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4月25日 星期三

長城印象系列: 西北長城印象(十) 敦煌市

長城印象系列
西北長城印象(十)
敦煌市  
長城今猶在   遺蹟話滄桑

今天是長城萬里行的最後兩天的行程。我們在下午到達敦煌市,先會見敦煌博物館李岩雲副

館長,他帶領大伙兒前往參觀。

據史料記載,敦煌古稱沙洲城,二千多年前這兒山清水秀,有綠洲、湖泊、草甸、濕地和雪

峯。漢、唐年代,敦煌城內滿佈驛站、茶館、酒樓、客舍、貨棧,大街小巷百業興旺,人頭攢動。進

出關門市集的有剽悍的騎士、揚鞭的牧民、商隊的行旅、虔誠的僧侶、往來的使者……絡繹不絶,好一

遍繁華境象。


敦煌八景之一 ──陽關遺址
《渭城曲》  唐    王維
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烈日下,汽車由敦煌市出發,穿越遼闊的戈壁大漠,往西南方向走約90公里,我們抵達陽關。

進入陽關景區入口,大伙兒首先參觀了陽關博物館,從展館的內容了解陽關的歷史。

據史料記載,陽關位於河西走廊敦煌市西南七十公里南湖鄉“古董灘”上,因坐落在玉門關之南

而取名陽關。陽關,始建于漢武帝元鼎年间,在河西“列四郡、據两關”, 陽關即是兩關之一。陽關作

為通往西域的門户,又是絲綢之路南道的重要關隘,是古代兵家必争的戰略要地。西漢時為陽關都尉

治所,魏晋時,朝庭在此設置陽關縣,唐代設壽昌縣。當年的商旅自長安(今西安)出發,西出南送

陽關,沿新疆白龍堆沙漠和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南緣,經樓蘭(今鄯善)、且末(今且末西南)、于闐

﹙今和田南﹚、莎車等地,越過帕米爾高原,到達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中部)再往西可達條支﹙今

伊拉克或阿拉伯﹚、大秦﹙即羅馬帝國、地中海一帶﹚。元以後隨着絲綢之路的衰落,也陽關因此

被逐漸廢棄。

我們離開博物館,在一所小房子內,遊人在自由參加仿古習俗付費辦証出關。步行經過一座關

樓,赫然看見詩人王維的巨大石像屹立遠處。雕像造型生動、情態豪邁、意境飄逸,手持酒杯,嘴唇

帶笑,貌似向大家送别。接著,我們乘坐大型電瓶車,往前方的戈壁走去。車子在瀚海沙浪上翻動,

不一會,我們經過一座漢代烽燧,它孤單地聳立在墩山上,供我們憑弔。遠眺在起伏延綿的沙丘那邊

,是一座長廊和一個小亭。

我們緩步登上沙丘上的長廊,眺望遠方。正南前方是一片一望無際的沙海,這兒沙丘縱橫,有

一道道沙樑,樑梁之間是礫石平地。導賞員介紹當地人過去稱這兒為“古董灘”,因為在前方沙丘之間的

礫石平地上,散佈着許多古代的錢幣、兵器、裝飾品、陶片等古遺物,分佈廣泛,隨手可撿,因而得

名。長廊沿右方偏西延展,窄窄的中央部份擺放多塊石刻,鑄有多首燴炙人口、吟詠的陽關美景的詩

詞。長廊末端導引遊人步向遠方另一小山丘,丘頂建有觀景亭,可登臨遠眺大漠景觀。此際剛巧斜陽

落暉,我們坐在陽關一隅的長廊邊緣石椅,遊目四看,內心不期然生思古之幽情,默默構想昔日那壯

麗的畫圖。多少年前,在這片一望無際、荒涼浩瀚的大漠中,那絡繹不絶的駱駝商旅、使節團隊,踩

著堅毅、艱辛的步伐,浩浩蕩蕩地穿越陽關古城離開中原,排除千辛萬難前往西域。對這些古代文化

旅者,我們心底發出由衷的敬佩和讚嘆!


