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21日 星期二

觀鳥,人生 (下) 林超英

觀鳥,人生 (下) 林超英

(註: 本文節錄自本年七月十五日林超英先生 (前天文台長) 假尖沙咀龍堡童軍中心十樓主講「觀鳥,人生」講座。本文為講座內容撮要,並徵得林先生同意轉載。)

從「觀鳥」感悟大自然

長時間野外觀鳥的朋友會問: 為什麼有些雀鳥的喙是長的,有些是短的? 有些雀鳥的腳是長的,有些是短的? 原來腳長的鳥類要涉水,牠們的頸和喙也要長,才能吃到水面或腳下的食物。雀鳥的身體特徵和生存環境大有關係,不同環境的雀鳥具有不同的身體特徵。我們在看雀時,同時看牠們背後現象的相互關係。雀鳥的名字在觀鳥者的腦海中會鈎起與牠們相關的一連串概念,例如一講起「白鷺」,除了白色的鳥,腦海中還會泛起一片廣闊的水面、悠閒的散步,甚至嘴上剛捕獲的小魚等。透過觀鳥,觀鳥者了解雀鳥的生活,明白世上所有的事物是相連互扣的,提醒自己不可以用孤立的角度看待事物。發現問題只看局部,解決問題亦只能治標。例如發現學生吸毒,便引入驗毒,以機械方式解決問題; 氣候暧化便發射一把大傘上天空,遮蓋排放廢氣的地區。這些都是不能真正解決問題的辦法。

長時間的野外觀鳥者一定知道 : 雀鳥十分愛護子女。一次在野外,我無意中踏入一隻育有雛鳥鳥巢的範圍,雛鳥的父母不顧一切衝出,在我的頭頂近距離掠過保護幼鳥。另一次我在南極洲觀鳥,亦遇上同一相似的經驗,令我深感震撼 : 對雛鳥的父母來說,我其實是一個巨人,牠們是冒死向我發出警示保護幼鳥啊! 動物對子女的愛護並不遜於人類,牠們原始自然驅動的本能真是很大!

「雌」「雄」有別

大家都知道怎樣分辨鴛鴦的雌雄性別嗎? 原來羽毛漂亮的一隻是雄性鴛鴦,羽毛平凡的另一隻是雌性。為什麼在生物世界裏,屬雄性的生物一般是漂亮些? 我深思後發現 : 在野外,漂亮的外貌並無益處,相反,漂亮的外貌吸引敵人的注意,為自己生存帶來受襲和危機。對雄鳥來說是危險的。一次我在江西省觀鳥,碰到一大羣鴛鴦。在驟眼觀看全片都是雄鳥,細看才發現還有其他棕褐色羽毛的雌鳥。我終於明白 : 羽毛色澤平凡的雌鳥,牠們負責生蛋和哺育幼鳥,具有更高的自我保護能力 ; 而色澤鮮艷的雄鳥是要引開天敵注意,以牠們漂亮的羽毛來保護自己族群,在必要時需要犧牲自己。所以雄鳥是很偉大的。

有一種叫彩鷸的鳥,牠們的特點剛好和鴛鴦相反,羽毛漂亮的是雌性彩鷸,羽毛平凡的是雄性。雄性彩鷸負責哺育幼鳥,而雌性卻四處遊玩。在人類的進化過程中,幼兒要由父母合力哺育,才能健全成長,有能力在社會上競爭和生存。

從「觀鳥」反思人生

野外觀鳥者會發現有些雀鳥愛好羣居,有些愛好獨居。在米埔接近浮橋位置,水退時常見到鳥羣挨擠一起,牠們少有推撞、爭奪、打架和搶食,不同種類的鳥羣處身細小的空間亦能相安無事。回想香港人常生活在充滿競爭的環境裏,機構不停地要員工無休止地提高生產力。然而,我認為香港社會的生產力已經足夠。

