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2月21日 星期六

161期網上版目錄

161期網上版目錄

  1. 嶼西龍仔萬丈布                                         山野倩映
  2. 龍騰虎步上獅山                                         山野倩映
  3. 大鵬嶼影(三)黃泥洲                                      梁本添
  4. 《雨中遊井欄樹》 《週三逍遙遊尖鼻咀下臨濕地公園》      俟清
  5. 「中國邊疆與少數民族」 「貴州黔東南段」考察之旅(下)  風信子

《風雨中行八仙嶺》 調寄:瑤臺聚八仙

(161網上版)

《風雨中行八仙嶺》 調寄:瑤臺聚八仙 作者:俟清

驟雨寒風。

抬望眼、雲霧偶散還濃。

且呼儔侶,趨步直上奇峰。

香海名山傳遠近,遊人指點話仙蹤。

作前鋒。

便尋衛徑,高處能通。

何姑韓湘國舅,本宋唐故事,道行相同。

拐李鍾離,先後位列玄宗。

采和果老並峙,看挺拔超群是呂翁。

途程困,得互伸援手,在望成功。

* * * * * * * *

《雨中遊井欄樹》 調寄 :四邊靜(中呂) 作者:俟清

行程無畏。

淅瀝聲中路不迷。

小夏威夷。

奔流溪水,

雲橫翠微。

慎踏青苔地。

* * * * * * * *

《週三逍遙遊尖鼻咀下臨濕地公園》 調寄:賣花聲(中呂) 作者:俟清

登臨邊境龜山地。

訪問鄉情輞井圍。

推行保育大榔基。

自然生態,

珍禽呈瑞。

任觀光、可消塵累。

嶼西龍仔萬丈布

山野倩映 /主場新聞
嶼西龍仔萬丈布
編者按:山野倩映是一個新晉在 FACEBOOK 成立的行山攝影團。旨在主辦初至中級難度行山攝影活動,讓行友在活動間享受香港郊野之綠色恬靜。成立三年多以來,走遍香港郊野公園不同角度。展望將來,盼能主辦更多本土文化訪古、親近大自然的有益身心活動,並攝盡香港美景每一刻。旅聲感謝山野倩映准許轉載文章。

