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30日 星期二

「青藏段十二天」考察之旅(四)



「中國邊疆與少數民族」
青藏段十二天考察之旅(四)              風信子

(筆者按: 文章部份資料取材自景點的相關網頁、〈文化探索行程資料册〉李惠玲博士的講述摘錄、團友尹一鳴先生的心得分享,謹此致謝。)

第八天:九月十一日(星期三)  乃東 (海拔3500) ~ 拉薩 (海拔3658)

上午我們前往拉薩參觀布達拉宮。
布達拉宮(英文譯音:the Potala Palace)屹立在拉薩市區西北的紅山上,佔地面積13萬多平方米,高110餘米,東西長360多米,山下海拔3650米,13層宮殿建築,是一座規模宏大的宮堡式建築群。它被稱為世界屋脊明珠,是拉薩和青藏高原的標誌。 西元七世紀中葉,松贊干布為發展和鞏固政權需要,將統治中心從山南澤當一帶遷至布達拉宮,又為了防守外來侵略, 在拉薩紅山上建造了紅山宮——布達拉宮最早的稱謂。布達拉宮在17世紀重建後,布達拉宮成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也是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整座宮殿具有鮮明的藏式風格,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布達拉宮的宮殿佈局、土木工程、金屬冶煉、繪畫、雕刻等方面均聞名於世,體現了以藏族為主,漢、蒙、滿各族能工巧匠高超技藝和藏族建築藝術的偉大成就,宮中還收藏了無數的珍寶,堪稱是一座藝術的殿堂。 1994年,布達拉宮被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7世紀,松贊干布遷都拉薩,始建布達拉宮作為王宮,當時稱紅山宮,整個宮堡規模非常宏大,外有三道城牆,內有千座宮室,是吐蕃王朝的政治中心。松贊干布在此劃立行政區域,分官建制、立法定律、號令群臣、施政全藏,派遣、迎送來往於周邊各國的使者,或與鄰邦結成姻親關係,加強吐蕃與周邊各民族經濟、文化的交流,促進吐蕃社會的繁榮。布達拉宮成為當時吐蕃王朝統一的政治中心,地位十分顯赫。

布達拉宮後來因宮殿遭雷擊引起火災和戰亂,九世紀,吐蕃王朝解體,紅山宮逐漸廢棄。9-17世紀八百年中,由於西藏長期的政治割據,以及歷代的薩迦,帕竹,噶瑪政權都未曾建都拉薩,紅山宮一直未能重興,便成為一處重要的宗教活動場所。

紅宮主體為達賴喇嘛的靈塔殿和佛殿。一世至四世達賴喇嘛的靈塔分別安放在日喀則的紮什倫布寺和拉薩的哲蚌寺,除六世達賴喇嘛外,五世至十三世達賴喇嘛等八位元的靈塔則全部安放在布達拉宮的紅宮裏。布達拉宮裏唯一保留有六世達賴喇嘛遺跡的地方,是他曾經的寢宮——德丹吉殿。緣何如此,據稱是這位被譽為情歌聖手的活佛其時爭議頗多。

六世達賴喇嘛倉央嘉措14歲時入主布達拉宮,傳聞他始終未能忘情於世俗生活,並以親身感受創作了大量詩歌。康熙三十二年,倉央嘉措殃及於西藏的政教鬥爭,被清廷廢除,解送北上,傳說道經今青海湖時,夜中遁去,不知所終。

白宮橫貫兩翼,為達賴喇嘛生活起居地,有各種殿堂長廊,擺設精美,佈置華麗,牆上繪有與佛教有關的繪畫,多出名家之手。紅宮居中,供奉佛像,松贊干布像,文成公主和尼泊爾尺尊公主像數千尊,以及歷代達賴喇嘛靈塔,黃金珍寶嵌間,配以彩色壁畫,輝煌金碧。整個建築群占地10余萬平方米,房屋數千間,佈局嚴謹,錯落有致,體現了西藏建築工匠高超技藝。布達拉宮是西藏政教合一政權的中心。19908月後重修。

在半山腰上,有一處約1600平方米的平臺,這是歷代達賴和高級官員觀賞歌舞的場所,名為德央廈。由此扶梯而上經達松格廓廊道,便到了白宮最大的宮殿東大殿。有史料記載,自1653年清朝順治皇帝以金冊金印敕封五世達賴起,達賴轉世都須得到中央政府正式冊封,並由駐藏大臣為其主持坐床,親政等儀式。

藏傳佛教噶當教派高僧瓊布紮色,噶舉教派楚布噶瑪巴德辛協巴,格魯教派始祖宗喀巴等不同教派代表人物在此舉行過講經等佛事活動。16世紀中葉,蒙古和碩特部首固始汗領兵進入西藏,推翻了噶瑪丹瓊旺布政權,於1642年,由五世達賴喇嘛建立了甘丹頗章政教合一政權,拉薩又成為西藏政治宗教、經濟及文化的中心。

