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 (上)

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 (上) 林超英

(註: 本文節錄自本年四月十日林超英先生(前天文台台長)於理工大學蔣震劇院「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講座。)


氣候變化 人類影響 無容置疑

「自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地球氣候開始產生變化。多年來,科學家利用搜集獲得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含量的數據,透過數學物理的計算方法,考証出近年世界氣溫的上升,並非源自自然變化,而與工業革命有密切的關係。」

「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出版的二零零七年報告內容指出,自七十年代開始,人類社會進入消費時代,經濟活動跟隨人類消費行為的增長而同步增加。由於所需用的材料、製造過程、成品運輸大量增加,相關活動所耗用的能量因而倍增,排放到大氣的二氧化碳的大增導致全球氣溫上升,出現全球暖化的趨勢。總括而言,氣候異變由人類增加消費活動所引致。」

數據顯示: 世界一萬年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總量為260 ppm (註),在工業革命(1800年)前280ppm,直至1976年,二氧化碳總量為330ppm。當時,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曾發出警告,指倘若空氣中二氧化碳繼續上升,會影響地球的生態和糧食供應,後果嚴重。結果,2007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總量已升至380ppm。事實反映,30多年大眾並未聽到氣象專家的預警,人類對氣候變化的覺醒遲了30年。

按科學家推算,假設今天人類停止所有消耗能源的活動,地球氣溫亦將會加升0.6度 。

倘若人類今天的生活和過度消費方式延續不變,涉及生產、宣傳、運輸、行政等的經濟發展活動仍舊頻繁,活動過程倚賴化石燃料,本世紀末的氣溫將會加升3至4度。


儉樸生活 潔淨能源
未來 選擇在我們手裏

倘若人類願意作出改變,以簡約儉樸方式生活,減低消費和生活消耗。此外,國家政府需要調控經濟發展,廠家採用潔淨的能源進行經濟活動。倘若地球的氣溫增加能控制在2度內,地球便有機會自我修復。否則,隨氣溫上升,地球的生態環境持續破壞。地球上約百份之三十的物種,將因失去適合生存的環境和足夠的食物而陸續消失。


二氧化碳循環 = 巨型氣温調節機

天上的二氧化碳愈多,氣溫愈高,天氣愈熱。二氧化碳愈少,氣溫愈低,天氣愈冷。

地球上的火山經常噴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地面的樹木吸收後,透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植物結合陽光和水產生碳水化合物,進入生命世界。

樹木會呼吸,在日間它們製造氧氣,在晚卻呼出二氧化碳。樹木在死亡後,亦會釋出二氧化碳。

種植樹木,令它們健康長大存活,便能把二氧化碳鎖在樹木裏,發揮作用。然而,植物在死亡後,並非全面腐化,仍有殘餘部份遺留泥土中,量的多少由細菌和微生物決定。故此,地球溫度亦受泥土中細菌活動的影響。天上的二氧化碳像和地面細菌競賽,互補平衡。

近年科學家從南極洲的冰塊樣本內氣泡中,查證出二氧化碳含量的數據:幾十萬年來最高為280 ppm,最低為180 ppm,計算地球的天氣約每十萬年出現一次起落。二氧化碳含量高時,樹木會吸入它們拉低二氧化碳水平,到氣溫跌得太低時,樹木死亡時二氧化碳回到天上,加上火山又噴出大量二氧化碳,於是氣溫又再上升,進入新的起落循環。

現代人類祖先在十多萬年前開始出現在地球上,當時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是180 ppm。當時的生物亦適應當時寒冷的氣溫。人類較適應寒冷的天氣。

回顧歷史,在人類農牧之前,人類、動物、植物、細菌和病毒都處於一個共存和平衡的世界。各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在地球各方面生態的條件成熟後,人類開始登上世界生物的舞台。


氣候變化 工業革命

至一萬多年前,地球踏入一個温暖期,氣候溫暖。亞洲的季候風吹至長安和黃土高原,農業開始興起。

公元1000年至1800年間,中國經歷唐、宋、元、明、清數個朝代。該段時間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由260 ppm升至280ppm。(1800年開始為工業革命時期) 。及後,短短百多年間,至1976年,二氧化碳總量由280ppm 升至330ppm,到2006年已達380ppm。

以上歷史數據顯示: 從冰河期到一萬年前的溫暖期,地球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只升了100 ppm。從一萬年前農業開始到工業革命開始,近一萬年二氧化碳含量才升了20 ppm 。然而,由工業革命至今約二百多年,地球的二氧化碳含量竟飆升了100 ppm。可見氣候異變的嚴重,正影響和打擊着地球的生態和糧食供應。 (待續)

