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6日 星期一

東華三院文物館《深圳文化考察活動》 區惠琴

東華三院文物館

                                      深圳文化考察活動                      區惠琴
 
二零一零年五月一日至二日,十多位東華三院文物館義工朋友參加一次深圳文化考察活動,在丁新豹博士 (前香港歷史博物館館長) 領導下,大伙兒參觀了這兩座古城遺址,透過它們加深了對深圳和香歷史的認識。 
      從三國時代 (265) 起至上世紀末1890年,深圳已擁有1670多年的歷史。公元331(東晉) 朝廷置轄地六縣的東官郡大概為今天的深圳市、東莞市和香港等範圍。公元590() 廢東官郡, 寶安縣改屬南海郡, 縣治在今天的深圳南頭。在悠長的歷史長河裏,南頭古城和大鵬所城歷經風霜,它們見證了深圳和香港的發展。

南頭古城舊貌
        上午十一時,我們來到位於深圳南山區的南頭古城。南頭古城地處珠江入海口東岸,南頭半島的腹 ,又名新安故城。
         今天的南頭古城,初建於明朝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稱東莞守御千戶所城,由廣州左衛千戶張斌修築。明朝萬曆元年(1573)立新安縣,管轄今深圳香港等地,是歷代嶺南沿海地區的行政管理心、海防要塞、海上交通和對外貿易的集散地,,是深港澳地區的歷史源頭。
清康熙年間沿海禁海遷界,撤消新安縣。南頭古城除城牆外,房屋均遭拆毀以修建界牆。1669復界新安古城復建。民國三年(1913)復名新安縣,治所在南頭古城。1949年中華人民共同國成立,寶安人民政府設在南頭古城。 
昔日古樸雄偉的南頭古城,是嶺南古文化的寶貴遺存,經歷並記錄著深圳地區的歷史變遷。據測量, 
       南頭古城的城基用黃泥砂土堆築,是呈不規則的長方形,四周有濠溝圍繞。城址範圍東西最長距離為680米,南北最寬處為500。南頭古城遺址的南北城牆尚存基址,南城門保存完好。南門底寬10,高4米半,城樓已毀。拱形城門上有一塊長方形石塊,上用小篆陰刻寧南二字。
大伙兒步入古城南門,只見沿途橫街小巷,各式店鋪林立,人們熙來攘往,好不熱鬧。兩旁樓房排列密集,空間狹窄衛生環境欠佳。由於古城內房租相對低廉,吸引了大量各地的民工入住。今天,穿梭古城街道中,仍見海防公署、廣州府新安縣衙東莞會館新安烟館等遺址。離開古城南門不遠處,
建有南頭古城博物館,陳列著深圳1600多年城市發展的文物與資料,供市民和遊客參觀
大鵬古城見聞
        下午二時半,大伙兒在豔陽下走近大鵬所城,十數米高的南門城樓橫立在眾人眼前。從城門望進去,兩排民居夾道而建,風格各異。門樓下博士先向我們詳細介紹了大鵬古城的歷史。
         「大鵬古城又稱大鵬所城,全稱大鵬守禦千戶所城位於深圳市東部鵬城村。 始建於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 由廣州左衛千戶張斌修築。今天,大鵬古城已被列為深圳市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隨著海域在貿易和國防領域的地位日顯,陸域控制權向近海制海權延伸,明太祖朱元璋初年即在中國沿海地帶佈防軍事衛所,由於軍士和家眷的到來,在沿海地帶誕生了一些新的村鎮,鵬城所城便是其中之一。
       大鵬所成自誕生至今600多年來,曾受倭寇之害,十九世紀中葉,它抵禦過葡萄牙人的侵擾,曾處於鴉片戰爭的最前哨,又被日本軍人的魔爪控制過。隨著第二次鴉片戰爭失利後的割地條約,大鵬失去了大部分海防轄地,軍事地位頓減,日益凋敝。
        大伙兒步上南門樓,細看城墻上的馬道和敵樓。從城樓俯瞰,城內民居排局整齊,諸多明清兩代古屋依然倖存。遠眺四週,寧靜的古城在晴朗的藍天下佇立着,大鵬灣的薰風自南方吹來,令人陶醉。
賴恩爵將軍府
沿南門街直行100多米,在第一個十字路口右方是古城內的官署舊址,兩座久經風霜的石獅依舊安在,此址已經成了民居。沿街續行,大伙兒來到位於城郭東南角的賴恩爵將軍府第,這是城內保存最完好的古建築,有160年歷史。抬頭一看,府第正門懸掛着道光皇帝的御書,門檐上裝置金木雕刻花鳥和人物,院墻高聳,庭院深深。
