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音山 山客
由於英國不同時期管治香港、新界地區較晚。英人管治新界時期,無徵詢當地人士各地名稱,自行提供洋化名字,和當地原本鄉土文化名字格格不入,名字別扭及古怪,當地人士沿用土名,洋名形同虛設,下列舉例,可見一斑,英文件常用,名稱英譯,括號為正名。
馬士灣(大鵬灣)、長港(大灘海)、高洲(粮船灣)、保路華港(船灣海)、双港(印洲塘)、士他令港(沙頭角海)等。
大老山,是英國人的典型作品,英名:Tate’s Cairn,第一字是人名,第二名解作圓錐形石堆。英國佔領香港後,在大老山興建軍營,用一位英軍軍官來命名軍營,它所座落的高五七七公尺的大山,就叫做Tate’s Cairn,英國人管理新界,中文名稱叫大老山。
大老山北的觀音山,是山村,也是山的名稱,地圖上只有村無同名的山。大帽山北的觀音山,山下並無觀音山村,只有石崗村,是有山無村。嶼西的觀音山也是有山無村。
大老山原本中國化的名字叫觀音山,因山勢酷肖觀音打坐而得名(註)。非常傾斜和陡峭,山頂建有原為軍用的飛鵝山道。北部,四百公尺以上是懸崖絕壁,山峰,像一個半圓球体,頂端有大老山天文台。山腹位置,就是觀音山村所在,附近还有崗背村。
從牛坳山或水泉澳向南遠望,圓渾的頂峰像觀音的頭部,向北瀉落兩旁的山脊,似左右双臂,遠觀活像觀音大士盤膝端坐蓮台的模樣,坐南向北,凝視沙田,形神俱似,奇景天成。漆黑晚上,觀音頭頂更有異光。
無需把大老山还原称觀音山,你不能把大老山隧道叫觀音山隧道,大老山警署称觀音山警署。本港很多高山一山兩名稱,如飛鵝山(九龍嶺)、象山(中山)、慈雲山(廟山)、筆架山(煙墩山)、尖山(鷹巢山)等。
當然、有山字的地名,並不代表有高山,像流浮山,沒有高山,只有山崗,海岸和水面。屏山和橫台山,只是鄉村地區。馬鞍山和慈雲山,不僅有高山,更是市區。山嶺的名字,多因肖形而得名,像肖動物的獅子山和老虎頭,而觀音山(大老山)和弥勒山,因肖人物而彰顯。
(參考「沙田古今風貌」第七十六頁,沙田區議会出版,一九九七年,圖書館借書。)
隨稿附上影印本,請參考。
2010年3月1日 星期一
本期旅聯之聲文稿網誌版
本期旅聯之聲文稿網誌版,歡迎讀者登入旅聯網誌瀏覽: www.hkha-china.blogspot.com
目錄:
美加萬里遊: 運河行識 作者:梁文偉
觀音山 作者:山客
南中國畫裏的鄉村—蘇家圍(下) 作者:朱石年
西北長城印象之(二):三關口、西夏皇陵、賀蘭山岩畫博物館 作者:區惠琴
行山學外語(1): Anno Domini 作者:Giovanni
「氣候正能量大使體驗計劃」 世界自然基金會供稿
目錄:
美加萬里遊: 運河行識 作者:梁文偉
觀音山 作者:山客
南中國畫裏的鄉村—蘇家圍(下) 作者:朱石年
西北長城印象之(二):三關口、西夏皇陵、賀蘭山岩畫博物館 作者:區惠琴
行山學外語(1): Anno Domini 作者:Giovanni
「氣候正能量大使體驗計劃」 世界自然基金會供稿
長城印象系列 - 西北長城印象(二)
10.鎮北堡在今天成為中國西部的電影基地。
9.賀蘭山岩畫博物館。
8.位於黃河與賀蘭山之間,明朝期間興建的
長城防禦工事鎮北堡。
7. 內容豐富的賀蘭山岩畫。
6.賀蘭山懸崖峭壁和山坡洪積扇山石一景。
5. 位處賀蘭山東麓之西夏皇陵博物館。
4.皇陵墓園內的陵塔土坯。
3. 寬敞大道引領遊人前往西夏皇陵墓園遺址。
2. 長城殘垣一瞥。
1. 三關口長城依寧夏邊境賀蘭山山脊而建。
長城印象系列
西北長城印象(二) 區惠琴
長城今猶在 遺蹟話滄桑
煙雨淒迷三關口
我們身處賀蘭山一處缺口。灰濛濛的天空灑落着毛毛細雨,滲透着一絲絲的涼意。大伙兒手持雨傘,緩步在濕漉漉的沙土上,登上公路旁的斜坡工地。驀然,一段段殘牆斷壁的山脊,若隱若現的穿過雲霧顯現。此段長城牆體由夯土建構,從坍塌面的黃土石礫中可見夯土層叠痕跡和中心空洞,牆體已破損不堪。陰雨替長城蓋上了神秘的面紗,卻又替她增添了一份莫名的破落和蒼涼。
離開前,大伙兒抖擻精神,在楊忠民先生的帶領下,在三關口長城地段上,舉行了簡單而隆重的起步儀式,並拍照留念。
歷史上寧夏的三關口長城地區曾受蒙古人多番擅闖,向居民搶掠,幸未發生戰事。現在此段三關口長城的身軀已被切開,她位處寧夏和內蒙古的交界地,缺口已成跨省公路通道。公路口左右兩方仍隱約看到長城在山嶺上的延伸遠方,路口前方豎立着兩省界碑。
今天,在這條公路的前方,工人正冒雨進行闢路工程。
西夏皇陵展滄桑
我們來到西夏皇陵博物館,它位處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賀蘭山之東麓。博物館的造型別致,白色的外牆襯托著屋頂的五座亭台和八角尖頂,屬典型西夏建築風格,館內陳展介紹了西夏皇朝的興衰與文化。館旁左方的一條寬敞大道引領遊人前往皇陵遺址。
