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香港之颱風 (一) 蕭國健

香港之颱風 (一) 蕭國健

(註: 蕭國健博士為現任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暨歷史研究所教授,本文「香港之颱風」節錄自蕭教授的著作《災患與香港史》, 並徵得蕭教授同意轉載。)

甲‧颱風之得名
據近代香港氣候資料所記載,產生於北太平洋西部及中國南海之熱帶氣旋,多稱TYPHOON (颱風)。有謂其名源於希臘神話中之百頭巨獸TYPHON 一名;亦有認為源於粵音「大風」或「打風」(TYPHOON)。十九世紀中期以後,中國、香港、菲律賓、日本及韓國等氣象台對發生於南中國海和西北太平洋之熱帶氣旋,均統稱為颱風(TYPHOON)。
香港以外之地區,對風力強勁之熱帶氣旋,有不同之稱謂。1805 年英海軍蒲褔(Francis Beaufort)制定之「蒲褔風級」(Beaufort scale of wind force),把離海平面10米之風速狀況分為12級,第12級風速為每小時118 公里以上,稱為颶風(HURRICANE)。產生於西印度群島海面、及活躍於大西洋和北太平洋東部而風力達到12 級風速之熱帶氣旋,一般統稱為颶風(HURRICANE)。
香港每年六月至十月間為颱風來臨季節,其時常有狂風暴雨,對陸空交通影響甚大,市民於期時當特別注意及遵守天文台報告,以保生命及財產安全。

乙‧戰後颱風之名稱
颱風原本没有名字,每年當颱風季節開始,在發佈颱風訊號時只用號碼作代表,至二次大戰期間(1947年),駐守檀香山之美軍,有感以號碼作為颱風之名字,辨別困難,故發起以各自家中之女子芳名,作為每一次颱風之名字,其後遂成習慣,流傳至今,已為世界颱風之通行名稱。
其初,颱風之名稱共八十四個,均女子芳名,分四組,每組廿一個,以ABCD 順序選用,從由第一個名字輪至最後一個,用完再從頭來回輪流使用。四組排名次序如後︰
第一組Column 1 第二組Column 2 第三組Column 3 第四組Column 4
愛麗斯 Alice 安妮黛 Anita 愛媚 Amy 愛娜斯 Agnes
比蒂 Betty 比麗 Billie 貝絲 Babs 比絲 Bess
柯娜 Cora 嘉麗 Clara 莎樂 Charlotte 嘉曼 Carmen
桃麗斯 Doris 黛爾 Dot 戴娜 Dinah 黛娜 Della
愛爾茜 Elsie 愛倫 Eller 愛瑪 Emma 伊蘭 Elaine
霍蘿茜 Flossie 法蘭 Fran 法妮黛 Freda 菲爾 Faye
嘉麗斯 Grace 喬治亞 Georgia 潔黛 Gilda 姬羅莉 Gloria
凱倫 Helen 荷貝 Hope 夏麗 Hester 克斯黛 Hester
艾黛 Ida 愛莉斯 Iris 艾菲 Ivy 艾瑪 Irma
琴茵 Jane 鍾茵 Joan 珍妮 Jean 珠蒂 Judy
嘉菲 Kathy 姬蒂 Kate 嘉倫 Karen 吉蒂 Kit
羅娜 Lorna 露爾斯 Louise 露茜 Lucille 露娜 Lola
曼莉 Marie 瑪琪 Marge 瑪麗 Mary 瑪媚 Mamie
蘭茜 Nancy 娜拉 Nora 妮蘭 Nadine 蓮娜 Nina
奧嘉 Olga 奧蓓 Opal 奧麗芙 Olive 奧菲莉亞 Ophel
柏美 Pamela 柏茜 Patsy 寶麗 Polly 菲莉絲 Phylie
露比 Ruby 露芙 Ruth 露絲 Rose 麗妲 Rita
莎莉 Sally 莎娜 Sarah 雪麗 Shirley 蘇姍 Susan
桃黛 Tilda 黛瑪 Thelma 戴莉 Trix 戴絲 Tess
維奧莉 Violet 維娜 Vera 維珍妮亞 Virginia 維奧娜 Viola
葦黛 Wilda 溫黛 Wanda 芸蒂 Wendy 芸妮 Winnie
(待續)
作者簡介:
蕭國健博士:現任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暨歷史研究所教授、香港歷史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香港歷史博物館及香港海防博物館名譽顧問、香港康樂及文化事務署古物古蹟及非物質文化評審委員會評審委員、香港海防博物館名譽顧問、香港皇家亞洲學會名譽研究員,香港理工大學及中華文化促進中心客座及專題講師。深圳博物館及深圳市中英街歷史博物館名譽顧問,2006年獲民政事務局局長頒發嘉許獎狀;蕭博士致力推廣香港歷史,貢獻良多,2009年榮獲香港特區政府頒授榮譽勳章。
蕭國健博士精通地方史、族譜學、方志學、明清史等,尤其對香港歷史、古物古蹟有深入研究,曾多次獲邀出席無線電視、亞洲電視、香港電台及各大報章雜誌之專訪。其著作甚多,包括《香港地方史研究》、《九龍城史論集》、《香港的歷史與文物》、《香港市區文化之旅》等。
編者按: 蕭國健博士為本屆中國香港旅行遠足聯會名譽顧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