且看泥灘上的雀鳥,牠們有些用長喙深入泥中覓食,有些用不長不短的喙在濕泥中層啄食,其他短啄的則只在泥面覓食。鳥羣表面擠迫在平面的空間沒有阻礙牠們生存,因為鳥羣運用了立體的空間,在高低不同的層次空間上下自由活動,彼此互相遷就,不生矛盾,相安無事,達至共存。且看人類,經百萬年的演進,人羣中有口才出色的,有手藝超羣的,有理性分析力強的,有感性細膩的……。每個人天生其實擁有個人的獨特之處,在想像中的立體空間裏可以找到自己的位置。人擁有個人的品性,有樂觀積極的,有悲觀憂鬱的,具備預見能力的……。 既然人性各有不同,若我們選擇放下執著,求同存異,彼此可以互補不足,人生自然可以快樂些。

記得我在南極洲參與觀鳥活動期間,曾到一片遼闊的企鵝棲息地觀鳥。在企鵝羣上空不時掠過一些賊鷗,牠們隨時叨走年幼的企鵝。我心裏不期然地想: 賊鷗為什麼選擇捕捉這些小企鵝,不捕捉其他? 後來我明白,這些小企鵝大都是被父母疏忽照顧,本身都是缺乏自衞和反抗能力的,因此疏忽照顧子女的企鵝是沒後代的。假如賊鷗攻擊父母在旁的雛鳥,牠們一定遇到頑抗,獵食的成功率自會降低,牠們的孩子會長大和再繁殖,經過一段日子,企鵝群便愈來愈愛護孩子的企鵝。即是說賊鷗的出現,間接造就了愛護子女的優生企鵝族羣。我們可以達到一個結論 : 賊鷗是提高企鵝生存競爭力的一個外因。原來「賊鷗」這個外來的負面因素,牠們帶來一部份小企鵝的死亡,但對整個企鵝的族群卻產生了積極的推動,變得愈來愈愛護小企鵝。這個發現讓我明白,任何外來負面的因素亦可以轉化為正面,對問題產生積極的作用。

候鳥 : 超級電腦

積累了多年的觀鳥經驗,令我豐富了人生體悟,學習了很多做人道理。以下是我另一個觀察。觀鳥者在雀鳥腳上掛上標記環,多年的研究讓我們知悉雀鳥有遷徙的能力,有些候鳥飛行往返西伯利亞和塔斯曼尼亞,途經香港時停留休息。這些鳥為何牠們有長途準確方向的飛行能力 ? 人腦重一千三百克,沒擁有這種長途本領,而雀鳥以一克重的腦袋,竟飛行跨越萬里,這不是很奇妙嗎? 其實,單一隻鳥沒有這個本領,是一羣鳥集合時發揮出來的。在英國,我曾見為數成千上萬的雀鳥,在天空展開飛行,牠們先組成布幔般的圖案,不斷變化形狀或者飛行方向,變陣時井然有序,令觀者嘖嘖驚嘆! 奇怪的是難以找到鳥羣中的領袖。其實雀鳥在飛行途中,鳥羣中的成員是在不斷地溝通,牠們當中,大部份是年輕首飛跟隨者,少部份是曾飛過同一路途一次或兩次的經驗鳥,牠們憑記憶認出方向,向族群發出訊息,透過集體溝通合作,鳥羣似是成為一部超級電腦,具備巨大智能,向目的地進發。

從候鳥的身上,我明白到人類世界面對各種問題時,需要運用合作和溝通的方式,協力去找出方法解決的。人類需要對未來持有希望和信心,不要受困於城市人計算式的痛苦生涯。

結語

總結來說,我年青時代性格自我和好靜寡言,在成長期間愛上觀鳥,期間又遇到不少好朋友,自己性格逐漸改變得開朗多言,愛講東講西,談天說地。對我來說,「觀鳥」其實是一個「打開心窗」的歷程,從接觸自然世界中擷取靈感,反觀現實世界、政治世界、經濟世界、民生世界的現象,尋找意義。倘若父母能與子女一同「觀鳥」,學習「打開心窗」,大家的內心自然感到開心。那麼,「開心」和「快樂」又有什麼分別? 我想,「快樂」是由靠身體感官和外物刺激產生的,這種「快樂」的感覺很快會消失。「開心」是不需要外物刺激,是個人自主而內發的,它源自個人在思維中得到明悟,而產生的喜悅感。過去數年,觀鳥會在長者朋友中推行「觀鳥」活動。長者們在家中窗外看到雀鳥,感到十分開心。窗外的雀鳥把長者的心和外間廣闊的世界連結起來,不再感到侷促和孤獨,因為他們已「打開心窗」。

全文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