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西北長城印象(六) 進入河西走廊──甘肅省武威市

西北長城印象(六)
長城今猶在 遺蹟話滄桑
進入河西走廊──甘肅省武威市


西凉伎 ﹙唐﹚元稹
「吾聞昔日西涼州,人烟撲地桑柘稠;
葡萄酒熟恣行樂,紅豔青旗朱粉樓。」


河西走廊位於黃河之西的黃土高原上,它夾處於青藏高原北緣的祁連山脈與內蒙古南緣的走廊
北山之間,形成一條長約1000公里、闊約100餘公里的狹長地帶,因而得名。歷史上,漢、魏、隋、唐、宋、元、明、清各代都把河西走廊作為西北地區戰略基地,修長城,列亭障,築關塞,派兵戍守,徙民實邊,廣置屯田,大興農牧業生產。河西走廊亦是絲綢之路最重要的路段,是華夏文明、印度文明、地中海文明的滙流之地。人口方面,漢族、黨項族、滿族、蒙古族、匈奴、鮮卑、突厥、回鶻、羌、吐谷渾、吐蕃、回族、哈薩克族、烏孫、月氏等民族都曾在河西走廊開發過、活動過,賦予河西文化多元的內涵。


馬踏飛燕躍雷台

一個陰天的早上,我們進入甘肅省武威市。這個城市古稱姑臧,位處河西走廊東部,在西漢是
一個重要驛站。當年被漢武帝命名武威,以表漢朝將軍霍去病「河西戰役」戰勝匈奴軍威顯示之地。唐代易名涼州,在民國又再被命名為武威。在歷史上,自漢武帝在河西走廊設郡起始,武威曾先後被羌、鮮卑、匈奴、吐蕃、黨項、蒙古、滿族等游牧民族統治過,期間不同民族間曾多番發生紛爭,亦隨着不同時段人民的「漢化」或「胡化」過程,出現多元民族的融合和團結,並產生多姿多彩的文化。

我們先往雷台參觀,它座落在武威城北1公里,是中國旅遊標誌──銅奔馬的出土地。歷史記
載,雷台為前凉張茂所築的「靈鈞台」。 這個長方形夯築土台,長106米、寬60米、高8.5米。台上建有雄偉的明清時期的古建築,包括山門、雷祖殿、東西配殿、三星斗姆殿等十座建築,供奉着雷神和福、祿、壽三星等肖像,故名雷台。據民間傳說,雷祖即雷神,是古代神話中主管風調雨順、五榖豐登的司雷之神。福、祿、壽三星是民間掌管官爵福厚長壽之神。今天,雷台仍巍然屹立,四週古木參天,壯觀肅穆,保存完好。

漢墓遺址位於雷台觀的台基下方。1969年文革年間,人民公社團隊工人在雷台下方挖掘地道時
,發現此漢墓遺址,現分1號漢墓(南面)和2號漢墓(北面)。大伙兒參觀了1號漢墓。這是一個夫婦合葬墓,坐西向東,由墓道、墓門、甬道、前室、中室、後室組成。資料顯示,當年發現雷台古墓,雖已多次被盗墓,但仍出土有精緻、珍貴的銅車馬儀仗隊和仗俑99個,由此推論墓室主人為一位高級張姓武官和他的妻子。此外,墓室內亦出土金、銀、銅、鐵、玉、骨、漆、石、陶等文物231件,而最出色的便是銅奔馬。這是一匹形態生動、自然奔放、造型優美的神駒,它三足凌空,只有一足踩在飛鳥背上。這個由雕塑家精心設計難得的藝術品,巧妙地解決了支撐點、重心、平衡、抗阻力等科技問題,曾在國際上曾引起廣泛關注,被中外學者稱為「古代藝術之冠」。大伙兒在銅車馬儀仗隊和銅奔馬的複製品前拍照留念。


風光秀麗的長城鄉和岸門村長城

中午進膳時,考古研究所保管主任寧銀生先生介紹:「武威人口約30萬,有來自河北、河南、
山東、山西的移民。因受惠於祁連山雪水的滋潤,武威地區林木葱籠,水草豐美,農業發達。農民自紅崖山水庫引水灌溉田野,種植玉米、小麥、葵花、葡萄、西瓜、甜瓜,收獲甚豐。但是,每年春季有2至3個月,武威市民的生活仍深受沙塵暴影響。」

下午,我們欣賞到甘肅高原的秋色。踏入九月上旬,燦爛的收獲季節已臨近尾聲。甘肅高原廣
闊縱橫土地上的莊稼:玉米、葵花、西瓜等,今天大都被收割放在一邊。農家院落,顯得格外恬靜和閒適。
寧銀生主任領我們先往長城鄉長城,我們踏着田間小路,不久,看到一段破落的長城遺址。「這
是長城鄉長城的其中一段,主體部件被農民在早期開墾田地時破壞了。」寧主任說。

我們續往岸門村漢、明長城段遺址參觀。寧主任介紹說:「西漢政府為鞏固河西的統治,保持
絲綢之路的暢通,大規模修築邊防塞障。今天,武威約保留100多公里的漢代長城和烽燧遺址。」他接著說:「西漢年代,政府採取了『徙民實邊』和『屯田』兩大措施。『徙民』主要是指中原貧民、戍卒家屬和罪犯,他們被分派到凉州開發土地;『屯田』主要是由戍卒負責,有『軍屯』和『民屯』兩種。『軍屯』是駐在邊塞要地和長城沿綫的戍卒,他們一邊戍邊,一邊耕田;『民屯』是移民墾田種植。政府供給他們生產工具,糧食和衣物,讓他們專心牧農。過程中,戍卒和移民興修水利,開渠鑿井,引用祁連山的雪水和地下水澆灌農田、供人畜飲用。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河西地區的經濟發展強盛,人口增多,成為富庶地區。」


永豐灘下夕陽斜

聽過漢長城的歷史後,大伙兒前往位於蘭新鐵路旁的永豐灘漢、明長城段遺址繼續參觀。抵達
後我們環視四週,只見一望無際的戈壁灘和荒坡土地上,孤單地屹立著高大、飽受風傷、滿面蒼荑的長城、烽火台和小城堡遺址。1958年當地由於興建鐵路的關係,這段夯土長城已被破壞。細看之下,牆垣表面百孔千瘡,佈滿了黃蜂遺留下的小洞,烽火台下方則殘留牧羊人用作休憩的坑洞。牆腳附近的地上,團友意外地檢拾到銅鐵箭頭的殘件,引發大伙兒聯想起這兒作為古戰場,千軍萬馬衝鋒陷陣的壯烈情景。夕陽西下,秋日的藍天是那樣開闊,我躑蠋這片古老的大地,在灰暗的長城的投影下,苦思着、絻懷着……
(待續)

參考書籍:
1.〈河西走廊──邊塞 古道 祁連〉陳淮著 西部大地文化傳播
2. 〈西部明珠──凉州〉張效林 王其英主編 蘭州大學出版社
3. 西塞雄風──隴右長城文化 薛長年著 甘肅教育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