註: p.p.m. ( parts per million) (百萬分的數量單位) 如250 p.p.m.即百萬分之二百五十,或0.025%。

打醮(上)

打醮(上) 饒玖才

註: 本文節錄自香港史地和風物研究學者饒玖才著作《香港舊風物》(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01年版)

新界鄉村傳統風俗中,最具地方色彩的就是打醮。

「醮」(粵音照)的意思是祭祀,「打醮」就是舉行祭祀,其對象是各種的神靈,有功於民者及先人等;其目的是祈福消災,安撫亡魂。

打醮的起源很早,戰國時代的<竹書紀年>載︰「黃帝曾游於洛水之上,見大魚,即殺牲以醮之。」宋玉<高唐賦>裡也有「醮諸神,禮太一。」東漢時五斗米道僅有「指教齋」,「塗炭齋」的簡單儀式。到了魏晉南北朝,亦指道士為人設壇祈禱。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條有「符書章醮,亦無其焉」之句,由此推測,在北齊時已有化符的儀式。經過道教修士的推演,逐漸形成了整套的儀範和程式。後來南方廬山道士陸修靜整理道經,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和儀式,編制了齋醮的儀範,集其大成,打醮的基本形式便奠定下來。

一般的打醮儀式包括︰設壇擺供、焚香、化符、唸咒、上章、誦經、讚頌,並配以燭燈,禹步和音樂等。醮期長短不一,大規模的有三日醮、五日醮、亦有長達十多日的。年例有一年一次、兩年一次、多年一次及至十年一次。

長洲的太平清醮,已有兩百年歷史,建醮的起因有二︰一是超渡百年前島上被海盜屠殺的居民,當時海盜經常在附近海面劫掠,擄人勒贖,並殺死 不少島上居民;二是酬謝北帝庇佑的神恩。二百年前,島上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瘟疫,死亡甚眾,居民人心惶惶,於向北帝許願,希望他能制止瘟疫。疫症戢止後,劫後餘生的就打醮來答謝神恩了。

長洲的醮期,是每年農曆四月上旬或中旬間,擇吉日舉行,通常歷時三日。首先「杯卜」選出當年總理,負責籌備工作。程序首晚迎神後,全島居民開始一連六天齋戒,屠宰活動停止。第三天中午祭神,受祭的除北帝外,還有其他神靈及先人。同日下午為會景巡遊,參加團體達二、三十個,包括多個同鄉,各以其本身傳統打扮,節目多彩多姿。最特出的就是飄色,由多名年五、六歲的小童、站在「高蹺」上表演,模仿歷史人物,針砭時弊。據前鄉事委員會主席馮北泰稱,長洲的飄色最先是取自廣東佛山秋色製作,另加入本地風格。隊伍中還有舞麒麟,神像遊行,鼓樂隊等。巡遊隊伍由位於北社玉虛宮前的醮場出發,繞經幾條主要街道,再折返玉虛宮前散隊。

太平清醮的高潮戲就是「搶包山」,這就是去搶那些堆得像山一樣高,已貢過神的包子。據說吃了這種包子的人,該年便可獲神的庇佑及賜福。吃得越多,獲賜愈大,故人們都爭先恐後地去搶了。
1978 年的醮禮中,搶包山發生意外,參加者互相踐踏,引致二十多人受傷,有幾個手足折斷。經過這次慘劇,政府就不准再舉行這個節目,改以派包代替,直至2005年才獲香港政府批准重辦。

(待續)

Common Era

Common Era

去年末,世界各地曾為將臨的2010年的年號英語說法,掀起過一番熱烈討論。學者、傳媒人等各方人士紛紛發表意見,多種說法都有人提出論據。部份熟識的行友也在閒談中論說一番,他們見筆者不熱衷此題目,均問因由。

其實爭議大可不必,因每種講法都可說沒錯,說two thousand and ten、two thousand ten、twenty and ten、twenty ten皆可。通常我們多採簡單方便的說法,所以現在twenty ten是最流行的講法。

在上一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有一闕流行曲的歌名就叫《In the Year Twenty-five Twenty-five》(見本欄上篇),所以在那個年代,我們喜愛聽歐西流行歌曲的所謂飛仔來說,二十世紀以後的年號叫法並不是甚麼難題。

