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長城印象(九)
嘉峪關市 區惠琴
長城今猶在 遺蹟話滄桑
魏晉墓磚壁畫地下畫廊
這敞長城萬里行的行程已進入尾聲。我們來到甘肅西陲嘉峪關市。
嘉峪關魏晉墓羣分佈在距離市區15公里的新城鎮境區內。 文物景區的張曉東科長安排大
伙兒參觀這兒的魏晉古墓博物館。至今嘉峪關地區已發現1400座古墓,它們分佈在戈壁灘上。在1972年後嘉裕關文物局又發掘了18座古墓,其中9座為畫像磚墓,共出土壁畫760餘幅。 這個館內展示從一對西晉夫婦合葬墓出土的陪葬品、彩繪磚壁畫等文物。
我們乘車前往戈壁灘上的墓葬區。抵達後大伙兒分兩小組,先後進入地下墓室。沿着長漆
黑的墓道,大家甫伏前進。墓室屬磚造建築,墓室非常堅固,由磚塊相叠建成,沒有採用任何粘合劑,頂部最中以一塊方磚收頂,非常巧妙。進入墓室後映入眼簾的是牆壁上一幅幅色彩繽紛、形象生動、構思精巧、風格樸實的磚壁畫。這份古代歷史畫卷上,繪有畜牧、農桑、兵屯、林園、狩獵、出行、驛傳、營垒、宴樂、舞蹈、酿造、服飾、生活用具、建築裝飾圖案畫等。我們細看後不期然聯想到魏晉時期富足人家的莊園生活實況,更對古代建築工匠卓越的建築才能深感讚嘆。
出嘉峪關感賦 (清)林則徐
嚴關百尺界天西,萬里征人駐馬蹄。
飛閣遙連秦樹直,繚垣斜壓隴雲低。
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蒼茫入望迷。
誰道崤函千古險,回看只見一丸泥。
天下雄關嘉峪關
中午前,我們穿越戈壁灘,取道嘉峪關。
聞名已久的嘉峪關屹立河西走廊邊陲的咽喉要道,是明、清時期進關的第一道關口。始建
於明洪武五年(1372年),從初建到築成一座完整的關隘,經歷了168年(1372-1539年)的時間,是明代長城沿綫九鎮所轄千餘個關隘中最雄險的一座。嘉峪關關因地勢險要,建築雄偉而得有“天下雄關”、“連陲鎖阴”之稱。
大伙兒跟隨導賞員登上嘉峪關城樓參觀。年青的女導賞員詳細介紹嘉峪關的建築結構,她說:「嘉峪關由内城、外城、城壕三道防綫成重叠並守之勢,壁壘森嚴,與長城連為一體,形成五里一燧,十里一墩,三十里一堡,一百里一城的軍事防禦體系。现在關城以内城為主,周長640米,面積2.5萬平方米,城高10.7米,以黄土夯築而成,西側以磚包墻,雄偉堅固。内城開東西兩門,東為“光化門”,意為紫氣東升,光華普照;西為“柔遠門”,
意為以懷柔而致遠,安定西陲。門台上建有三層歇山頂式建築。東西門各有一瓮城圍護,西門外有一羅城,與外城南北墻相連,有“嘉峪關”門通往關外,上建嘉峪關樓。嘉峪關内城墻上還建有箭樓、敵樓、角樓、閣樓、閘門樓共十四座,關城内建有游擊將軍府、井亭、文昌閣,東門外建有關帝廟、牌樓、戲樓等。整個建築佈局精巧,氣勢雄渾,與遠隔萬里的「天下第一關」山海關遥相呼應。」
導賞結束前,女導賞員再補充說:「清乾隆以前,嘉峪關經常關閉不開,過往客商農民必
須驗證以後才能開門放行。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開始,嘉峪關改為辰開酉閉,限制人數,審查人員。使團至此,先歇息關外,呈報名册、行李、物品的名稱數量,逐一審查,等到五更雞鳴時點名,驗明身份始得入關。清末民初,嘉峪關改為稅卡,出入者必須納稅,方能通行。過往客商攜帶貨物,則按貨納稅。」