看敦煌悠久的歷史──敦煌博物館

樓高兩層的敦煌博物館位於市中心繁盛的大街上。館內藏品豐富,包括4000多件出土自敦煌

240多處的歷史遺址的文物,包括西漢蘆葦大苣、漢代熊足石硯、和田玉枕、晉代銅鏡、銅弩機、唐代

模印花磚、明代鎖子甲、觚、符、簡、牘、板、清代詔令等。展廳部份內容介紹敦煌的古墓葬、古遺

址、古建築、石窟寺等歷史。大伙兒在館內逗留了個多小時,用心地聆聽導賞員的講解,除了對敦煌

2000多年的歷史增加多點認識外,亦開始對這西北偏遠之地產生濃厚的興趣。

展館史科料記載,早在新石器時代,敦煌就有人類繁衍生息。夏、商、周三代,屬三危地域

,為羌戎所居。春秋戰國時期,因地出美瓜而稱瓜州,是月氏、烏孫的駐牧地。秦、漢之際被匈奴佔

據。公元前121年,河西走廊歸西漢版圖,漢王朝開始從中原移民實邊,漢族文化始在這裏開花結果。

漢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設敦煌縣,屬酒泉郡管,並在縣境西部設南北對峙的兩大軍事關隘

──陽關、玉門關,作為通西域的門戶。公元前89年,置敦煌郡,為河西四郡之一。自此,敦煌成為漢

王朝統轄西域的軍政中心,也成了中西文明交滙的樞紐。十六國前凉張駿時期(324-326年)敦煌被

改為沙州。公元400年,李暠據敦煌稱王,史稱西涼。敦煌第一次成為國都。西涼建國僅21年即亡於

北凉。五世紀中葉,北魏佔領敦煌在此設敦煌鎮。隋、唐時期,敦煌仍是郡、州治所在地。唐前期間

,社會、經濟、文化都平穩發展。唐後期間,敦煌由歸義軍節度使管轄。公元1036年西夏佔領敦煌,

統治190多年。元朝期間敦煌仍是州治所在地。明嘉靖十八年(1539年),封閉嘉峪關,敦煌因而荒

廢二百多年。清康熙後期,開始經營西域,重開嘉峪關。雍正三年(1539年)建立沙州衞,開始從甘

肅各州縣移民2400戶到敦煌垦荒定居。1760年升沙州衞為敦煌縣。1987年國務院設立敦煌市,管轄

2鎮10鄉,人口15萬,包括漢、回、蒙、哈薩克、藏等七個民族。

資料顯示:今天敦煌市有小型工業78家,包括電力、機修、建材、化工、採礦、陶瓷、紡織、

飲料、食品、酿造、工藝美術等。敦煌的農業發達,盛產小麥、玉米、高樑、棉花、油料和各類瓜菜

等。


敦煌藝術寶庫──世界文化遺產莫高窟

翌日早上,陽光普照。我們隨車前往敦煌市東南25公里的莫高窟參觀。莫高窟已下車後大伙

兒沿着通道走,穿過美輪美奐的「莫高窟」牌坊,抵達洞窟景區入口處。進入景區前,大家先在儲物

間寄存照相機,領取耳筒帶上,分約二十五人一組,然後隨年輕的導賞員進入洞窟參觀。


參觀前導賞員介紹說:「莫高窟位於鳴沙山東麓的斷崖上,前臨宕泉河,面向東,南北長

1680米,高50米。洞窟分佈高低錯落,上、下最多有五層。

莫高窟俗稱千佛洞,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年),訖於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綿延