歷史記載,西夏皇朝(公元1038-1227年)由黨項族人李繼遷建立。黨項族是北方遊牧民族武羌族之一支,原姓拓拔。在唐貞觀(公元634年)戰敗後歸附唐朝,被御賜李姓,封為定難軍,建立夏州地方政權。北宋朝(公元960年)歸附宋朝,被御賜趙姓。當時黨項族首領李繼遷統一黨項、羌各部,為西夏立國奠定基礎。在祖父李繼遷、父親李德明死後,李元昊在1031年即位。他進行一系列改革,改姓嵬,主動奪取凉州(武威)、瓜州(安西)、沙州(敦煌),全佔河西走廊。李元昊在1034年開始,在沿宋邊境修築300多處長城堡壘。李元昊在1038年正式建立西夏,自立為皇。最後宋仁宗迫不得己,册封他為西夏王。李元昊仿宋朝訂定管治制度,設立律法,製造錢幣,創黨項文字。在他的領導下,西夏疆域擴濶,東臨黃河,西至玉門關,北至大漠,與宋、遼(金)形成足鼎立的局面。然而,這個稱霸河西走廊兩個世紀的王朝,最終被蒙古大軍所滅。
陵園面積50平方公里,背北朝南,陵台偏西,內有9座帝陵和250座陪葬墓。陵園外圍築有4座角台以示兆域,域內建左右對稱的鵲台和碑亭。陵城內建有献殿、墓道和陵塔。陵墓像一座高塔,墓室位於陵塔前地下。
今天,這片曾被蒙古鐵騎蹂躪,被風雨磨礪近千年,廢墟般的皇陵遺址,在灰濛細雨的大漠中無語的佇立着,盡顯蒼凉。它向人們述說些什麼?我在想。
賀蘭山岩畫博物館
賀蘭山主峯海拔3556米,綿延250公里,寬15-60公里,東西走向,位於銀川向西30公里,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的界山。賀蘭山共有48個山口,1960-80年間,當地居民陸續在 其27個山口內發現岩畫,分佈在東麓山口兩側的懸崖峭壁和山坡洪積扇的山石上。
岩畫是鐫刻或繪製在石頭上的畫,是世界性的藝術語言。賀蘭山岩畫內容豐富,八成題材展示多款奇形怪狀、神秘詭譎的面具和人像,蘊含着圖騰崇拜、神話傳說和原始信仰的內涵。其他題材包括野生動物、遊牧部落的生活場景。
賀蘭山岩畫的風格雄渾豪放,造型粗獷有力、剛健洗練、豪放蒼勁。賀蘭山最早的原始居民是戎人,他們是岩畫的創作人。後來的匈奴、鮮卑、月氏、突厥、黨項、蒙古等民族繼承了岩畫藝術的傳統,利用石器、骨器、金屬等工具在石頭上鑿刻岩畫,令中國成為世界岩畫發祥地之一。
銀川世界岩畫博物館落成於2008年7月,展品內容豐富,包括世界各國的岩畫複製圖片和文字資料。場館內,觀眾可以欣賞到早期人類的生活痕跡,岩畫上生動描述人物、動物、人面、太陽、手、狩獵、畜牧、舞蹈、繁殖、戰鬥等造型。觀眾在這個人文景觀和藝術畫廊中與遠古人類的心靈相會。
電影基地鎮北堡
明朝年間,政府加强軍事防禦,一方面在西北修築長城,一方面在黃河到賀蘭山之間的狹長地帶修築關隘,抵禦蒙古騎兵的侵擾。從地形險要的中衛縣勝金關南路開始,自南向北形成了堅固的軍事防禦體系。當年的南路有10個關隘,北路有4個, 北路中的「鎮北」 邊防戌塞,就是今天的鎮北堡。
在1739年鎮北堡曾被地震所毀,於1740年重建。今天,它已成為國內著名的電影拍攝基地,不少國內受歡迎的影視節目均在此地取景。
(待續)
參考書籍:〈走遍中國:甘肅寧夏〉中國旅游社出版(2007)
〈發現岩畫〉李祥石著 寧夏人民出版(2007)
9.賀蘭山岩畫博物館。
8.位於黃河與賀蘭山之間,明朝期間興建的
長城防禦工事鎮北堡。
7. 內容豐富的賀蘭山岩畫。
6.賀蘭山懸崖峭壁和山坡洪積扇山石一景。
5. 位處賀蘭山東麓之西夏皇陵博物館。
4.皇陵墓園內的陵塔土坯。
3. 寬敞大道引領遊人前往西夏皇陵墓園遺址。
2. 長城殘垣一瞥。
1. 三關口長城依寧夏邊境賀蘭山山脊而建。
長城印象系列
西北長城印象(二) 區惠琴
長城今猶在 遺蹟話滄桑
煙雨淒迷三關口
我們身處賀蘭山一處缺口。灰濛濛的天空灑落着毛毛細雨,滲透着一絲絲的涼意。大伙兒手持雨傘,緩步在濕漉漉的沙土上,登上公路旁的斜坡工地。驀然,一段段殘牆斷壁的山脊,若隱若現的穿過雲霧顯現。此段長城牆體由夯土建構,從坍塌面的黃土石礫中可見夯土層叠痕跡和中心空洞,牆體已破損不堪。陰雨替長城蓋上了神秘的面紗,卻又替她增添了一份莫名的破落和蒼涼。
離開前,大伙兒抖擻精神,在楊忠民先生的帶領下,在三關口長城地段上,舉行了簡單而隆重的起步儀式,並拍照留念。
歷史上寧夏的三關口長城地區曾受蒙古人多番擅闖,向居民搶掠,幸未發生戰事。現在此段三關口長城的身軀已被切開,她位處寧夏和內蒙古的交界地,缺口已成跨省公路通道。公路口左右兩方仍隱約看到長城在山嶺上的延伸遠方,路口前方豎立着兩省界碑。
今天,在這條公路的前方,工人正冒雨進行闢路工程。
西夏皇陵展滄桑
我們來到西夏皇陵博物館,它位處寧夏回族自治區內賀蘭山之東麓。博物館的造型別致,白色的外牆襯托著屋頂的五座亭台和八角尖頂,屬典型西夏建築風格,館內陳展介紹了西夏皇朝的興衰與文化。館旁左方的一條寬敞大道引領遊人前往皇陵遺址。
歷史記載,西夏皇朝(公元1038-1227年)由黨項族人李繼遷建立。黨項族是北方遊牧民族武羌族之一支,原姓拓拔。在唐貞觀(公元634年)戰敗後歸附唐朝,被御賜李姓,封為定難軍,建立夏州地方政權。北宋朝(公元960年)歸附宋朝,被御賜趙姓。當時黨項族首領李繼遷統一黨項、羌各部,為西夏立國奠定基礎。在祖父李繼遷、父親李德明死後,李元昊在1031年即位。他進行一系列改革,改姓嵬,主動奪取凉州(武威)、瓜州(安西)、沙州(敦煌),全佔河西走廊。李元昊在1034年開始,在沿宋邊境修築300多處長城堡壘。李元昊在1038年正式建立西夏,自立為皇。最後宋仁宗迫不得己,册封他為西夏王。李元昊仿宋朝訂定管治制度,設立律法,製造錢幣,創黨項文字。在他的領導下,西夏疆域擴濶,東臨黃河,西至玉門關,北至大漠,與宋、遼(金)形成足鼎立的局面。然而,這個稱霸河西走廊兩個世紀的王朝,最終被蒙古大軍所滅。
