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6月24日 星期四

打醮(上)

打醮(上) 饒玖才

註: 本文節錄自香港史地和風物研究學者饒玖才著作《香港舊風物》(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01年版)

新界鄉村傳統風俗中,最具地方色彩的就是打醮。

「醮」(粵音照)的意思是祭祀,「打醮」就是舉行祭祀,其對象是各種的神靈,有功於民者及先人等;其目的是祈福消災,安撫亡魂。

打醮的起源很早,戰國時代的<竹書紀年>載︰「黃帝曾游於洛水之上,見大魚,即殺牲以醮之。」宋玉<高唐賦>裡也有「醮諸神,禮太一。」東漢時五斗米道僅有「指教齋」,「塗炭齋」的簡單儀式。到了魏晉南北朝,亦指道士為人設壇祈禱。顏之推<顏氏家訓>「治家」條有「符書章醮,亦無其焉」之句,由此推測,在北齊時已有化符的儀式。經過道教修士的推演,逐漸形成了整套的儀範和程式。後來南方廬山道士陸修靜整理道經,吸收了佛教的思想和儀式,編制了齋醮的儀範,集其大成,打醮的基本形式便奠定下來。

一般的打醮儀式包括︰設壇擺供、焚香、化符、唸咒、上章、誦經、讚頌,並配以燭燈,禹步和音樂等。醮期長短不一,大規模的有三日醮、五日醮、亦有長達十多日的。年例有一年一次、兩年一次、多年一次及至十年一次。

長洲的太平清醮,已有兩百年歷史,建醮的起因有二︰一是超渡百年前島上被海盜屠殺的居民,當時海盜經常在附近海面劫掠,擄人勒贖,並殺死 不少島上居民;二是酬謝北帝庇佑的神恩。二百年前,島上發生了一場嚴重的瘟疫,死亡甚眾,居民人心惶惶,於向北帝許願,希望他能制止瘟疫。疫症戢止後,劫後餘生的就打醮來答謝神恩了。

長洲的醮期,是每年農曆四月上旬或中旬間,擇吉日舉行,通常歷時三日。首先「杯卜」選出當年總理,負責籌備工作。程序首晚迎神後,全島居民開始一連六天齋戒,屠宰活動停止。第三天中午祭神,受祭的除北帝外,還有其他神靈及先人。同日下午為會景巡遊,參加團體達二、三十個,包括多個同鄉,各以其本身傳統打扮,節目多彩多姿。最特出的就是飄色,由多名年五、六歲的小童、站在「高蹺」上表演,模仿歷史人物,針砭時弊。據前鄉事委員會主席馮北泰稱,長洲的飄色最先是取自廣東佛山秋色製作,另加入本地風格。隊伍中還有舞麒麟,神像遊行,鼓樂隊等。巡遊隊伍由位於北社玉虛宮前的醮場出發,繞經幾條主要街道,再折返玉虛宮前散隊。

太平清醮的高潮戲就是「搶包山」,這就是去搶那些堆得像山一樣高,已貢過神的包子。據說吃了這種包子的人,該年便可獲神的庇佑及賜福。吃得越多,獲賜愈大,故人們都爭先恐後地去搶了。
1978 年的醮禮中,搶包山發生意外,參加者互相踐踏,引致二十多人受傷,有幾個手足折斷。經過這次慘劇,政府就不准再舉行這個節目,改以派包代替,直至2005年才獲香港政府批准重辦。

(待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