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28日 星期四

觀鳥,人生 (上)

觀鳥,人生 (上) 林超英


(註: 本文節錄自去年七月十五日林超英先生 (前天文台長) 假尖沙咀龍堡童軍中心十樓主講「觀鳥,人生」講座。本文為講座內容撮要,並徵得林先生同意轉載。

打開心窗 選擇看見

我自小對科學有濃厚的興趣,所以在中學階段選讀理科。大學畢業後我加入了天文台工作,我幸運地把個人的興趣轉變為事業。當年我在工作之餘為尋找新的興趣,便參加了港大校外課程部主辦的「香港鳥類」課程。記得第一次參加觀鳥活動我們竟前往了香港一處墳場,那是一次十分奇妙的經驗。一般人認為墳場是一處標誌死亡的地方,但我卻發現清靜的墳場竟是充滿生命和活力氣息的地方! 在那裏我第一次看到了紅耳鵯、白頭鵯、珠頸斑鳩等鳥類在四周的樹上和草叢中活動。

自此以後上班途中,我開始看到很多雀鳥在我身旁出現。以前我竟從未看見到牠們! 這個發現,對當年二十多歲年輕的我造成很大的衝擊。我開始反問自己: 「為什麼以前我看不到這些鳥? 我豈不似是一個失明人士,錯過了很多未曾看到的東西!」

又有一次,我在九龍城抬頭觀看天空。當時上空剛有一架噴射機飛過不久,有一隻斑鳩正在跑道尾低空飛行,牠被漩渦的氣流捲至團團轉。另一次,我見到另外一隻斑鳩意外地踫上一條懸空的電線,結果翻了好幾個跟斗。記得我初時跟隨師兄們觀鳥,感到他們很神奇,他們仿似擁有特異功能,如此容易看到雀鳥的所在。但經歷一段時間後,我自己也擁有了這種能力。我終於明白: 我們要看見東西,不是光靠眼睛,還要靠我們用心,以及用腦。所以學習觀鳥的第一階段,是先要學習看見牠們。其實雀鳥飛過時,牠們會發出光線,產生一個物理現象,在人眼中形成視覺,用佛家說法是「色」,觀鳥者入門時是把滿眼的「色」轉化成「見到」的對象。愛好觀鳥者會沉迷在這種「見」的感覺。

「漂亮」的麻雀

人們倘若能打開心窗,便能看見自己以前所未見到的。人的腦袋有很多記憶體,會按個人的喜愛和經驗作出選擇。如果一個人不重視觀鳥,雀鳥飛過他的身旁他也會視而不見。人們要知道自己是活在一個過濾網內,多時只選擇看到或聽到自己喜歡的東西,繼而處理這些訊息。人們如果要活得舒暢自由,便要懂得打開自己的過濾網,離開它的束縛。觀鳥讓我學會在面對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人和事物時,採取敏銳的視覺和聽覺接觸和認知他們。

觀鳥要求我們首先發現 (見到) 小鳥的存在,看着牠,再確定牠的身份。例如我們看見了麻雀,知悉牠是麻雀。我們要學會分類,不把麻雀當作麻鷹。我們看見麻雀,要知悉牠並不只是一團棕色的物體。記得早年我曾邀請過太太繪畫麻雀,曾聽到她在繪畫時意外地發現了麻雀的美麗,發出過驚訝的讚嘆。大家在野外陽光下看見麻雀,若細心觀察,便會清楚看到牠們身上有黑色、白色、灰色和不同層次的棕色,十分美麗。這個由「見」到「看」的過程,讓觀鳥者不斷發現新鳥種,開始發問和認識牠們的名字,然後學習判斷和分類。這便是人們進入知識領域的階段,是觀賞大自然事物的起點,發現的歷程帶給觀鳥者嶄新的驚喜。

認識「名詞」 找出「重點」 分析「差別」

觀鳥的初學者通常難以分辨不同的鳥類。記得多年前的一天,我問帶領觀鳥的老師喜鵲和鵲鴝的分別,老師回答: 「這兩隻鳥有很明顯的分別」,我仔細再看,仍然感到一頭霧水。對我來說,眼前的兩隻鳥兒是一模一樣的,我沒有看出牠們的分別。後來經過一段日子,我摸索出兩者的差別,牠們的大小不同,此外,一隻的尾巴全是黑色,另一隻的尾巴卻是中央黑兩邊白。這件事啓發了我,一些事物對你來說可能是明顯,然而他人卻可能難以明白,因為他並沒有和你相同的經歷。知識的起點是要求人們找出重點。觀鳥讓我學習到在工作的機構與人共事,凡事要不厭其詳,用心理解他人困難所在。有需要時對未能明自己訊息的同事,要多次重覆和闡釋自己的意思,令他們最終明白。愈聰明的人愈要小心自己,因為他們會容易變得自以為是,以為別人全都明白和認同自己的意見,誰知別人和自己仍存在極大差異,他未有成功令別人了解自己的想法。

觀鳥者如果只觀看在靜止狀態的雀鳥,記錄牠們的頭部、眼睛、喙、翅膀、羽毛、腳、尾巴等身體特徵、它們的大小、長度、顏色和形狀等,這樣祇是把牠們當作標本而矣。在野外,觀鳥者其實觀看雀鳥全方位的動靜表現。我雖然不是信徒,可是在野外觀察多了,感到聖經的話很有道理: 「仰觀天空的飛鳥,牠們不播種,也不收穫,天父還是養活牠們。」以麻雀為例子,我們看到牠們活潑地飛來飛去,沒有任何擔憂明天的感覺。相反,城市人卻有很多憂慮: 父母擔憂子女,學生擔憂考試,上班一族擔憂飯碗……。為什麼人有這麼多憂慮呢? 既然歷史原因令雀鳥生存到今天,自然環境必然讓牠們具備生存的條件,同樣道理應該也適用於人頪。聖經內說的信心和希望是人類面對未來的重要信念。

「觀」的字義

香港人長期生活在廣告的影響下,受它們的「恐嚇」太多,例如購買不同項目的保險保障自己。觀鳥愛好者從所觀看的雀鳥身上,看到牠們面對環境的種種變化,把自身的生命交託給自然的生活態度,啓發觀鳥者反思人生的真義。中文的「觀」字內的兩個口,令人想到兩隻大眼睛,在靜靜地看。兩個口下方的「隹」字是鳥的意思,上方的「艸」頭像竪起的羽毛,有些人認為觀字左面一半代表一隻貓頭鷹。右邊的「見」字代表有一個人在看着。「觀」字的意義是指一個人和一隻雀鳥在某一個距離內互相觀察,彼此平等,互不侵犯。「觀鳥」的最高境界是人雀互望,觀鳥者不會侵犯雀鳥,而會尊重觀的對象。在香港雀鳥不太害怕人類,公園中常有麻雀走近遊人,令人感到親近。

「觀」不只是一「刻」之功,雀鳥相片的拍攝屬於「看」鳥,拍攝者在一瞬間要補捉雀鳥當時的面貌、型態。「觀」鳥需要一段長時間,在安靜的環境下專心地看,看到雀鳥在不同時間的變化和過程,如行走、覓食、求偶、休息、哺育雛鳥等。觀鳥者亦不只求看到雀鳥的變化,是在觀看中了解牠們,在這個過程中,觀者會投入自己個人的價值判斷。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