陵園面積50平方公里,背北朝南,陵台偏西,內有9座帝陵和250座陪葬墓。陵園外圍築有4座角台以示兆域,域內建左右對稱的鵲台和碑亭。陵城內建有献殿、墓道和陵塔。陵墓像一座高塔,墓室位於陵塔前地下。
今天,這片曾被蒙古鐵騎蹂躪,被風雨磨礪近千年,廢墟般的皇陵遺址,在灰濛細雨的大漠中無語的佇立着,盡顯蒼凉。它向人們述說些什麼?我在想。
賀蘭山岩畫博物館
賀蘭山主峯海拔3556米,綿延250公里,寬15-60公里,東西走向,位於銀川向西30公里,是寧夏回族自治區與內蒙古自治區的界山。賀蘭山共有48個山口,1960-80年間,當地居民陸續在 其27個山口內發現岩畫,分佈在東麓山口兩側的懸崖峭壁和山坡洪積扇的山石上。
岩畫是鐫刻或繪製在石頭上的畫,是世界性的藝術語言。賀蘭山岩畫內容豐富,八成題材展示多款奇形怪狀、神秘詭譎的面具和人像,蘊含着圖騰崇拜、神話傳說和原始信仰的內涵。其他題材包括野生動物、遊牧部落的生活場景。
賀蘭山岩畫的風格雄渾豪放,造型粗獷有力、剛健洗練、豪放蒼勁。賀蘭山最早的原始居民是戎人,他們是岩畫的創作人。後來的匈奴、鮮卑、月氏、突厥、黨項、蒙古等民族繼承了岩畫藝術的傳統,利用石器、骨器、金屬等工具在石頭上鑿刻岩畫,令中國成為世界岩畫發祥地之一。
銀川世界岩畫博物館落成於2008年7月,展品內容豐富,包括世界各國的岩畫複製圖片和文字資料。場館內,觀眾可以欣賞到早期人類的生活痕跡,岩畫上生動描述人物、動物、人面、太陽、手、狩獵、畜牧、舞蹈、繁殖、戰鬥等造型。觀眾在這個人文景觀和藝術畫廊中與遠古人類的心靈相會。
電影基地鎮北堡
明朝年間,政府加强軍事防禦,一方面在西北修築長城,一方面在黃河到賀蘭山之間的狹長地帶修築關隘,抵禦蒙古騎兵的侵擾。從地形險要的中衛縣勝金關南路開始,自南向北形成了堅固的軍事防禦體系。當年的南路有10個關隘,北路有4個, 北路中的「鎮北」 邊防戌塞,就是今天的鎮北堡。
在1739年鎮北堡曾被地震所毀,於1740年重建。今天,它已成為國內著名的電影拍攝基地,不少國內受歡迎的影視節目均在此地取景。
(待續)
參考書籍:〈走遍中國:甘肅寧夏〉中國旅游社出版(2007)
〈發現岩畫〉李祥石著 寧夏人民出版(2007)
Anno Domini
Anno Domini
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歌手Zager and Evans曾有一首流行曲《In the Year 2525》,曲詞中有一句“In the year twenty-five twenty-five, if man is alive.”(到2525年時,人若還生存。)從去年哥本哈根氣候高峰會議的結果來看,人類是否還能在下一兩個世紀存活,幾成疑問。現在是全球所有國家所有人民,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盡力拯救地球的時候,刻不容緩。
用英語說在某一年份,多在年份前加in或in the year。有時為避免所說的年份給誤解,須說明那是紀元前或紀元後,得加上B.C.或A.D.來識別。紀元是以耶穌降生之年來分野。
B.C.是before Christ的簡寫,意即「在基督前」,紀元前的年份和世紀就用B.C.來表示。B.C.兩個字母應放於年份或世紀後面。
例:Socrates died in (the year) 399 B.C.(蘇格拉底逝於公元前399年)。
Aristotle was a great thinker in the fourth century B.C.(亞里斯多德是公元前四世紀的一位偉大思想家)。
A.D.是拉丁語Anno Domini的簡寫,英語就是in the Year of our Lord,解作「在我們主之年」,所以基督徒亦稱公曆為主曆。A.D.可放在年份之前或之後。年份加A.D.時,不需再用in或in the year,今年是A.D. 2010,寫作2010 A.D. 亦可以。如果不加A.D.並不引起混淆,多略而不用。
例:Ptolemy (c.90 – c.168 A.D.) believed that the Earth was the centre of the universe.(托勒密(約公元90 – 168)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在日期或數字前加上細寫字母c,那是拉丁文circa的簡寫,即英文about,表示大約、接近之意。
在Modern English(現代英語)中,好些簡寫字都略去代表簡化的點號,如Dr和Mrs等稱謂,現普遍不加點號,同樣如果只寫 399 BC、cAD 90 亦沒有問題。
紀元的英語現今也可寫作 Christian era(基督紀元),簡寫CE。公元前就是before Christian era,簡寫BCE。有些出版社,如英國Dorling Kindersley(以出版Eyewitness叢刊聞名)就採用399 BCE、c 90 CE等寫法,BCE和CE習慣寫於數字之後。
行山學外語(1)
Giovanni
