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1月4日 星期二

詩詞寄意:《新春登牌額山》《南丫島賞石遊》



詩詞寄意           作者:俟清  

《新春登牌額山》          調寄:端正好(正宮)
霧雲天,英豪氣。
登牌額、健步如飛。
吊鐘激賞迎新歲。
羨慕行山隊。

《南丫島賞石遊》        調寄:節節高(黃鐘)
登臨菱角,步程稱便。
風吹浪打,巉巖展現。
月老迎,騎樓起,棺槨連。()
榕樹灣歸趁船。

註:月老石、騎樓石、棺材石,皆南丫島上景觀。

荃灣雙潭石景探索



荃灣雙潭石景探索              何同益

荃灣聊發淺水中,帽山高懸雲霧生;茂公堂內得資料,三疊潭名出山。
少帝無奈家國失,曹公恨比碧潭深;雙潭名垂豈朝夕,掉落紅塵寄丹心。

海拔957公尺的大帽山,山體渾圓,幅員遼闊,素有「新界屋脊」之稱。大帽山上石顆遍佈,無論是山間溪澗,均能找到巨石的蹤跡,喜愛賞石的旅者,若將大帽山的石景結合成集,不難編寫出一部「帽山石景志」。在帽山腳下,昔日的兩座名潭——「三疊潭」和「曹公潭」,由於荃灣新市鎮的急促發展,早已使兩潭蒙污而失去昔日的光彩,近年已甚少旅人造訪,至於兩潭內的奇岩異景,亦往往被人遺忘而致孤芳自賞了。
對於三疊潭,筆者曾撰述「三疊潭﹒英雄魂」一文,內容集中介紹三疊潭英雄石刻和相關的抗日掌故,至於三疊潭溪澗內的奇岩怪石,則未見提及,今借近日溯游曹公潭之便,一併述說,冀能得盡旅人之責。

三疊潭石景推介:
雖然三疊潭的名聲於上世紀四、五十年代早已享譽旅界,唯一般到過三疊潭的旅者,每當詢問三疊潭名稱的來歷時,大多搖首啞然。若大家到過三疊潭附近的東普陀,進過廟內的茂公紀念堂,相信便可知曉三疊潭名稱的由來了。據廟內茂峰法師留下的文稿資料中所記,三疊潭一名並非旅人所起,其名乃源於茂峰一位名叫陳一麐(按「」即「麟」的異體字)的方外至交,一天來到三疊潭附近,見這一帶景色與其家鄉廬山三疊潭景色相近,故便把此地以「三疊潭」名之,其名本指三疊潭的一段溪澗而來,茂峰法師與陳一居士亦常到三疊潭溪靜修,一般旅者後來將附近較為可觀的三座水潭以三疊潭稱之,藉以符合「三疊潭」之名,故三疊潭各潭相距較遠,與境內四疊潭潭瀑相連的景觀不同。
三疊潭內自下游玉霞閣旁開始入澗上溯,初段但見石顆纍纍,其間一石頭圓嘴尖,形態嬲怒,與卡通漫畫的「憤怒鳥」外形相近。待上溯至第一道橋之際,離橋不遠的亂石中但見「烏龜石」趴伏石上作努力前爬之勢,此石以頭部最得龜形,其相似度幾可亂真,實是自然雕塑中偶得神來之作。
沿澗上溯,在帶有污濁異味的溪水旁行進,途中常見小潭小瀑多處,至英雄石處,留意對出流水之旁,一石如鬼魅幽靈,張嘴欲喝溪水狀,當然鬼物是不畏溪水被污染的,筆者將此石戲稱「餓鬼飲水」,幸而當年躲在英雄石隙的抗日英雄有老圍村民接濟,否則真成餓鬼了!走過三疊潭後,若要上溯的話,仍是巨石擋途,但那是一段即將進入大圓石澗的旅程,若旅人不想再花氣力的話,便從圓玄學院處退出好了。

曹公潭石景推介:
南宋末年,宋端宗趙昰等人被元兵追擊,於景炎二年(1277年)九月至十一月曾避居荃灣一帶,其中追隨小皇帝的一位姓曹大臣於渡溪時不慎墮進水中,淹死在潭內,後人便將忠臣淹死的水潭稱作「曹公潭」。其實曹公潭的故事與新娘潭的傳說有很多類近之處,如兩者都是墮進溪中,同樣都是溺斃在潭瀑之內。不過,由此亦可見昔日港境內溪澗水源的充沛,而曹公潭一段的短澗,便更顯出這一特色了。
筆者初溯曹公潭時,是在陰雨的日子,本來抱著姑且一走的心態而已,未想走過以後,對此溪澗內被昔日湍急流水沖刷出的各種奇形怪狀的岩石感到驚訝。此處石顆,不但石紋豐富,在大自然水力雕琢下,亦產生出頗為豐富的肖形石景,老實說,此處石景,與境內其他以賞石為主的旅行勝地實不遑多讓。

