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29日 星期六

泉州歷史學習考察團後記(三) 區惠琴


泉州歷史學習考察團後記(三)           區惠琴

下午,我們前往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參觀。這所博物館位於開元寺東側,是一個以船舶和海外交通為主的專門博物館,創建於1959年7月15日,新館已於1991年建成,藏品共一萬餘件,1974年出土於後渚港的南宋海船是該館其中一件一級藏品。海交館內設有數個展覽館,包括泉州海外交通史陳列館、泉州灣古船陳列館、中國古代船模館、泉州宗教石刻館和泉州海外民俗陳列館等。我們逗留了兩個多小時。

在海交館內,我們認識了古代泉州 (古稱刺桐) 的歷史、泉州府的版圖、古代刺桐港的興衰。在泉州灣古船陳列館內,我們看到復修後的宋代海船及隨船出土的部分貨物,如香料、香藥等,還有宋元明清時期石、木、鐵三種材質的錨具,以及各時代的海船模型等。可惜的是,中國舟船世界陳列館正在維修,我們未能看到一百多艘歷代著名的船隻復原模型,包括各種客船、貨船、漁船、戰船、遊船和出使船等。 我們也和海外民俗陳列館緣慳一面,未有觀看到泉州的日常生活、宗教節日,以及華僑文化等展覽。慶幸的是,我們能在隔鄰的伊斯蘭文化館觀看到五百多件宗教石刻,主要是宋元時期泉州的外來宗教,如伊斯蘭教、印度教、基督教、摩尼教的墓碑、墓蓋、雕像和寺廟建築構件。我們也在伊館地下的書店找到不少有關海上絲路的參考書。

下午,我們來到地處泉州市區西街的開元寺。開元寺始建于唐武則天垂拱二年(686年),原名"蓮花寺",唐開元26年(西元738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為現名。全寺占地面積7、8萬平方米。它規模宏大,構築壯觀,景色優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主要有大雄寶殿、甘露戒壇,東西塔等建築。大雄寶殿是中軸線的主建築,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西元686年),現存建築物是明代崇禎十年(西元1637年)遺物。大殿通高20米,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壯觀的建築風格。甘露戒壇始建于宋,現壇系明初重建,為全國三大戒壇之一。 聳立在拜庭兩側廣場中,相距約200米的八角五層樓閣式仿木結構石塔就是泉州東西塔,為全國四大名塔之一。東塔名"鎮國塔",通高48.24米;西塔名"仁壽塔",通高44.06米,略低於東塔,其規模與東塔幾乎完全相同。兩塔為我國古代石構建築的瑰寶,系歷史文化名城泉州的標誌。
泉州開元寺為福建省內最大的寺廟。開元寺占地面積78000 平方米。它規模宏大,構築壯觀,景色優美,曾與洛陽白馬寺、杭州靈隱寺、北京廣濟寺齊名。開元寺初名“蓮花寺“,後改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西元739年)唐玄宗下令全國各州建一座開元寺,遂改現名。
開元寺的山門,也叫天王殿。它建於唐武則天垂拱三年(西元 687年),前後已經過幾次火災燒毀與重建,現存建築是民國十四年(西元1925年)修建的。天王殿門前的石柱:上下端略細,中部較粗,呈梭子狀,學名梭柱,據考證為唐朝的石柱風格。石柱上還懸掛有一木制對聯“此地方稱佛國,滿街都是聖人”。這是南宋大理學家朱熹所撰,近代高僧弘一法師所寫的。它是泉州這個具有濃厚宗教文化色彩的古城風貌的真實寫照。
跨過山門就到了拜亭。站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拔地而起的東西塔和寬敞明亮的東西兩廊對稱地排列在兩旁,而我們所在的位置就在開元寺的中軸線上。佛教傳入我國巳有一千多年歷史,並在中國落地開花,與中國文化融為一體。開元寺的佈局就突出了我國古建築的南面為尊和中軸線為主的特點。
  
拜亭前的這個大石庭,是個“凡草不生”的拜庭,供古今官民朝拜和活動。每逢農曆二十六日,這裏人山人海,梵唄聲聲,一派泉南佛國景象。石庭兩邊分列著八棵 200至800歲的大榕樹,陰翳蔽日,盤根錯節,增添了開元寺靜寂、莊嚴的氣氛。樹下排列著11座唐、宋、明時期不同形式的古經幢、小舍利塔,以及兩隻贔屭 。庭中還置立著一座3米多高的石雕焚帛爐,蓋鈕雕蹲狻猊,爐身周雕幡龍、祥雲、蓮瓣、蔓草等紋飾,形制優美,雕工精妙。焚帛爐稍後兩側,還有兩座南宋紹興十五年(西元1145年)泉州南廂柳三娘捐建的印度萃堵波的方形石塔,塔上刻有薩錘太子捨身飼虎的故事,是印度教在南宋時留下的痕跡。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