠自邇,博學多識,廣結人緣,在「絶處逢生」中活盡人生的精采。

優悠旅行隊的崛起 - 杜國樑

優悠旅行隊的崛起 杜國樑

六十年代参加中庸社行友

五十年代余自廣州來港加入聖公會諸聖中學工作,認識一位教師梁學輝先生(香港文壇詩人)拜師學藝。他介紹認識吳灞陵(余之恩師)與牙醫關渭霖開始参加庸社每周行山,走遍港九新界離島。當年黄賢修、布達才、馮劍靈、領隊海線布景祥、黄敬禮(有拯救隊)xx叔大叔等佈署席地開酒會(人稱貓会),余間中亦有参加(貓仔),記得有一次杯靈連走卅六个山頭入黑才返市區。

1966年9月創辦工遊会

當年聖公會聖匠堂工友甚多,牧師為要照顧工友健康生活邀余辦工友旅遊會(該堂晚上七時才舉行主日崇拜),余即趁訪吳灞陵老師。他鼓勵余答允該會,並推介李君毅師兄協助、給予極大信心。後來更有鄭金釗、余德華協助。同年11月成立,有香港小姐馬慧x剪綵。記得首次舉辦短程坑口漫遊(十七人)跟住大澳訪靈隠寺。最值得懷念是李君毅領隊「嶺北春遊」,有兩盲人参加、有電台隨隊訪問、並有科學怪人出現(用膠喉搭住背囊吸水)。當年有尖沙咀、中環發券(交通券)每券三元。1967年4月因該會經費(信義会停止贊助)欠缺而停辦。

補充︰當年余兼任「聖匠之聲」月刊編輯(僅得一職員負責校對)寄稿、集稿、編排與印務所交接來往一脚踢。

協助李君毅山海之友開隊

1967年4月工遊會停辨後,余即與李君毅把原有種子行友擴大公開旅行隊首先開出「九塘連走」。原有小組加埋工遊部份行友及新行友近百人参加。由香港大學側103巴士總站起步,下午五時柏架山木屋區落山收隊。當年張炳鴻、陳志安還是初哥(後來張炳鴻由我推介壩老為庸社服務行友)。陳志安組織自家旅行隊後改称「奇蓬萊」。山海有一次嶂上旅行,大休過長,四點還未下山,到西貢時已經天黑。回來後我提議檢討把握時間,李君不高興檢討,直言我喜歡怎樣就怎樣,我是總領隊,因此有戴高樂花名。余因此而退出。與鄭金釗另起爐灶,名為「鄭金釗小組」。中環代發交通處陳卓英不再代發山海而改代發鄭金釗小組(原是余之朋友陳卓英最初代發工遊會票)。余協助到長洲齋堂週六度宿一宵,周日全日遊長洲,改名為「金釗旅行隊」。數年後肥佬黄、陳占等七君子退出金釗易名為「友誼旅行隊」。有部份跟從鄭金釗者易名為「金峯旅行隊」。余由協助金釗和隨即協助金峯,及後返回行庸社参加「夜攀鳯凰」,和澳門夜船去、凌晨四時登陸飲茶。上午遊氹仔、下午遊路環,與布逹才大小休均以啤酒解渴。自此之後對澳門發生旅遊興趣,於是與郵局退休之鍾少棋(由工遊会相認)。他有屋在澳門,徐遠光也是澳門土生。於是常與三人到澳門度宿一宵,漫遊澳門名勝。