1644年,五世達賴喇嘛重建布達拉宮,1648年基本建成以白宮為主體的建築群,並將政權中心移至布達拉宮。從此布達拉宮成為歷代達賴喇嘛居住和進行宗教政治活動的場所。

五世達賴喇嘛圓寂後,第司.桑結嘉措於1690年至1694年主持修建了以五世達賴喇嘛靈塔殿為主的紅宮配套建築群,基本形成布達拉宮的建築規模。

十三世達賴喇嘛在位期間,又在白宮東側增建了東日光殿和布達拉宮山腳下的部分附屬建築。1933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圓寂,19341936年間修建十三世達賴喇嘛靈塔殿,與紅宮結成統一整體。從17世紀開始的布達拉宮重建和增擴工程至此全部完成。布達拉宮也變成了一座真正由宮殿、佛堂和靈塔殿組成的三位一體多層建築群。

布達拉宮作為歷代達賴喇嘛的冬宮居所和西藏政教合一政治中心,它內部主要由達賴喇嘛宮殿、佛殿及僧院各政權機構三大部分組成。布達拉宮白宮頂層為達賴喇嘛宮殿,分東、西日光殿,其中既包括達賴喇嘛的生活起居處、書房、經堂等,又有議政、會客等場所。

布達拉宮宮殿的設計和建造根據高原地區陽光照射的規律,牆基寬而堅固,牆基下面有四通八達的地道和通風口。屋內有柱、斗拱、雀替、梁、椽木等,組成撐架。鋪地和蓋屋頂用的是叫阿爾嘎的硬土,各大廳和寢室的頂部都有天窗,便於採光,調解空氣。宮內的柱梁上有各種雕刻,牆壁上的彩色壁畫面積有2,500多平方米。

布達拉宮擁有包括達賴喇嘛靈塔殿在內的各類佛殿38個,還有規定擁有175名僧人的殊勝僧院一個,主要從事達賴喇嘛的佛事活動。過去西藏噶廈政權的重要職能機構也都設在布達拉宮,宮內的東西大殿曾是重要的宗教和政治活動場所。布達拉宮是藏族文化的巨大寶庫,宮內珍藏的各類歷史文物和工藝品數量繁多。據初步統計,現有玉器,瓷器、銀器、銅器、綢緞、服飾、唐卡共7萬余件,經書6萬餘函卷。


7世紀初,松贊干布統一各部,定都邏些(今拉薩),建立吐蕃奴隸制政權。641年,他與唐王朝聯姻,為迎娶文成公主,在瑪布日山上修建了宮殿。因為松贊干布把觀世音菩薩(世間自在佛)作為自己的本尊佛,所以就用佛經中菩薩的住地布達拉來給宮殿命名,稱作布達拉宮。當時的布達拉宮有大小房屋一千間,但是在赤松德贊統治時期遭遇雷火燒毀了一部分。後來在吐蕃王朝滅亡時,宮殿也幾乎全部被毀,只留下了兩座佛堂倖免於戰火。此後隨著西藏的政治中心移至薩迦,布達拉宮也一直處於破敗之中。

1642年,拉薩再度成為西藏的政治中心。1645年,阿旺羅桑嘉措開始重建布達拉宮,三年後竣工,是為白宮。1653年,五世達賴入住宮中。從這時起,歷代達賴喇嘛都居住在這裏,重大的宗教和政治儀式也都在這裏舉行,布達拉宮由此成為西藏政教合一的統治中心。

五世達賴去世後,為安放靈塔,宮廷總管第巴· 桑結嘉措繼續擴建宮殿,形成紅宮。在紅宮修建時,除了本地工匠,清政府和尼泊爾政府也都派出匠師參與,每天的施工者多達7700餘人。整個布達拉宮到1693年基本完工,總共歷時48年,耗資約白銀213萬兩。

1959年,十四世達賴丹增嘉措離開西藏。此後,布達拉宮就不再是政治活動的場所,而只保留了宗教的功能。1989年至1994年國家投資人民幣5500萬元進行第一期搶險加固維修。2002年起又實施了投資17億元的以基礎地壟加固為主的二期維修。截至20079月,布達拉宮主體古建築地壟加固和紅宮、白宮等17處古建築維修已基本完成。

   下午我們考察色拉寺(),觀看辯經活動,了解佛學學習研究的實踐的情況。

拉寺,全稱為“拉大乘洲”,位於拉薩布達拉宮北面3千米巨石崢嶸的沙拉烏孜山腳。與甘丹寺、哲蚌寺合稱“拉薩三大寺”。拉在藏語裏是野玫瑰的意思。傳說山下修寺時這裏長滿了野玫瑰,沙拉寺因此得名。

