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9日 星期三

路氹訪古 - 澳門路環及氹仔歷史回顧 (下)

路氹訪古 - 澳門路環及氹仔歷史回顧 (下) 青松


民國年間 (1921年) 澳門人口約有八萬五千人,其中漁民約六萬人,佔總人口的71%。路氹兩島設有人工養殖蠔場,亦有鹹魚和蝦醬製造工場。1923年葡人發骰寶牌予籤鋪生意經營者,自始賭場出現在路氹。自上世紀二十年代,炮竹業、火柴業、神香業興起,成為路氹兩島三大手工業。今天氹仔島仍存有大型炮竹厰遺址。至六十年代末,三大手工業開始式微,再被紡織業取代。八十年代末期,紡織業再被地產業取代。

據資料顯示,1940年全澳共有三十多家造船廠,大部份在路氹兩島。1970年開始,捕魚業開始步入式微。1980年路氹兩島仍有三十八家造木船廠營運。1990年澳門因造船技術落後,只餘十家造船廠,其中九家在路氹兩島。今天只餘數家仍在艱苦經營。

直至上世紀八十年代,路環島上的客家居民仍多,其中長樂客家人以李為大姓,九澳村的惠州客家人以鍾為大姓。氹仔島卓家村則以來自山西、陝西卓姓客家人為主。今天,澳門總人口約有54萬人,其中大部份居民住在澳門半島,路氹兩島人口較少。

氹仔島昔日的三家村,林家村、周家村等土地,今天已建成高樓大厦,成為小城區。路環島昔日的茘枝村,舊址位於路環填海地左方路旁船厰旁。黑沙村即現在黑沙灣威斯汀酒店附近,曾有重要考古發現。先後在九零年代和二零零六年,香港中大文化研究所中國考古藝術研究中心考古隊,在黑沙曾發掘出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工具、陶片水晶玉器半製成品和清代陶瓷墓葬品。這些發現証明四千年前黑沙已有先民聚居,並引証這些先民當時已掌握玉器生產的高級科技。

今天九澳村只有一線由海洋花園開出的15號巴士可達。由於位置偏遠,交通相對不便,年輕的村民多已搬離,留下長者居住。雖然如此,今天環境幽美的九澳村附近,仍有數個機構單位在運作,它們包括天主教慈幼會的雷鳴道主教紀念學校 (附設宿舍予學生留宿)、澳門水泥厰、石油氣艙庫、澳門貨櫃碼頭、九澳天主教痛苦聖母堂、九澳老人院和弱能人士青年院舍等。

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澳門城市化的步伐加速,農畜業迅速沒落,農地減少。1985年11月路環島一部份面積被政府闢為郊野公園。路環市中心和海旁十月初五路的古蹟頗多,包括聖方濟各天主堂 (1928年)、天后廟 (康熙十六年)、譚仙廟 (同治元年)、三聖廟、觀音廟等。此外,濃厚殖民地色彩的小建築: 衛生局、聯合國颱風委員會秘書處、圖書館,一一分佈在婆娑的假菩提樹的行人路旁。路環與橫琴島一水相隔,國民可乘船經小碼頭登入澳門境。路環海旁沿途風景秀美,已成為訪澳遊客和澳門居民假日休閒摯愛的好去處。 (全文完)


資料來源:
1.「澳門路環及氹仔鄉村歷史及古蹟」講座,鄭煒明博士主講。(二零零一年六月二十六日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演講廳)
2.《氹仔路環歷史論集》鄭煒明博士著

相片描述
1. 九澳老人院
2. 九澳天主教痛苦聖母堂
3. 石油氣艙庫
4. 九澳山頂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