嚴格來說,公元2010年即in the year of our Lord two thousand and ten,簡寫2010 AD意思是主後二千零壹十年。由此可見two thousand and ten的說法是正確的,但很多時,為了方便,and一字可略去,故two thousand ten也可接納。

Two thousand可以說成twenty hundred,二十個百當然就是二千。故二千元可以寫作twenty hundred dollars;數目1234可以唸作twelve hundred and thirty-four,但為了方便,hundred和and兩字也可略去,變成twelve thirty-four,這已成慣用法。現在我們可明白1997年叫nineteen ninety-seven的原因了,餘類推,2010年唸作twenty ten就自然不過了。

去年2009年則要讀two thousand and nine或twenty and nine或twenty O nine,因為若略去and字,讀成twenty nine的話,就會給誤解為29 (twenty-nine)。數字中的零,英文是zero,口語可以用英文字母O代替。

前文所說的AD是西方紀元法,稱作西元或公元,基督徒則稱之為主曆,也可寫為CE,即Christian era(見本欄上篇)。但現今流行政治正確,為顧及非基督徒的感受,CE有解釋為common era。
例:Nero became emperor of Rome in 61 CE. (尼祿在公元61年成為羅馬皇帝。)

非基督徒也可將公元前的年份寫為BCE,即before common era,不寫BC。
例:Julius Caesar was slain in 44 BCE. (凱撒在公元前44年給暗殺。)

