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新界道路網的里程碑 龍鎮邦
上世紀三十年代的新界 , 只有兩條主要道路 – 青山道和大埔道 , 環繞新界一周 , 連接九龍與各主要鄉鎮 , 如荃灣 屯門 元朗 新田 上水 大埔 沙田等 , 全程約53.5英哩 , 為方便駕駛者確定距離 , 沿途都設有里程碑 Milestone (M.S.) , 用麻石製成 , 高約3英呎 , 兩面皆有刻字顯示里數 , 每一英哩設一座 , 筆者小時乘巴士遊新界 , 總喜歡留意這些里程碑 。
現將所有53處里程碑的原來位置列出如下*
早期英軍的軍用地圖 (1945年版1:20,000, 1957年版1:25,000, 以至1970年版1:25,000) 皆有標示這些里程碑 , 而近年港府出版的地圖 (1976年初版至今的 1:20,000) 直至1997年前仍有標示 , 但1997年後就取消了 。
自70年代開始 , 新界的道路網急速發展 , 獅子山隧道 屯門公路 吐露港公路 3號幹線等相繼落成 , 而原有的青山道和大埔道亦經多次擴闊 改道 拉直後 , 里程碑已無實質作用 , 而絕大部份亦消失了 。
筆者在一偶然機會下 , 竟發現一[滄海遺珠] – 51 號里程碑 , 仍屹立在九龍水塘附近的大埔道旁 , 原好無缺 , 希望有關當局能把它移至安全地方 , 好好保護這文物 。
*53處里程碑原來位置
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應對氣候變化 實踐低碳生活 (上)
綠色生活 - 應對氣候變化 實踐低碳生活 (上) 盧冠廷
(註: 本文節錄自本年六月五日盧冠廷先生(綠色生活支持者)在香港科學館「應對氣候變化,實踐低碳生活」講座,並徵得盧先生同意轉載。)
在二千年我已開始談「地球變暖」這問題,當時並未獲得公衆的關注。今天全世界都在談論這問題。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在氣候高峰會中清楚表明: 「如果全世界的政府不採取政治手段,為彌補地球變暖而衍生的問題達成協議,地球將會出現大災難。」1993年有600個全世界代表簽署了一份文件,表示如果我們不行動起來,我們便放棄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機會。
今天「地球變暖」已成事實,每天我們都從報章和電視看到水災、火災、旱災等自然和人為災害的新聞。資料顯示: 全球75%的珊瑚礁已面臨死亡,75%的蜜蜂已經消失。人類長期濫用化肥和農藥,操作手機產生的幅射,都能間接把蜜蜂殺掉。今天,科學家認為: 人類所需的食物佔90%依靠蜜蜂播種。假如所有的蜜蜂滅絶,人類亦會在60年後滅亡。
在談「低碳生活」之前讓我提供一些資料: 全球的老虎只剩餘2500隻,1400隻在印度,600隻在印尼,50隻在西伯利亞,估計在20年後,老虎將滅絕。從1950年至現在,地球的物種已消失了50萬種。目前科學家在繼續發現新品種,但消失的比新發現的速度快得多。今天人類步向滅亡的速度比以前的快1000倍,這世界已滅亡了5次,每一次都有80至85種物種消失,上一次是恐龍時代,在65萬年前,這次輪到我們人類,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次人類的消失是人類自己造成的。人類在最近100至200年間濫用了石油產品,令經濟社會加速發展,後果是天然資源全被破壞,為此人類要負上絶大責任。人類真正的財富不是金錢,而是水源、泥土、樹林、生物多樣性。
其實,實踐低碳生活十分容易,只要我們願意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去做。
先談衣着方面。大家是否知道每年有300至500萬萬的農民中毒,其中30萬死亡。這些大多數是種植棉花的農民,因棉花種植過程涉及15種致癌的農藥。除農民因中毒死亡,泥土和生態環境亦被破壞。所以選擇衣服宜盡量選用由天然物料製造,最好是用有機物料,沒化學物質製造的衣服。雖然它們的價錢稍貴,但對大自然和人類都有好處,這是值得的。
洗濯衣物方面,要盡量貯滿一機衣物才啟動洗衣機。如果一個家庭每周使用洗衣機5次,每年便耗掉26000公升的水。至於鞋子方面,市面已有用循環再用物料製造的鞋子,但它們的價錢相對昂貴。假如美國每個家庭穿着回收物料製造的鞋子,美國的堆田區可減少210萬磅廢物。
飲食方面: 盡量食用有機食物,雖然它們的價錢較貴。大家亦應該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吃蔬菜少吃肉,以九成蔬菜一成肉的比例進食。對個人來說,由於肉類含豐富的蛋白質,殘餘的蛋白質在人體內會產生毒素,損害健康。而生產一公斤牛肉要用10000公升的水,耗用水資源頗多。大家應少喝些牛奶,有人相信牛奶能減低骨質疏鬆,但美國、英國、芬蘭、瑞典的人喝奶多,當地患骨質疏鬆的人口亦最多。牛奶其實並未能有助減低骨質疏鬆。此外,世界各地的農場飼養牛隻,多用飼料餵食。由於飼料被加入了老鼠藥,以便長期貯存貨倉,牛隻餵食含鼠藥的飼料後,會吸收毒素並存於身體脂肪內,引至部份人士因喝牛奶患癌症。一般農場少飼養有機牛隻。英國皇室擁有自己的農場,因此皇室人員可飲用到有機牛奶,吃到有機牛肉。