拉寺是中國格魯派六大名寺之一,是1419年由宗喀巴的弟子繹欽卻傑·釋迦益西在柳烏宗貴族朗卡桑布的資助下修建的。18世紀初,固始汗對沙拉寺進行擴建。主要建築有措欽(集會殿)、吉紮倉、麥紮倉、阿巴紮倉及32個康村, 佔地約11萬平方米。早期建築以麥紮倉、阿巴紮倉為中心,後經歷代增修擴建,才具有今天的規模,所以平面佈局上無整體規劃。拉寺的建築密而不擠,雜而不亂,因地制宜,主體突出,體現了格魯派大寺的特有風格,全然是一座宗教城市。
拉寺措欽大殿內有4個拉康,即佛殿,是供奉佛像,經書和僧侶集會的場所;措欽以下的組織叫劄倉,即僧院,是僧侶學習佛經的場所;再下便是康村,是寺院最基層的組織,僧侶食宿和起 居作息之處。)於明代永樂十七年(1419年)興建。  釋迦益西曾代表宗喀巴大師到南京朝覲永樂皇帝,被封為“妙覺園通慧普應輔國顯教灌頂弘善西天佛子大國師”,賜給印誥,並頒賜大量經書、佛像、僧衣、法杖、綢緞和金銀,這些成為了他修建沙拉寺的資糧。 拉寺內保存著上萬個金剛佛像,大多為西藏本地製作。還有許多是從內地或印度帶來的佛像。大殿和各劄倉經堂四壁保存著大量彩色壁畫原作。最著名的塑像就是大殿裏的“馬頭明王”像。在四層吉劄倉裏面,進大殿直走,過一排小殿,最裏面就是。人會把頭伸進一個小神龕裏面,用頭觸那個雕像的基座。
         強欽曲傑為奉持格魯派的賢哲,從西藏來到明朝皇帝身邊的第一位傳法者。通過在祖國內地宏揚格魯派教義,與三代大明皇帝關係甚篤,為發展藏漢、藏蒙和其他兄弟民族之間的友好關係,鞏固祖國統一,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強欽曲傑名字的由來,源自明王朝的第三代皇帝永樂賜予的封號大國師,意為皇帝禮敬的上師。強欽曲傑 1354 出生在蔡公堂的一官員家庭,比宗喀巴年長三歲。 年輕時,放棄自家優裕的經濟、生活條件出家,投拜許多著名上師聽聞顯密經典。自見到宗喀巴後,平時主要是侍奉,間中亦系統地聽聞密、樂、毀秘訣,並結合修煉,證悟達到相當的境界。  強欽曲傑在京期間,為皇上作經懺佛事,完成了密、樂、毀等四續部的修供。皇帝、大臣及隨從,另如漢、蒙等信徒無以計數。
1416
強欽曲傑向永樂帝提出准允返藏見宗喀巴的請求,經原路返回拉薩,拜見了宗喀巴,獻出永樂帝所賜十六羅漢緙絲卷軸畫佛、檀木架賬篷、金銀曼荼羅和許多區綢緞。在拉薩期間,與永樂帝互相致書問候,贈送禮品,一直未斷。  永樂十九年(1421), 再次從北京來了迎請人員和詔書。 任命及門弟子達傑桑布作為沙拉寺住持代理。由於路途遙遠,在他還未抵北京前,永樂帝駕崩,其長子洪煕繼位,約一年又病逝。洪熙長子宣德執政當年(1426),強欽曲傑應邀來到北京,參加永樂皇帝逝世的祭祀。在北京的八年間,廣泛宣講顯密教法。 宣德四年(1429), 授予與永樂帝所賜名號相同的誥命、金印。西元1435年(宣德十年),強欽曲傑自北京返藏途經佐莫卡時,對弟子就今後寺廟管理等內外所有事宜作了具體口諭,於藏曆十月二十四日示寂。 二弟子在該地火化其遺體,將舍利子獻給一寺廟作為建塔的裝藏。皇帝塑造的像、金字《甘珠爾》、金銀合寫《甘珠爾》和《丹珠爾》、在世時的本尊像和平時所用物品坐椅等,都作為該寺內部供物。
拉寺創建後的47年間,有四個紮倉, 每個紮倉各有一名講聞導師,獲得了很大的發展。