一會兒,大伙兒的注意力被一塊界石吸引注了。這塊二零零七年四月由中方在大鵬灣出土的界石天井安靜的橫躺着。博士介紹: 界碑是當年由英國單方面豎立在南澳半島尖端的海岸,作為整個大鵬灣歸英屬的標誌。這塊界碑連同在香港境內發現的嶼南和嶼北界石,是中港近代史的重要歷史文物。這三界石的內文基本相同,惟紀錄的經緯度資料不同。 
接著,大家進入府內參觀,見四周房間已闢為主題展廳,內容介紹大鵬所城賴恩爵將軍家族、中英鴉片戰爭等歷史資料。大鵬古城曾經出過十多個將軍,上至廣東水師提督、福建水師提督等一品要員,單賴恩爵家族已在三代間出了五個將軍。
 大鵬所城歷史
展覽資料顯示: 明朝初年因倭寇猖獗,常深入中國沿海內地數百里腹地肆意搶劫,波及從遼東到廣東的幾乎所有沿海地區,威脅著封建王朝的財政經濟命脈。朝廷開始修建大鵬所城,在古城鄰近山頭設立了五處煙墩,守兵一旦發現敵情,白天以烽煙警報,晚上則用火光傳警。大鵬所城建立後,有效地控制了鄰近海域的倭寇和海盜。明朝中後期,朝綱鬆弛,倭患重起。由於靠屯田為生的軍士生活困難,競相逃亡,留下的軍丁不及編制兩成,而且多為老弱者,防禦力大減。
        隨著西方大航海時代的到來,海上強國橫行世界,佔領殖民地。西班牙、葡萄牙和荷蘭強大的海上軍團時不時威脅我國沿海。
        清朝初年為了對付固守台灣的前明勢力,實行海禁的消極防守措施,康熙中後期,海盜日益增多。
        清庭逐漸感受到海防壓力,1815年廣東增設水師提督,所轄的大鵬水師營負責珠江口左海路防衛,大鵬防軍在今天的香港地區增設了多處炮臺。  
        丁博士解釋: 1831年,隨著鴉片走私嚴重,海防緊迫,清廷把大鵬營分為左右兩營分別防禦:左營駐紮大鵬城,右營駐紮大嶼山北岸。英國海上勢力的強大讓清朝的海防壓力巨增,在林則徐的奏請下,大鵬營地位提升,並且增設了尖沙咀炮臺。鴉片戰爭初期,由於中國海防備戰充分,英國人多次在九龍洋面失利。但英國人因擁有堅船利炮,中國海防戰情因軍備落後而敗退。多年後,憑藉蒸汽革命的浪潮,英國人打開了中國國門,割佔了香港島,一水之隔的大鵬營防地九龍地區立刻處在最前哨,而九龍防線孱弱無力,大鵬所城走出的廣東水師提督賴恩爵率先捐款,在他倡議下,廣東官紳解囊捐建了九龍寨城,九龍寨城成了防守英軍的重要陣地。
         經過1858年第二次鴉片戰爭及其以後的不平等條約,英國人先後佔領了大鵬協防的大部分地區,大嶼山、九龍防區成了英國人的地盤。1899年,英國人出兵趕走了駐防九龍寨城的守兵,大鵬協在香港的防守陣地全部喪失。 
        看完各主題展覽的歷史資料後後,大伙兒離開賴家將軍府第,繼續前往參觀城中多間昔日的軍糧軍備儲藏庫。這些藏庫建築在六七十年代曾用作人民公社,今天已改建為展覽廳,介紹東莞地區的文俗風情。穿過橫街小巷,看到古城內房子依然完好,街巷井井有條,氣氛寧靜祥和,與大鵬所城真有天壤之別。
        下午四時,大伙兒在城前南門城樓前方拍集體照,然後懷着依依不捨的心情離開,大家對所城都留下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結語
在這次深圳文化考察活動行程中,我們順帶遊覽了南澳,它是深圳仍保持著典型漁家古風的漁港。
   我們亦參觀了深圳歷史博物館,這幢展館位於深圳市福田區福中路市民中心,它2008年底開幕,樓高四層,建築設計十分現代化,內有多過展館長期設置有關古代深圳、近代深圳深圳民俗文化深圳改革開革開放等展覽。今天,博物館正舉辦主題為劍舞楚天的湖北出土楚文物的專題展覽,難得一看。
深圳經濟特區在過去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多年間,由一個人煙稀疏、設備落後的農村地域,急速規劃演變成中國一個現代化經濟繁榮的城市,發展速度令人驚嘆! 然而,深圳在過去中國歷代疆土海防悠久的歷史,身為中國香港人的我們,確實需要知悉和銘記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