(待續)
(註: 本文節錄自本年六月五日盧冠廷先生(綠色生活支持者)在香港科學館「應對氣候變化,實踐低碳生活」講座,並徵得盧先生同意轉載。)
在二千年我已開始談「地球變暖」這問題,當時並未獲得公衆的關注。今天全世界都在談論這問題。
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曾在氣候高峰會中清楚表明: 「如果全世界的政府不採取政治手段,為彌補地球變暖而衍生的問題達成協議,地球將會出現大災難。」1993年有600個全世界代表簽署了一份文件,表示如果我們不行動起來,我們便放棄人類在地球上生存的機會。
今天「地球變暖」已成事實,每天我們都從報章和電視看到水災、火災、旱災等自然和人為災害的新聞。資料顯示: 全球75%的珊瑚礁已面臨死亡,75%的蜜蜂已經消失。人類長期濫用化肥和農藥,操作手機產生的幅射,都能間接把蜜蜂殺掉。今天,科學家認為: 人類所需的食物佔90%依靠蜜蜂播種。假如所有的蜜蜂滅絶,人類亦會在60年後滅亡。
在談「低碳生活」之前讓我提供一些資料: 全球的老虎只剩餘2500隻,1400隻在印度,600隻在印尼,50隻在西伯利亞,估計在20年後,老虎將滅絕。從1950年至現在,地球的物種已消失了50萬種。目前科學家在繼續發現新品種,但消失的比新發現的速度快得多。今天人類步向滅亡的速度比以前的快1000倍,這世界已滅亡了5次,每一次都有80至85種物種消失,上一次是恐龍時代,在65萬年前,這次輪到我們人類,大多數科學家認為這次人類的消失是人類自己造成的。人類在最近100至200年間濫用了石油產品,令經濟社會加速發展,後果是天然資源全被破壞,為此人類要負上絶大責任。人類真正的財富不是金錢,而是水源、泥土、樹林、生物多樣性。
其實,實踐低碳生活十分容易,只要我們願意在衣、食、住、行各方面去做。
先談衣着方面。大家是否知道每年有300至500萬萬的農民中毒,其中30萬死亡。這些大多數是種植棉花的農民,因棉花種植過程涉及15種致癌的農藥。除農民因中毒死亡,泥土和生態環境亦被破壞。所以選擇衣服宜盡量選用由天然物料製造,最好是用有機物料,沒化學物質製造的衣服。雖然它們的價錢稍貴,但對大自然和人類都有好處,這是值得的。
洗濯衣物方面,要盡量貯滿一機衣物才啟動洗衣機。如果一個家庭每周使用洗衣機5次,每年便耗掉26000公升的水。至於鞋子方面,市面已有用循環再用物料製造的鞋子,但它們的價錢相對昂貴。假如美國每個家庭穿着回收物料製造的鞋子,美國的堆田區可減少210萬磅廢物。
飲食方面: 盡量食用有機食物,雖然它們的價錢較貴。大家亦應該養成健康的飲食習慣,多吃蔬菜少吃肉,以九成蔬菜一成肉的比例進食。對個人來說,由於肉類含豐富的蛋白質,殘餘的蛋白質在人體內會產生毒素,損害健康。而生產一公斤牛肉要用10000公升的水,耗用水資源頗多。大家應少喝些牛奶,有人相信牛奶能減低骨質疏鬆,但美國、英國、芬蘭、瑞典的人喝奶多,當地患骨質疏鬆的人口亦最多。牛奶其實並未能有助減低骨質疏鬆。此外,世界各地的農場飼養牛隻,多用飼料餵食。由於飼料被加入了老鼠藥,以便長期貯存貨倉,牛隻餵食含鼠藥的飼料後,會吸收毒素並存於身體脂肪內,引至部份人士因喝牛奶患癌症。一般農場少飼養有機牛隻。英國皇室擁有自己的農場,因此皇室人員可飲用到有機牛奶,吃到有機牛肉。
(待續)
路氹訪古 - 澳門路環及氹仔歷史回顧 (下)
路氹訪古 - 澳門路環及氹仔歷史回顧 (下) 青松
民國年間 (1921年) 澳門人口約有八萬五千人,其中漁民約六萬人,佔總人口的71%。路氹兩島設有人工養殖蠔場,亦有鹹魚和蝦醬製造工場。1923年葡人發骰寶牌予籤鋪生意經營者,自始賭場出現在路氹。自上世紀二十年代,炮竹業、火柴業、神香業興起,成為路氹兩島三大手工業。今天氹仔島仍存有大型炮竹厰遺址。至六十年代末,三大手工業開始式微,再被紡織業取代。八十年代末期,紡織業再被地產業取代。
據資料顯示,1940年全澳共有三十多家造船廠,大部份在路氹兩島。1970年開始,捕魚業開始步入式微。1980年路氹兩島仍有三十八家造木船廠營運。1990年澳門因造船技術落後,只餘十家造船廠,其中九家在路氹兩島。今天只餘數家仍在艱苦經營。
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路環島上的客家居民仍多,其中長樂客家人以李為大姓,九澳村的惠州客家人以鍾為大姓。氹仔島卓家村則以來自山西、陝西卓姓客家人為主。今天,澳門總人口約有54萬人,其中大部份居民住在澳門半島,路氹兩島人口較少。
氹仔島昔日的三家村,林家村、周家村等土地,今天已建成高樓大厦,成為小城區。路環島昔日的茘枝村,舊址位於路環填海地左方路旁船厰旁。黑沙村即現在黑沙灣威斯汀酒店附近,曾有重要考古發現。先後在九零年代和二零零六年,香港中大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考古隊,在黑沙曾發掘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工具、陶片水晶玉器半製成品和清代陶瓷墓葬品。這些發現証明四千年前黑沙已有先民聚居,並引証這些先民當時已掌握玉器生產的高級科技。