豔陽下我們站在雄偉的城樓上,邊走邊聽導賞員講解。途中筆者多次不自覺的停下腳步,把身子靠攏牆邊,感受那和熙陽光的温暖,細聽着大自然那呼呼的風聲在耳邊響起,挺起腳趾俯瞰四週廣闊無邊的戈壁大漠,那虫宛蜒曲折的長城似是向天邊遠走消失,眺望遠方的白雪皚皚的祁連山靜靜的躺臥大地,感受人與天地間的密語。
離開前,大伙兒懷着興奮的心情,在楊忠民先生的帶領下,在嘉峪關城門前方,舉行了簡單
而饒富深意的的長城萬里行結束儀式,並拍照留念。
地勢險要的萬里長城第一墩
虫宛蜒大地的明長城墻體上,每相隔一段就有一個突出墻面較高大的「墩」,叫「馬面」
或「敵台」,平時方便守望,戰時便於射擊敵人。烽火台則多孤立在長城沿線附近的山包、丘阜或四週視野開濶的地面上。
豔陽天的下午,我們前往距關城7.5公里的討赖河墩參觀。 張曉東科長說:「討赖河墩始
建於明嘉靖十一年(1533年),是原肅州西長城的南端墩台,也是明代萬里長城西段第一墩台,故名「萬里長城第一墩」。墩台高8.3米,東西闊14.3米,南北長15.7米。為黄土夯築,夯層20厘米,是嘉峪關長城防禦體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墩台就坐落在河谷北岸,故又名“討赖河墩”。」
張科長領我們進入地下展廳,通過黑漆的通道,我們走到新建的延伸玻璃腳踏平台往外
看。一刻間,大伙兒全被眼前出現的壯麗景觀震懾住了! 遠眺四周,兩旁是開闊的河岸,延綿遠方。南面是峯巒叠嶂、巍峨峻拔的祁連支脈文殊山。俯瞰腳下是高達80米壯觀的大河谷,奔騰翻滾的討赖河,帶著祁連山的雪水滾滾流過。由於長年河水冲刷,墩台底部邊緣南側河岸已全部塌落,造成現在墩台的臨淵而立,而我們正站立這孤懸峭壁之上。極目腳底這片一瀉而下的峭壁河谷地,一股不寒而慄的恐懼猶然而生。
「西部八達嶺」懸壁長城
下午三時我們來到懸壁長城參觀。它位於黑山峡谷的北側山脊,嘉峪關關城西北7.5公里,是嘉峪關關城的北向延伸部分,距嘉峪關市區11公里。此段長城為南北走向,黃土夯築,共
有墩台三座,有漫道、垛墻、墩台,城墙等建築。它屹立山脊上,陡峭直長,墻體倒掛,似鐵壁懸空,氣勢雄偉,垂若懸臂,因而得名,又有“西部八達嶺”之稱。
資料記載,於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為了加强嘉峪關的防禦,從黑山峡南側的峭
壁向下,加築一道長城,與峡口南的「暗壁長城」長城配合,封鎖了黑山峡口,這就是懸壁長城,使軍事防禦體系更加嚴密。
歷史上懸壁長城和暗壁長城在黑山口相接,構成了古絲綢之路咽喉要衝的黑山峽隘口。今
天,這兒是峪泉鎮黃草營村石關峡文物景區,又稱懸壁景區,是嘉峪關市面積最大、景點最多的旅遊景區。景區在2005年落成開放,主题是古丝绸之路文化和長城文化。主要景點包括入口左方的水門閘樓,右方的懸壁長城遺址、棧道、烽火台群,中央大道前方的「絲綢古道」雕塑羣、古河道和假石景觀等。
我們從入口的右方登山,沿着在1987年完成修復的懸壁長城遺址前進。經過長長的棧道
後,長城的階梯越走越陡,一座一座的烽火台佇立在前方山脊上。大伙兒使勁的行着,慢慢地散開了,勁步組一會兒便不見了蹤影,優遊組仍在後方慢慢地攀爬着。相信大家都不會放過邊走邊看,攝賞四週一片金黃秋色的機會。從山腰往左望,長城右方的黑山峽原始蠻荒自然地貌一覽無遺;往右遠眺地平線上,是一片廣闊的濕地,湖泊和草原連接的綠洲。大家各自走着攀着,在拂面的和風、温暖的陽光下,沉浸在大自然寧靜的天籟中。
(待續)
參考書籍:
雄關旅游──絲綢古道與天下雄關 曹善忠主編 甘肅文化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