大嶼山,古稱「大奚山」或「大夷山」,多年來都是一個恬靜的島嶼,清代《新安縣誌》曾記載,古時的大嶼山及香港島是珠海萬山群島的一部份。現在的大嶼山,已於赤鱲角新機場1998年投入服務後,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北部基本上已是規劃發展區,而中部及南部,則界定為自然保育及鄉郊低密度鄉村/ 農業耕作區,限制發展。
大島山
大嶼山為香港最大島嶼,面積144平方公里。島上有三個郊野公園,分別為南大嶼、北大嶼以及北大嶼(擴建部份),三個郊野公園面積總和為102平方公里,即佔全島70%是自然保護區,而當中南大嶼郊野公園又是全香港面積最大的郊野公園,面積達56.4平方公里。大嶼山的最,不僅其「大」,而且高!香港十大高山之中,超過海拔七百米的高山大部份都是在大嶼山上的,如鳳凰山鳳峰(934米)、凰峰(918米)、大東山(869米)、蓮花山(766米)、彌勒山(751米)和二東山(747米)等。
佛國情懷
島上除了巍峨高山、翠綠郊野外,佛門精舍也很多。據說幾百年前,有朝廷官員獲冊封,於是找風水師看風水覓地繁衍。當時風水師認定大嶼山為風水優地,因青衣加上大嶼山的地形,就像「大牛牽小牛 代代出公侯」的格局,因此該貴族便在大嶼山落地生根。現在梅窩碼頭旁的紀念碑「食邑稅山」,正是紀念李姓古人此軼事。後來,宋代風水大師賴布衣再到大嶼山考察,可是他忠告李氏,忠告他之前的風水師未到家,看漏了附近兩個小島馬灣及赤鱲角,風水局就像「大象牽小象 代代出和尚」般。李氏聽罷,馬上撤離大嶼山,後來因而使此大島成為佛門靜修地。此乃傳說,事實與否,大家可自行翻查不同古藉加深了解。
嶼西深度行
今次帶大家登遊一條不太熱門的路線。此路線包含了中等難度的遠足、深深感受大嶼山佛國之情懷、享受齋宴素菜、古蹟穿遊、綠色曠野以及水鄉風情。一般進入大嶼山之方法,都是乘坐港鐵前往東涌、又或者乘坐駛經東涌的E線機場巴士,在消防局下車。之後轉到東薈城旁的露天巴士總站,乘搭新大嶼山巴士11號(往大澳)。如不熟路,上車時可通知車長要在觀音寺站下車,對路線瞭如指掌的車長定必協助。
車程約35分鐘,落車後沿觀音寺車路經牌樓向上行,約十分鐘便到達觀音寺主體。如要用膳,請先到接待處洽購齋券,$60一位。越多行友,可獲的齋菜份量相對多。用膳後,可順道參觀寺內建築,當中以大殿規模較宏偉。沿車路離開觀音寺,展開整天的行山旅程。回到羗山道往左轉,約2分鐘步程,便到達羗山郊遊徑入口。此處標距為 C1316,穿過車閘,一路沿引水道旁車路逆走,經過漁護署南大嶼郊野公園羗山管理站,約30分鐘較沉悶的引水道平路,在 C1313標距往山上走,開始行山路。前行500米,在 C1312與鳳凰徑會合,即鳳徑標距L051左轉,往龍仔方向前行。前走500米,即到古色古香的龍仔悟園。悟園是一座私人別墅,建於60年代初。園主是吳昆先生,江蘇無錫人。園林亭台樓閣佈局,均為其故居的建築風味,原本為修靜之所,之後讓市民參觀。可是近年日久失修,部份設施亦相當殘舊損毀,行友切勿內進以身犯險,只宜在外近觀。
離開悟園,繼續向山上走。在 C1310/L049位置,鳳凰徑與羗山郊遊徑分道揚鑣,請跟鳳徑逆走。經萬丈布營地牌,繼續直去,傳說中的萬丈布飛龍就在附近若隱若現。飛龍是慈興寺一部份,可是慈興寺不對外開放,若要近距離參觀,可在未到鳳徑標距 L047附近小徑旁樹林入,行山前輩在樹上綁有路標,可跟隨前往。約15分鐘,便可近看飛龍。(注意:入叢林有一定風險;如迷路。如是新手,不要以身犯險,找識途老馬帶領方為上策)飛龍曾是八十年代的大嶼山郊遊圖是封面,可見有一定地標價值。
建議在飛龍處停留20分鐘,之後走回頭路,回到萬丈布營地木牌。此時,請跟牙鷹山的牌前走。此路徑是一條頗新的路線,漁護署開發此路只有約十年時間,此路線最大推薦之處,是可在山上觀日落。過了牙鷹山西麓,面對着珠江口,金黃色的海面伴以鹹蛋黃的紅日,互相輝映,如斯美景,為拍友趨之若鶩。此段路略多梯級,如膝蓋有傷之行友會較為辛苦,敬請留意。由萬丈布營地木牌行至鳳凰徑第七段海邊,需時約45分鐘,中途有觀景台及長凳,稍事休息外,更可從南至北眺望大澳水鄉。
到達海邊,請轉右行。經過 L055標距、牙鷹角、番鬼塘、南涌村,便到達東方威尼斯。沿海濱長堤,吹吹漸涼海風,欣賞水鄉漁船、紅樹林等,由堤的頭走至尾,15分鐘便可到大澳巴士總站。此時此刻,應是黃昏了,等巴士人流長如龍。如不趕時間,更可考慮在大澳吃晚餐,等待人潮散去才乘11號巴士回東涌,完成嶼西龍仔萬丈布的佛國郊野深度行。
注意/貼士
星期六的大嶼山巴士較紅日/星期日便宜一大截,若時間許可,大可考慮於星期六出發,亦可避開人潮。此路線頗長,只適合有行山經驗之進階行山友。另外,嶼西手機網絡欠佳,亦有機會接收澳門或大陸電話訊號,敬請留意。
攝影技巧——善用光線和引導線
要拍出一張漂亮的風景照,無論你是初學者或是高手,也需要懂得利用合適的光線,因為一個好的光線可以令你的相片有著更美艷的色彩。大家可以試試在順光、側光、逆光等不同情況,自己調校那一種光線最適合你想拍的風景效果,也可加上善用引導線;引導線就是指一些由景物組成的線條,引導讀者的焦點到某一特定的主體,彎曲或橫直線條的景物也可以,這樣照片就有了主題,也可以令相片增加景深的前後對比使視覺效果更佳。以下照片可作參考:
參考地圖:
大嶼山及鄰近島嶼2012
書籍:
大嶼最美》作者:漁農自然護理署  天地圖書2003年出版