今天九澳村只有一線由海洋花園開出的15號巴士可達。由於位置偏遠,交通相對不便,年輕的村民多已搬離,留下長者居住。雖然如此,今天環境幽美的九澳村附近,仍有數個機構單位在運作,它們包括天主教慈幼會的雷鳴道主教紀念學校 (附設宿舍予學生留宿)、澳門水泥厰、石油氣艙庫、澳門貨櫃碼頭、九澳天主教痛苦聖母堂、九澳老人院和弱能人士青年院舍等。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澳門城市化的步伐加速,農畜業迅速沒落,農地減少。1985年11月路環島一部份面積被政府闢為郊野公園。路環市中心和海旁十月初五路的古蹟頗多,包括聖方濟各天主堂 (1928年)、天后廟 (康熙十六年)、譚仙廟 (同治元年)、三聖廟、觀音廟等。此外,濃厚殖民地色彩的小建築: 衛生局、聯合國颱風委員會秘書處、圖書館,一一分佈在婆娑的假菩提樹的行人路旁。路環與橫琴島一水相隔,國民可乘船經小碼頭登入澳門境。路環海旁沿途風景秀美,已成為訪澳遊客和澳門居民假日休閒摯愛的好去處。 (全文完)
資料來源:
1.「澳門路環及氹仔鄉村歷史及古蹟」講座,鄭煒明博士主講。(二零零一年六月二十六日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演講廳)
2.《氹仔路環歷史論集》鄭煒明博士著
相片描述
1. 九澳老人院
2. 九澳天主教痛苦聖母堂
3. 石油氣艙庫
4. 九澳山頂
民國年間 (1921年) 澳門人口約有八萬五千人,其中漁民約六萬人,佔總人口的71%。路氹兩島設有人工養殖蠔場,亦有鹹魚和蝦醬製造工場。1923年葡人發骰寶牌予籤鋪生意經營者,自始賭場出現在路氹。自上世紀二十年代,炮竹業、火柴業、神香業興起,成為路氹兩島三大手工業。今天氹仔島仍存有大型炮竹厰遺址。至六十年代末,三大手工業開始式微,再被紡織業取代。八十年代末期,紡織業再被地產業取代。
據資料顯示,1940年全澳共有三十多家造船廠,大部份在路氹兩島。1970年開始,捕魚業開始步入式微。1980年路氹兩島仍有三十八家造木船廠營運。1990年澳門因造船技術落後,只餘十家造船廠,其中九家在路氹兩島。今天只餘數家仍在艱苦經營。
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路環島上的客家居民仍多,其中長樂客家人以李為大姓,九澳村的惠州客家人以鍾為大姓。氹仔島卓家村則以來自山西、陝西卓姓客家人為主。今天,澳門總人口約有54萬人,其中大部份居民住在澳門半島,路氹兩島人口較少。
氹仔島昔日的三家村,林家村、周家村等土地,今天已建成高樓大厦,成為小城區。路環島昔日的茘枝村,舊址位於路環填海地左方路旁船厰旁。黑沙村即現在黑沙灣威斯汀酒店附近,曾有重要考古發現。先後在九零年代和二零零六年,香港中大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考古隊,在黑沙曾發掘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工具、陶片水晶玉器半製成品和清代陶瓷墓葬品。這些發現証明四千年前黑沙已有先民聚居,並引証這些先民當時已掌握玉器生產的高級科技。
今天九澳村只有一線由海洋花園開出的15號巴士可達。由於位置偏遠,交通相對不便,年輕的村民多已搬離,留下長者居住。雖然如此,今天環境幽美的九澳村附近,仍有數個機構單位在運作,它們包括天主教慈幼會的雷鳴道主教紀念學校 (附設宿舍予學生留宿)、澳門水泥厰、石油氣艙庫、澳門貨櫃碼頭、九澳天主教痛苦聖母堂、九澳老人院和弱能人士青年院舍等。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澳門城市化的步伐加速,農畜業迅速沒落,農地減少。1985年11月路環島一部份面積被政府闢為郊野公園。路環市中心和海旁十月初五路的古蹟頗多,包括聖方濟各天主堂 (1928年)、天后廟 (康熙十六年)、譚仙廟 (同治元年)、三聖廟、觀音廟等。此外,濃厚殖民地色彩的小建築: 衛生局、聯合國颱風委員會秘書處、圖書館,一一分佈在婆娑的假菩提樹的行人路旁。路環與橫琴島一水相隔,國民可乘船經小碼頭登入澳門境。路環海旁沿途風景秀美,已成為訪澳遊客和澳門居民假日休閒摯愛的好去處。 (全文完)
資料來源:
1.「澳門路環及氹仔鄉村歷史及古蹟」講座,鄭煒明博士主講。(二零零一年六月二十六日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演講廳)
2.《氹仔路環歷史論集》鄭煒明博士著
相片描述
1. 九澳老人院
2. 九澳天主教痛苦聖母堂
3. 石油氣艙庫
4. 九澳山頂
將漢字申請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探索 將漢字申請納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黃梓莘
我國的文明,始孕於商代,是公元前十七世紀,是兩千多年前的事,比之埃及在公元3500 年就已經發 ?,故埃及自稱是<<世界之母>>。但埃及的文明,比較於兩河流域就不及巴比倫和蘇美人,而蘇美之前還有歐貝德文化,在公元前5000 年已經產生,這是地球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方。我國的新石器時代,最早也只在公元前800 年而已。