優悠旅行隊之誕生

由於三人遊澳,日久生情,鍾公提出杜公熟識旅遊行山,推舉杜公為大隊長,組織一隊優優悠悠行短程,適合初哥學行者参加,豈不是每週都有好去處﹖徐遠光雖然係初哥,但他願意協助。後來我請教壩老,他說好到極,你有困難隨時和我商量解決,且指教開多條路線給我。由1970年尾蘊釀至71年1月8日開隊。壩老答允我每週在華僑旅遊版刊登消息,甚至在港聞版刊載每週節目過程及参加人名,十分照顧。有劉彬、易伯、陳德照、劉仔、梁永涵、梁永強等做服務行友。首次開隊東涌,上昂平大休,下鹿湖至大澳搭輪返市區。當年有李健泉、袁志遠及工遊會部份行友参加(約卅餘人)。每次旅行歸來有興趣者参加戙手指(聚餐)多數客家菜,每位三元左右。後來参加者愈來愈多,兩三圍枱,其中有些喜歡手談(雀局),於是開兩枱至四枱麻雀(雀租自理)。有時短程提早散隊(四時許)。所以有人話優悠隊:一行二三里,休息五六回,聚餐三四席,打牌八九枱。每年隊慶有十七席,有展覽图片、燈謎及抽獎。由熱心行友或公司捐出。又每年舉辦多次周末度宿一宵旅遊(東涌、南丫島、長洲歸元精舍、澳門、昂平等)。1972年8月因應教師們要求,開辦台灣外地旅遊。於是將優悠隊業務交由鍾少棋接班負責。

籌組台灣寶島旅遊

1968年9月尾與台灣通何女士交由陳鵬負責領隊作九天環島雙十旅遊。當年僑委會委員長是高信先生。1969年加開一團,在未開團之前,壩老對余關懷備至,又給予花蓮記者電話,到花蓮時可與聯絡,及指示注意團員健康,關顧有如兒子外遊,多多指導。回港後又推介商業電台每週一次訪問,講解台灣旅遊風光。一年後轉介陳志安給莫佩文女士接班。1970年籌辦「優悠旅行隊」,1972年專心辦理外遊,1978年加入香港旅遊協会去菲律賓考察。當年又應佳視電視台邀請,由簡而清等每週訪問十五分鐘。當年舟車費每次二百元,共訪問四次,合共八百元。後來又参加斯里蘭卡及韓國釜山考察團。1987年参加三藩市及拉斯維加斯考察團。在環通旅行社曼谷旅行團四次團長帶領百餘人遊清邁、芭提雅、桂河橋等地,其餘周日参加庸社行山。

東山復出優悠隊

1979年鍾少棋停辦優悠隊,應陳实、陳德照邀請,東山再起,重作馮婦。每週帶領優悠隊行山,直至1989年因病引退,交由馮添榮接班。康復後贊助香港郊聯會及正剛旅行隊。常撰稿於兩會出版之刋物。直至1994年移居倫敦與兒媳孫女等團聚。及後每年冬天回港探親參加庸社社慶,今年亦不例外。

2010年3月6日 星期六

觀音山 山客

觀音山 山客

由於英國不同時期管治香港、新界地區較晚。英人管治新界時期,無徵詢當地人士各地名稱,自行提供洋化名字,和當地原本鄉土文化名字格格不入,名字別扭及古怪,當地人士沿用土名,洋名形同虛設,下列舉例,可見一斑,英文件常用,名稱英譯,括號為正名。
馬士灣(大鵬灣)、長港(大灘海)、高洲(粮船灣)、保路華港(船灣海)、双港(印洲塘)、士他令港(沙頭角海)等。

大老山,是英國人的典型作品,英名:Tate’s Cairn,第一字是人名,第二名解作圓錐形石堆。英國佔領香港後,在大老山興建軍營,用一位英軍軍官來命名軍營,它所座落的高五七七公尺的大山,就叫做Tate’s Cairn,英國人管理新界,中文名稱叫大老山。

大老山北的觀音山,是山村,也是山的名稱,地圖上只有村無同名的山。大帽山北的觀音山,山下並無觀音山村,只有石崗村,是有山無村。嶼西的觀音山也是有山無村。

大老山原本中國化的名字叫觀音山,因山勢酷肖觀音打坐而得名(註)。非常傾斜和陡峭,山頂建有原為軍用的飛鵝山道。北部,四百公尺以上是懸崖絕壁,山峰,像一個半圓球体,頂端有大老山天文台。山腹位置,就是觀音山村所在,附近还有崗背村。
從牛坳山或水泉澳向南遠望,圓渾的頂峰像觀音的頭部,向北瀉落兩旁的山脊,似左右双臂,遠觀活像觀音大士盤膝端坐蓮台的模樣,坐南向北,凝視沙田,形神俱似,奇景天成。漆黑晚上,觀音頭頂更有異光。