龍騰虎步上獅山

山野倩映 /主場新聞

龍騰虎步上獅山

編者按:山野倩映是一個新晉在 FACEBOOK 成立的行山攝影團。旨在主辦初至中級難度行山攝影活動,讓行友在活動間享受香港郊野之綠色恬靜。成立三年多以來,走遍香港郊野公園不同角度。展望將來,盼能主辦更多本土文化訪古、親近大自然的有益身心活動,並攝盡香港美景每一刻。旅聲感謝山野倩映准許轉載文章。
人生總有歡喜,難免亦常有淚。我哋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

《獅子山下》是七十年代名曲,由已故歌手羅文先生主唱,歌曲及歌聲深入民心。加上《獅子山下》亦為香港電台同時期製作;反映經濟起飛下之香港小市民生活情況的繪炙人口電視節目,為香港人的最佳集體回憶。在獅子山下遠眺獅子山是香港人生活的一部份,但你又有否想過,有朝一日登上獅子頭鳥瞰整個九龍半島以至維多利亞港或更遠的香港島?本篇希望能引起大家登遊獅子山,由高處欣賞港九鬧市的興趣。

大鵬嶼影(三) 黃泥洲


大鵬嶼影()                                                             黃泥洲                                              梁本添


港境新界東北海域中之離島星羅滿佈。一個完全與世隔絕,飄伶於吉澳洲澳背塘灣洋洲旁的一個迷你型小島,地處大鵬灣之隱蔽角落,不留心,容易忽略遠離而去。此島雖屬迷你型,但可觀程度遠比鄰近大島為最。島上的石質甚有特色,無論露出海面或浸在水中的岩層,均是以黃色為主,尤以浸在淺水中的岩石及海岸邊的崖層,其形態之美為其它地方少見。深黃,淺黃均混於一體,難怪自古以來皆以「黃泥洲」呼之此小島遠觀如一大麵包浮於水面,故有人趣稱 大包島。除此之外,別名多多,一名「貓眼石」,皆因島上有一洞名 貓眼洞,因此而得名。但從大鵬灣海面遠觀或近賞小島形態如雄獅伏海,仰天怒吼之態,故亦有「小獅洲」之別稱號。(: 因鄰近有一島弓洲,亦有獅洲之別稱,為避免混淆,以小獅洲冠名),更有人稱之為「貓洲」。而黃泥洲為一黃色砂岩所組成的大礁石島,故稱之為黃泥洲,亦是名至实歸也!
黃泥洲全島呈圓形狀,真似一個大包被棄,置在海面。東西南北均寛約70米,主要的山崗為高約25米之北崗,另南面亦隆起一小崗約20米。兩崗中陷成坳,中有一小石岩脊相連,脊上灌木叢生,兩崗山坡均為陡峭崖壁,尤以北崗附近山脊極窄,登臨頂部殊感不易,定要身手不凡才可。崗頂面積不大,另有大型岩石堆叠,偏北處有一巨石斜向上指,直插云天,狀如昂首之伏魔,近觀更似,故有「伏魔石」之稱。若站在海岸上觀賞,則形如海豚之头部,故又另稱為「海豚石」。「海豚石」下便是此島勝境「貓眼洞」。