從文字上講,地球上最早出現文字,也是兩河流域。所謂兩河,就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拉斯河,它們源於亞美尼亞,入注伊拉克境,合成新月形肥沃平原。在廣漠的沙莽平原中,造就肥沃平原区,自然人文薈萃。因而孕育文明是得地利優勢。人們認識這地区,一般都指巴比倫。巴比倫早期的阿卡德文化,他們的楔形文字,與巴比倫是不盡相同。而他們的文字,其實都發源於更早的蘇美文字。蘇美的拉加什城邦和烏爾城邦,已有四千多至五千多年之久。可惜的是,在公元前不久,兩河的鄰邦興起了一個波斯,他們的強大,足以橫掃流域諸<<國>>,楔形文字遂告終亡,到今天已成死文。因波斯另起一種綫形文字。
埃及本來像中國一樣,永遠都仍然屹立著,在歷經諸王朝而逐漸衰敗後到公元前,和巴比倫同一命運,臣服於波斯鐵蹄之下,同時,連埃及本身文化也徹底崩潰。宗教信仰與使用文字甚至日常用語,統統歸順於入侵文化,都阿拉伯化起來,只餘下沙漠邊沿的金字塔和尼羅河兩岸的廟宇廢墟,供遊人凴吊外,可以說,埃及文化也同時告終,文字也成了死字。
惟獨中國,自商周秦漢以?,雖有外敵匈奴入主,蒙古人溶不掉漢族文化,女真族入主,同樣溶不掉漢族文化。外人可以強佔我們的國土,可以殺掉了皇帝,但動不得漢語,他們要用漢字下命令,要學漢語來管治漢人。所以,漢文出現的時間,歷史及不上埃及,更及不上巴比倫蘇美久遠,但它的生命力非常頑強,是殺不掉,推不倒,滅不了的。
漢字是黃河流域自行孕育發芽,没有受到外來影響或干預的本土文化,由半坡發現的最早最簡單的雛形文化起,由圖畫化到甲骨、金鼎文,以至入秦滅眾文以統一天下,漢字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顯示它的生命力。
漢字的頑強生命力並煥發著無比的延展性,東出朝鮮、日本,南下安南半島,都受漢文影响,漢文在日本語中,到今天仍佔著重要元素。
漢字對於維繫中國眾多民族,担當著?帶的重要角色。不同的語言,通過漢字,可以達致思想交流,和睦相處。
漢人還是一門美學與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人們通過書寫各種不同字體,演繹各家書法,臻達更高的藝術境界。?從練習、演繹、欣賞,可以怡情養性,提高精神生活的質素。書法藝術在國畫中是相輔相承,不可或缺,亦可獨立欣賞。我國的著名書法家不少,在國人心目中,享譽甚隆。
漢字是中華民族自<<開天闢地>>以來,一塊無限價值的瑰寶,是倉頡(相傳)傳留給後代子孫一件非常矜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每个中國人給予重視和珍惜,也值得讓世界人民給予應有的認知和重視。
漢字是中國一件十分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持久力到今天未減,而且会維持到更遠更久。因此作為使用漢字的香港(可與其他地方联同),應該向世遺組織申請,力爭勝利。
我國的文明,始孕於商代,是公元前十七世紀,是兩千多年前的事,比之埃及在公元3500 年就已經發 ?,故埃及自稱是<<世界之母>>。但埃及的文明,比較於兩河流域就不及巴比倫和蘇美人,而蘇美之前還有歐貝德文化,在公元前5000 年已經產生,這是地球上最早出現文明的地方。我國的新石器時代,最早也只在公元前800 年而已。
從文字上講,地球上最早出現文字,也是兩河流域。所謂兩河,就是幼發拉底河和底格拉斯河,它們源於亞美尼亞,入注伊拉克境,合成新月形肥沃平原。在廣漠的沙莽平原中,造就肥沃平原区,自然人文薈萃。因而孕育文明是得地利優勢。人們認識這地区,一般都指巴比倫。巴比倫早期的阿卡德文化,他們的楔形文字,與巴比倫是不盡相同。而他們的文字,其實都發源於更早的蘇美文字。蘇美的拉加什城邦和烏爾城邦,已有四千多至五千多年之久。可惜的是,在公元前不久,兩河的鄰邦興起了一個波斯,他們的強大,足以橫掃流域諸<<國>>,楔形文字遂告終亡,到今天已成死文。因波斯另起一種綫形文字。
埃及本來像中國一樣,永遠都仍然屹立著,在歷經諸王朝而逐漸衰敗後到公元前,和巴比倫同一命運,臣服於波斯鐵蹄之下,同時,連埃及本身文化也徹底崩潰。宗教信仰與使用文字甚至日常用語,統統歸順於入侵文化,都阿拉伯化起來,只餘下沙漠邊沿的金字塔和尼羅河兩岸的廟宇廢墟,供遊人凴吊外,可以說,埃及文化也同時告終,文字也成了死字。
惟獨中國,自商周秦漢以?,雖有外敵匈奴入主,蒙古人溶不掉漢族文化,女真族入主,同樣溶不掉漢族文化。外人可以強佔我們的國土,可以殺掉了皇帝,但動不得漢語,他們要用漢字下命令,要學漢語來管治漢人。所以,漢文出現的時間,歷史及不上埃及,更及不上巴比倫蘇美久遠,但它的生命力非常頑強,是殺不掉,推不倒,滅不了的。
漢字是黃河流域自行孕育發芽,没有受到外來影響或干預的本土文化,由半坡發現的最早最簡單的雛形文化起,由圖畫化到甲骨、金鼎文,以至入秦滅眾文以統一天下,漢字一直扮演著重要角色,顯示它的生命力。
漢字的頑強生命力並煥發著無比的延展性,東出朝鮮、日本,南下安南半島,都受漢文影响,漢文在日本語中,到今天仍佔著重要元素。