無需把大老山还原称觀音山,你不能把大老山隧道叫觀音山隧道,大老山警署称觀音山警署。本港很多高山一山兩名稱,如飛鵝山(九龍嶺)、象山(中山)、慈雲山(廟山)、筆架山(煙墩山)、尖山(鷹巢山)等。
當然、有山字的地名,並不代表有高山,像流浮山,沒有高山,只有山崗,海岸和水面。屏山和橫台山,只是鄉村地區。馬鞍山和慈雲山,不僅有高山,更是市區。山嶺的名字,多因肖形而得名,像肖動物的獅子山和老虎頭,而觀音山(大老山)和弥勒山,因肖人物而彰顯。

(參考「沙田古今風貌」第七十六頁,沙田區議会出版,一九九七年,圖書館借書。)
隨稿附上影印本,請參考。

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本期旅聯之聲文稿網誌版

本期旅聯之聲文稿網誌版,歡迎讀者登入旅聯網誌瀏覽: www.hkha-china.blogspot.com

目錄:

美加萬里遊: 運河行識 作者:梁文偉
觀音山 作者:山客
南中國畫裏的鄉村—蘇家圍(下) 作者:朱石年
西北長城印象之(二):三關口、西夏皇陵、賀蘭山岩畫博物館 作者:區惠琴
行山學外語(1): Anno Domini 作者:Giovanni
「氣候正能量大使體驗計劃」 世界自然基金會供稿

長城印象系列 - 西北長城印象(二)

10.鎮北堡在今天成為中國西部的電影基地。
9.賀蘭山岩畫博物館。
8.位於黃河與賀蘭山之間,明朝期間興建的
長城防禦工事鎮北堡。
7. 內容豐富的賀蘭山岩畫。
6.賀蘭山懸崖峭壁和山坡洪積扇山石一景。
5. 位處賀蘭山東麓之西夏皇陵博物館。
4.皇陵墓園內的陵塔土坯。
3. 寬敞大道引領遊人前往西夏皇陵墓園遺址。
2. 長城殘垣一瞥。
1. 三關口長城依寧夏邊境賀蘭山山脊而建。
長城印象系列

西北長城印象(二) 區惠琴

長城今猶在 遺蹟話滄桑


煙雨淒迷三關口


我們身處賀蘭山一處缺口。灰濛濛的天空灑落着毛毛細雨,滲透着一絲絲的涼意。大伙兒手持雨傘,緩步在濕漉漉的沙土上,登上公路旁的斜坡工地。驀然,一段段殘牆斷壁的山脊,若隱若現的穿過雲霧顯現。此段長城牆體由夯土建構,從坍塌面的黃土石礫中可見夯土層叠痕跡和中心空洞,牆體已破損不堪。陰雨替長城蓋上了神秘的面紗,卻又替她增添了一份莫名的破落和蒼涼。


離開前,大伙兒抖擻精神,在楊忠民先生的帶領下,在三關口長城地段上,舉行了簡單而隆重的起步儀式,並拍照留念。


歷史上寧夏的三關口長城地區曾受蒙古人多番擅闖,向居民搶掠,幸未發生戰事。現在此段三關口長城的身軀已被切開,她位處寧夏和內蒙古的交界地,缺口已成跨省公路通道。公路口左右兩方仍隱約看到長城在山嶺上的延伸遠方,路口前方豎立着兩省界碑。

今天,在這條公路的前方,工人正冒雨進行闢路工程。


西夏皇陵展滄桑

我們來到西夏皇陵博物館,它位處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賀蘭山之東麓。博物館的造型別致,白色的外牆襯托著屋頂的五座亭台和八角尖頂,屬典型西夏建築風格,館內陳展介紹了西夏皇朝的興衰與文化。館旁左方的一條寬敞大道引領遊人前往皇陵遺址。