黃泥洲的「貓眼洞」又名「神龜護洞」
「貓眼洞」是東北海域島嶼中四大奇洞之一。洞高約三米餘,寛約米餘。南北貫通,洞之內外岩石高低參差,洞內南面出口當中坐落一巨岩。如從北面洞口近觀,狀如海龜擬爬進洞內藏身守護此洞,故另有 神龜護洞之稱。若在海上觀賞巨石,狀如一隻貓的眼睛,因此貓眼洞之名不脛而馳。

「神龜護洞」奇觀
說到黃泥洲,在港境內竟然有四座之多。(其一) 位於糧船洲白臘灣之東邊,為一細小的礁排。(其二) 座落於塔門東北,地近弓洲處,亦是一個淺石礁排。(其三) 在荔枝窩內海之東,比前兩者略大,算有島形。第四座便是本文所述之黃泥洲,離澳背塘對面洲之東北約200 餘米,是四座以黃泥洲見稱,最負盛名,最有欣賞價值,亦實至名歸的小島,面積也是四座小島之冠,此島絶對有登遊價值,不容錯過!

「中國邊疆與少數民族」「貴州黔東南段」考察之旅(下)

「中國邊疆與少數民族」
                       「貴州黔東南段」考察之旅(下)               風信子

(筆者按: 文章部份資料取材自景點的相關網頁、〈文化探索行程資料册〉和劉國亮老師的文句摘錄,謹此致謝。)
四月二十五日上午我們來到距天柱縣城四十公里的三門塘宗祠文化古建築群參觀。歷史上三門塘是外三江的主要商埠,是清水江上最重要的物資集散地。大量的木材、藥材、桐油等從這裏運往湖南,並將生活用品運回。三門塘位於江邊,由於這段清水江正進行興建水庫,沿岸已加建堤壩道路,昔日的五座古碼頭大都被水淹沒,包括三門塘劉氏宗祠附屬的劉家碼頭和前往碼頭的街道昔日的古譯道亦因道路改建而受破壞,令人惋惜。我們參觀了三幢古建築,包括王氏宗祠將軍府、劉氏宗祠家宅和巴洛克式的建築,還有多塊古碑刻等。













王氏宗祠將軍府
     

具巴洛克式建築特色的劉氏宗祠
劉國亮老師介紹: 三門塘90%的村民是侗族,10%的村民是苗族(嫁到三門塘的),講侗語,也講漢語,部分村民還講苗語。全村有16個村民組3621559人,有王、吳、劉、謝、蔣、李、彭、袁、印等19個姓氏,數百年來和睦相處,親如一家。
 三門塘村在清朝康熙、雍正、乾隆時期劃爲外三江,經營木材,富甲一方。富裕起來的三門塘人大興土木,修路造房,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如今,三門塘以北侗古建築、石碑群、樹文化、石文化、北侗風情、七月七侗歌節著稱於世,吸引了大批中外遊客。去年七月七,三門塘恢複擧辦侗歌節,四十八寨萬餘群眾參加了盛大的歌會。今年,村裏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廣傳資訊,省內外賓朋更是紛至遝來,兩萬多名群眾參加了歌場盛會。」
我們在斜陽中離開三門塘,乘車前往鎮遠,途中旅遊車一直在興建中馬路的碎石和泥濘上顛簸前進。眺望窗外盡是一個接一個建築地盤,興建中的移民新邨已見雛型,這是受興建水庫影響居民未來的家園。拐彎後,再遠望隔江的三門塘房屋,不少已消失在暮色中。
四月二十六日上午,我們來到鎮遠古城。
鎮遠是一座以軍興商移民城市,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特殊的地理位置使鎮遠自古以來就以欲據滇楚、必佔鎮遠欲通雲貴、先守鎮遠的政治、軍事要地著稱於世,素有滇楚鎖鑰、黔東門戶之稱。鎮遠是西南大都會,是明清中央政府進軍東南亞必經之路,也曾是商業物資集散地