     
拉寺的主要建築吉紮倉是最大的紮倉,面積1702平方米,僅次於措欽大殿。初建於1435年,創建人為貢久洛真·仁欽僧格。經堂有柱100根,堂內遍掛唐卡、傘蓋、幃幔,四周牆壁遍繪釋迦傳記和各種護法神像。殿內北部供有多座靈塔和造像。殿內北部供有多座靈塔和造像。 在眾多的靈塔之間還供奉著第八世達賴(強白嘉措)、第十三世達賴(土登嘉措)、第二代和第九代熱振活佛,以及吉紮倉一些著名的高僧、活佛造像。經堂的西、北部有5個佛殿:三世佛殿位於西側,殿內供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和八在菩薩像;馬頭金剛殿(達真拉康),內供吉紮倉創建人洛真仁欽親塑的馬頭金剛像,以及依怙神、忿怒神等護法神像,樑柱和牆壁上還掛有許多猙獰的面具;強巴佛殿內主供強巴佛、十一面觀音等塑像;宗喀巴殿主供宗喀巴大師,還供有吉紮倉歷代高僧塑像;妙音殿(甲失拉康)位於經堂東北角,主供妙音銅像。吉紮倉二樓有兩個佛殿:西側是面容殿(協惹拉康),主供吉紮倉保護神馬頭金剛的面容:東側為觀音殿(堅熱賽拉康),主供觀音菩薩像。三樓還有一個尊勝殿(朗傑拉康),所供佛像現已不存。四樓中間為達賴來寺講經進的臥室,兩側為紮倉堪布(住持)和其他管理人員的住房。    

      
麥紮倉:是
拉寺的早期建築。始建於1419年,為寺廟創建人釋迦也失所建。據說始建殿堂毀於雷擊,後於1761年由貢欽·強曲彭巴重建。面積1620平方米。經堂中有長柱8根、短柱62根,主供釋邊牟尼銅像,列供於兩側的造像有未來佛、無量壽佛、藥師佛、妙音菩薩、宗喀巴師徒三尊、第七世菩薩、宗喀巴師徒三尊、第七世達賴、第三代策梅林活佛、帕邦喀活佛等銅像。經堂北側有4個神殿:最西邊是護法神殿,主供護法神“特烏”,特烏置身殿堂內的神龕中,只顯露出上半身,龕門雕刻飛雲中起舞的一對人骨架,門兩側雕刻數十具骷髏;龕中的護法神環眼怒睜,巨口忿張;殿中供奉的六臂金剛、白依怙神、十三面牛頭金剛、忿怒神等塑像也都威武可怖,整個殿堂充滿神秘恐駭的氣氛。護法神殿東側依次為羅漢殿、釋迦牟尼殿和宗喀巴殿,殿內分別供有十六羅漢、釋迦牟尼佛和宗喀巴大師塑像。  麥紮倉二樓有太陽神殿(尼瑪拉康)、甘珠爾經殿(甘珠爾拉康)。甘珠爾拉康原藏有108部金粉書寫的《甘姝爾》和其他經典,“文革”中散失;現殿內佛櫥中供有千尊度母小銅像。三樓中間為達賴臥室,兩側為紮倉強崔的住室及辦公場所。
        阿巴紮倉:是拉寺的早期建築,也是拉寺的密宗紮倉,1419年由釋迦也失創建,當時作為拉寺的措欽大殿,1710年現措欽大殿建成後始改為紮倉。面積1517平方米。高三層,由經堂和4個佛殿組成。經堂有長柱4根、短柱42根,主供釋迦也失塑像,兩側供有貢若堅村桑布、赤欽丹巴讓吉、傑尊曲吉堅村、宗喀巴師徒三尊、第十三世達賴喇嘛等塑像。經堂四壁遍繪壁畫,有釋迦牟尼傳記、六莊嚴、密集金剛、西方有樂世界等題材。 經堂北側的羅漢殿(乃登拉康)供奉釋迦牟尼十八羅漢四大天王、馬頭金剛(為慈悲觀音的化身)、忿怒神(為佛在降魔除障時顯現的“法身”)等塑像。羅漢殿的東側是大威德殿(結幾拉康),主供大威德塑像(格魯派主修的護法神)。據說這尊神像是釋迦也失特請後藏雕塑家夏艾哇塑的。塑像腹是裝藏有熱羅紮哇的一個拇指,塑完後釋迦也失親自主持了開光誦經儀式。大威德神像兩側共有吉祥天女、六臂依怙神、四臂依怙神、多聞天王、白梵天王等塑像。    阿巴紮倉二樓為僧房和無量光佛殿(溫巴埋拉康),殿中供有無量光佛合金像、貢若堅村桑布包銀靈塔、傑尊曲結堅村包銀靈塔,還有一座拉藏汗(?~1717年。清代蒙古和碩特部貴族首領)出資修建的善逝塔。三樓主要作為達賴的臥室。
拉寺內藏有大量的珍貴文物和工藝品,如釋迦益西從北京返藏時帶回的皇帝御賜的佛經、佛像、法器、僧衣、綺帛、金銀器等。其中釋迦益西的彩色絲像,長109釐米,寬64釐米,雖經500多年,但色彩仍很鮮豔。藏在措欽大殿的200余函《甘珠爾》、《丹珠爾》經書全是用金汁抄寫的,十分珍貴。據統計沙拉寺有上萬個西藏本土製作的金銅佛像,還有許多從印度帶來的黃銅佛像。這些工藝品極具藝術價值,體現了燦爛的西藏宗教藝術。