歷史記載,西夏皇朝(公元1038-1227年)由黨項族人李繼遷建立。黨項族是北方遊牧民族武羌族之一支,原姓拓拔。在唐貞觀(公元634年)戰敗後歸附唐朝,被御賜李姓,封為定難軍,建立夏州地方政權。北宋朝(公元960年)歸附宋朝,被御賜趙姓。當時黨項族首領李繼遷統一黨項、羌各部,為西夏立國奠定基礎。在祖父李繼遷、父親李德明死後,李元昊在1031年即位。他進行一系列改革,改姓嵬,主動奪取凉州(武威)、瓜州(安西)、沙州(敦煌),全佔河西走廊。李元昊在1034年開始,在沿宋邊境修築300多處長城堡壘。李元昊在1038年正式建立西夏,自立為皇。最後宋仁宗迫不得己,册封他為西夏王。李元昊仿宋朝訂定管治制度,設立律法,製造錢幣,創黨項文字。在他的領導下,西夏疆域擴濶,東臨黃河,西至玉門關,北至大漠,與宋、遼(金)形成足鼎立的局面。然而,這個稱霸河西走廊兩個世紀的王朝,最終被蒙古大軍所滅。


陵園面積50平方公里,背北朝南,陵台偏西,內有9座帝陵和250座陪葬墓。陵園外圍築有4座角台以示兆域,域內建左右對稱的鵲台和碑亭。陵城內建有献殿、墓道和陵塔。陵墓像一座高塔,墓室位於陵塔前地下。


今天,這片曾被蒙古鐵騎蹂躪,被風雨磨礪近千年,廢墟般的皇陵遺址,在灰濛細雨的大漠中無語的佇立着,盡顯蒼凉。它向人們述說些什麼?我在想。


賀蘭山岩畫博物館

賀蘭山主峯海拔3556米,綿延250公里,寬15-60公里,東西走向,位於銀川向西30公里,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的界山。賀蘭山共有48個山口,1960-80年間,當地居民陸續在 其27個山口內發現岩畫,分佈在東麓山口兩側的懸崖峭壁和山坡洪積扇的山石上。


岩畫是鐫刻或繪製在石頭上的畫,是世界性的藝術語言。賀蘭山岩畫內容豐富,八成題材展示多款奇形怪狀、神秘詭譎的面具和人像,蘊含着圖騰崇拜、神話傳說和原始信仰的內涵。其他題材包括野生動物、遊牧部落的生活場景。


賀蘭山岩畫的風格雄渾豪放,造型粗獷有力、剛健洗練、豪放蒼勁。賀蘭山最早的原始居民是戎人,他們是岩畫的創作人。後來的匈奴、鮮卑、月氏、突厥、黨項、蒙古等民族繼承了岩畫藝術的傳統,利用石器、骨器、金屬等工具在石頭上鑿刻岩畫,令中國成為世界岩畫發祥地之一。


銀川世界岩畫博物館落成於2008年7月,展品內容豐富,包括世界各國的岩畫複製圖片和文字資料。場館內,觀眾可以欣賞到早期人類的生活痕跡,岩畫上生動描述人物、動物、人面、太陽、手、狩獵、畜牧、舞蹈、繁殖、戰鬥等造型。觀眾在這個人文景觀和藝術畫廊中與遠古人類的心靈相會。


電影基地鎮北堡

明朝年間,政府加强軍事防禦,一方面在西北修築長城,一方面在黃河到賀蘭山之間的狹長地帶修築關隘,抵禦蒙古騎兵的侵擾。從地形險要的中衛縣勝金關南路開始,自南向北形成了堅固的軍事防禦體系。當年的南路有10個關隘,北路有4個, 北路中的「鎮北」 邊防戌塞,就是今天的鎮北堡。


在1739年鎮北堡曾被地震所毀,於1740年重建。今天,它已成為國內著名的電影拍攝基地,不少國內受歡迎的影視節目均在此地取景。

(待續)

參考書籍:〈走遍中國:甘肅寧夏〉中國旅游社出版(2007)

〈發現岩畫〉李祥石著 寧夏人民出版(2007)

