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4日 星期二

3. 「中國邊疆與少數民族」「青藏段十二天」考察之旅(一)



「中國邊疆與少數民族」                      164期)
                                   青藏段十二天」考察之旅(一)                風信子

(筆者按: 文章部份資料取材自景點的相關網頁、〈文化探索行程資料册〉李惠玲博士的講述摘錄、團友尹一鳴先生的心得分享,謹此致謝。)

二零一三年九月四日至十五日,我參加了由三聯書店(香港)和香港青年中華文化交流中心主辦的的「中國邊疆與少數民族」之「青藏段」十二天學習旅程。這次旅程由李惠玲博士 (英國牛津大學西藏及喜馬拉雅研究博士) 擔任嘉賓領隊。行程包括: 夏河拉卜楞寺、湟中塔爾寺、西寧東關清真大寺、乘坐青藏鐵路火車觀賞藏北草原、長江源、錯那湖和唐古拉山風光、汪古爾山噶丹寺甘丹寺、藏王墓、桑耶寺、昌珠寺、雍布拉康、哲蚌寺、色拉寺、江孜、日喀則、岡巴拉雪山、羊卓雍措湖、宗山白居寺、納木錯湖、布達拉宮等地。

第一天:九月四日 (星期三)  下午五時半三十位團友在香港國際機場集合,乘晚上八時啟飛的直航機往北京,十一時半抵達北京,入住酒店。

第二天:九月五日 (星期四)  早上十時五十分乘內陸機CA1277 往蘭州(海拔1500),下午一時十五分到達,午餐後我們驅車往夏河(海拔2800)

據資料:夏河縣位於甘肅省南部,因大夏河水而得名,夏河縣地理位置獨特,歷史悠久,古有東通三隴,南接四川,西連康藏,北近青蒙之稱,歷史上曾是甘肅青海、四川三省安多藏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活動中心,一大茶馬貿易市場,被歷代封建王朝視為邊塞軍事要地。縣城拉卜楞鎮西南隅著名的拉卜楞寺,俯視大夏河水,遙望桑科草原,正是我們行程首個考察的地方。由於該地藏傳佛教文化獨特風情濃郁,有中國小西藏東方梵蒂岡之稱。

據史書記載,夏河地區商代至漢初為羌戎牧地。唐安史之亂時,吐蕃乘虛攻取天成軍及石堡、百穀、雕窠等城,夏河地區為吐蕃所佔領。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拉卜楞寺建立,周邊寺院陸續歸附,原受各寺院控制的部落亦成為拉卜楞寺的屬民。乾隆六十年(1795年),拉卜楞寺得到河州總鎮衙門特許,設置臬倉,直接管理寺院周圍13莊政教事務和民事案件。拉卜楞因宗教勢力日盛,終於衍化為政教合一的權利中心,控制了轄區的政治、經濟、文化、司法諸權。 19281017日,國民政府第159次會議議決,將拉卜楞設治局改為夏河縣。19411月,拉卜楞寺議倉成立,司管全寺及所屬各寺、各部落的政治、宗教、軍事等事宜。1949921日,夏河縣和平解放。 今天夏河全縣總面積為6273.88平方公里,人口7.78萬人,共轄114鄉,有藏、漢、回、撒拉、東鄉、羌、錫伯、哈尼、布依、蒙古、朝鮮、土族等十四個民族,其中藏族人口約占78%

第三天:九月六日 (星期五)   上午天朗氣清,秋風送爽。我們乘車前往甘肅省規模和影響力最大的寺院 ── 拉卜楞寺 (),初步探索藏傳佛教的形成、傳播和發展的印記。


     

拉卜楞寺屬於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之一,是拉薩以外藏傳佛教最高學府之一。 該寺創建於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創建人是第一世嘉木樣活佛。 嘉木樣一世俄昂宗哲1648-1721),夏河甘加人,13歲剃度出家,21歲赴藏脩學深造,在拉薩四十餘年,深通經典,精揚戒律,政教功績卓著,有宗喀巴後第一人之稱。 他居拉卜楞寺十三年,弘法宣教,為寺院組織建設和講脩工作傾了全部心血。1710年,他創建了該寺顯宗聞思學院;次年建大經堂及後殿、淨廚; 1716年建密宗續部學院,為寺院發展開創了良好局面。1720熙帝頒賜金印、金冊、封他為扶法禪師傳學大寶法王。此後歷世嘉木樣活佛為該寺寺主,經歷代修建,規模宏大,先後共建有經堂六座,佛殿約三十座,活佛文化教育邸三、四十院,普通僧舍五百餘院約一萬餘間,占地共八十六萬六千平方米,建築面積為四十餘萬平方米。

