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7日 星期四

156 期網上版目錄

1. 《週三逍遙遊土瓜坪》與 《雨中遊井欄樹》       俟清
2.  馬鞍山上之”西沙健行”(下)                                   梁本添
3.  泉州歷史學習考察團後記(四)                         區惠琴
4.  七律近作                                                                 黃梓莘

《週三逍遙遊土瓜坪》與 《雨中遊井欄樹》


《週三逍遙遊土瓜坪》    調寄:錦纏道     作者:俟清

引類呼朋,行旅沒年齡限。土瓜坪、交通方便。山腰步下非遙遠。
夾道秋林,花果頻頻見。
認分岐指標,前途開展。復行行、高塘灣畔。問孤村尚有耕農否?
野牛成隊,生老無人管。

********************************

《雨中遊井欄樹》         調寄 :四邊靜(中呂)   作者:俟清

行程無畏。
淅瀝聲中路不迷。
小夏威夷。
奔流溪水,
雲橫翠微。
慎踏青苔地。

馬鞍山上之”西沙健行”(下) 梁本添


 馬鞍山上之西沙健行”()                   梁本添


既然點題是馬鞍山下,是次旅程便以馬鞍山站作起點,直出海濱長廊,於巨心石海岸啟行。談到巨心石不能不提此石始創人吳伯。

63 歲的吳伯是康文署的退休花王,家住粉嶺。幾年前一個中秋日,偶然踏足這海灘,眼見沙灘滿佈垃圾,亂石奇多,一時興緻,將垃圾清除,更靈感一觸,將亂石砌成一巨大的心形,在旁更砌三大字祝福你:如是者一砌便兩年,直至兩年後的母親節終於完成。所以就母親節當日送給天下母親的禮物,亦藉此紀念自己的母親。其實吳伯本身是一名寂寞人,雖然有兩個女兒,但關係甚差,亦與妻子分開多年,一個人無聊地生活,直至巨心完成,受人稱讚,這是吳伯一生最開心的一刻。作品受讚賞,吳伯笑逐顏開,一個人辛苦,帶來眾人快樂,寂寞人因寂寞而砌心,最終亦因巨心全不寂寞。吳伯現今仍日日修補此巨心,從不間斷,其志可嘉。

越過心形石海岸 (即烏溪沙海岸),便抵達一個隠藏於閙市一角的漁村 船頭灣村。漁村簡陋,樸實,小艇靜伏於海面,如詩如畫。在閙市中有如此景緻,意料之外,但乏人問津,更部份旅行人仕全不知曉。沿漁村海岸綑邊不久便抵達當年白石難民營所在地 白石海岸:昔年用作儲物的二手貨櫃仍遺留在此,現今某集團將它排列整齊用作迷你倉儲存貨物。喜愛攝影的龍友,見此情景,無不讚嘆,是攝影的好題材,好地方。於貨櫃群穿梭,便抵白石俱樂部的燒烤塲及哥爾夫球練習塲。再沿海岸綑邊便抵達  “落禾沙海岸 海星灣,亦是這次旅程西沙健行沙田這段的終結。

從海星灣接走公路直奔泥涌海岸,這是西沙健行西貢段的開始:泥涌是十四鄉其中一村,假日是放風箏的熱門地。沿海岸涉水接走軬下海岸便抵赤角頭海角,喜愛地質的旅行人仕,這裡絶對令你收穫甚豐,加以全程均於海中展步,更令遊者樂在其中。

遊罷赤角頭,便抵達十四鄉碼頭進入企嶺下海,眼前景緻更可觀。三杯酒小嶼如一海上浮萍,遠處烏洲如一團飯靜伏海中,加以海岸曲折多變,形成另一個美麗的畫面。 我們從井頭村海岸再次在海中展步,跨越烏洲沙堤,恍如摩西傳道抵烏洲。沿海岸綑邊全走,折返沙堤,回大洞海岸,亦在海中涉水於紅樹林穿梭,抵蜆排石壩,接走小路於企嶺下新圍作終點。

全程均在海中展步,水中作樂,狀如海上飄,水舞飛揚,就是這特點令遊者回味無窮,津津樂道,值得大家接觸參詳。                                                            

(全文完)

註:(是次旅程必須留意潮水漲退才定斷旅程的深淺,因全於海中展步,當然鞋是最重要一環,澗水鞋必備及帶多套後備衣物,遊罷可即時更換)

泉州歷史學習考察團後記(四) 區惠琴

泉州歷史學習考察團後記(四)           區惠琴

泉州開元寺中軸線上的主體建築是大雄寶殿。因傳說建殿之時有紫雲蓋地,所以又叫紫雲大殿。大殿上方這塊巨匾寫有“桑蓮法界”四個魏碑風格的大亨,以應桑開白蓮之說。早在唐朝初期,泉州已盛產絲綢。這片地原是大財主黃守恭的桑樹園,後來捐給匡護大師建寺。關於這件事,有一個很動人的傳說:一天,黃守恭夢見有一個僧人向他募地建寺,他說等桑樹開白蓮花後就獻地結緣。幾天後,滿園桑樹果然都開出白蓮花,黃守恭深被無邊佛法所感動,果然把這片桑樹園捐獻出來。其實,黃守恭本為樂善好施之人,桑開白蓮之說乃是人們敬慕佛祖,附會而成,但這一神奇的傳說卻為泉州人民所津津樂道,世代相傳,因而開元寺也得了“桑蓮法界”的美稱。