漢字對於維繫中國眾多民族,担當著?帶的重要角色。不同的語言,通過漢字,可以達致思想交流,和睦相處。
漢人還是一門美學與藝術的重要表現形式,人們通過書寫各種不同字體,演繹各家書法,臻達更高的藝術境界。?從練習、演繹、欣賞,可以怡情養性,提高精神生活的質素。書法藝術在國畫中是相輔相承,不可或缺,亦可獨立欣賞。我國的著名書法家不少,在國人心目中,享譽甚隆。
漢字是中華民族自<<開天闢地>>以來,一塊無限價值的瑰寶,是倉頡(相傳)傳留給後代子孫一件非常矜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值得每个中國人給予重視和珍惜,也值得讓世界人民給予應有的認知和重視。
漢字是中國一件十分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持久力到今天未減,而且会維持到更遠更久。因此作為使用漢字的香港(可與其他地方联同),應該向世遺組織申請,力爭勝利。
酒城無處不飛花(上)
美加萬里遊 - 城無處不飛花(上) 梁文偉
幅員遼闊的安大略省(Ontario)以其超過10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僅次於魁北克省(Quebec) ,但實際上她的政經地位才是加拿大的大哥大,更是加拿大的心臟。她湖泊之多之大是全國之冠,此外,金、鎳、鈾、葡萄酒、冰酒、蔬果、雞蛋及木材產量更位世界前列;當然,其工業、貿易甚至由尼亞加拉瀑布衍生的電力都處於全國領導地位;不過這塊南起自加美邊境,北抵浩瀚冰凍荒蕪的哈遜灣(Hudson Bay),似乎一切榮耀都歸於較暖的聶勝湖(Lake Nippissing) 迤南地區,其中被美名為「金馬蹄」(Golden Horseshoe)的安大略湖以西沿岸更是全省得天獨厚的黃金地帶。安省人口佔全國1/3強約1300萬人,其中九成均集中在省府多倫多及周邊範圍,居民來自世界各地,異國情調之豐,生活文化之奇,種族信仰之異,風景和氣候之多樣性均揉合得頭角崢嶸,無與倫比。
安省的尼亞加拉半島 (Niagara Peninsula)地區緯度低、氣候佳、土壤優,最適合葡萄生長,更是加拿大重要的酒鄉,葡萄酒的產量佔全國的80%,當中主要產地包括聖嘉芙蓮市及尼亞加拉湖濱小鎮 (Niagara-on-the-Lake)。
尼亞加拉湖濱小鎮原名畢拿士堡(Butlersburg),1781年美藉英裔的保皇黨人因戰亂被迫逃亡至此,成為首批開荒牛並改名為紐瓦克(Newark)鎮。1792至1974年曾一度成為上加拿大(Upper Canada)的首府。 1812年美軍佔領了此小鎮,並在撤退前大肆破壞,其後英國人將其火鳳凰再生,更於1880年重新定名尼亞加拉湖濱小鎮,藉以區別位於25公里外的尼亞加拉瀑布城。
2006年8月24日雲妮駕車載我倆往北鄰的尼亞加拉湖濱小鎮盡情遊覽這個花園小城風姿。15分鐘的車程全是綠色世界,55號公路沿途雪杉錯落排列兩旁,左顧右盼周遭盡是廣袤肥沃的的果園,尤以種植葡萄樹居多。越過一幅如綠色巨氊鋪地的哥爾夫球場便來到小城的入口。
此城位於尼亞加拉河與安大略湖匯合處,人口約一萬四千多,與美國紐約州楊斯鎮 (Youngstown) 隔河互峙。入口當眼處最引人注目的是豎立一座古樸的1812年戰爭紀念鐘塔 (The War Memorial Clock Tower) ,同時也特別獻給第二次大戰為國犧牲的加拿大軍人,極具歷史價值。鐘塔後是一條康莊大道名皇后街 (Queen's Street),亦是全鎮唯一的商業街。形形色色、古式古香、别具一格的名店比比皆是,計有精品店、糖果店、帽子店、果漿店、雪糕店、冰酒店、聖誕用品店、古玩店、時裝店等。此外,大大小小、别出心栽的餐館、咖啡屋、酒吧、旅館皆多不勝數,其中最享負盛名的百年不變旅館是威爾斯王子酒店(Prince of Wales Hotel),曾招待過無數皇室政要及名人巨貫。前文敘述這裡曾闢為首府,故安省第一家銀行、第一家郵局、第一家藥店、第一家圖書館、1831年白色希臘復活式的聖安德列教堂(St. Andrew Church)、1847年的法院(Court House) ,而活水路邊教堂(Living Water Wayside Chapel)僅容六人更是世界最小的教堂,還有很多第一家都珍之重之保存至今,非常難得。此城的節日劇院(Festival Theater)是北美第二大上演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舞台劇之所,也是一年一度的蕭伯納節(Shaw Festival)之鄉。
穿梭清幽潔靜的大街小巷,矚目全是19世紀歐洲風韻的獨立樓房,建築之美,各自精采,或莊嚴凝重,或活潑輕巧,或華麗璀燦,或古雅樸實,不一而足,憑此大概也可以聯想屋主的性格吧。家家戶戶的前庭後園皆栽種艷麗的鮮花,蘭花更是不可或缺的配襯。街樹杉栢針樅,幼葉疏枝,千千並矗,相互掩影,蔭護如傘。古典燈柱皆掛上鮮花籃,路旁花槽滿佈羽扇豆、法蘭西菊、紅玫瑰、紫杜鵑;青與黃爭,紫與紅鬥,橙與綠配,白與藍襯,修飾得花團錦簇,盛夏嬌陽,金曦灑照,七彩繽紛,令人艷羨。毋怪該鎮榮獲1996年「加拿大最美的城鎮」封號,相信是當地官民上下一心携手努力的成果。我倆在一饒有十九世紀遺風的歐陸式旅館餐廳幽幽地喝其下午茶,聆聽雲妮口述風土人情,份外寫意。