少帝石與曹公石的聯想:
入澗初段,便見一潭陳列途中,潭旁置有渾圓巨石,石面凹凸處竟像刻上一小孩的臉目般,樣子肥嘟嘟的,頭戴方帽,像古代小孩一樣,此時令筆者聯想到當日與眾大臣逃難至淺灣(即荃灣)的小皇帝端宗趙昰也不過如此,故稱此石為「少帝石」可也。復往前溯,途中可命名的怪石有形貌嚇人的「鬼婆石」,在石、水倒影相襯如迷離境界中的「聖人石」,與及擱在澗旁石堆中的狗頭石等,只要細心覓尋,都可一一指認。待越過狗頭石後,回首溪水澗流中的一塊巨石,眼、鼻、口俱備,而且被雕蝕得頗為深刻,此石正無奈地向著溪流,愁眉深鎖,筆者想當日隨帝逃難於此的大臣們不正是憂心忡忡嗎?曹公更不慎誤墮潭中淹死,報國無奈,此石神情,不正是那曹公寫照嗎?故筆者稱此石為「曹公石」,以紀念前人的忠君愛國。

曹公潭瀑布與其他石景:
從澗源入溯至曹公潭瀑布,不須花上半小時的旅程便可到達,可以說此瀑亦為市郊最快賞得的瀑布之一。自曹公石至曹公潭瀑布之間,還有「親子怪獸石」可賞,此為一大一小的石顆,大者赭紅,小者潔白,兩者因形貌相似,似動物而難以描摹,故以此稱。曹公潭瀑布共分兩層,其形態頗有過人之處,其中最令筆者激賞的是此瀑「潭上有瀑,瀑上有潭」的雙瀑雙潭的特色,境內如新娘潭瀑布、照鏡潭瀑布等雖有此特色,只是其上層潭瀑往往難以登臨,不像曹公潭瀑布般可以任意盡賞。
雖云賞瀑,然而在曹公潭瀑布左面流水下注之處,一石形如獅子蟄伏,如守護著瀑布般;上層跌水潭處,另有石牆攔著流水,使潭水不致下溢,石牆仿如龍身,流水出口處另有一石仿如龍頭回顧,故稱為「迴龍岩牆」。瀑布頂處澗道仍顯開揚平坦,流水不斷,其間繼續上溯,細意漫賞,另有無數石景如「小虎石」、「鵪鶉石」、「惡犬石」、「綿羊石」、「海豚石」、「雙兔石」等正等著旅人探尋呢!由於篇幅所限,筆者亦不能一一細述各石的特色。總之,在這不足一小時的溯澗旅程中,愛石者如能在途中漫賞細斟,那必定也可令閣下花去半天的時光,待完成旅程後,回到市區當可來個下午茶時光了。

大鵬嶼影(七) 獨牛洲



大鵬嶼影 ()
獨牛洲 (香港唯一燕鷗海島)                            梁本添

獨牛洲位於本港海域極東之大鵬灣內,它孤懸於大海的中央,由三座巨型礁石所組成的小島,在本港地圖上則稱它為「石牛洲」,也許就是因為它全是岩石所組成,是以「石牛」名之,又因為此島是由三座巨岩組成孤立海中,故行友均稱「獨牛洲」,更以三分天下冠之。

獨牛洲獨處無邊無際的大海,因而它成了旅行界酷愛冒險刺激人仕登臨的一處島嶼,可惜的是該島遠離港境,四週全無屏障,而又經常風高浪急,能夠登臨此島賞遊的機會,可以說得上微乎其微,故前輩行友為登臨該島有語云:「生不願封萬戶侯,但願一登獨牛洲」,此語乃借用李太白「上韓荊州書」中之「生不願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之句。從行友借用此句可見登臨獨牛洲之可貴。此島遠觀如一牛隻半伏水中,又因獨處一方,因而稱之為「獨牛洲」。

