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

行山與快樂指數 林根深

行山與快樂指數 林根深

每逢假日, 行友不約而同地到達指定的時間和地點集合,齊往郊區共享大自然。每周七天,都有行友從不間斷地參加自己心儀的路線,共同出發預定的地點,有若魚如得水,齊過快樂的一天。
快樂與樂觀是很難計算出來的,任何人都不能把快樂與樂觀衡量論述。不過,像上述的行友旅行情況,也最起碼能看得出行友的心情是喜悅的。每週辛勤工作了六天,剩下來的一整天,難得的是自己的「自由日」,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無壓力,無利益衝突,名和利拋諸腦後。反映出來的另一面,只有開心,只有互相照應,增加彼此友誼,兼且,可以最少的使費,但可消磨一整天,大家甘之如飴,不介意重遊再重遊的郊野地!

不知大家有没有認識一個叫「不丹」的國家,此國家身處亞洲內陸,在中國和印度及尼泊爾的夾縫中,是一個小國家。該國民風淳樸,國民無論生活習慣、思想、道德標準和人生的價值觀,都是極之相似。他們不介意國家社會落後,國內街道可不用任何交通燈指揮交通是世間少有,安於現狀,有没有工業不打緊,不著重任何上進。國家政策也和國民看齊,只搞旅遊業,雖然賴以為生,但又把旅遊業自我的約束,不會濫做該門生意,足夠便滿足,不認為需要很多錢才可生活,平淡度日,平常心地維持現狀就是最好,就是最快樂。

從上面「不丹」這個國家的情況與香港相比較,真的是一個天,一個地。香港人日理萬事,唯利視是,每天拼命地賺錢,多多都認為不夠,甚至用不潔的手段去争取。人的心態變得勢利,教壞了孩子而不知。追求物質,大飲大食,弄壞了身子,多方講求高科技,互相炫耀,繁榮表面,內裏空虛,咭數滿身,做生意純以自私心作出發點,希望没有競争,「同行如敵國」的思想,最好只有自己做某行業,別人最好不做。生活在香港的人又是否快樂?! 香港人慣把「要揾食」的口頭禪掛在口唇邊,難道你閣下要揾食,別人不需要揾食? 另外,為了「揾食」,莫非没有其他事可做? 因此,若論香港人的快樂指數,不知從何說起!香港人就是這樣認為:「有錢,不一定是快樂,但没有錢,就肯定不快樂!」 因此,香港人便長年累月地 “博命揾錢”!!

快樂的指數是很難界定的,是主觀的,標準是因人而異的。把一些認同使人歡悅幸福的東西加諸閣下身上,也不一定會令你快樂。快樂與否,在於主觀的看法,若以客觀的情況去更換了主觀的標準,便會出現像「不丹」的例子,但某程度上筆者却認同不丹的快樂標準,你呢?
想來想去, 香港人,尤其是香港行友,才是快樂的一群,不是嗎? 他們在enjoy一天的行山過程當中,說說笑笑,絶少涉及利益,地位。儘管閣下是大老闆,也一視同仁。行山里數一樣,欣賞郊區風光也一樣,大家也以平等平輩互相稱呼,無需訶諛奉承。行友狹路相逢時,大家只會說聲 “早晨!”或 “你好嗎?” 平心而論,香港的地理環境是很適合行山的,是全世界少有的行山地,能在一天裏享受郊遊樂,外國地方很多都辦不到。因此,我們應該好好珍惜,不應在假日,腦袋裏還整天盤旋着錢呀!錢呀!

快樂指數同是功用指數的一種,很難有一個特定標準,國與國有所不同,人與人之間亦有分別,有人每天拼命賺錢,也有人樂天知命,總之,凡事心安理得,不作強求,順其自然,適當滿足,心裏總會感到"快樂”永遠陪伴着自己。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