隨後雲妮夫婦再度車我倆往此小鎮專誠拜訪其好友約瑟的酒莊(Joseph’s Estate Wines)。喜獲莊主熱情招待,品嘗各欵冰酒之餘,且詳細介紹冰酒的歷史和其進軍中國市場的鴻圖大計。從莊主給筆者多本宣傳小冊子,聽之閱之,品之嘗之猶如上了一堂寶貴的冰酒課,且讓筆者娓娓道來:
20世紀80年代,敏銳的酒商已經意識到安省寒冷的冬天可以為生產釀造絕好的冰酒提供一流的自然條件。安省地處五大湖範圍,充足的水源和尼亞加拉大瀑布的沖積使其土地肥沃,北緯43度的氣候最適合葡萄生長,優質的雷司令(Riesling)和維達爾(Vidal)品種的葡萄產量豐富,加之幾乎每年相同時間都有合適的天氣,讓葡萄在成熟時遭遇霜降,自然結凍等以上條件的完美組合,穩固了世界冰酒產量老大的地位。
尼亞加拉湖濱小鎮是加拿大最重要的產酒區之一。安大略湖帶來的豐沛水氣,促成了此間蓬勃的葡萄酒工業,酒廠提供有旅遊行程讓遊客參加品嚐選購。一年一度的尼亞加拉酒節(Niagara Grape & Wine Festival)更是全國盛事。此區主產的三種酒分別為:雷司令(Riesling )、莎當妮(Chardonnay),和瓊瑤漿(Gewurztraminer),白酒是尼亞加拉酒區的主流,但這裡也生產紅酒,還有鼎鼎大名的冰酒(Icewine) 。 Vintners Quality Alliance-酒商品質聯盟為加拿大的葡萄酒制定了生產和品質標準。VQA在加拿大相當於法國的AOC (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olee),義大利的DOC和德國的QMP-從葡萄園採摘到裝瓶的生產全程品質保證。VQA圓形獎章是加拿大紅酒品質保證的標誌。葡萄酒瓶上的VQA標誌著該酒為100%安大略生長的葡萄製造。
相片描述:
1. 尼亞加拉湖濱小鎮口的戰爭紀念鐘塔
2. 小鎮百年酒店老而彌堅,獨領風騷
3. 筆者與莊主約瑟、雲妮及萊士尼合攝於酒莊門前
4. 莊內到處可見葡萄成熟時的豐姿
幅員遼闊的安大略省(Ontario)以其超過100萬平方公里的面積僅次於魁北克省(Quebec) ,但實際上她的政經地位才是加拿大的大哥大,更是加拿大的心臟。她湖泊之多之大是全國之冠,此外,金、鎳、鈾、葡萄酒、冰酒、蔬果、雞蛋及木材產量更位世界前列;當然,其工業、貿易甚至由尼亞加拉瀑布衍生的電力都處於全國領導地位;不過這塊南起自加美邊境,北抵浩瀚冰凍荒蕪的哈遜灣(Hudson Bay),似乎一切榮耀都歸於較暖的聶勝湖(Lake Nippissing) 迤南地區,其中被美名為「金馬蹄」(Golden Horseshoe)的安大略湖以西沿岸更是全省得天獨厚的黃金地帶。安省人口佔全國1/3強約1300萬人,其中九成均集中在省府多倫多及周邊範圍,居民來自世界各地,異國情調之豐,生活文化之奇,種族信仰之異,風景和氣候之多樣性均揉合得頭角崢嶸,無與倫比。
安省的尼亞加拉半島 (Niagara Peninsula)地區緯度低、氣候佳、土壤優,最適合葡萄生長,更是加拿大重要的酒鄉,葡萄酒的產量佔全國的80%,當中主要產地包括聖嘉芙蓮市及尼亞加拉湖濱小鎮 (Niagara-on-the-Lake)。
尼亞加拉湖濱小鎮原名畢拿士堡(Butlersburg),1781年美藉英裔的保皇黨人因戰亂被迫逃亡至此,成為首批開荒牛並改名為紐瓦克(Newark)鎮。1792至1974年曾一度成為上加拿大(Upper Canada)的首府。 1812年美軍佔領了此小鎮,並在撤退前大肆破壞,其後英國人將其火鳳凰再生,更於1880年重新定名尼亞加拉湖濱小鎮,藉以區別位於25公里外的尼亞加拉瀑布城。
2006年8月24日雲妮駕車載我倆往北鄰的尼亞加拉湖濱小鎮盡情遊覽這個花園小城風姿。15分鐘的車程全是綠色世界,55號公路沿途雪杉錯落排列兩旁,左顧右盼周遭盡是廣袤肥沃的的果園,尤以種植葡萄樹居多。越過一幅如綠色巨氊鋪地的哥爾夫球場便來到小城的入口。
此城位於尼亞加拉河與安大略湖匯合處,人口約一萬四千多,與美國紐約州楊斯鎮 (Youngstown) 隔河互峙。入口當眼處最引人注目的是豎立一座古樸的1812年戰爭紀念鐘塔 (The War Memorial Clock Tower) ,同時也特別獻給第二次大戰為國犧牲的加拿大軍人,極具歷史價值。鐘塔後是一條康莊大道名皇后街 (Queen's Street),亦是全鎮唯一的商業街。形形色色、古式古香、别具一格的名店比比皆是,計有精品店、糖果店、帽子店、果漿店、雪糕店、冰酒店、聖誕用品店、古玩店、時裝店等。此外,大大小小、别出心栽的餐館、咖啡屋、酒吧、旅館皆多不勝數,其中最享負盛名的百年不變旅館是威爾斯王子酒店(Prince of Wales Hotel),曾招待過無數皇室政要及名人巨貫。前文敘述這裡曾闢為首府,故安省第一家銀行、第一家郵局、第一家藥店、第一家圖書館、1831年白色希臘復活式的聖安德列教堂(St. Andrew Church)、1847年的法院(Court House) ,而活水路邊教堂(Living Water Wayside Chapel)僅容六人更是世界最小的教堂,還有很多第一家都珍之重之保存至今,非常難得。此城的節日劇院(Festival Theater)是北美第二大上演蕭伯納(George Bernard Shaw)舞台劇之所,也是一年一度的蕭伯納節(Shaw Festival)之鄉。