青龍洞山上俯瞰鎮遠古城
歷史上鎮遠曾經屯兵2.8萬,供奉白起、王翦、廉頗、李牧四大東方戰神的四官殿以及石屏山上的古長城和眾多的關、屯、堡等就是歷史的鑒證。 鎮遠也是湘楚中原西通滇黔至緬甸、印度等東南亞國家南方絲綢之路的重要驛站。明清時期鎮遠曾衍升為黔東地區政治、軍事、商業、文化的中心,歷史上的八大會館十二戲樓至今仍有部分保存完好。長期以來,中原文化、地方民族文化、域外各國文化在這裏相互滲透、交融,形成了獨特的包容性文化 。鎮遠是中國民族重工業的發祥地。李鴻章、張之洞洋務運動中創辦的股份制企業——青溪鐵廠,比武漢漢陽鋼廠還早三年,天字第1鋼錠現仍存放在鎮遠。

自從徽商、湖南中區文化滲透進來後,鹽船爭流,商賈如雲,歷史上形成的八大會館、十二戲樓,吸引了逐利而居的商人,由軍事重鎮演變為商業都市,當年遠古的商業物流、船隻航運、碼頭、海關稅收居貴州第四位,構成西南清明上河圖的繁榮景象,充滿財氣,是富庶之地,如今仍完整保留的江西會館、福建會館和府城大碼頭、禹門碼頭、衝子口碼頭、天后宮碼頭、上北門等碼頭,可以說是這段繁盛歷史的見證。今天鎮遠人民仍保持著質樸、淳厚的文化傳統和生活習俗。每年舉行各種民間傳統活動,如:三月三九月九等。其中源自明代的端陽龍舟文化節,以舞陽河為賽場,極具盛況。

   
鎮遠古城風貌

今天我們登臨青龍洞古建築群,有幸地欣賞它那青磚黛瓦、高封火牆、飛簷翹角、雕樑畫棟的古建築群。建築群內的每一塊青石板、每一塊青磚都記載著它們歷史遺跡,泣訴著千年古鎮的滄桑。
青龍洞古建築群風景秀麗,倚靠着石屏山那雄偉的絕壁上興建。石屏山蜿如雄獅昂首挺胸,面臨前方的舞陽河有如一條碧綠的玉帶,呈“S”型的蜿蜒貫通全城,山水渾然一體倒影成畫,構成了太極圖上的石屏巨鎮,形成了九山抱一城,一水分府衛的獨特風貌,被中外遊客譽為東方威尼斯


青龍洞古建築群

接著我們在城內的街巷上遛蹥,欣賞鎮遠那古樸典雅的古城風貌。 古巷曲徑通幽,古石橋錯落有致,古碼頭和古城垣風韻猶存,步行其中,似是聆聽它們在訴說昔日往事。難得的是,我們參觀了和平村。這是二次大戰曾收容和教育日本戰俘的場所,部份戰俘在此洗心革面,成為日本反戰同盟的和平使者
四月二十六日我們前往台江,參觀了清代的蘇元春公館和兩湖會館遺址,可惜這兩所房子久已荒廢,現正關閉待修。清末民初的八大商賈家宅的房子,部份已成為其他民居或改變用途,我們只能看到這些老房子今天殘破的面貌,藉此憑弔它們昔日輝煌的歲月。

        