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歌手Zager and Evans曾有一首流行曲《In the Year 2525》,曲詞中有一句“In the year twenty-five twenty-five, if man is alive.”(到2525年時,人若還生存。)從去年哥本哈根氣候高峰會議的結果來看,人類是否還能在下一兩個世紀存活,幾成疑問。現在是全球所有國家所有人民,為我們的子孫後代,盡力拯救地球的時候,刻不容緩。
用英語說在某一年份,多在年份前加in或in the year。有時為避免所說的年份給誤解,須說明那是紀元前或紀元後,得加上B.C.或A.D.來識別。紀元是以耶穌降生之年來分野。
B.C.是before Christ的簡寫,意即「在基督前」,紀元前的年份和世紀就用B.C.來表示。B.C.兩個字母應放於年份或世紀後面。
例:Socrates died in (the year) 399 B.C.(蘇格拉底逝於公元前399年)。
Aristotle was a great thinker in the fourth century B.C.(亞里斯多德是公元前四世紀的一位偉大思想家)。
A.D.是拉丁語Anno Domini的簡寫,英語就是in the Year of our Lord,解作「在我們主之年」,所以基督徒亦稱公曆為主曆。A.D.可放在年份之前或之後。年份加A.D.時,不需再用in或in the year,今年是A.D. 2010,寫作2010 A.D. 亦可以。如果不加A.D.並不引起混淆,多略而不用。
例:Ptolemy (c.90 – c.168 A.D.) believed that the Earth was the centre of the universe.(托勒密(約公元90 – 168)相信地球是宇宙的中心)。
在日期或數字前加上細寫字母c,那是拉丁文circa的簡寫,即英文about,表示大約、接近之意。
在Modern English(現代英語)中,好些簡寫字都略去代表簡化的點號,如Dr和Mrs等稱謂,現普遍不加點號,同樣如果只寫 399 BC、cAD 90 亦沒有問題。
紀元的英語現今也可寫作 Christian era(基督紀元),簡寫CE。公元前就是before Christian era,簡寫BCE。有些出版社,如英國Dorling Kindersley(以出版Eyewitness叢刊聞名)就採用399 BCE、c 90 CE等寫法,BCE和CE習慣寫於數字之後。
行山學外語(1)
Giovanni
世界自然基金會「氣候正能量大使體驗計劃」
世界自然基金會「氣候正能量大使體驗計劃」
世界自然基金會是全球性環保組織,分會及辦事處遍佈全球超過100個國家,使命是建立人類與大自然
和諧共存的未來。自1981年起,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透過保育、生態足印及環境教育項目,締造生生不息的地球。
氣候變化危機迫在眉睫,早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峰會踏入倒數前一個月,本會率先推出「氣候正能量大使體驗計劃」,旨在讓本港青少年及大眾認識有關氣候變化的知識,以及對抗氣候變化的方法,從而採取實際行動扭轉氣候危機。
「氣候正能量大使體驗計劃」是本會氣候正能量的最新公眾參與項目。計劃分為兩個階段,在首半年的第一階段,已成功訓練過百名少年警訊及香港青年協會的會員成為氣候正能量大使;接著下半年的第二階段將於二月開始邀請廣大市民參與,令他們成為傳遞減碳信息、以及用實際行動對抗氣候變化的先軀。 本計劃透過四大項目,讓參加者深入淺出認識氣候變化的相關資訊:
(一)氣候研討會:邀請多位對低碳
生活素有研究的城中名人,就環保時裝、低碳飲食及低碳生活潮流等範疇,與參加者分享生活經驗及實踐心得;
(二)米埔濕地工作坊:讓參加者深入米埔自然保護區,認識氣候變化對濕地生態及候鳥的影響;
(三)海下灣野外體驗:乘坐玻璃底船,見證香港珊瑚群落白化的實況;(四)「減碳擂台」:讓參加者以氣候為題比試切磋,優勝者將可親身到訪長江流域具特殊保育價值的地區,了解當地人民正如何奮力對抗氣候變化。有關計劃的詳細資料歡迎瀏覽網頁<www.climateers.org>。
本會認為減低碳排放應從日常生活做起,每名香港市民也可以身體力行實踐低碳生活,攜手為我們及下一代創造更綠色健康的生活環境。素仰 貴會一向熱心支持會員參與環保活動,現特函誠邀 貴會鼓勵會員及員工參與「氣候正能量大使體驗計劃」,一起為扭轉氣候危機出一分力。隨函附上本計劃宣傳海報,煩請廣泛轉寄及適量打印並張貼於貴會告示板,以收宣傳之效。
計劃的網上截止報名日期為二月十八日,名額先到先得。如有任何查詢,請致電 2526 1011
或電郵至climateers@wwf.org.hk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聯絡。
在此感謝 閣下支持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氣候項目。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氣候項目主管
余遠騁博士謹啟
2010年2月5日
世界自然基金會是全球性環保組織,分會及辦事處遍佈全球超過100個國家,使命是建立人類與大自然