Anno Domini

Anno Domini

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歌手Zager and Evans曾有一首流行曲《In the Year 2525》,曲詞中有一句“In the year twenty-five twenty-five, if man is alive.”(到2525年時,人若還生存。)從去年哥本哈根氣候高峰會議的結果來看,人類是否還能在下一兩個世紀存活,幾成疑問。現在是全球所有國家所有人民,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盡力拯救地球的時候,刻不容緩。

用英語說在某一年份,多在年份前加in或in the year。有時為避免所說的年份給誤解,須說明那是紀元前或紀元後,得加上B.C.或A.D.來識別。紀元是以耶穌降生之年來分野。

B.C.是before Christ的簡寫,意即「在基督前」,紀元前的年份和世紀就用B.C.來表示。B.C.兩個字母應放於年份或世紀後面。

例:Socrates died in (the year) 399 B.C.(蘇格拉底逝於公元前399年)。

Aristotle was a great thinker in the fourth century B.C.(亞里斯多德是公元前四世紀的一位偉大思想家)。

A.D.是拉丁語Anno Domini的簡寫,英語就是in the Year of our Lord,解作「在我們主之年」,所以基督徒亦稱公曆為主曆。A.D.可放在年份之前或之後。年份加A.D.時,不需再用in或in the year,今年是A.D. 2010,寫作2010 A.D. 亦可以。如果不加A.D.並不引起混淆,多略而不用。

例:Ptolemy (c.90 – c.168 A.D.) believed that the Earth was the centre of the universe.(托勒密(約公元90 – 168)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在日期或數字前加上細寫字母c,那是拉丁文circa的簡寫,即英文about,表示大約、接近之意。

在Modern English(現代英語)中,好些簡寫字都略去代表簡化的點號,如Dr和Mrs等稱謂,現普遍不加點號,同樣如果只寫 399 BC、cAD 90 亦沒有問題。

紀元的英語現今也可寫作 Christian era(基督紀元),簡寫CE。公元前就是before Christian era,簡寫BCE。有些出版社,如英國Dorling Kindersley(以出版Eyewitness叢刊聞名)就採用399 BCE、c 90 CE等寫法,BCE和CE習慣寫於數字之後。


行山學外語(1)

Giovanni

世界自然基金會「氣候正能量大使體驗計劃」

世界自然基金會「氣候正能量大使體驗計劃」

世界自然基金會是全球性環保組織,分會及辦事處遍佈全球超過100個國家,使命是建立人類與大自然
和諧共存的未來。自1981年起,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透過保育、生態足印及環境教育項目,締造生生不息的地球。

氣候變化危機迫在眉睫,早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峰會踏入倒數前一個月,本會率先推出「氣候正能量大使體驗計劃」,旨在讓本港青少年及大眾認識有關氣候變化的知識,以及對抗氣候變化的方法,從而採取實際行動扭轉氣候危機。

「氣候正能量大使體驗計劃」是本會氣候正能量的最新公眾參與項目。計劃分為兩個階段,在首半年的第一階段,已成功訓練過百名少年警訊及香港青年協會的會員成為氣候正能量大使;接著下半年的第二階段將於二月開始邀請廣大市民參與,令他們成為傳遞減碳信息、以及用實際行動對抗氣候變化的先軀。 本計劃透過四大項目,讓參加者深入淺出認識氣候變化的相關資訊:

(一)氣候研討會:邀請多位對低碳
生活素有研究的城中名人,就環保時裝、低碳飲食及低碳生活潮流等範疇,與參加者分享生活經驗及實踐心得;
(二)米埔濕地工作坊:讓參加者深入米埔自然保護區,認識氣候變化對濕地生態及候鳥的影響;
(三)海下灣野外體驗:乘坐玻璃底船,見證香港珊瑚群落白化的實況;(四)「減碳擂台」:讓參加者以氣候為題比試切磋,優勝者將可親身到訪長江流域具特殊保育價值的地區,了解當地人民正如何奮力對抗氣候變化。有關計劃的詳細資料歡迎瀏覽網頁<www.climateers.org>。
本會認為減低碳排放應從日常生活做起,每名香港市民也可以身體力行實踐低碳生活,攜手為我們及下一代創造更綠色健康的生活環境。素仰 貴會一向熱心支持會員參與環保活動,現特函誠邀 貴會鼓勵會員及員工參與「氣候正能量大使體驗計劃」,一起為扭轉氣候危機出一分力。隨函附上本計劃宣傳海報,煩請廣泛轉寄及適量打印並張貼於貴會告示板,以收宣傳之效。
計劃的網上截止報名日期為二月十八日,名額先到先得。如有任何查詢,請致電 2526 1011
或電郵至climateers@wwf.org.hk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聯絡。