穿梭清幽潔靜的大街小巷,矚目全是19世紀歐洲風韻的獨立樓房,建築之美,各自精采,或莊嚴凝重,或活潑輕巧,或華麗璀燦,或古雅樸實,不一而足,憑此大概也可以聯想屋主的性格吧。家家戶戶的前庭後園皆栽種艷麗的鮮花,蘭花更是不可或缺的配襯。街樹杉栢針樅,幼葉疏枝,千千並矗,相互掩影,蔭護如傘。古典燈柱皆掛上鮮花籃,路旁花槽滿佈羽扇豆、法蘭西菊、紅玫瑰、紫杜鵑;青與黃爭,紫與紅鬥,橙與綠配,白與藍襯,修飾得花團錦簇,盛夏嬌陽,金曦灑照,七彩繽紛,令人艷羨。毋怪該鎮榮獲1996年「加拿大最美的城鎮」封號,相信是當地官民上下一心携手努力的成果。我倆在一饒有十九世紀遺風的歐陸式旅館餐廳幽幽地喝其下午茶,聆聽雲妮口述風土人情,份外寫意。
隨後雲妮夫婦再度車我倆往此小鎮專誠拜訪其好友約瑟的酒莊(Joseph’s Estate Wines)。喜獲莊主熱情招待,品嘗各欵冰酒之餘,且詳細介紹冰酒的歷史和其進軍中國市場的鴻圖大計。從莊主給筆者多本宣傳小冊子,聽之閱之,品之嘗之猶如上了一堂寶貴的冰酒課,且讓筆者娓娓道來:
20世紀80年代,敏銳的酒商已經意識到安省寒冷的冬天可以為生產釀造絕好的冰酒提供一流的自然條件。安省地處五大湖範圍,充足的水源和尼亞加拉大瀑布的沖積使其土地肥沃,北緯43度的氣候最適合葡萄生長,優質的雷司令(Riesling)和維達爾(Vidal)品種的葡萄產量豐富,加之幾乎每年相同時間都有合適的天氣,讓葡萄在成熟時遭遇霜降,自然結凍等以上條件的完美組合,穩固了世界冰酒產量老大的地位。
尼亞加拉湖濱小鎮是加拿大最重要的產酒區之一。安大略湖帶來的豐沛水氣,促成了此間蓬勃的葡萄酒工業,酒廠提供有旅遊行程讓遊客參加品嚐選購。一年一度的尼亞加拉酒節(Niagara Grape & Wine Festival)更是全國盛事。此區主產的三種酒分別為:雷司令(Riesling )、莎當妮(Chardonnay),和瓊瑤漿(Gewurztraminer),白酒是尼亞加拉酒區的主流,但這裡也生產紅酒,還有鼎鼎大名的冰酒(Icewine) 。 Vintners Quality Alliance-酒商品質聯盟為加拿大的葡萄酒制定了生產和品質標準。VQA在加拿大相當於法國的AOC (Appellation d’origine Controlee),義大利的DOC和德國的QMP-從葡萄園採摘到裝瓶的生產全程品質保證。VQA圓形獎章是加拿大紅酒品質保證的標誌。葡萄酒瓶上的VQA標誌著該酒為100%安大略生長的葡萄製造。
相片描述:
1. 尼亞加拉湖濱小鎮口的戰爭紀念鐘塔
2. 小鎮百年酒店老而彌堅,獨領風騷
3. 筆者與莊主約瑟、雲妮及萊士尼合攝於酒莊門前
4. 莊內到處可見葡萄成熟時的豐姿
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 (下)
氣候警示 - 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 (下) 李樂詩博士
「雪龍號」
「雪龍號」是中國專為科研而設的一艘破冰船,它的船頂設有衛星導航、先進的雷達、精密的天氣
監測儀器、現代化的通訊系統、船身邊緣設有EM電子儀器,可收集船行駛時擦過的冰塊密度和深度的數據。船邊還設有專門收集水樣、海床泥土的沉降器材、救生船、船尾設有直升機停機坪和拖網設備。「雪龍號」船上先進的搜集數據的科研器材很多,有潛水機械人、潛水飛機 (可在水中上下浮沈二百米)等。「雪龍號」的護航船名為「黃河號」。
「雪龍號」的直升機工作人員隨支援救援工作、驅趕北極熊外,他們亦協助勘察環境、監察冰站範
圍冰塊的變化、搜集冰塊密度和厚度的數據資料。「雪龍號」上有一批大學生組成的學習團隊,他們按個別的專長參與各項科研工作。「雪龍號」船上設有「北極大學」,每天舉行各科目的課堂,介紹有關天氣、冰塊變化、科研等專題講座。此外,由於「雪龍號」船上各崗位的工作都是極需耗用體能,一批年輕力壯的年青人協助設立氣象站、搬運儀器等支援工作。
「雪龍號」抵達北冰洋,在目的地建立冰站後,科學家團隊 (韓國、瑞典、芬蘭、美國、加拿大、俄國 ) 便離開船艙,携同儀器工具分組下船,前往四週的冰塊面進行工作,包括鑽取冰條冰芯樣本跟進化驗研究等。冰站每工作組安排一位防熊人員持鎗戒備。同時間,破冰船上有專人嚴密監察四週環境,倘若發現北極熊進入安全範圍,船長便通知全體科研人員停止工作登船暫避,免生危險。船上,另一組別的科學家負責研究北極熊、海豹、水母、低棲生物等資料。
氣象學家分別在船上拍攝氣象的相片,在冰面建立的臨時氣象站搜集樣本進行分析,每天兩次放氫氣球升空,收集臭氧層稀薄情況、氣壓、風速、温度等數據,透過無線媒體傳訊船上。由於近年極地科研的需要大增,中國計畫建造另一艘體積更大的破冰船,作為考察南極之用。
最近一次考察旅程中,「雪龍號」近距離與北極熊接觸了。「雪龍號」船長急召全體人員登船。當時船上正在烹調早餐,可能食物氣味傳出艙外。一隻孤獨的熊挨近船邊,母熊身體極瘦削,腹部不見脂肪,牠在浮冰上四處徘徊、停留、待了一天,似是向我們乞食,令人心痛! 見憐! 震驚! 最後直升機工作人員唯有把牠趕到四公里外的安全範圍,「雪龍號」的科研工作才能繼續。地球氣候變化已嚴重危害到極地動物的生存!