下午三時我們在色拉寺觀看了一場僧人的辯經活動。
辯經最早源自印度。西元792年,赤松德贊從印度請來蓮花生、寂護(就是建桑耶寺的那兩個人)等高僧,入藏宏法。當時在西藏也有不少漢僧,領頭的叫大乘和尚。這兩派本著一山不能容二虎的原則,擺開了一場論戰擂臺,誓要一見高低。結果漢僧不敵印僧,十分丟臉地敗下陣來。落敗的原因,倒不是因為漢傳佛教比印度佛教差勁,而是因為兩家修煉的重點各有不同。漢僧習煉禪宗,講究的是頓悟,是心領神會----從一堆狗屎中也能見出佛來,還有什麼幡動心動風動當頭棒喝之類玄而又玄,誰也鬧不明白的東西。這種注重性靈和感性思維的方法,一旦與人辯論起來,頓時變成鋸了嘴的葫蘆,敵不過擅長邏輯思維,強調正誤推判----其實說白了也就是辯論和演說----的印度佛教,只好灰溜溜認栽走人。這次打擂,史稱拉薩論爭,並由此開創了藏傳佛教辯經的先河
拉寺的僧人們每天有一次經活動。辨經是一種佛學知識的討論,也可以說是僧人們的一種學習方式,是一種富於挑戰性的辯論。僧人雙方唇槍舌劍,言詞激烈,辯論者往往借助於各種手勢來增強辯論的力度,他們或擊掌催促對方儘快回答問題,或拉動佛珠表示借助佛的力量來戰勝對方。
辯經者由較優秀僧人擔任,主要可分為對辯和立宗辯兩種形式。對辯。藏語稱作朗。辯者二人,其中一方提問,另一方回答,且不許反問;告一段落後再反過來,直至一人無法問出。 立宗辯。藏語稱當賈狹。辯者無人數限制,立宗人自立一說,待人辯駁,多坐於地上,只可回答不可反問;問難者不斷提出問題,有時一人提問,有時數人提問,被提問者無反問機會。立宗辯過程中問難者可高聲怪叫,也可鼓掌助威,舞動念珠、拉袍撩衣、來回踱步,也可用手撫拍對方身體等做各種奚落對方的動作。 凡當答者被問倒時,周圍觀看者會大聲噓倒臺,辯者要除下黃帽,直至下次辯倒問方時方能重新佩冠。  在佛法辯論上,辯者則只可答「是」、「不是」或「不定」三種可能之一,絕不可能以胡言應付過去,所以勝負結果是很明顯的。有如京劇「造手」般的辯經手勢令人大開眼界,辯論場上的熱烈氣氛使遊人也深受感染。
  




拉寺建築
      



拉寺僧人的經活動
第九天: 九月十二日(星期四)  拉薩 (海拔3658) ~ 羊卓雍湖 (海拔4441)~ 江孜 (海拔3900) ~ 日喀則 (海拔3830)
早上天朗氣清,我們出發往位於拉薩西南70多公里雅魯藏布江南岸山南地區浪卡子縣的羊卓雍措。從拉薩到羊卓雍措,我們翻越了5,030的崗巴拉山口。
     
    





