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

路氹歷史 澳門路環及氹仔歷史回顧 (上) 青松

路氹歷史
澳門路環及氹仔歷史回顧 (上) 青松


二零一零年七月十一日週末,一個仲夏艷陽天的日子,筆者適逢參觀好友李惠珍女士在澳門瘋堂十號創意園舉辦「13點FUN FUN澳門遊 」作品展之便,早上順道遊覽了澳門的路環及氹仔兩島。以下讓我們借助港大饒宗頤學術館研究主任鄭煒明博士的研究資料,回顧一下路環及氹仔兩島的歷史。
路環及氹仔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是鄰近澳門半島的兩個離島。氹仔 (Taipa) 面積6.8
平方公里、由三條大橋與澳門半島連接。路環 (Coloane) 7.6平方公里,由佔5.8平方公里的填海區與氹
仔連接。明清兩朝路環及氹仔屬香山縣 (今廣東中山)。自1668年,香山縣濱海各地有海盗騷擾,加上
當時官兵酷虐,民生困苦。路氹兩島成為農民、漁民、海盗、劇盗和三合會成員混居的社會,居民身份
複雜,曾出現多次民變。

乾隆年十一年 (1746年) 路氹兩島民生改善,地價上漲,沿岸蛋民漁船聚泊,島上建有商舖二百多間。

據清《香山縣志》(1750年) 記載: 香山為產鹽地區。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路環鹽竈灣 (路環村) 村民以產鹽為生,故鹽竈灣又名鹽灶,該村村民亦稱為灶戶。今天路環譚仙聖廟前方的大空地為昔日鹽場遺址。當年路環海灣漁船眾多,清朝派有舟師和陸兵駐守。1855咸豐年間,海盗陳開襲擊氹仔,路氹蛋民漁船被徵往廣西梧州,助勦陳開的大成國政權。

1797嘉慶年間,氹仔島部份村民多為香山縣沙田 (註) 地主的佃戶。他們從事耕種,每年納租榖予地主。另有村民把沙田築基成壆,培植魚苗,經營魚塘,兼養豬、羊、雞、鴨、鵝等家禽為生,婦女則採蠔幫補家計。1827年路環島設有石礦場,客家人以採石謀生。以上路氹的民生模式持續至上世紀八十年代。

自十九世紀初,由於路氹兩島位處珠江沿岸,鄰近香港、油麻地、將軍澳、石岐、順德陳村、東莞新會、南海、龍江、九江、江門、佛山、廣州等地,因此與上述各地的水道交通頻繁。

鴉片戰爭 (1840-1842年) 期間,葡萄牙人趁中國國勢衰落,採取了軍事武裝、政治暴力和欺詐手段,強佔屬中國領土的路環及氹仔兩個島嶼。對於路氹兩島的主權,葡人與中國一直沒有達致任何條約或協議。

1846年葡人向氹仔原居民勒索財物。1847年,葡人在氹仔西沙咀興建炮台,派兵駐防,同年九月九日正式豎立葡國旗幟在炮台上。1855年葡兵佔據氹仔,增派駐兵,在西沙設立綠衣館(今警察局),興建兵房和洋房,又向村民收取田租和人頭稅。氹仔島有氹仔村、三家村、林家村、周家村等村落,其中氹仔卓家村具有二百多年歷史。

1860至1890咸豐年間,路環島有路環村、黑沙村、九澳村、茘枝村等。葡兵曾侵擾路環荔枝灣,強搶村民榖物,又試圖收稅。1908年葡人在路環九澳山建兵房,建路和量地。1910年八月葡人武裝侵略路環,正式開始對路環長達八十多年的殖民統治。

清光緒七年 (1881年),路氹海灣的漁船聚泊。墟內商鋪二百多間,有木材鋪、搭棚、建築材料、文具店、雜貨店、裝修店等。街道人流中有商販、泥水匠、油漆工人、打石工人、風水師父……恰似一個繁榮的小商埠。

清光緒十年 (1887年),氹仔島仍有商舖船厰二百多戶,魚行、魚欄成行成市。路環島有商舖船厰一百二十多戶,船運、造船、典當舖、鹽店行業興旺。

1910年清朝滅亡,葡人以軍事化的殖民手段掌控澳門,路氹的原經濟日漸衰落,由小商埠淪為村落,路氹墟市仍存。
(待續)
(註)
沙田: 指沿海、沿江、沿河濱水之區,一切淤積漲生的田垣,如圍田、潮田、桑基、葵基、魚塘、草坦、水坦、鹹田及荒田等。香山縣的沙田,僅有「圍田、潮田、桑基、魚塘、草坦、水坦六項」。


資料來源:
1.「澳門路環及氹仔鄉村歷史及古蹟」講座,鄭煒明博士主講。(二零零一年六月二十六日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演講廳)
2.《氹仔路環歷史論集》鄭煒明博士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