北極面對的問題
北冰洋這片地區蘊藏石油和天然氣等的天然資源。近年,俄羅斯曾派出潛艇進入北冰洋,在海底北緯90度的位置插上國旗。此事令美國、挪威、瑞典、丹麥等國都十分震驚,各國都開始關注此事件的發展。
據統計,北極圈地區的人口約四百萬,三分之一屬原居民愛斯基摩人。早前他們仍保存愛斯基摩民族的傳統,尊重生命,社羣互助關懷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現在,當地隨着物質生活改善,近年消費主義流行,當地的罪惡亦有所增加,人民傳統值價面臨挑戰。此外,由於天氣暖化,愛斯基摩狗隊面臨「失業」和捱餓,傳統的交通工具雪橇或被淘汰,愛斯基摩人的狩獵和傳統的生活方式亦面臨改變。
結語
研究冰海的變化,可以有助了解地球氣候的變化。北冰洋的考察發現令我們更意識到全球氣候暖化與地球生態危機的嚴重性。當地球的冰雪不斷加速溶化、海洋、空氣和土壤持續受污染、樹林過度被濫伐、水源乾涸、河流斷流、土地沙化日趨嚴重、水資源日漸緊張,氣候系統出現異常變化時,人類的生存備受威脅。
由於長期對大自然數據資料的搜集、科學化的研究和分析至為重要。未來,面對北冰洋受到全球氣候暖化而衍生的生態危機,中國將予以持續關注,投入更大資源進行科學考察,監察北冰洋的發展情況。近年,中國派出青年學生前往芬蘭、日本、韓國學習經驗,盼望在國家發展經濟活動時,同時改善生産的環保措施,減低對環境的破壞。至於個人方面,希望香港市民能從綠色生活開始,減少耗用能源,減少碳排放,紓緩氣候變化,愛護和珍惜地球----我們的家園。
北冰洋考察之旅
相片描述
1. 北冰洋的冰川
2. 李博士攝在雪地帳篷中
3.. 愛斯基摩人的狗隊
「雪龍號」
「雪龍號」是中國專為科研而設的一艘破冰船,它的船頂設有衛星導航、先進的雷達、精密的天氣
監測儀器、現代化的通訊系統、船身邊緣設有EM電子儀器,可收集船行駛時擦過的冰塊密度和深度的數據。船邊還設有專門收集水樣、海床泥土的沉降器材、救生船、船尾設有直升機停機坪和拖網設備。「雪龍號」船上先進的搜集數據的科研器材很多,有潛水機械人、潛水飛機 (可在水中上下浮沈二百米)等。「雪龍號」的護航船名為「黃河號」。
「雪龍號」的直升機工作人員隨支援救援工作、驅趕北極熊外,他們亦協助勘察環境、監察冰站範
圍冰塊的變化、搜集冰塊密度和厚度的數據資料。「雪龍號」上有一批大學生組成的學習團隊,他們按個別的專長參與各項科研工作。「雪龍號」船上設有「北極大學」,每天舉行各科目的課堂,介紹有關天氣、冰塊變化、科研等專題講座。此外,由於「雪龍號」船上各崗位的工作都是極需耗用體能,一批年輕力壯的年青人協助設立氣象站、搬運儀器等支援工作。
「雪龍號」抵達北冰洋,在目的地建立冰站後,科學家團隊 (韓國、瑞典、芬蘭、美國、加拿大、俄國 ) 便離開船艙,携同儀器工具分組下船,前往四週的冰塊面進行工作,包括鑽取冰條冰芯樣本跟進化驗研究等。冰站每工作組安排一位防熊人員持鎗戒備。同時間,破冰船上有專人嚴密監察四週環境,倘若發現北極熊進入安全範圍,船長便通知全體科研人員停止工作登船暫避,免生危險。船上,另一組別的科學家負責研究北極熊、海豹、水母、低棲生物等資料。
氣象學家分別在船上拍攝氣象的相片,在冰面建立的臨時氣象站搜集樣本進行分析,每天兩次放氫氣球升空,收集臭氧層稀薄情況、氣壓、風速、温度等數據,透過無線媒體傳訊船上。由於近年極地科研的需要大增,中國計畫建造另一艘體積更大的破冰船,作為考察南極之用。
最近一次考察旅程中,「雪龍號」近距離與北極熊接觸了。「雪龍號」船長急召全體人員登船。當時船上正在烹調早餐,可能食物氣味傳出艙外。一隻孤獨的熊挨近船邊,母熊身體極瘦削,腹部不見脂肪,牠在浮冰上四處徘徊、停留、待了一天,似是向我們乞食,令人心痛! 見憐! 震驚! 最後直升機工作人員唯有把牠趕到四公里外的安全範圍,「雪龍號」的科研工作才能繼續。地球氣候變化已嚴重危害到極地動物的生存!
北極面對的問題
北冰洋這片地區蘊藏石油和天然氣等的天然資源。近年,俄羅斯曾派出潛艇進入北冰洋,在海底北緯90度的位置插上國旗。此事令美國、挪威、瑞典、丹麥等國都十分震驚,各國都開始關注此事件的發展。
據統計,北極圈地區的人口約四百萬,三分之一屬原居民愛斯基摩人。早前他們仍保存愛斯基摩民族的傳統,尊重生命,社羣互助關懷的價值觀和生活態度。現在,當地隨着物質生活改善,近年消費主義流行,當地的罪惡亦有所增加,人民傳統值價面臨挑戰。此外,由於天氣暖化,愛斯基摩狗隊面臨「失業」和捱餓,傳統的交通工具雪橇或被淘汰,愛斯基摩人的狩獵和傳統的生活方式亦面臨改變。
結語
研究冰海的變化,可以有助了解地球氣候的變化。北冰洋的考察發現令我們更意識到全球氣候暖化與地球生態危機的嚴重性。當地球的冰雪不斷加速溶化、海洋、空氣和土壤持續受污染、樹林過度被濫伐、水源乾涸、河流斷流、土地沙化日趨嚴重、水資源日漸緊張,氣候系統出現異常變化時,人類的生存備受威脅。
由於長期對大自然數據資料的搜集、科學化的研究和分析至為重要。未來,面對北冰洋受到全球氣候暖化而衍生的生態危機,中國將予以持續關注,投入更大資源進行科學考察,監察北冰洋的發展情況。近年,中國派出青年學生前往芬蘭、日本、韓國學習經驗,盼望在國家發展經濟活動時,同時改善生産的環保措施,減低對環境的破壞。至於個人方面,希望香港市民能從綠色生活開始,減少耗用能源,減少碳排放,紓緩氣候變化,愛護和珍惜地球----我們的家園。
北冰洋考察之旅
相片描述
1. 北冰洋的冰川
2. 李博士攝在雪地帳篷中
3.. 愛斯基摩人的狗隊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