   
羊卓雍措


     
羊卓雍措簡稱羊湖,與納木措、瑪旁雍措合稱西藏三大聖湖,是喜馬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內陸湖泊。 羊湖藏語意為碧玉湖天鵝池, 東西長130公里,南北寬70公里湖岸線總長250公里面積678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441湖水均深20——40,最深處有60,是喜瑪拉雅山北麓最大的內陸湖。羊湖是高原堰塞湖,大約億年前因冰川泥石流堵塞河道而形成,它的形狀很不規則,分叉多,湖岸曲折蜿蜒,並附有空姆錯、沉錯和糾錯等3小湖。
湖中有大小島嶼21個,島上生活著各種候鳥,使這裏成為西藏最大的水鳥棲息地和野生禽類的樂園。像黃鴨、天 鵝、鷺鷥沙鷗等應有盡有。 羊卓雍湖湖濱水草豐美,是一個豐饒的高原牧場。周圍和湖中小島,還有很多 野生動物,周圍5000海拔的山上有雪豬,草灘上偶爾會遇到野羊和狐狸
羊湖中山地突出,湖內分佈有21個小,各自獨立水面,大的可容五六戶居住,小的則僅有百餘平方米,最大面積約18平方公里,島上牧草肥美,野鳥成群。 羊湖也是一個富饒的天然魚庫,湖中浮游生物很多,魚餌豐富,湖中盛產高原裸鯉,魚類蘊藏量達8億多公斤,有"西藏魚庫"之稱,設有西藏最大的人工養殖漁場。
此外,湖西有三大雪峰。其中甯金抗沙峰7206,是後藏地區最重要的神山,也是西藏傳統四大神山之一。 世界上海拔最高的抽水蓄能電站——羊湖電站即坐落於此。
下午我們前往江孜,考察位於宗山腳下的白居寺()
據資料: 江孜縣位於西藏自治區南部日喀則地區東部的年楚河上游, 地處岡底斯山與喜瑪拉雅山之間,地勢南北高。 年楚河兩岸為峽谷地帶,屬高原溫帶半乾旱季風氣候區,夏季雨水充沛集中,溫暖濕潤,冬季乾冷太陽輻射強烈,日溫差大而年溫差小。 江孜是西藏第三大城市,位於薩迦、日喀則、亞東關口通往拉薩的必經之地, 是與不丹、錫金、印度等國通商的商品集散地,很早以來即成為佛教徒、商賈、遊人彙集之處。江孜土地富沃, 經濟以農業為主,主要農作物有青棵、冬春小麥、油菜籽、豌豆等,素有西藏糧倉之稱。 當地藏民主要飼養犛牛、犏牛、黃牛、馬、綿羊、山羊、驢、騾等。 江孜素有藏毯故鄉之稱,主要產品有地毯、壁毯、藏被等。 江孜卡墊聞名全國。 江孜縣已發現的主要礦種有金、硫磺、水晶、瓷土等。另外水能、風能、太陽能資源極為豐富。
我們路經的江孜古城是一座英雄城。 它的古堡建在山上,白色的城牆,紅色的房頂,在夕陽映照下,藍天下的古堡極具歲月的滄桑感,它的整體造型與山勢合為一體,堅如磐石,像個不屈的守衛者。古堡下面的一個石碑上,記載著。1904年江孜軍民以土炮、土槍、大刀、長矛等抗擊武裝精良的英國侵略者,血戰三晝夜,因彈盡糧絕、寡不敵眾,戰死大半,餘者全部跳崖殉國的英雄事跡。至今,宗山堡上仍保留著當年抗英的炮臺。
宗山                      

江孜軍民抗英紀念碑
我們來到白居寺參觀。
阿旺介紹: 「白居寺是漢語名稱,藏語簡稱班廓德慶,意為吉祥輪大樂寺。白居寺始建于明宣宗宣德二年(1427),歷時10年竣工。 白居寺是在西藏各教派分庭抗禮,勢均力敵的情況下建立的。當時它能聚薩迦、格魯、布敦等各派和平共存於一寺。每個教派在此寺內都擁有五六個紮倉(殿堂)。因而在西藏佛教史上有特殊的地位和影響。 白居寺現有16個紮倉。 主寺有三層,殿內掛滿各種風格的唐卡,還有一尊近8米高的銅佛坐像。據史料記載,鑄造這尊佛像,用去14噸黃銅。大殿二層東廂殿內,供有文殊菩薩和泥塑羅漢共20多尊,為明代藝術珍品。 白居寺旁有十萬佛塔白居塔。 塔有九層,高達32米多,有108個門、77間佛殿、神龕和經堂,是中國建築史上獨一無二的珍品。 殿堂內藏有十餘萬佛像,千餘尊泥、銅、金塑佛像,堪稱佛像博物館。」
      


    
第十天:九月十三日(星期五) 日喀則 (海拔3830) ~ 拉薩 (海拔3658)
一個陰天的早上,我們前往紮什倫布寺(明初至清) 考察。
               



                            展佛台位於紮什倫布寺的東北部

紮什倫布寺日喀則地區最大的寺廟,位於尼色日山下。它與拉薩三大寺甘丹寺沙拉寺蚌寺合稱藏傳佛教格魯派四大寺,可與達賴的布達拉宮相媲美。

明正統十二年(1447)宗喀巴弟子根敦主興建。後四世班禪羅桑卻吉堅贊加以擴建。寺中錯欽大殿可容2000人誦經, 殿中有釋迦牟尼像,兩邊有根敦主與四世班禪立像。大殿兩側為彌勒殿與度母殿。寺的西側有大彌勒殿,高30米,甚宏偉。另有曆世班禪靈塔殿,藏舍利肉身 。寺有四紮倉(經院),教學顯密並重。
    







       紮什倫布寺              

紮什倫布寺佔地面積15萬平方米,周圍築有宮牆,宮牆沿山勢蜿蜒迤邐,周長3000 多米。寺內有經堂57間,房屋3600間,整個寺院依山坡而築,背附高山,座北地向 陽,殿宇依次遞接,疏密均衡,和諧對稱。金頂紅牆的高大主建築群更為雄偉、深厚 、壯觀。遠處眺望,樓臺醒目,殿堂疊聳,金碧輝煌,宏觀而壯美。

