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0日 星期二

庸社元老相繼逝世

庸社元老相繼逝世

元老級時代的落幕 () 黃梓莘


<<庸社>>是香港最早的一支旅行隊伍。由上個世紀30年代到今天,2012年便是它的八十大寿。這個旅行隊之所以能維持到今日,主要在於它的組織的奇特性︰它標榜是<<無組織的組織>>,行山集結時是一個團隊,散隊後便歸於無形。每個人都不屬於庸社這個組織的。

基本上,到底是要一個有機體去聯系的。這有機体個人色彩甚濃,一切事物惟主事者馬首是瞻。但又奇怪地產生一個龐大的服務團隊;這服務團隊最初由主事者点名甄選,其後便由這些一眾成員在行友中觀察其能力與熱心程度加以推薦,一經推薦成立,於翌年度在社慶授章會上頒授服務行友的<<名章>>,任期一年;工作無俸無祿,只有在出隊時肩負守望相助,扶危解困,恊助人事更選而轉移,<<庸社>>遂得以一路延續。

庸社是由先驅者吳灞陵發剏,已為人所熟知,最貼身的伙伴是黃賢修,吳是文化人,黃是公務員,吳灞陵不失文人風格,很快便退下來,由黃賢修補上。特別在光復後,黃主政期間,適值港英白色恐怖統治時代,只要有人群集結的活動,都逃不過政治部監視,為免惹上麻煩,黃賢修便每次活動出發前,必先圍成大圓圈,由他站在中央發表行前講話,內容不是路線行程,也不是注意安全問題,而是解說庸社宗旨,說明庸社非團體組織,合則是庸社行友,散則是個人自己,庸社没有成員。次次行次次講,更訂下戒律︰1. 不談政治,2. 不談宗教,3. 不談別人私事。行進中於是只講風花雪月,目的減少行友間意見磨擦。也是向政治部表明庸社宗旨,成員各自行為與庸社無關。

這種出發前講話作風,一直維持到今天,只是內容集中在路線介紹,或者中途則作唱名互識。

後來黃賢修移居加國,統帥一職便落在黃敬禮身上。黃敬禮不是報館從業員,也不是公務員,而是洋服店東主。他一直奉行蕭規曹隨作風,並因有閑暇,更細緻地硏究和改良管理工作,庸社每年夜攀鳯凰與社慶大宴兩大節目,程序安排細緻入微,絲毫不苟,滴水不漏,因此顯得井井有條,令人佩服之餘,也肅然起敬。

在團體中難免產生這樣那樣意見,黃敬禮有兩道煞手鐧,一道是︰向黃賢修請示,或說向黃賢修請示過。實行挾天子以令諸侯,誰敢不服。另一道是駡,靠兇,索性把一些較弱者駡下來,因此有受不住氣的,索性退出。因而庸社之名,有一個時期並不太好。而開會時這種靠駡的作風,也使一些人不敢發言,間接堵塞了<<言路>>。這種情況直至本人進入庸社並當上服務行友後,我採用了迂迴方式得到開導,從而漸有改善。同時力陳庸社是屬於大家集體的組織,漸漸解除那種家長式作風。這是本人在庸社中的一項貢獻。

黃敬禮在庸社工作一段頗長的日子,相信也是較之前兩位也最為長久。也終歸於2001年左右於獨居的家中撒手塵寰了。何日何時閉上眼睛也無人知曉。黃敬禮之後,便是與他一直拍檔的何本繼任。何本精於實務而弱於行政,一路的蕭曹陰影下也過了十年,何本太太於較早前逝世後,他也緊跟著,於今年追隨太太而去。

到此,一個由吳灞陵誕生的,整個元老級當政的年代,宣告正式落幕,由年輕一輩的第二梯隊完全正式接上。而我們不妨對庸社前人,可敬的先行者作一些可資史實的回顧。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