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26日 星期日

153 期網上版目錄

1. 雄鷹曾伴我飛(下)

2. 九十消閒隨筆

3. 泉州歷史學習考察團後記(附相片4幅)

3.1 安溪西北部的蓬萊山一景

3.2 安溪西北部的蓬萊山一景

3.3 安溪西北部的蓬萊山一景

3.4 開元寺石塔

雄鷹曾伴我飛(下)


雄鷹曾伴我飛 (下)              黃梓莘

義助弱質團隊

雄鷹》的服務精神,不僅止於自己團隊,更能推己及人,這種精神可謂發揮得淋漓盡緻。

 又是環湖綫。有次碰上大隊男男女女,人數逾百,非常龐大,都是皮膚白晳,談吐斯文的。女的還會穿上幼帶涼鞋,還會扶着母親大人來行公園似的,明顯不是慣常行山輩,怪而問之。果然是某教師團體搞的活動。這位搞手不知天高地厚,把這班弱質婦孺(姑且借用)帶到這種「不歸路」來,既缺乏中途退出路,亦無糧水補給點,他們不獨叫攰,更頻呼飢渴。最令人齒冷是把這班殿後大軍丟在荒野不理,逕自把專車開走了。就是《雄鷹》見義勇為,除施水濟口糧外,更把這大班求助無門的殘兵弱將,漏夜護送到大尾督,代召的士……。《雄鷹》真係得嘅。

大胡、細胡(舅父仔)領隊時的能放能收,功夫一流,使人折服。葉耀文(綽號葉師奶),熟悉鄉村古道,每遇岔口,總愛叫人買左買右,風趣生鬼。然而都少吓一個,少吓一個,只剩軍佬主席李國光,再而因病無法再撐,交給未成熟新手接棒。卒在一次燕岩溪,日探變黑夜行,一仆一碌…… 雖屬為軟腳族所累,主要還是主事者未加處理好。結果,這頭本來是一飛冲天的雄鷹,最後不知飛向何方,再沒有在山嶺上出現。


難忘的《雄鷹》行友

旅行隊的行友,來自四面八方,不似得教師會或職工團體,都屬同一行業。雖然每週不過見面只是一天,市井語言也實在叫人也實在叫人難以忍受,欣幸地遇上《雄鷹》,並且在這裏認識了後來一起都進入《庸社》的劉姓夫婦,不止談吐斯文,更難得喜愛逢山必上,連山崗仔也不放過,真的志同道合。可惜癌魔最後奪去這位太太的性命,投契的朋友又少一人。

還認識了一位資深而又愛鑽研探索的郭志標老哥(他比我年輕得多),談話有深度,寫文章有一手,還難得是他把我推薦到商報去,為旅行版一寫多年,更替商報開闢了境外遊的版面,也促成我後來因而出版了兩册境外遊記,再加一本境內遠足的遊蹤紀錄。他們都是令人回味的君子之交,不尚酬酢。

對一個旅行隊的印象好與壞,自行友和服務團隊開始;一間公司給顧客印象,自售貨員始;一間旅行社、航空公司的評價,自領隊和空中服務員始。公司或機構如是,推而廣之,國家亦何獨不然?

後記:《雄鷹》成立於1971年,1973年註册為社團,組織章程分設正副主席、司庫、活動、出版、聯誼等部,由幹事主理;後撤去出版部。《樂、善、恆、群》為宗旨,曾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務,並嘗試極力維持出版工作,惜人力及財力均有不遞,時刋時停,最後只維持單張面世。迄九零年代中,因人手致全面解體。今錦繡旅行隊是其餘脈。

九十消閒隨筆


                      九十消閒隨筆                  杜國樑

是吾家
英倫敬老是吾家           香島不駐住天涯
八一夏日來觀禮*         巴黎鐵塔賞百花
窗含英法兩國翠           太平洋空萬里槎
倫敦當年神往處           水盡鵝飛誇啦啦