苗族婦女
下午我們參觀了苗族的姊妹節活動

劉國亮老師在車上介紹:「苗族姊妹節又稱"姊妹飯節",是台江縣老屯、施洞一帶苗族人民的一個傳統節日,每年農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舉行。屆時苗族青年男女穿上節日的盛裝,聚集于榕江、楊家、偏寨,歡度這個極富民族特色的傳統佳節。台江縣域內各支系的苗族過姊妹節的時間不盡相同,大都在正月至五月間。 苗族姊妹節,苗語叫"濃嘎良",它以苗族青年女子為中心,以邀約情人游方對歌、吃姊妹飯、跳蘆笙木鼓舞、互贈信物、訂立婚約等為主要活動內容。它被喻為"藏在花蕊裏的節日",是"最古老的東方情人節"傳說施洞口最初是姊妹的世界。那時這裏還是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幾十個漂亮的苗家姑娘率先來到這裏,伐木墾荒,耕耘播種,贏得了第一個金燦燦的碩秋。次年,在春風拂撩、萬物動情的季節裏,姑娘們也感到了愛情的渴求,她們便向四鄰八寨的後生們發出邀請。後生們聞訊莫不驚喜萬狀,紛至遝來。於是,每年三月十五日的"姊妹節"便相沿陳習,流傳至今
四月二十七日我們參觀了黃平的飛雲崖古建築群。酷稱黔南第一洞天的飛雲崖,是一處古樹參天、古味盎然的建築群。 明代王陽明、清代林則徐和何紹基等歷史名人曾於此留跡,今存碑刻摩崖甚多。
我們先參觀了舊州的一所天主堂,聆聽該堂劉神父介紹該堂歷史和今天的情況。劉神父出生自東北沈陽一個公教家庭,在上海接受培訓,後被派往貴州服務,他曾多次來港學習觀摩。據劉神父介紹:黃平約有二百位教友,出席主日彌撒約六十多人,以婦女與小孩為主。
接著我們沿着舊州古城的西上古街漫步,到達尚待修復的天后宮建築參觀 。然後繼續前往已修復的仁壽宮(福建會館),欣賞內裡美侖美奐的古建築和戲台。我們續前行往古城西口,在古城垣山坡上眺望二戰時的美軍機場和且蘭國兩個遺址。最後返抵西上古街的文昌宮,參觀了有關苗族和革家族的展覽。
四月二十八日我們到達凱里麻塘的革家寨參觀。

  
革家寨的婦女                           寨內的編織機

下午320我們乘坐香港航空HX353班機返港。
  感想:
回顧這八天「貴州黔東南段」行程,由於沿途景點相距頗遠,部份山區的路面顛簸,節目安排十分緊密,整個考察過程並不輕鬆。然而令我們的收穫甚豐:除了沿途認識了貴州黔東南豐富的歷史和觀看獨特的風土民情外,當地少數民族那淳樸熱情的面貌特別令我們感動。行程中我們獲得各地文物考古所的負責人熱情的接待,聆聽了導賞員詳細的介紹,讓我們對水族、苗族、侗族和革家族這四個少數民族的生活面貌增長了不少認識
我感到這些少數民族的生活是儉樸無華的。他們立足在喀斯特地貌貧瘠的泥土上,春夏間日以繼夜辛勞地耕種務農,他們日常生活進食粗茶淡飯,居所的設施相對落後,物質生活並不豐盛,但他們的心靈富足。長期的暴曬令他們的皮膚黝黑,田間的勞動令他們的手足起繭,然而他們臉上卻綻放著燦爛的笑容。
這些少數民族的心靈是美麗的。過去他們的歷史沒有文字記錄,卻運用圖象符號把意念和生活智慧留下,印記在穿着身上的服飾。 歷史上他們曾經歷多次迫害,受到不公義的對待。今天,他們仍是保守著刻苦耐勞,知足常樂的民族性,待人以誠,熱愛生活。他們固守傳統,重視民族的團結,承傳自己的文化,節日時穿著奇異多姿的服飾,採取多姿多彩的方式歡度節日。在他們身上,我們發現了生活在現代都城人喪失已久的價值和美德,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