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日 星期二

西北長城印象(四)

西北長城印象(四) 區惠琴
長城今猶在 遺蹟話滄桑


景泰縣

我們抵達景泰。
景泰縣位於甘肅省中北部,地處甘、寧、蒙三省交界,平均海拔1620米,面積54平方公里,地處黃土高原,為河西走廊東端門戶,昔日絲綢古道之驛站。景泰是漢唐時期規模最大、地位最重要的黃河渡口。景泰在漢代被列入中國版圖,700年前曾受羌、韃靼、黨項等遊牧民族滋擾。縣內長城共長90餘公里,沿途設關堡5座,80個烽火台,30個古城堡,駐軍利用烽燧和狼煙傳訊。境內的明長城遺蹟至今仍然存留,走向清晰。
今天的景泰受白銀市管轄,人口約23萬,以農業為經濟來源,當地盛產蘋果、棗、梨、杏、水稻、玉米、麥、棉花,亦出產石膏、水坭和煤等。近年,由於景泰深具豐富文化內涵,它已被國家發展為旅遊大縣、中國西部影視文化基地。


千年五佛沿寺石窟

大伙兒來到五佛沿寺參觀。
五佛沿寺又名千佛寺,因寺的石窟內塑有5尊大佛和千餘個小佛像而得名。五佛沿寺位處黃河岸西邊的五佛鄉,距景泰縣城20公里。寺及石窟建於1500年北魏時期,坐西面東,背山面河。窟前是緊靠崖面、磚木結構的二層樓閣,與石窟巧妙連為一體。石窟中有空心塔柱直抵窟頂。塔柱四面開龕,龕內各塑佛像。寺之西南建觀河樓,登樓俯視,黃河滔滔湍流,盡收眼底。遠眺河南,群山叠翠,風景美不勝收。看西南遠方,是昔日絲路北線的黃河烏蘭津渡口。


黃河景電工程第一泵站

烈日下,我們站在黃河邊。
景泰文化博物館沈渭顯館長說:「景泰氣候乾旱,年降雨量僅185毫米,主要倚靠黃河水源供應灌溉。七十年代初黃河景電第一泵站建於五佛鄉黃河沿岸,沿岸設6個大泵水站,抽取黃河水,經自流河渠、輸水管道和其他56個泵水站轉運往附近乾旱缺水地區,舒緩人民和城鎮生活缺水的問題。」


永泰古城夕陽斜

下午,我們來到永泰古城。
古城建於明萬曆35年(1607年),位於海拔2210米,坐北向南,北面為老虎山口(祁連山餘脈),西漢稱為「老虎城」,屬邊陲重地。
文化博物館蘇雲來老師說:「永泰古城為明代軍事城堡,全城周長約1700米,牆高12米,氣勢奪人。古城為一橢圓形建築,平面略似烏龜形,故又名龜城。內有4個半圓形瓮城,炮台12個,可容騎兵500人,步兵2000人。歷史上,永泰古城屬蘭州至武威長城段中間的軍需補給站,亦屬鎮守蘭州的大型兵堡,曾是顯赫的古戰場。村民以閔、王、李姓為主。今天,古城大部份村民多已外遷入住政府民房。選擇留守的村民,正因古城作為影視拍攝基地而尋覓商機。」
夕陽西下,我們來到村莊內。暮色蒼茫中,看見古城仍存百年的村校──永泰小學。建於民國,這座校舍原屬岳鐘琪先生家宅,是一所古色古香、窗明園靜的古建築。六十年來,學校幾經滄桑,曾培養村內學生3000多人。難得的是,今天校內仍有12位學生就讀,由6位老師為他們服務。
今天,九月十日,國家慶祝教師節。校門仍是敞開着,讓我們入內參觀。

(待續)


參考書籍:
1.〈走遍中國:甘肅寧夏〉中國旅游社出版(2007)
2.〈景泰與絲綢之路歷史文化〉顏廷亮主編 甘肅人民出版社 (2008)

相片1: 景泰縣五佛沿寺大雄寶殿 相片2:黃河景電工程第一泵站 相片3:團友攝於景泰縣黃河邊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