1981829日戴安娜查理斯成婚日子


帶領優悠隊共享行山樂
主恩同頌九十秋            壯年帶領賦優悠
每週鶴藪共歡敍            同享山水樂悠悠


父子情
炎夏出生體質差           後天培養遲成家
栽培獨子交天父           到老父子愛心嘉


憶涌口鄧女
宨宨淑女健美身           嬌小玲瓏冠同群
去國紐約加體胖           瑤池駕返可歎聲


Bingo 冰告樂
老來寂寞體質差           兵告消遺笑哈哈
每週享受兩三次           消除煩惱成專家


中國長江漢陽港口即景
港口船如梭               橫織江中綠水錦
羅星塔似筆               倒寫天上白雲箋

泉州歷史學習考察團後記


泉州考察團後記(一)           區惠琴

二零一一年六月三日至六日,五十多位朋友參加了一次由浸會大學林思齊東西文化交流中心主辦的泉州歷史學習考察團。這次旅程是由夏其龍神父策劃,並擔任嘉賓領隊。行程包括: 安溪清水岩、泉州開元寺、天后廟、李贄故居、東禪少林寺、狀元街、泉州灣古城陳列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伊斯蘭文化博物館、晉江博物館、世界伊斯蘭教的第三聖墓、 惠安縣回族祖墓、崇武古城、南安鄭成功陵墓等。
團友在六月三日早上九時半自香港機場出發,乘坐港龍航空班機直飛廈門高崎機場。在領隊小利和內地導遊吳存亮先生帶領下,大家展開了泉州歷史學習考察四天之旅。六月三日上午11時許,團隊抵達廈門。導遊吳存亮安排大家乘旅遊巴前往泉州西北方的清水岩。

經過接近個小時的車程,我們進入安溪西北部的蓬萊山,車子在婉蜒的山路上拐彎前進,大半個小時後,海拔767米的清水岩高峰在前方清晰可見。千年古剎清水岩背靠獅形龍脈,在500米處依山而建,面臨深壑,遠處蓬萊盆山環合,登巔遠眺,殿宇崔嵬,風景幽雅。清水岩淩空欲飛的屋簷,富閩南建築特色。
安溪自建邑起始,就是閩地重鎮,當地閩南文化特色濃鬱。據相關史料記載,佛、道兩教傳入安溪始於唐代,至唐末,二教在當地已擁有大批宮廟寺院。位於安溪縣城西北蓬萊山的清水岩便是體現佛、道二教特色的廟觀。蓬萊山的奇峰聳秀,怪石嶙峋,鳴泉清澈,岩壑幽奇,古木奇樹參天。
閩南地區的清水祖師陳普足曾在這裡修煉,並圓寂於此。清水祖師生前是北宋時期的名僧,圓寂後被奉為神僧,在閩南和台灣以及東南亞地區有眾多的信奉者。 
千年古剎清水岩的古跡建築異常精彩,主要包括寺廟建築和摩崖石刻。其中蓬萊祖殿依山臨壑,呈獨特的“帝”字型結構,樓閣連綴,氣勢恢弘。相傳共有99間房子,面積達3200平方米。整座建築紅墻綠瓦,裝飾精美,最能體現閩南特色的是淩空欲飛的屋簷。清水岩有摩崖石刻、碑刻等共二十多方,時間從宋代至今,書體有楷、篆、隸、行,不乏珍品。
沿途細看清水岩依山的建築,不禁感到古代工匠建築技術的高超,令團友由衷讚歎。清水岩古剎依山而築,建築結構嚴謹,一絲不茍。它是怎樣建築起來的? 想像千多年前的信衆,他們在農閒時間參與建築,不計報酬,從老遠地方經長途搬運來大量的巨石木材,又從山下搬到500米的山上,其中建寺過程的艱巨和危險,可想而知。 然而,當年信衆對清水祖師的尊崇和愛戴,感佩他對地方的貢獻,包括造橋鋪路、治病、求雨,解決旱災等。透過清水岩的修建,我們今天可以聯想得到。清水祖師在安溪當地的民間信仰中,委實佔據一個非常重要的地位。

下午四時,我們離開離開清水岩前往目的地泉州市。泉州歷史上是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東方第一大港,宋元時期繁華的都市。 個多小時後,車子進入泉州市區,放眼看去,老城區路旁樓房普遍不高,是赭紅色的,紅瓦紅牆紅地磚,雕花裝飾遍佈。進入商業區, 騎樓相當普遍,街道不寬闊,卻窄仄有度,適合步行,小巷子超多,南方樹木繁茂濃鬱,摩托車在人行道上擠擠挨挨,表面上似乎有點亂騰騰,卻滿溢生活的熱力活色。抵達華僑大廈已是黃昏了。華僑大廈位處文廟廣場側,氣宇軒昂的府文廟,體現“海濱鄒魯”的文採風流,四週環境古色古香,晚上泉州市民不少在此散步瀏連,十分熱鬧。(待續)

安溪西北部的蓬萊山一景


安溪西北部的蓬萊山一景


安溪西北部的蓬萊山一景


開元寺石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