和諧共存的未來。自1981年起,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透過保育、生態足印及環境教育項目,締造生生不息的地球。
氣候變化危機迫在眉睫,早在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峰會踏入倒數前一個月,本會率先推出「氣候正能量大使體驗計劃」,旨在讓本港青少年及大眾認識有關氣候變化的知識,以及對抗氣候變化的方法,從而採取實際行動扭轉氣候危機。
「氣候正能量大使體驗計劃」是本會氣候正能量的最新公眾參與項目。計劃分為兩個階段,在首半年的第一階段,已成功訓練過百名少年警訊及香港青年協會的會員成為氣候正能量大使;接著下半年的第二階段將於二月開始邀請廣大市民參與,令他們成為傳遞減碳信息、以及用實際行動對抗氣候變化的先軀。 本計劃透過四大項目,讓參加者深入淺出認識氣候變化的相關資訊:
(一)氣候研討會:邀請多位對低碳
生活素有研究的城中名人,就環保時裝、低碳飲食及低碳生活潮流等範疇,與參加者分享生活經驗及實踐心得;
(二)米埔濕地工作坊:讓參加者深入米埔自然保護區,認識氣候變化對濕地生態及候鳥的影響;
(三)海下灣野外體驗:乘坐玻璃底船,見證香港珊瑚群落白化的實況;(四)「減碳擂台」:讓參加者以氣候為題比試切磋,優勝者將可親身到訪長江流域具特殊保育價值的地區,了解當地人民正如何奮力對抗氣候變化。有關計劃的詳細資料歡迎瀏覽網頁<www.climateers.org>。
本會認為減低碳排放應從日常生活做起,每名香港市民也可以身體力行實踐低碳生活,攜手為我們及下一代創造更綠色健康的生活環境。素仰 貴會一向熱心支持會員參與環保活動,現特函誠邀 貴會鼓勵會員及員工參與「氣候正能量大使體驗計劃」,一起為扭轉氣候危機出一分力。隨函附上本計劃宣傳海報,煩請廣泛轉寄及適量打印並張貼於貴會告示板,以收宣傳之效。
計劃的網上截止報名日期為二月十八日,名額先到先得。如有任何查詢,請致電 2526 1011
或電郵至climateers@wwf.org.hk與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聯絡。
在此感謝 閣下支持世界自然基金會的氣候項目。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
氣候項目主管
余遠騁博士謹啟
2010年2月5日
運河行識
美加萬里遊
運河行識 梁文偉
佛教五蘊皆空的色、受、想、行、識啓示我們不要事事執著,樣樣斤斤計較。它帶領著我們追求心靈的無限超越,無盡的深化,用不同的條件和方法去探討生命的意義,強調修行要能不為外境動心,更要不時返觀自照,有安身立命的高深哲理。筆者標題的行識只是從身體力行去尋求知識,擴闊眼界,拓展思想的領域。其實,親臨某地遊歷,與當地的居民生活打成一片,所得的體驗必深,隨時遇到有令人喜悅的見聞,未必見於旅遊指南的記載,與「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文所介紹的運河是在北美洲舉足輕重的偉蘭運河 (Welland Canal),它位於尼亞加拉瀑布以西的聖嘉芙連市 (St. Catherine)範圍,南北縱貫全城。聖嘉芙連市設立於1876年,面積97.11平方公里,人口約44萬人,是安大略省(Ontario)第六大市鎮,尼亞加拉地區最大城市。它三面皆被河水包圍,東有偉蘭運河為伴,南連伊利湖(Lake Erie),北通安大略湖(Lake Ontario),全靠多條橋樑連接,此城橋樑之多,相信是全國之冠。
它的核心優勢是擁有安大略省第一旅遊景點──尼亞加拉瀑布,温和的氣候和獨特的泥土造就這地區成為北美第三大花卉培植基地,尤以盛產優質葡萄聞名全國,同時這裡釀製的葡萄酒和冰酒更是世界公認品質最佳的生產地之一。此外,四座連接美加邊境的國際大橋是加拿大第二大的繁忙邊境,為這區帶來無限商機,高科技工業如電子通訊器材、電腦配件、科研開發及人才培訓皆以此地為中心。
筆者好友雲妮家住運河附近,她隨中丹(麥)血統的丈夫萊士利•梅比(Leslie Melbye)移居加拿大聖嘉芙連市達40年之久(萊士利的祖父 E.H. Melbye曾於光緒13年即1887年被派駐香港任丹麥領事)。夫婦育有兩名鑽石王老五。長子是專業畫師,故家中當眼處皆掛滿其傑作。次子是電腦程式工程師,雲妮躍進的電腦知識皆由他傳授。夫唱婦隨,雲妮被培養為業餘蘭花專家,更是插花高手,在加國插花比賽中榮獲冠軍及其它獎牌無數。此外,她的烹飪技巧了得,醬料搭配有板有眼,品嚐後令人回味無窮。她的人生充滿嗜好和趣味,樂觀圓熟,創意無限。有事可做成為一種自覺,一種快樂,往往用最短的時間把每一事物做到最好,越做越覺得生命不會空虛,到處遊歷才感悟世界奇妙無窮。她對家居所有佈置,皆親力親為,擅於襯托。後園的花、草、松、竹、魚(池),佈局匠心獨運,園林美景盡顯。她飼養一隻鸚鵡名〝寶寶〞,能言善唱,深得主人寵愛。
萊士利不幸於2005年尾病重垂危,家人最後一刻决定拔喉讓他安詳離去,但奇蹟地在除去他的氧氣罩後突然甦醒,主診醫生也嘖嘖稱奇並安排他回家由雲妮充當護士貼身照顧打針食藥。筆者感覺這老人家生命的延續是以親情「駁」回來的,心甚感動。