在此感謝 閣下支持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氣候項目。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氣候項目主管
余遠騁博士謹啟
2010年2月5日

運河行識

美加萬里遊
運河行識 梁文偉

佛教五蘊皆空的色、受、想、行、識啓示我們不要事事執著,樣樣斤斤計較。它帶領著我們追求心靈的無限超越,無盡的深化,用不同的條件和方法去探討生命的意義,強調修行要能不為外境動心,更要不時返觀自照,有安身立命的高深哲理。筆者標題的行識只是從身體力行去尋求知識,擴闊眼界,拓展思想的領域。其實,親臨某地遊歷,與當地的居民生活打成一片,所得的體驗必深,隨時遇到有令人喜悅的見聞,未必見於旅遊指南的記載,與「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文所介紹的運河是在北美洲舉足輕重的偉蘭運河 (Welland Canal),它位於尼亞加拉瀑布以西的聖嘉芙連市 (St. Catherine)範圍,南北縱貫全城。聖嘉芙連市設立於1876年,面積97.11平方公里,人口約44萬人,是安大略省(Ontario)第六大市鎮,尼亞加拉地區最大城市。它三面皆被河水包圍,東有偉蘭運河為伴,南連伊利湖(Lake Erie),北通安大略湖(Lake Ontario),全靠多條橋樑連接,此城橋樑之多,相信是全國之冠。
它的核心優勢是擁有安大略省第一旅遊景點──尼亞加拉瀑布,温和的氣候和獨特的泥土造就這地區成為北美第三大花卉培植基地,尤以盛產優質葡萄聞名全國,同時這裡釀製的葡萄酒和冰酒更是世界公認品質最佳的生產地之一。此外,四座連接美加邊境的國際大橋是加拿大第二大的繁忙邊境,為這區帶來無限商機,高科技工業如電子通訊器材、電腦配件、科研開發及人才培訓皆以此地為中心。
筆者好友雲妮家住運河附近,她隨中丹(麥)血統的丈夫萊士利•梅比(Leslie Melbye)移居加拿大聖嘉芙連市達40年之久(萊士利的祖父 E.H. Melbye曾於光緒13年即1887年被派駐香港任丹麥領事)。夫婦育有兩名鑽石王老五。長子是專業畫師,故家中當眼處皆掛滿其傑作。次子是電腦程式工程師,雲妮躍進的電腦知識皆由他傳授。夫唱婦隨,雲妮被培養為業餘蘭花專家,更是插花高手,在加國插花比賽中榮獲冠軍及其它獎牌無數。此外,她的烹飪技巧了得,醬料搭配有板有眼,品嚐後令人回味無窮。她的人生充滿嗜好和趣味,樂觀圓熟,創意無限。有事可做成為一種自覺,一種快樂,往往用最短的時間把每一事物做到最好,越做越覺得生命不會空虛,到處遊歷才感悟世界奇妙無窮。她對家居所有佈置,皆親力親為,擅於襯托。後園的花、草、松、竹、魚(池),佈局匠心獨運,園林美景盡顯。她飼養一隻鸚鵡名〝寶寶〞,能言善唱,深得主人寵愛。
萊士利不幸於2005年尾病重垂危,家人最後一刻决定拔喉讓他安詳離去,但奇蹟地在除去他的氧氣罩後突然甦醒,主診醫生也嘖嘖稱奇並安排他回家由雲妮充當護士貼身照顧打針食藥。筆者感覺這老人家生命的延續是以親情「駁」回來的,心甚感動。