十時許,我們隨著帶領導賞的僧侶進入參觀。

拉卜楞寺下設六大學院:聞思學院、續部下學院、續部上學院、時輪學院、醫明學院、和喜金剛學院。各學院有經堂一座,顯宗聞思居其冠,為全寺之中框,又稱大經堂。一世嘉木樣創建,二世、五世嘉木樣擴建,成為有前樓、前庭院、正殿和後殿共數百間房宇,佔地十畝的全寺最龐大的建築。據資料: 作為藏傳佛教高級宗教學府,拉卜楞寺歷來人才輩出,湧現出許多著名的學者。嘉木樣一世、二世是其是的佼佼者。還有不少高僧曾得到清政府和達賴、班禪活動的重用,被聘為清王朝的國師或達賴、班禪的經師,因而使該寺享譽邇,四方崇仰。除寺主嘉木樣活佛外,該寺尚有著名的的四大色赤活佛系統,即貢唐倉、薩木察倉、霍爾藏倉、德哇倉。其後喇嘛孕苦倉、阿莽倉活佛也居色赤地位。

80年代落實宗教政策後,拉卜楞寺經歷年修整,法幢重光。現主要有彌勒佛殿、釋迦牟尼佛殿、獅子吼佛殿、宗喀巴殿等二十餘座殿宇,以及六大學院等建築。拉卜楞寺的建築形式分藏、漢、藏漢混合式三類,鱗次櫛比,金碧輝煌,氣勢宏大,以外不見木,內不見石的特點著稱。 顯宗大經堂曾在1985年毀於大火,1986年國家撥專款按原規模重建,保留了原建築的式樣、規模和風格。

令我們印象深刻的是: 拉卜楞寺寺中現存眾多佛教塑像、壁畫和唐卡,是藏傳佛焫術中的瑰寶。 其中塑像多達萬餘尊,高者近十米,小的僅幾釐米。 彌勒佛殿、獅子吼佛殿、文殊菩薩殿、白度母殿等供奉的的主尊無不高大宏偉、莊重精美,堪稱上乘佳作。 小型造像均製作精巧,大部分都是色澤光麗,裝飾華美,名種題材壁畫幾乎佈滿各經堂、佛殿四壁,具人極強的宗教審美效果。其唐卡除繪製外,尚有刺繡、貼花、緙絲等多種工藝,內容豐富,製作考究,深受人們喜愛。 該寺藏經亦極為亦極為豐富,多達七萬餘部。為表對寺院的尊重,衆人都遵從僧侶的指示,沒有在殿內拍攝塑像、壁畫和唐卡的照片。



       
夏河縣拉卜楞寺


據資料: 拉卜楞寺現任寺主主嘉木樣·洛桑久美 · 圖丹卻吉尼活佛,1948年生,青海省岡察縣人,1951年由十世班禪大師認定,1952年農曆二月十一日坐床。1957年開始擔任甘肅省佛教協會會長,以後又擔任了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全國青聯副主席,甘肅省政府協副主任,甘肅省人大副主任,全國政協第五、六、七、八屆常務委員,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員等職位。

現任拉卜楞寺管理委員會主任德哇倉·嘉央圖嘉措活佛,生於19449月,系拉卜楞寺四大色赤之一。 先後在西北民族學院和北京中國藏語系高級佛學院學習。1979年以來歷任夏河縣政協副主席子,夏河縣副縣長,夏河縣人大副主任,甘南州人大副主任,甘肅省佛教協會副會長,全國人大第八、九屆代表。
離開前嘉賓領隊李老師帶領我們參觀時輪學院,為我們介紹藏傳佛教有關密宗的資料,我們獲益良多。
午飯後我們前往西寧 (海拔2295),車程約六小時。