紮什倫布寺錯欽大殿為該寺最早建築,歷時12年建成。大殿內同時可容2000多人誦經。大經堂內,48根朱漆大柱遙相挺立,承托殿頂殿堂正中有班禪的寶座。大殿左側,是西元1461年,在阿里古格王覺五紮蚌資助下擴建的大佛堂,當中塑造了一尊高11米的彌勒佛像,佛像面部形態慈善和藹,端莊嫺靜,由尼泊爾工匠與藏族工匠共同完成。大殿堂右側,是度母佛堂,裏面安放 著高2米的白度母銅像,兩旁是泥塑的綠度母像。兩邊柱上還刻有建寺人根敦主與四世班禪的立像;周圍有宗喀巴師徒和80位高僧造像等。經堂裏面是用喜馬拉雅山麓的片岩鋪成,整個環境彌漫著一種修行煉法的濃厚氣氛。

錯欽大殿前有一600平方米的講經場,是班禪向全寺僧眾講經和僧人辯經的場所。講經場四壁,有石鑿而成穴居於洞壁的佛教祖師,四大天王、十八羅漢和形態各異的一千尊佛像和八十位佛教高僧及各種飛天仙女、菩薩

甲納拉康,意為漢佛堂,是西藏其他寺院不曾多見的佛堂。佛堂內珍藏著歷代皇帝贈送班禪的永樂古瓷、金銀酒盞、茶碗碟盤、玉石器皿、紡織品類 等諸多禮品。最早有唐代的九尊青銅佛像,相傳是文成公主帶進藏的。晚些的有元朝時期的一尊騎在野豬上面的赤身女度母銅像,還有清朝皇帝賜給班禪的一枚重16.5 斤,上鐫漢、蒙、藏三種文字的金印。此外,還有寶石佛珠,封誥敕書、經卷等。
漢佛堂偏殿有一清朝駐藏大巨與班禪的會晤堂。正殿,掛著清朝乾隆皇帝身穿袈裟,手端法輪的大幅畫像,像下立有道光皇帝的牌位,上寫有道光皇帝萬歲萬歲萬萬 歲文字。每逢皇上下詔,班禪接旨受封後要在皇帝牌位前叩首謝恩。漢佛堂內的文物證明西藏地方與歷代中央朝廷的隸屬關係。

在紮什倫布寺西側,有一座宏大殿宇,這就是強巴佛殿,藏文叫做強巴康。內有強巴大銅佛像一尊,最為引人注目。大殿建於1914年,由九世班禪曲吉尼瑪主持修建。強巴佛殿是座五層大殿,下面還有兩層回廊。殿高30 米,建築面積862平方米。佛殿全為石壘砌,接縫密實,莊嚴肅穆。整個佛殿分四大 階梯狀,層層收攏高出。每層頂角各臥雄師一尊。上部殿簷系綴銅鈴,殿堂以銅柱金 頂而裝飾,氣勢雄偉壯闊。強巴佛殿前,經幡高高矗立,直指雲霄。強巴佛蹲坐在高達3.8米的蓮花基座上,面部朝南,俯瞰著寺宇,佛像高26.2米,肩寬11.5米,腳板長4.2米,手長3.2米,中指周長1.2米,耳長2.8 米,是巨型雕塑行列中的珍品,也是世界上最高最大的銅塑佛像。鑄造這尊佛像,由此 及110個匠,花費4年時間才完成。共耗黃金6700兩、黃銅23萬多斤。佛像眉宇間白 毫鑲飾的大小鑽石、珍珠、琥珀、珊瑚、松耳石1400多顆,其他珍貴裝飾為數更多。強巴佛就是漢地佛教的彌勒佛。在藏傳佛教中,強巴佛是掌管未來的未來佛,很受信徒的重視。

紮什倫布寺最宏偉的建築是歷世班禪靈塔殿和大彌勒殿。 靈塔是歷代班禪的舍利塔。紮什倫布寺裏修建的班禪靈塔共有 8座,文革中,五至九世班禪靈塔祀殿被毀。1985年至1989年,十世班禪大師為 五至九世班禪重新修建了一座合葬靈塔殿,取名叫紮什南捷(吉祥的天國)。四世班禪的靈塔,在七十年代重建在原五世班禪的靈殿裏。一至三世班禪的靈塔祀殿沒有修建在紮什倫布寺。一世班禪曾任甘丹寺第三任池巴(住持),圓寂後靈塔修建在甘丹寺。二、三世班禪生前任恩貢寺(今日喀則江當)池巴,圓寂後其靈塔均修建在恩貢寺。