筆者非常幸運,2006年8月23日遊罷尼亞加拉大瀑布回程時順道往運河3號閘觀光橋一睹萬噸級貨輪入閘排水候降全程,觀感是貨輪像乘升降機緩緩落下, 10分鐘後,視線由最初的仰望跟隨水退而轉為下瞰,船身由高高在上退而低低向下,大開眼界之餘,不期然聯相到適者生存的人生哲理。
8月25日雲妮駕車載我倆往偉蘭運河沿堤漫步細賞。此運河首建於1824年,貨船從加拿大東岸的大西洋經聖羅倫斯河(St. Lawrence River)進入安大略湖,再通過偉蘭運河深入大湖區,成為北美洲中部和歐洲的水路運輸重要橋樑。
據資料顯示,此運河原來是當年在比利時的滑鐵盧一役中(1815年6月18日),擊敗法國拿破崙皇帝的英國威靈頓將軍(A.W.Wellington)所倡建的。威靈頓有先見之明,他認為要鞏固加拿大殖民地(註:加拿大由1763-1867年期間被割裂為英國殖民地),必須先建一條運河貫通北美洲中部的水道,以利防衛及補給。他更在1824年率先購入50股偉蘭運河公司 (Welland Canal Company)的股票,對推動集資興建運河起了鼓舞的作用,不可不說是一項偉大的貢獻。1829年11月30日首段運河落成通航,第二段及第三段分別落成於1848及1887年,最後一段則要到1932年才打通。回顧昔日的的運河水閘是用木造成的,開閘關閘不如今日的全科技化,只靠一群馱馬拉動,真是馬力無窮。
因為南面的伊利湖的水位比北面的安大略湖高出99.5米,所以興建這條全長43.5公里的運河時,需要在沿途設立多個能調節水位的水閘,目前共有8個升降水閘,方便貨輪順利通過。現時每年約有4000艘國際貨輪通過此運河,全程收費由5600至29000加元不等,視乎船身食水噸位、貨物種類和乘客多寡而徵收。運河會在冬季結冰期間封閉。
此運河除了是北美商貿航運樞紐外,更是一個旅遊景點。聖嘉芙連市政府特於第三號閘旁建造了一座觀光橋及博物館,館內收藏了不少昔日修築運河時所用過的工具,例如19世紀的潛水衣,氧氣樽和測量儀。館內同時展出古老消防車和救火裝備,還有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軍服、徽章、火藥和機師用過的氧氣罩等珍貴文物。 此外,當地政府更在運河旁修建了一條9公里的偉蘭運河風景大道(Welland Canal Parkway),遊人可駕車自由自在地欣賞運河兩岸綺麗風光,同時更在1號至3號水閘之間的路段增設一條長7公里的單車徑及步行徑,各適其適,任君選擇,可謂照顧周全。
我們沿無遮無欄的河堤漫步,斷斷續續可見數艘超級貨輪在腳邊刷身而過,幾乎可以零距離觸摸船身;連接兩地可開合的橋樑隨即配合收起「雙翼」,所有車輛一律靠邊排隊等候。觀其橋翼一開一合拍子緩慢,需時約20分鐘,再加上貨船如一條街般長,到此處好像「放軟手腳」,任由船身滑行而過,整個過程長達30分鐘。情景靜中帶動,動中帶靜,忙中有序,可能當地駕駛者已習以為常,大多安靜地耐心等候,勾起筆者聯想境隨心轉的禪機。
筆者最感恩的是萊士利仍帶著虛弱的身軀堅持於23日駕車載我倆往瀑布區遊賞及參觀偉蘭運河精華段。深感真摯的友情是一杯佳釀,愈久愈醇,芬芳長存。

南中國畫裏的鄉村—蘇家圍(下)