筆者非常幸運,2006年8月23日遊罷尼亞加拉大瀑布回程時順道往運河3號閘觀光橋一睹萬噸級貨輪入閘排水候降全程,觀感是貨輪像乘升降機緩緩落下, 10分鐘後,視線由最初的仰望跟隨水退而轉為下瞰,船身由高高在上退而低低向下,大開眼界之餘,不期然聯相到適者生存的人生哲理。
8月25日雲妮駕車載我倆往偉蘭運河沿堤漫步細賞。此運河首建於1824年,貨船從加拿大東岸的大西洋經聖羅倫斯河(St. Lawrence River)進入安大略湖,再通過偉蘭運河深入大湖區,成為北美洲中部和歐洲的水路運輸重要橋樑。
據資料顯示,此運河原來是當年在比利時的滑鐵盧一役中(1815年6月18日),擊敗法國拿破崙皇帝的英國威靈頓將軍(A.W.Wellington)所倡建的。威靈頓有先見之明,他認為要鞏固加拿大殖民地(註:加拿大由1763-1867年期間被割裂為英國殖民地),必須先建一條運河貫通北美洲中部的水道,以利防衛及補給。他更在1824年率先購入50股偉蘭運河公司 (Welland Canal Company)的股票,對推動集資興建運河起了鼓舞的作用,不可不說是一項偉大的貢獻。1829年11月30日首段運河落成通航,第二段及第三段分別落成於1848及1887年,最後一段則要到1932年才打通。回顧昔日的的運河水閘是用木造成的,開閘關閘不如今日的全科技化,只靠一群馱馬拉動,真是馬力無窮。
因為南面的伊利湖的水位比北面的安大略湖高出99.5米,所以興建這條全長43.5公里的運河時,需要在沿途設立多個能調節水位的水閘,目前共有8個升降水閘,方便貨輪順利通過。現時每年約有4000艘國際貨輪通過此運河,全程收費由5600至29000加元不等,視乎船身食水噸位、貨物種類和乘客多寡而徵收。運河會在冬季結冰期間封閉。
此運河除了是北美商貿航運樞紐外,更是一個旅遊景點。聖嘉芙連市政府特於第三號閘旁建造了一座觀光橋及博物館,館內收藏了不少昔日修築運河時所用過的工具,例如19世紀的潛水衣,氧氣樽和測量儀。館內同時展出古老消防車和救火裝備,還有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軍服、徽章、火藥和機師用過的氧氣罩等珍貴文物。 此外,當地政府更在運河旁修建了一條9公里的偉蘭運河風景大道(Welland Canal Parkway),遊人可駕車自由自在地欣賞運河兩岸綺麗風光,同時更在1號至3號水閘之間的路段增設一條長7公里的單車徑及步行徑,各適其適,任君選擇,可謂照顧周全。
我們沿無遮無欄的河堤漫步,斷斷續續可見數艘超級貨輪在腳邊刷身而過,幾乎可以零距離觸摸船身;連接兩地可開合的橋樑隨即配合收起「雙翼」,所有車輛一律靠邊排隊等候。觀其橋翼一開一合拍子緩慢,需時約20分鐘,再加上貨船如一條街般長,到此處好像「放軟手腳」,任由船身滑行而過,整個過程長達30分鐘。情景靜中帶動,動中帶靜,忙中有序,可能當地駕駛者已習以為常,大多安靜地耐心等候,勾起筆者聯想境隨心轉的禪機。
筆者最感恩的是萊士利仍帶著虛弱的身軀堅持於23日駕車載我倆往瀑布區遊賞及參觀偉蘭運河精華段。深感真摯的友情是一杯佳釀,愈久愈醇,芬芳長存。
運河行識 梁文偉
佛教五蘊皆空的色、受、想、行、識啓示我們不要事事執著,樣樣斤斤計較。它帶領著我們追求心靈的無限超越,無盡的深化,用不同的條件和方法去探討生命的意義,強調修行要能不為外境動心,更要不時返觀自照,有安身立命的高深哲理。筆者標題的行識只是從身體力行去尋求知識,擴闊眼界,拓展思想的領域。其實,親臨某地遊歷,與當地的居民生活打成一片,所得的體驗必深,隨時遇到有令人喜悅的見聞,未必見於旅遊指南的記載,與「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文所介紹的運河是在北美洲舉足輕重的偉蘭運河 (Welland Canal),它位於尼亞加拉瀑布以西的聖嘉芙連市 (St. Catherine)範圍,南北縱貫全城。聖嘉芙連市設立於1876年,面積97.11平方公里,人口約44萬人,是安大略省(Ontario)第六大市鎮,尼亞加拉地區最大城市。它三面皆被河水包圍,東有偉蘭運河為伴,南連伊利湖(Lake Erie),北通安大略湖(Lake Ontario),全靠多條橋樑連接,此城橋樑之多,相信是全國之冠。
它的核心優勢是擁有安大略省第一旅遊景點──尼亞加拉瀑布,温和的氣候和獨特的泥土造就這地區成為北美第三大花卉培植基地,尤以盛產優質葡萄聞名全國,同時這裡釀製的葡萄酒和冰酒更是世界公認品質最佳的生產地之一。此外,四座連接美加邊境的國際大橋是加拿大第二大的繁忙邊境,為這區帶來無限商機,高科技工業如電子通訊器材、電腦配件、科研開發及人才培訓皆以此地為中心。
筆者好友雲妮家住運河附近,她隨中丹(麥)血統的丈夫萊士利•梅比(Leslie Melbye)移居加拿大聖嘉芙連市達40年之久(萊士利的祖父 E.H. Melbye曾於光緒13年即1887年被派駐香港任丹麥領事)。夫婦育有兩名鑽石王老五。長子是專業畫師,故家中當眼處皆掛滿其傑作。次子是電腦程式工程師,雲妮躍進的電腦知識皆由他傳授。夫唱婦隨,雲妮被培養為業餘蘭花專家,更是插花高手,在加國插花比賽中榮獲冠軍及其它獎牌無數。此外,她的烹飪技巧了得,醬料搭配有板有眼,品嚐後令人回味無窮。她的人生充滿嗜好和趣味,樂觀圓熟,創意無限。有事可做成為一種自覺,一種快樂,往往用最短的時間把每一事物做到最好,越做越覺得生命不會空虛,到處遊歷才感悟世界奇妙無窮。她對家居所有佈置,皆親力親為,擅於襯托。後園的花、草、松、竹、魚(池),佈局匠心獨運,園林美景盡顯。她飼養一隻鸚鵡名〝寶寶〞,能言善唱,深得主人寵愛。