獨牛洲為三座大礁岩所組成 ,它距華界七娘山黑岩角咀與港境海域短咀均為六斤米,最近之島嶼是西南四斤米之「黃茅洲」隔海遙遙相望,而離東平洲更遠,幾近九斤米,自大埔大學站碼頭登船啟航抵達此島,航程約需二小時,如從西貢黃石碼頭乘坐大飛快艇也需40分鐘左右,是一個水程頗遙遠的小島。

獨牛洲舊地理什誌上稱之為「東牛」與它相距西北遠程的「弓洲」舊稱「北牛」,及遙遙相望之「黃茅洲」,舊稱「南牛」,這三島就是享譽旅行界的「三牛」。三牛均有獨特景觀,各有千秋;距獨牛洲西南約一斤米海面,有面積頗大之石排,但要待潮退時始出現,此石排名「牛筏排」,英譯Breaker Reef,意即碎裂之暗礁,乃符合地理環境而稱之,而牛笩排的名字:水上人乃取其景及形態而稱之(註:牛筏者即用牽牛之繩索,縛結木排也)

獨牛洲四週水深近三十潯 (一潯約三米),崖岸直透入海底,西岸處有一小型石碼頭,可泊較大船隻,碼頭旁有一小型石屋,乃為興建導航燈而建築之臨時棲身所。

全島共分三部份,主島較大,最高處約為26米,其上有大型燈塔,在大霧時亦可以指示來往船隻,免使船隻撞岩,可稱得上是東海明珠,訊號燈安裝於一高約四米許的方形石台上,週圍有鉄欄杆,以防有外人進入而遭損壞,該燈塔編號為「103」,建有石階可自碼頭拾級登上燈塔,此坡山勢平讓,南首則峭立傾斜,急降直達海面,其下有海溝寬約兩米,當中甚多岩石,潮退也難踏過石群躍過南面小島,非要泳渡而臨,此為獨牛洲之牛頸,牛頸以外另有一組礁石,並列整齊,水靜時清楚可見,無論潮漲潮退均要涉水泳渡才能抵達對岸,形成岩礁島石相連,三分天下之奇景。

全島全無泥土,間中有荒草分散長於石隙之中,石質一如東北海域之鴨洲一樣,似在洪荒時期海底火山冒升後凝結而成。全島均為風化海蝕之岩石,因孤獨自處一方,與外界完全隔絕,更遭無情的風浪侵蝕得體無完膚,千奇百怪,小洞小穴處處。立在島上眺望,視野異常遼闊,滄海茫茫,似無窮境界,屹立獨牛石頂上,確有遺世獨立之感。

據水上船家稱,大鵬灣外獨牛洲附近有一仙域據說若有緣份可以得見,此說相信是偶有海市蜃樓之幻像而耳 (本人亦曾於海面得見此現象),更有傳聞者獨牛洲海底之下,有一岩脈自該島延綿而牛筏排,活像牽牛之繩索,是故牛筏排之名由此而來。

由於獨牛洲僻處一方,孤立於海中,四週全無屏障,能登遊的日子可說是少之又少,故遊人稀少,而燕鷗候鳥亦藉此因利乘便,於島上作停留棲息之所,久而久之,於島上產卵繁殖,形成獨牛洲於香港境內唯一燕鷗海島,基於乏人打擾,現今島上差不多每一方寸之地均有其卵子及幼鳥,每當遊人登臨,成千成萬海鷗燕群,並列飛翔,似在歡呼,似在責罵,場面極為壯觀,站在石牛頂上,細看燕鷗飛翔,群鳥在天空自由內地盤旋,在你耳邊喁語細訴,處身其內有感而發:

人在野,燕鷗低飛像向你傾訴
人在野,群鳥飛翔像向你鼓舞
人在石牛頂,心在荒野間
人鳥共敘,盡顯一絲絲的情懷
無限的歡欣喜悅,唯獨牛三分天下

這首詞訧代表當時本人於獨牛頂之喜悅心境。

註:(登臨獨牛洲請遵守規則,不要破壞任何物件,切勿取走鳥蛋及攻擊鳥類,登
         臨的日子,宜取夏季,其它季節可望而不可攻,故能登臨其上,實難能可貴。)

網上版目錄(166期)




1.          大鵬嶼影()  獨牛洲                                      梁本添
2.   香港南部荒嶼 - 熨波洲                                         梁榮亨
3.   荃灣雙潭石景探索                                         何同益
4.       詩詞寄意《新春登牌額山》《南丫島賞石遊》                  俟清
5.       次韻俟清大城石澗嬉水                                    周文煉
6.       談格律詩的創作問題                                              黃梓莘
7.      「中國邊疆與少數民族」    青藏段十二天」考察之旅(三)   風信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