大彌勒殿位於寺院西側,殿高30米,供奉1914年由九世班禪確吉尼瑪主持鑄造的彌勒坐像,總高26.2米,共用黃銅231400斤,黃金6700兩,僅鑲嵌佛像兩眉,就用了大小鑽石珍珠等1400多顆。這是世界上最大的銅佛坐像。歷世班禪靈塔大小不一,塔身都飾有珍珠和玉石。每座靈塔都燃點數量不等的大小酥油燈,終年不熄。塔內藏有曆世班禪的舍利肉身,以十世班禪的靈塔最為豪華。

         


紮什倫布寺強巴佛殿(網上照片)     


紮什倫布寺靈塔殿(網上照片) 


四世班禪的靈塔殿(網上照片)

曲康夏是四世班禪的靈塔殿。四世班禪羅桑曲吉(1567——1662)的靈塔十分豪華,這要歸功於他對紮什倫布寺 的重大貢獻,紮什倫布寺初建成時,當時只有大經堂下面一層。規模不大,僧人也不算多,四世班禪時,大經堂擴建到三層,並修築了其他經堂,這也是紮什倫布寺最大的一次擴建,它對於弘揚佛法,傳教授義,擴大紮什影響起了積極作用。後來經過曆 代班禪的擴建,才形成了今天這樣的規模。四世班禪活了94歲。由於他對紮什倫布寺 作出了突出的貢獻,僧徒們為紀念他,建造了這座豪華的靈塔殿堂。這座靈塔殿堂, 用了四年零一百三十天時間,於西元1666年建成,靈塔高11米,花費黃金2700餘兩 ,白銀3.3萬兩,銅7.8萬斤,綢緞9000餘尺,此外,還有珊瑚、珍珠、瑪瑙、松耳石等 共7000多顆,色彩繽紛,榮耀華貴。

紮什倫布寺有脫桑林、夏孜、吉康、阿巴四個劄倉(經學院)。此外,時輪殿、印經院、漢佛堂等也頗具規模。時輪殿的四壁書架上藏有許多古代藏文經典,供有宗喀巴及其上首弟子賈曹傑和克主傑的塑像。 印經院藏有著名佛經和曆世班禪傳記的印版,其中以30多卷本的《宗喀巴傳》最為有名,流傳甚廣。 漢佛堂是七世班禪時建造的,堂內陳列清代皇帝贈送給曆世班禪的禮品。樓上懸掛乾隆皇帝的世幅畫像,偏殿是清朝駐藏大臣與班禪會見的客廳。堂內除珍藏大量的金銀玉器外,還保存著封印、佛像瓷器、織品等重要文物。

展佛台位於紮什倫布寺的東北部,由一世達賴根敦珠巴為紀念釋迦牟尼誕生、成佛、涅槃而建,後經四世班禪洛桑曲吉進行了大的修建,建成於1468年。每年藏曆515日前後三天,在紮什倫布寺舉行隆重的展佛活動,將過去佛(無量光佛)、現在佛(釋迦牟尼佛)、未來佛(強巴佛)這三大幅刺繡佛像展掛在高32米、台底寬42.5米、上寬38米、厚3.5米的展佛台的向陽面壁上,僧眾和信教群眾要頂禮膜拜,敬上哈達,磕頭祈求佛祖祛災降吉,使人間安樂如恒。

中午,我們離開紮什倫布寺,乘車由中尼公路回拉薩。

據資料: 中尼公路(Sino-Nepalese Highway)是西藏目前唯一一條國際直通公路,由拉薩市尼泊爾首都加德滿都,全長943公里。它是上海到西藏樟木的318國道的一部分,拉薩以東的一部分318國道又稱川藏公路,拉薩以西稱中尼公路。 中尼公路在中國境內北起當雄縣羊八井,經過堆龍德慶、日喀則、薩迦、拉孜、聶拉木等城鎮,長829千米 ;在尼泊爾境內經過科達裏、當塔里、巴拉比斯、巴斯卡爾 、巴克達浦等城鎮,長 114千米。19636月動工,19675月建成通車。路線翻越喜馬拉雅山,蜿蜒在崇山峻嶺之中,工程十分艱巨。尼泊爾境內路線,順喜馬拉雅山南坡,沿遜科西河和波達科西河而行,直達終點。

中尼公路途經191個口岸,翻越四座大山,即措拉山(海拔4950)、加措拉山(海拔5220)、通拉山(海拔5324)、亞汝雄拉(海拔5627)、全長748公里,其中二級油路67公里;三級油路251公里;三級砂土路430公里。因全線地處喜馬拉雅山系的坡積層與高原地形地帶,沿線地形、地質、水文、氣候複雜。山高穀深,地形險峻,山體破碎嚴重,新結構運動強烈,地震頻繁,降水量特別集中,局部地區年降雨量可達2500毫米。雨水造成山體失穩,滑坡、碎落、山崩、泥石流等自然災害時時發生。



   
                             
中尼公路沿途風光






   
中尼公路沿途風光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