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

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 (下) 林超英

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 (下) 林超英

(註: 本文摘自本年四月十日林超英先生(前天文台台長)於理工大學蔣震劇院「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講座,並徵得林先生同意轉載。)


最近半世紀 城市化 物質主義 消費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嚮往美國式、崇尚物質和消費主義的生活。人們開始搬離鄉村,遷居城市,與親友疏離。一些日子後,人們感到孤獨精神苦悶。為填補個人空虛的心靈,開始追求物質生活: 傢俬、汽車、大屋、暖氣、資訊設備等。及後,城市化、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和全球化深深地影響人的生活。


氣溫調節機壞了
氣候及生態綜合系統重整


近150年來,地球氣温持續上升。近十多年北冰洋的冰雪急速融化,海水平面穩定增加,北半球雪蓋面積大幅減少,都反映到全球暖化日趨嚴重。科學家憂慮地球能否回復健康平衡。

一直以來,地下的生物世界不斷埋藏二氧化碳,控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數量。人類在發展經濟之時,卻不斷卻反過來開採提取地下的石油,作為主要的化石燃料使用。

工業區工廠的煙囪看似無數人造火山,不斷發放二氧化碳。大地的樹木本應可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卻遭大量破壞。過去50年,全球已有約半數的熱帶雨林被砍伐。隨着北半球冰原冰雪的溶化,原本在苔原地下泥土的二氧化碳亦會被釋出。令氣候變化加劇惡化。此外,地下的細菌病毒更趨活躍,部份會迅速繁殖,追上氣候變化,另有一部份會消亡。疾病如登革熱、禽流感、日本腦炎肆虐。當微生物世界改變,人類世界會受影響改變。


氣候變化 全球變暖 極端天氣 旱澇失調 天災

天氣改變,天氣形勢會改變,天氣系統的位置隨着改變,雨水分佈亦會改變。倘若天氣温暖,厄爾尼諾現象會出現增多,進入香港的颱風數目會減少,日本、台灣受襲的機會會增多。由於颱風帶來百分之三十的雨水,香港可能因而缺水。


連鎖反應 生態變化 糧食生產
食水供應 疾病變異 社會動盪

近年香港的冬天變暖,木棉樹並未感寒冷而樹葉枯落,春天天氣早暖,木棉樹花便提早盛開。去年冬天眾多樹木長出新葉,秋天的花在春天開放。從生物角度看,香港的冬天已消失了。杜鵑花已提早在十月盛放。

生態變化會影響糧食生產 : 稻米、大麥的成長需要很多微生物發揮作用,天氣變化會影響微生物的運作,引至糧食減產。保守估計,至世紀末中國的稻米、大麥可能減產最高達百分之三十七。假如中國糧食減產百分之十,估計將會有一億人捱餓,對國家人民造成極大災難。

天氣系統變化會影響食水供應,天文台預測未來南中國南部會出現較多天旱,廣東各地人民會因水
資源短缺而關係緊張。天氣變化會影響疾病增多,社會不穩。 難怪兩年前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曾把氣候變化列入安全議題作討論。


氣候異變和香港人

在氣候異變這議題上,香港人既是受害者,亦是破壞者。一方面香港人要面對食水危機、食物危機、疾病風險、照顧弱勢社群等議題 ; 另一方面香港式生活令環境不斷受到破壞,香港人耗費資源的情況嚴重,消費品、肉食食品和食物的進口量極大,製造的垃圾量亦大。此外,香港人耗費在空調、運輸、裝飾燈光的能源量龎大,過程中往往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對地球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傷害。

總括來說,在環保這議題上,香港人是破壞者多於受害者。而在商業、工業、運輸、家庭各方面耗用的能源,以商業活動和運輸業數量最多,連同工業活動,共佔五分之四,家庭方面則佔五分之一。


選擇 未來在我手
生活模式 經濟模式 生命價值 道價值德
反思與改變


反思問題:
香港如何減輕本地的能源耗用量? 香港要怎樣做才能成為世界的大都會?
我怎樣生活? 我重視甚麼? 我人生何求?

政府一直倡議社會需要持續經濟發展,所以提高市民的經濟實力,鼓勵市民消費是重要的。繼續推崇這種消費主義的生活模式,將會加速地球的生態危機。

香港人是否想過: 夏天減少使用空調,可有助減低耗電量,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 多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減少使用私家車,可減低燃油消耗 ; 減少不必要的消費,改變消費型的生活省吃儉用模式,協助減低商業、工業、運輸、製造業相關活動方面的能源消耗,促進二氧化碳的減排。

其實,國民生產總值高並不代表生活快樂。相反,國民生產總值愈高的地方,人民生活愈不快樂。依我旅遊所見,居住在不丹、甘肅山區貧窮落後地區的人民和兒童十分快樂,他們並沒有擁有很多物質。

我們需要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相信人與人間加強溝通、建立友誼的重要。我們需要重視和珍惜家庭生活,重建與家人的關係,享受家庭生活。我們需要改變盲目追求擁有物質的習慣,停止不必要的消費活動。如果我們願意選擇度一個簡樸、以人為本的生活,我們便是幫助地球復原,是一個負責任的地球人。

註: ppm. ( parts per million) (百萬分的數量單位) 如250 ppm即百萬分之二百五十,或0.025%。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