南中國畫裏的鄉村—蘇家圍(下) 朱石年
蘇家圍附近又有座「義峰蘇公祠」,他就是在明朝中葉開發「義合墟」三位創業人之一。
義峰蘇公祠比東山蘇公祠晚建四十年。四百年前蘇氏三個義字輩兄弟義軒,義居和義峰開發墟場,取「合水」與義字輩之意,冠名「義合墟」。本來鵝卵石兩邊都是商舖,由於一出來就是東江黃金水道,當年這裏商業是相當發達的,不幸於1964年被洪水冲毀,現在只留下這令人回味的古道和一塊「義合古街」的木牌。
義峰蘇公祠的一副對聯是:「 眉山開奕葉 合水衍支流 」。
眉山,是指蘇東坡出生在四川的老家;合水蘇家圍現有四十三户,住上二百多人,最低輩分是百字輩,屬蘇東坡後代第三十五世。
蘇軾生於1036年,到二零零零年代計,九百七十年傳三十五代,平均一代人約二十七年。
筆者太祖文公朱熹,生於1130年,比蘇東坡晚九十四年,我屬文公的第三十二世孫,八百七十年來,每一代也是二十七年,何其巧也? 朱文公說過: 每隔三十年就要修譜,古人以三十年為一代,是合乎邏輯的,雖相去亦不遠矣。
祠堂神位面,前掛有一盞大花燈,據說是這條村生了兒子的家人在來年的正月十三舉行點燈儀式掛上去的,點燈即是添丁的意思,儀式結束後就把新生兒的輩份和名字記入族譜,封建時代重男輕女,女兒是没有此殊榮的。
盛會年年有,今年特別多。
蘇圍大門貼張蘇家子孫大合照,旁邊寫;「 蘇氏宗族八百眾 」,是今年上元節從外地回來飲春酒時拍下的。故又在門聯兩旁,用紅紙加多一副對聯:「花燈輝合水 春酒醉眉山 」。 圍頭人擺酒,都係大碗酒大塊肉,離鄉別井的親人,久別重逢,敍天倫之樂,昔時賢文也寫;美不美,鄉中水? 親不親,故鄉人?
蘇東坡喜歡吃肉;(據說東坡肉,即客家扣肉,是他老人家研究出來的),但他更喜歡竹,所以蘇家圍的人也繼承先人的傳統,在村子的周圍都種上翠竹,清風徐來,搖曳生姿,環境倍覺幽美,記得坡翁一首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後有好事者狗尾續貂,添兩句於後: 若要不瘦又不俗,最好竹笋炆豬肉。坡翁泉下有知,其必拈髯微笑曰:孺子可教也。
蘇東坡既好食肉,又無酒不歡,所以他的後人也在村裏開了一家「客家娘酒坊」。
夕陽舍北,流水溪東,雙扉盡敞, 一帘當空,我們離遠已望見一支「酒」字紅旗,迎風搖展,酒家娘送上黃酒一杯,其味香醇,水村山郭,別具流風,門前,貼有一張照片,寫蘇東坡與客家娘酒的不解之緣。
梅花開盡白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嚐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
村頭巷尾,有塊木牌寫: 東坡食府,李斌兄和河源鄉情報編輯,帶我到村內一間食肆,吃了碗豆腐花和番薯糖水,既解暑,又止渴,還勝過乾隆皇下江南時吃的珍珠粥,這間小店,八仙枱櫈,曲檻回環,勝景當軒,清風入牖,當爐紅粉,笑臉迎人,令人懷: 寄游踪於當日,傳韻事於斯樓之感!
最令人遺憾的是祠堂正樑懸掛的牌匾,本來有六十三塊,不幸於文革時被燒去六塊,現存的三塊,是從豬圏及當床板幸存下來的,學府頒賜的牌匾,能有六十多塊,可見得當年蘇家學風是非常昌盛的。
蘇家圍客家村,位於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義合鎮,離河源市二十六公里,北臨東江,南依久社河,河梅高速公路從蘇家圍的東南面經過,交通方便。
蘇家圍是蘇東坡后裔聚居的圍村,山環水抱,阡陌縱橫,袅袅炊煙,雞犬相聞,被譽為南中國畫裏的鄉村,對此良辰美景,亦足令人發思古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