傍晚,我們抵達青海省會西寧。 西寧古為金城郡西平郡鄯州,又稱青唐城。 據史書記載,秦漢以前,西寧是西羌、西戎之地。主要為羌人生活的地方。西漢在今西寧設立了西平亭,屬金城郡,西寧正式納入中國版圖。宋元時期,建立鄯州。1104北宋改鄯州為西寧州 1227年,元太祖成吉思汗率蒙古軍隊南渡黃河攻佔西寧州,西寧併入元朝統治。1373年(洪武六年)西寧州改為西寧衛1645年(清朝順治二年)清軍佔領西寧,置西寧府,屬甘肅省。1724年,設西寧辦事大臣,統轄青海境內的蒙古、藏族各部。 1913年(民國二年)北洋政府改革清代建制,廢西寧府,保留西寧道1927年(民國十六年)撤西寧道,設西寧行政區長官。1929年,國民政府設立青海省,以西寧為青海省省會。194995日中共佔領西寧, 8日成立市人民政府。

今天西寧居住了漢、藏、回、蒙古、撒拉、滿及土等眾多民族。主要宗教為伊斯蘭教,藏傳佛教,漢傳佛教,道教,天主教等。西寧人口222.80萬,青海第一大城市,是全省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科教、交通和通訊中心,亦是青藏高原第一大城市。青藏鐵路蘭新鐵路第二雙線經過西寧,設有站點。晚上的大新街夜市顯得冷清。



第四天: 九月七日 (星期六) 一個陰雨寒冷的早晨,我們前往湟中考察塔爾寺。

塔爾寺是青海省的佛教中心和格魯派(黃教)的聖地,始建於1379 (),距今已有600多年的歷史,佔地面積600餘畝,是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院之一。 寺院建築分佈於蓮花山的一溝兩面坡上,依山疊砌、蜿蜒起伏、殿宇高低錯落,寺內古樹參天,佛塔林立,交相輝映,景色壯麗,氣勢壯觀。

我們先在寺院前方的台階合拍團體照. 然後跟隨導賞員在進內參觀。



                         
   
廣場上當地導遊介紹塔爾寺,說: 「塔爾寺是宗喀巴大師羅桑紮巴(1357-1419)的誕生地。宗喀巴大師早年學經於夏瓊寺16歲去西藏深造,改革西藏佛教,創立格魯派(黃教),成為一代宗師。傳說他誕生以後,從剪臍帶滴血的地方長出一株白旃檀樹,樹上十萬片葉子,每片上自燃顯現出一尊獅子吼佛像(釋迦牟尼身像的一種),袞本(十萬身像)的名稱即源於此。

宗喀巴去西藏6年後,其母香薩阿切盼兒心切,讓人捎去一束白髮和一封信,要宗喀巴回家一晤。宗喀巴接信後,為學佛教而決意不返,給母親和姐姐各捎去自畫像和獅子吼佛像1幅,並寫信說:若能在我出生的地點用十萬獅子吼佛像和菩提樹(指宗喀巴出生處的那株白旃檀樹)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與我見面一樣

第二年,即明洪武十二年(1379),香薩阿切在信徒們的支持下建塔,取名蓮聚塔。此後180年中,此塔雖多次改建維修,但一直未形成寺院。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撣師仁欽宗哲堅贊於塔側倡建靜房1座修禪。17年後的萬曆五年(1577),複于塔之南側建造彌勒殿。至此,塔爾寺初具規模。

萬曆十年(1582)第三世達賴喇嘛索南嘉措第二次來青海,翌年春,由當地申中昂索從措卡請至塔爾寺。三世達賴向仁欽宗哲堅贊及當地申中、西納、祁家、龍本、米納等藏族部落昂索指示擴建塔爾寺,賜贈供奉佛像,並進行各種建寺儀式。從此,塔爾寺發展很快,先後建成達賴行宮、三世達賴靈塔殿、九間殿、依怙殿、釋迦殿等。經四世達賴指示,萬曆四十年(1612)正月,正式建立顯宗學院,講經開法,標誌著塔爾寺成為格魯派的正規寺院。」







     

      

塔爾寺

接著導遊帶領我們欣賞塔爾寺的主建築 ── 大金瓦殿小金瓦殿(護法神殿)大經堂彌勒殿釋迦殿文殊菩薩殿四大經院(顯宗經院經院醫明經院十輪經院)和酥油花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來八塔菩提塔過門塔時輪塔僧舍等建築。 這些宏偉建築群綠牆金瓦,錯落有致,集漢藏建築藝術於一體。 殿內的佛像造型生動優美,珍藏了許多佛教典籍和歷史,文學,哲學,醫藥,立法等方面的學術專著。 最後,塔爾寺內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絢麗多彩的壁畫和色彩絢爛的堆繡被譽為塔爾寺藝術三絕,令我們大開眼界