行山學外語
Giovanni

十三點說故事

~~~~ 再版的人類歷史 ~~~ 李惠珍

神主宰宇宙, 在無憶無兆的大小行星上創造了各式各樣俱備高低智慧的有機生物。無垠宇宙之大超乎想像。神刻意將有智慧生命的行星之間分隔得很遙遠,遙遠到行星與行星之間永遠沒有相遇的一刻。

有一日,神察覺到其中一個未命名的行星發出爆炸火光。細看之下,原來小行星上的生物正互相發動核爆。這個小行星已有萬幾年歷史,生物由單細胞逐步進化, 生物由最初的單純演變成俱備高度智慧的生物。與此同時生物之間亦不斷漸漸變得兇殘暴戾。
神覺得很可惜和奇怪生物的行為。於是翻查最初創造生物的過程。發覺原來在創造生物時,忘記給每一個生命注入[愛心]、[仁慈]和[寬恕]。神很失望,決定毀滅這個行星。
神在毀滅這個行星之前細心觀察一下生物在行星上的過去。在悠長的歷史裡,生物創造了很多令人讚嘆的建築;有尖頂的石塔,有長長蛇形狀的圍牆,在荒島上巨型的人頭石像,在高山平面畫出美麗的圖案等。。。

神忽然間覺得一下子摧毀這個星球有點可惜。生物雖然兇殘暴戾,但他們高度智慧實在難得。於是神想了一個兩全兩其美的方法,就是揀選另一個行星將所有生物和過去萬多年歷史重新演繹一次。
神準備將[愛心]、[仁慈]和[寬恕]進注每一個生物細胞,讓生命從新開始慢慢進化。
神在銀河系一處偏遠的位置選擇了一個較簡單的[太陽恆星],在九顆小行星中,有的太巨大,有的太小,有的太灼熱,有的過份冰寒。其中一顆大細和溫度適中的小行星,非常合適。可是星體上已有恐龍生活中。巨大的恐龍數量雖然不多,但怎可能和小生物共存呢。。。。? 於是神將所有恐龍遷移到一個很遙遠的星球。

神遷走恐龍之後,大規模將這個星球清洗一番。在清洗過程中發現有不少恐龍骸骨和恐龍蛋遺留下來。神想:「小生物必然覺得奇怪? 他們竟然不是這個星球的原居民……? 那麼這些巨大的生物為甚麼會突然消失……? 算了, 就讓小生物世世代代去尋找答案吧。」
神把星球清洗過後,甚感滿意。於是將已注入了愛心、仁慈和寬恕
的小生物加上小生物原創的歷史,文化和建築等元素統統遷移到這個星球。

神付予小生物名為[人類];居住的星體命為[地球]。神再想一想:為了撤底把小生物由邪惡暴戾糾正過來,於是神將自己化身為不同的領導者: 如基督、阿拉、佛祖等身份去輔導人類。

一切安排妥善,神一聲:「開始吧。」小生物就由單細胞開始演進至到今時今日。其間人類經歷過的每一個朝代、戰爭及偉大的建築等等和在之前的星球上所經歷的是一模一樣。唯一是人類完全察覺不到這是神一早安排的歷史重演。

神很滿意地球上人類的表現。神想:「宇宙間所有小生物都努力想打開宇宙的奧秘。看誰可以脫穎而出?」

我們過的每一日,只是再版的演繹。我們無從得人知明日會發生甚麼事?神只要求我們過好每一日就是。

西北長城印象(三)

中衛長城風光美 區惠琴

世界奇蹟沙坡頭



中衛縣
中衛縣地處寧夏回族自治區騰格里沙漠前沿,面積達1.7萬平方米,人口約30萬。中衛的空氣
乾燥,日照強烈,日光可用來發電。歷史上,中衛曾是一個風沙遺害極嚴重的地方。今天,沙漠化問題仍然嚴重,然而由於治沙技術的研發成果,中衛已變成一個宜居之地。它盛產枸杞、紅棗和珍珠米。附近香山屬祁連山餘脈,該地盛產香甜味美西砂瓜,2008年被選為北京奧運大會指定食品,供嘉賓和運動員享用。中衛縣亦出產陶土、石膏和炭西煤。

下河沿長城
下河沿長城位於中衛縣黃河邊上的河鎮景內。大伙兒先攀登山脊,觀看牆垣四周。牆垣山體因
飽受自然力量風化,夯土層已剝落損毀。牆垣背面下方見三數窰洞,中央互通,為牧羊人開挖作休息和風雨避難的地方。眺望兩邊長城依山而走,中部已被切割,留出百餘米寬敞大道,傳言因地方發展需要而被破壞。及後,大伙兒登上另一矮小山崗觀賞興隆寺遺址。此處地勢不高,俯瞰前方腳下黃河虫宛蜒流過村莊,平原在望,風景怡人。

小湖崗長城
黃河水滔滔,滾流船邊過。一瞬間,大伙兒已隨車登上水渡橫過黃河渡口,向小湖崗長城進發。
旅遊車穿過樹林小徑,小湖崗長城,又稱四方堆長城在望。牆垣四周呈方形,外貌結構完好。大伙兒沿着一條失修鐵梯小心翼翼登上城頂的高台,瀏覽四周景色。四周是廣闊無邊的黃土地、綠油油的田野平原,一片蕭瑟秋色,盡收眼底。

沙坡頭
沙坡頭古稱「沙關」,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它位於騰格里沙漠東南面,東距寧夏中衛城區16公里, 屬荒漠和草原的過渡帶,存有綿延100多公里的秦、漢長城遺址。沙坡頭的自然環境、地質和地貎獨特,黃河在這裏拐了大彎,變得温柔寧靜。雄渾壯濶的沙海和黃河親密邂逅,形影相隨。茫茫的騰格里沙漠中,散佈着許多大大小小的湖泊和綠州,蒙、回、漢人民世代游牧和耕耘在這浩瀚的沙漠邊緣。

一直以來,中衛縣沙坡頭地段的風沙特別厲害,每年沙塵暴發生的次數頻繁。沙丘的高度從幾米到幾十米。風速強大時,沙丘迎風面的沙粒就隨風移動,從沙丘的底部移到頂部。春天,四、五月間的禾苗常被連根拔起。抵禦沙塵暴的方法是培植防護林,減少風的力量。 自1950年開始,中衛縣人民大力響應國家號召,開展植樹造林和防風固沙活動。男女老幼扛着簡陋勞具,挑着水桶,背着楊、柳、榆、槐、沙棗等樹木幼苗走進沙漠,植樹造林。幾年後,一條長50公里,寬數百米的綠色林帶在沙坡頭黃河岸邊到中衛沙漠邊緣出現了。

六十年代,包頭至蘭州鐵路從銀川到蘭州路段的建築計畫展開,火車要經過騰格里沙漠。1954年國家鐵道部門特在沙坡頭成立中國第一個沙漠科學研究站,進行固沙造林工程的研究。經過多年艱辛嘗試和努力實驗,終於創出了「麥草方格」固沙法,展開有效的治沙工程。鋪天蓋地的麥草方格和沙生植物結成的金色巨網,把無數高大、起伏的流動沙丘實實地罩住。網格內綠樹參差,碧草叢生,色彩繽紛的小花盛放。中國第一條沙漠鐵路──包蘭鐵路終於在1958年8月正式通車。
(待續)

參考書籍:〈走遍中國:甘肅寧夏〉中國旅游社出版(2007)
〈沙坡頭世界奇跡〉楊兆興編 中衛市委宣傳部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