萊士利不幸於2005年尾病重垂危,家人最後一刻决定拔喉讓他安詳離去,但奇蹟地在除去他的氧氣罩後突然甦醒,主診醫生也嘖嘖稱奇並安排他回家由雲妮充當護士貼身照顧打針食藥。筆者感覺這老人家生命的延續是以親情「駁」回來的,心甚感動。
筆者非常幸運,2006年8月23日遊罷尼亞加拉大瀑布回程時順道往運河3號閘觀光橋一睹萬噸級貨輪入閘排水候降全程,觀感是貨輪像乘升降機緩緩落下, 10分鐘後,視線由最初的仰望跟隨水退而轉為下瞰,船身由高高在上退而低低向下,大開眼界之餘,不期然聯相到適者生存的人生哲理。
8月25日雲妮駕車載我倆往偉蘭運河沿堤漫步細賞。此運河首建於1824年,貨船從加拿大東岸的大西洋經聖羅倫斯河(St. Lawrence River)進入安大略湖,再通過偉蘭運河深入大湖區,成為北美洲中部和歐洲的水路運輸重要橋樑。
據資料顯示,此運河原來是當年在比利時的滑鐵盧一役中(1815年6月18日),擊敗法國拿破崙皇帝的英國威靈頓將軍(A.W.Wellington)所倡建的。威靈頓有先見之明,他認為要鞏固加拿大殖民地(註:加拿大由1763-1867年期間被割裂為英國殖民地),必須先建一條運河貫通北美洲中部的水道,以利防衛及補給。他更在1824年率先購入50股偉蘭運河公司 (Welland Canal Company)的股票,對推動集資興建運河起了鼓舞的作用,不可不說是一項偉大的貢獻。1829年11月30日首段運河落成通航,第二段及第三段分別落成於1848及1887年,最後一段則要到1932年才打通。回顧昔日的的運河水閘是用木造成的,開閘關閘不如今日的全科技化,只靠一群馱馬拉動,真是馬力無窮。
因為南面的伊利湖的水位比北面的安大略湖高出99.5米,所以興建這條全長43.5公里的運河時,需要在沿途設立多個能調節水位的水閘,目前共有8個升降水閘,方便貨輪順利通過。現時每年約有4000艘國際貨輪通過此運河,全程收費由5600至29000加元不等,視乎船身食水噸位、貨物種類和乘客多寡而徵收。運河會在冬季結冰期間封閉。
此運河除了是北美商貿航運樞紐外,更是一個旅遊景點。聖嘉芙連市政府特於第三號閘旁建造了一座觀光橋及博物館,館內收藏了不少昔日修築運河時所用過的工具,例如19世紀的潛水衣,氧氣樽和測量儀。館內同時展出古老消防車和救火裝備,還有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軍服、徽章、火藥和機師用過的氧氣罩等珍貴文物。 此外,當地政府更在運河旁修建了一條9公里的偉蘭運河風景大道(Welland Canal Parkway),遊人可駕車自由自在地欣賞運河兩岸綺麗風光,同時更在1號至3號水閘之間的路段增設一條長7公里的單車徑及步行徑,各適其適,任君選擇,可謂照顧周全。
我們沿無遮無欄的河堤漫步,斷斷續續可見數艘超級貨輪在腳邊刷身而過,幾乎可以零距離觸摸船身;連接兩地可開合的橋樑隨即配合收起「雙翼」,所有車輛一律靠邊排隊等候。觀其橋翼一開一合拍子緩慢,需時約20分鐘,再加上貨船如一條街般長,到此處好像「放軟手腳」,任由船身滑行而過,整個過程長達30分鐘。情景靜中帶動,動中帶靜,忙中有序,可能當地駕駛者已習以為常,大多安靜地耐心等候,勾起筆者聯想境隨心轉的禪機。
筆者最感恩的是萊士利仍帶著虛弱的身軀堅持於23日駕車載我倆往瀑布區遊賞及參觀偉蘭運河精華段。深感真摯的友情是一杯佳釀,愈久愈醇,芬芳長存。
南中國畫裏的鄉村—蘇家圍(下)
南中國畫裏的鄉村—蘇家圍(下) 朱石年
蘇家圍附近又有座「義峰蘇公祠」,他就是在明朝中葉開發「義合墟」三位創業人之一。
義峰蘇公祠比東山蘇公祠晚建四十年。四百年前蘇氏三個義字輩兄弟義軒,義居和義峰開發墟場,取「合水」與義字輩之意,冠名「義合墟」。本來鵝卵石兩邊都是商舖,由於一出來就是東江黃金水道,當年這裏商業是相當發達的,不幸於1964年被洪水冲毀,現在只留下這令人回味的古道和一塊「義合古街」的木牌。
義峰蘇公祠的一副對聯是:「 眉山開奕葉 合水衍支流 」。
眉山,是指蘇東坡出生在四川的老家;合水蘇家圍現有四十三户,住上二百多人,最低輩分是百字輩,屬蘇東坡後代第三十五世。
蘇軾生於1036年,到二零零零年代計,九百七十年傳三十五代,平均一代人約二十七年。
筆者太祖文公朱熹,生於1130年,比蘇東坡晚九十四年,我屬文公的第三十二世孫,八百七十年來,每一代也是二十七年,何其巧也? 朱文公說過: 每隔三十年就要修譜,古人以三十年為一代,是合乎邏輯的,雖相去亦不遠矣。
祠堂神位面,前掛有一盞大花燈,據說是這條村生了兒子的家人在來年的正月十三舉行點燈儀式掛上去的,點燈即是添丁的意思,儀式結束後就把新生兒的輩份和名字記入族譜,封建時代重男輕女,女兒是没有此殊榮的。
盛會年年有,今年特別多。
蘇圍大門貼張蘇家子孫大合照,旁邊寫;「 蘇氏宗族八百眾 」,是今年上元節從外地回來飲春酒時拍下的。故又在門聯兩旁,用紅紙加多一副對聯:「花燈輝合水 春酒醉眉山 」。 圍頭人擺酒,都係大碗酒大塊肉,離鄉別井的親人,久別重逢,敍天倫之樂,昔時賢文也寫;美不美,鄉中水? 親不親,故鄉人?