酥油花雕塑藝術的一種特殊形式, 是用酥油作原料造出的各種佛像、人物、山水、亭臺樓閣、飛禽走獸、花卉樹木的一種高超的手工油塑藝術,最早產生於西藏的苯教。酥油是青藏高原藏族等牧民的奶油類食物,是用牛奶經過反復攪拌後提出的黃白色油脂。這種油脂呈凝固狀,柔軟細膩色澤純潔清香撲鼻,可塑性極強。其塑造的工藝品,具有形象逼真,色彩鮮豔,精巧玲瓏等特點。

塔爾寺是宗喀巴的誕生地,酥油花技藝在明萬曆年間傳到塔爾寺後得到弘揚和發展。藏族信眾一般向寺院奉獻酥油供點佛燈和僧人食用,而每逢藏曆年正月十五之前,他們將純淨的白酥油送到塔爾寺。寺中的僧藝們在其中揉進各色礦物染料製成塑造用的胚料,然後在寒冷的房間中搭架塑造。為防止製作中酥油因體溫融化影響造型,他們不時將手塞進刺骨的雪水中降溫。

壁畫是殿宇牆壁上繪畫,它們有的繪於布幔上,有的繪於牆壁和棟樑上。壁畫的染料採用天然石質礦物,色澤鮮豔,經久不變。塔爾寺的壁畫屬喇嘛教畫派,因此具有濃厚的印、藏風味。壁畫內容,人物主次多屬密乘教義,畫面構想巧妙色調和諧手法細膩。

堆繡是塔爾寺獨創的藏族藝術之一。它是用各種色彩豔麗的綢緞剪成各種佛像、人物、花卉、鳥獸等,然後以羊毛或棉花之類充實其中,再繡在布幔上。因此有明顯的立體感,看上去層次分明,栩栩如生。內容大都取材於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塔爾寺的堆繡製作精細,構圖生動別致,色澤繁富綺麗。

    午餐後我們參觀位於西寧東關大街南側的清真大寺。 這座獨特藝術風格的伊斯蘭建築是十多萬穆斯林進行宗教活動的中心,是西寧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建築,是青海最大的伊斯蘭教寺院,也是西北地方四大清真寺之一。

據史料記載:東關清真大寺建於明洪武年間(13681398年),至今已有600餘年的歷史。清真大寺佔地總面積為1.3萬餘平方米,建築物雄偉壯觀,具有中國古老的建築藝術風格和伊斯蘭教特色。明朝大沐英因輔佐朱元璋開國有功,被封為西平侯(今西寧),負責鎮守甘肅青海一帶。沐青在任西平侯時,應當地伊斯蘭教上層人士和回族的請求,聯合西寧土司冶正國(回族),共同稟奏朝廷後興建了清真大寺。 東關清真大寺自民國初重建以來,作為青海省伊斯蘭教的最高學術活動中心,在國內外伊斯蘭教界享有較高聲譽。在1966年前的50多年中,東關清真大寺對國內伊斯蘭教方面的經典收藏比較齊全,約12萬冊,包括中學班、大學班所需的一切科目經典,還從國外伊斯蘭教國家購置了一些重要經書,當時在國內尚屬罕見。

清真大寺的原正門前三門,坐南朝北,是一大兩小的綠色西式大門,高10米,寬為15米,門頂橫幅匾額上鑲有金光閃閃的西寧東關清真大寺八個大字(前三門現處在清真大寺臨街樓房之前)。
寺院整體以前門、重門、大殿特殊的雙重門次第而進,所以顯得三門端正、持重,五門挺秀,宣禮塔拔地高聳,兩相樓挺秀屹立。正中的大殿可以容納3000人進行禮拜,面積約1100多平方米,為中國古代宮殿式建築,純
磚木結構。建築堅固,結構嚴謹,外形宏偉壯觀,內部清靜素雅,以凝重、莊嚴、端莊、古樸為特點,為寺院增添一種肅穆的氣氛。







西寧東關清真大寺

下午三時我們乘搭K917青藏鐵路班車前往拉薩。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