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 (上) 林超英
(註: 本文節錄自本年四月十日林超英先生(前天文台台長)於理工大學蔣震劇院「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講座。)
氣候變化 人類影響 無容置疑
「自十八世紀工業革命以來,地球氣候開始產生變化。多年來,科學家利用搜集獲得大氣中二氧化碳、甲烷含量的數據,透過數學物理的計算方法,考証出近年世界氣溫的上升,並非源自自然變化,而與工業革命有密切的關係。」
「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出版的二零零七年報告內容指出,自七十年代開始,人類社會進入消費時代,經濟活動跟隨人類消費行為的增長而同步增加。由於所需用的材料、製造過程、成品運輸大量增加,相關活動所耗用的能量因而倍增,排放到大氣的二氧化碳的大增導致全球氣溫上升,出現全球暖化的趨勢。總括而言,氣候異變由人類增加消費活動所引致。」
數據顯示: 世界一萬年前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總量為260 ppm (註),在工業革命(1800年)前280ppm,直至1976年,二氧化碳總量為330ppm。當時,聯合國世界氣象組織曾發出警告,指倘若空氣中二氧化碳繼續上升,會影響地球的生態和糧食供應,後果嚴重。結果,2007年大氣中二氧化碳的總量已升至380ppm。事實反映,30多年大眾並未聽到氣象專家的預警,人類對氣候變化的覺醒遲了30年。
按科學家推算,假設今天人類停止所有消耗能源的活動,地球氣溫亦將會加升0.6度 。
倘若人類今天的生活和過度消費方式延續不變,涉及生產、宣傳、運輸、行政等的經濟發展活動仍舊頻繁,活動過程倚賴化石燃料,本世紀末的氣溫將會加升3至4度。
儉樸生活 潔淨能源
未來 選擇在我們手裏
倘若人類願意作出改變,以簡約儉樸方式生活,減低消費和生活消耗。此外,國家政府需要調控經濟發展,廠家採用潔淨的能源進行經濟活動。倘若地球的氣溫增加能控制在2度內,地球便有機會自我修復。否則,隨氣溫上升,地球的生態環境持續破壞。地球上約百份之三十的物種,將因失去適合生存的環境和足夠的食物而陸續消失。
二氧化碳循環 = 巨型氣温調節機
天上的二氧化碳愈多,氣溫愈高,天氣愈熱。二氧化碳愈少,氣溫愈低,天氣愈冷。
地球上的火山經常噴出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被地面的樹木吸收後,透過光合作用產生氧氣。植物結合陽光和水產生碳水化合物,進入生命世界。
樹木會呼吸,在日間它們製造氧氣,在晚卻呼出二氧化碳。樹木在死亡後,亦會釋出二氧化碳。
種植樹木,令它們健康長大存活,便能把二氧化碳鎖在樹木裏,發揮作用。然而,植物在死亡後,並非全面腐化,仍有殘餘部份遺留泥土中,量的多少由細菌和微生物決定。故此,地球溫度亦受泥土中細菌活動的影響。天上的二氧化碳像和地面細菌競賽,互補平衡。
近年科學家從南極洲的冰塊樣本內氣泡中,查證出二氧化碳含量的數據:幾十萬年來最高為280 ppm,最低為180 ppm,計算地球的天氣約每十萬年出現一次起落。二氧化碳含量高時,樹木會吸入它們拉低二氧化碳水平,到氣溫跌得太低時,樹木死亡時二氧化碳回到天上,加上火山又噴出大量二氧化碳,於是氣溫又再上升,進入新的起落循環。
現代人類祖先在十多萬年前開始出現在地球上,當時大氣二氧化碳含量是180 ppm。當時的生物亦適應當時寒冷的氣溫。人類較適應寒冷的天氣。
回顧歷史,在人類農牧之前,人類、動物、植物、細菌和病毒都處於一個共存和平衡的世界。各有自己的生存空間。在地球各方面生態的條件成熟後,人類開始登上世界生物的舞台。
氣候變化 工業革命
至一萬多年前,地球踏入一個温暖期,氣候溫暖。亞洲的季候風吹至長安和黃土高原,農業開始興起。
公元1000年至1800年間,中國經歷唐、宋、元、明、清數個朝代。該段時間大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由260 ppm升至280ppm。(1800年開始為工業革命時期) 。及後,短短百多年間,至1976年,二氧化碳總量由280ppm 升至330ppm,到2006年已達380ppm。
以上歷史數據顯示: 從冰河期到一萬年前的溫暖期,地球的二氧化碳含量上只升了100 ppm。從一萬年前農業開始到工業革命開始,近一萬年二氧化碳含量才升了20 ppm 。然而,由工業革命至今約二百多年,地球的二氧化碳含量竟飆升了100 ppm。可見氣候異變的嚴重,正影響和打擊着地球的生態和糧食供應。 (待續)
註: p.p.m. ( parts per million) (百萬分的數量單位) 如250 p.p.m.即百萬分之二百五十,或0.0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