蘇東坡喜歡吃肉;(據說東坡肉,即客家扣肉,是他老人家研究出來的),但他更喜歡竹,所以蘇家圍的人也繼承先人的傳統,在村子的周圍都種上翠竹,清風徐來,搖曳生姿,環境倍覺幽美,記得坡翁一首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後有好事者狗尾續貂,添兩句於後: 若要不瘦又不俗,最好竹笋炆豬肉。坡翁泉下有知,其必拈髯微笑曰:孺子可教也。
蘇東坡既好食肉,又無酒不歡,所以他的後人也在村裏開了一家「客家娘酒坊」。
夕陽舍北,流水溪東,雙扉盡敞, 一帘當空,我們離遠已望見一支「酒」字紅旗,迎風搖展,酒家娘送上黃酒一杯,其味香醇,水村山郭,別具流風,門前,貼有一張照片,寫蘇東坡與客家娘酒的不解之緣。
梅花開盡白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嚐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
村頭巷尾,有塊木牌寫: 東坡食府,李斌兄和河源鄉情報編輯,帶我到村內一間食肆,吃了碗豆腐花和番薯糖水,既解暑,又止渴,還勝過乾隆皇下江南時吃的珍珠粥,這間小店,八仙枱櫈,曲檻回環,勝景當軒,清風入牖,當爐紅粉,笑臉迎人,令人懷: 寄游踪於當日,傳韻事於斯樓之感!
最令人遺憾的是祠堂正樑懸掛的牌匾,本來有六十三塊,不幸於文革時被燒去六塊,現存的三塊,是從豬圏及當床板幸存下來的,學府頒賜的牌匾,能有六十多塊,可見得當年蘇家學風是非常昌盛的。
蘇家圍客家村,位於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義合鎮,離河源市二十六公里,北臨東江,南依久社河,河梅高速公路從蘇家圍的東南面經過,交通方便。
蘇家圍是蘇東坡后裔聚居的圍村,山環水抱,阡陌縱橫,袅袅炊煙,雞犬相聞,被譽為南中國畫裏的鄉村,對此良辰美景,亦足令人發思古之情。
義峰蘇公祠比東山蘇公祠晚建四十年。四百年前蘇氏三個義字輩兄弟義軒,義居和義峰開發墟場,取「合水」與義字輩之意,冠名「義合墟」。本來鵝卵石兩邊都是商舖,由於一出來就是東江黃金水道,當年這裏商業是相當發達的,不幸於1964年被洪水冲毀,現在只留下這令人回味的古道和一塊「義合古街」的木牌。
義峰蘇公祠的一副對聯是:「 眉山開奕葉 合水衍支流 」。
眉山,是指蘇東坡出生在四川的老家;合水蘇家圍現有四十三户,住上二百多人,最低輩分是百字輩,屬蘇東坡後代第三十五世。
蘇軾生於1036年,到二零零零年代計,九百七十年傳三十五代,平均一代人約二十七年。
筆者太祖文公朱熹,生於1130年,比蘇東坡晚九十四年,我屬文公的第三十二世孫,八百七十年來,每一代也是二十七年,何其巧也? 朱文公說過: 每隔三十年就要修譜,古人以三十年為一代,是合乎邏輯的,雖相去亦不遠矣。
祠堂神位面,前掛有一盞大花燈,據說是這條村生了兒子的家人在來年的正月十三舉行點燈儀式掛上去的,點燈即是添丁的意思,儀式結束後就把新生兒的輩份和名字記入族譜,封建時代重男輕女,女兒是没有此殊榮的。
盛會年年有,今年特別多。
蘇圍大門貼張蘇家子孫大合照,旁邊寫;「 蘇氏宗族八百眾 」,是今年上元節從外地回來飲春酒時拍下的。故又在門聯兩旁,用紅紙加多一副對聯:「花燈輝合水 春酒醉眉山 」。 圍頭人擺酒,都係大碗酒大塊肉,離鄉別井的親人,久別重逢,敍天倫之樂,昔時賢文也寫;美不美,鄉中水? 親不親,故鄉人?
蘇東坡喜歡吃肉;(據說東坡肉,即客家扣肉,是他老人家研究出來的),但他更喜歡竹,所以蘇家圍的人也繼承先人的傳統,在村子的周圍都種上翠竹,清風徐來,搖曳生姿,環境倍覺幽美,記得坡翁一首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後有好事者狗尾續貂,添兩句於後: 若要不瘦又不俗,最好竹笋炆豬肉。坡翁泉下有知,其必拈髯微笑曰:孺子可教也。
蘇東坡既好食肉,又無酒不歡,所以他的後人也在村裏開了一家「客家娘酒坊」。
夕陽舍北,流水溪東,雙扉盡敞, 一帘當空,我們離遠已望見一支「酒」字紅旗,迎風搖展,酒家娘送上黃酒一杯,其味香醇,水村山郭,別具流風,門前,貼有一張照片,寫蘇東坡與客家娘酒的不解之緣。
梅花開盡白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嚐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
村頭巷尾,有塊木牌寫: 東坡食府,李斌兄和河源鄉情報編輯,帶我到村內一間食肆,吃了碗豆腐花和番薯糖水,既解暑,又止渴,還勝過乾隆皇下江南時吃的珍珠粥,這間小店,八仙枱櫈,曲檻回環,勝景當軒,清風入牖,當爐紅粉,笑臉迎人,令人懷: 寄游踪於當日,傳韻事於斯樓之感!
最令人遺憾的是祠堂正樑懸掛的牌匾,本來有六十三塊,不幸於文革時被燒去六塊,現存的三塊,是從豬圏及當床板幸存下來的,學府頒賜的牌匾,能有六十多塊,可見得當年蘇家學風是非常昌盛的。
蘇家圍客家村,位於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義合鎮,離河源市二十六公里,北臨東江,南依久社河,河梅高速公路從蘇家圍的東南面經過,交通方便。
蘇家圍是蘇東坡后裔聚居的圍村,山環水抱,阡陌縱橫,袅袅炊煙,雞犬相聞,被譽為南中國畫裏的鄉村,對此良辰美景,亦足令人發思古之情。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