  大雄寶殿始建於唐朝垂拱二年(西元686年),先後經過唐、南宋、元、明幾次受災與重建,現存建築物是明代崇禎十年(西元1637年)遺物。大殿通高20米,面寬九間,進深六間,面積達1387.75平方米,大殿出拱深遠,外觀雄渾,保存唐朝宏模巨制、巍峨壯觀的建築風格。

  大殿正中供奉的是禦賜佛像毗盧遮那佛,漢譯大日如來,是佛教密宗的最高神抵。其兩旁是五代王審邽修大殿時增塑的四尊大佛,依次為東方香積世界阿佛,南方歡喜世界是寶生佛,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北方蓮花世界成就佛,合稱五方佛,也叫五智如來。這五尊大佛金光閃爍,衣紋清晰,神容慈祥,法相莊嚴,雙手分別作說法、施與、接引、禪定等相,工藝精巧,令人歎絕。五方佛的脅侍有文殊、普賢、阿難、迦葉以及觀音、勢至、韋馱、關羽、梵王、帝釋等諸天菩薩、護法神將共 10尊。在大殿后正中供奉著密宗六觀音的首座聖觀音以及善才、龍女和兩翼神態各異的十八羅漢。開元寺歷代住持皈宗不一 :有法相宗、律宗、淨土宗、密宗、禪宗等宗派,而大殿卻能保持這種罕見的規制,這既值得誇耀,也是值得研究的。

  大雄寶殿還有一個“百柱殿”的雅稱。全殿原計劃設立柱子一百根,後來因為需要放置佛像和騰出給佛教徒朝拜的地方,便加長了珩梁,減少了立柱,成為86根柱子的“百柱殿”。崇禎十年(西元1637年)右參政、按察使曾櫻與總兵鄭芝龍重修開元寺紫雲大殿時,將其中木柱全部換成石柱。百柱殿的柱子形式豐富多彩,有宋、元、明各時期的海棠花式柱、圓柱、方柱。楞梭柱、蟠龍柱等。尤其是殿后廊簷間那對16角形輝綠岩石柱,雕刻著古代印度和錫蘭流傳的古印度教大神克裏希那的故事和花卉圖案24幅,引起中外學者的極大興趣。它與殿前月臺須彌座束腰處的72幅輝綠岩獅身人面像和獅子浮雕,同為修殿時從已毀的元代主印教寺移來的。它們是宋元時期泉州海外交通繁榮發達,中外文化友好交流的歷史見證。

  在五方佛前石柱和珩梁接合次,有兩排相向的 24尊體態豐腴、紋飾華麗、色彩斑斕,雙翼舒展的天女,梵文“頻伽”(即妙音鳥)。據佛經說:此鳥發聲微妙,仙音優雅,連歌神緊那羅都不及她。他們原是佛的侍者,而能工巧匠們把她們的下半身嵌人柱榫裏,翼脅之下爪足外露,上半身向前伸出,昂首挺胸,短衣半袒,櫻洛圈脛胚,雙臂伸展,腕著馴鐲,手棒文房四寶,瓜果點心,絲竹管弦,翩翩若仙。他們不但給人以美的藝術享受,而且用以代替斗拱,依託粗大的珩梁,減少其過大的跨度,極為巧妙地將宗教、藝術與建築融合起來,令人稱絕。

  百柱殿的後側西邊,是據說開過白蓮花的千年老桑樹,即“桑蓬古跡”。看到它老態龍鍾的樣子,大家都相信它已有一千多歲高齡了,對其是否開過白蓮花大多不去追究了。不過,在老桑樹下,立有一塊古老的石碑,言之鑿鑿,似乎確有其事。在 1925年的一次雷雨中,老桑樹被雷電一劈為三,其中一技墜落在地上,於是僧人們將其用一塊花崗岩托起,並鐫一對聯“此對生蓮垂拱二年,支令勿壞以全其天“,老桑樹果然奇跡般地活了下來,而且枝繁葉茂,青春煥發。前幾年,大風將樹于從托石上吹落地,末等人們再次扶植,它已落地生根了。如今,“三樹同根”的老桑樹猶如一朵盛開的花朵,向著北、東、南三個方向延伸開去,一年四季,鬱鬱青青。

七律近作 黃梓莘


七律近作                  黃梓莘

西灣路上,手植垂葉榕數株,久疏探訪。近見生機旺盛,枝繁葉壯,誠拜庸社行友每週路過灌溉之功。隆情厚德,甚謝!

如柳依依細葉榕       西灣僕僕半途中
風寒能耐維生態       體弱難常伴俏容
灌水路遥友力重       施肥日久愛心濃
枝強兩老深期盼       葉茂成陰蔭半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