1600年,保存着十六國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回鶻、西夏、元、清、民

國等時期的壁畫45000多平方米、彩塑3000餘身;以及唐、宋、清、民國等時期的木建築十餘座。在

1900年發現藏經洞,曾保存了4至11世紀的寫本、帛畫、紙畫、織染剌綉等文物約50000件。

莫高窟現存的洞窟735個,分為南北两區。南區是莫高窟的主體,為僧侣們從事宗教活動的場所

,有487個洞窟,均有壁畫或塑像。北區有248個洞窟,其中只有5個存在壁画或塑像,而其它的都是

僧侣修行、居住和亡後掩埋場所,有土炕、灶炕、烟道、壁龕、台燈等生活设施。今天的莫高窟在

1963-65年獲國家撥款修繕,」

我們隨隊參觀了南區編號329、16-17、323、292、55、44、96、130等多個洞窟,對各朝

代人民所創作瑰麗莊嚴的佛教塑像和壁畫藝術,深感讚嘆和佩服。接著 我們隨隊詳看了藏經閣展

覽室內的專題展覽。資料介紹近代歷史上莫高窟出土文物的發現人士,他們包括王圓箓道士、斯坦因

(英國)、伯希和(法國)、吉川小一郎(日本)、奧登堡(俄國)和華爾納(美國)等。

敦煌八景”之一 ──月牙泉
月泉曉澈      張志
清水一泓月牙灣,沙山環繞古泉寒。
游魚鐵背七星草,破曉臨看無介繾。
行程末天的清晨,我們來到鳴沙山和月牙泉景區遊覽。景區入口處前方的沙海邊緣,數十隻

的駝隊成群結隊,靜候我們這批最早的訪客。澄藍的天空下,潔淨的茫茫沙海躺臥在我們面前。那邊

,工作人員正忙碌地蠕動,準備繁忙一天的開始。


大伙兒登上電瓶車,向沙海進發。沿途觀賞鳴沙山清晨景色。

鳴沙山西起黨河峽谷出水口,東止莫高窟,東西延綿40公里,南北廣佈20公里,最高處海拔

1715米。山之底部為礫石結構,礫石之上流沙聚為重重峰巒,山形彎環,山脊如刃,景色壯觀。遊人

登山下滑,沙鳴作響,故稱「鳴沙山」。鳴沙山的沙粒有紅、黃、綠、黑、白五色,又稱「五色

沙」。

車子翻過連綿沙丘,經過沙生植物和花鋪地帶,我們抵達月牙泉景區。下車處一方是登山滑

沙點,連綿的台階引領遊人挑戰自己的膽色,攀登這面高大的沙丘,然後從這面斜坡高速滑下。我們

往另一方的古建築群走去。

書本資料介紹,月牙泉處於鳴沙山環抱之中,南北長近100米,東西寬约25米,泉水東深西

淺,最深處约5米,彎曲如新月,因而得名,有“沙漠第一泉”之稱。月牙泉在流沙中,乾旱不枯竭,風

吹沙不落,漣漪縈回,碧如翡翠。今天,按大部份地質學家推測,月牙泉原屬古河道殘留湖,因月牙

泉本是古黨河的一段河道,若干萬年前,古黨河改道從鳴沙山南麓西流,此綫故河道漸漸被埋沒。月

牙泉因它特殊的地貌而被保存。由於地下潛流在此露出,形成衆多泉眼,聚成水池。池水不斷得到地

下潛流的補給,得以不枯不竭。歷代文人學士,以至今天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對這一獨特的山泉地

貌,沙漠奇觀都稱讚不已。


沙丘上的遊客漸多了,有的聯群攀登沙山,有的拍攝沙龍,有的在佈滿蘆葦的泉邊漫步

……歸程時間已到,大伙兒不得帶著依依不捨的心情,與美麗優雅的月牙泉告別!

(3528字)                                                          (待續)

參考書籍:

1. 敦煌歷史與出土文物    李岩雲著  內蒙古人民出版社

2. 鳴沙山月牙泉   鳴沙山月牙泉管理處編

結語
二零零九年九月七日至十八日十三位來自香港和美國的志同道合者,包括旅聯海外顧問李君聰

華星旅行隊領隊陳星麗,筆者暨十位來自美國和香港的行友,參加由中國長城學會(註)安排的萬里

長城第三階段文化考察之旅,途經寧夏和甘肅省九個城鄉、二十多個長城遺址和文化古蹟。透過這十

二天的文化之旅,美港萬里行團隊對中國西北方長城的自然景觀建立了初步具體印象,對長城的悠遠

歷史文化得到新的啓蒙,亦對當地民生發展有初步認識和了解。

這次行程的順利完成,實有賴長城學會副會長董耀會先生的悉心安排,會員楊忠民先生擔任領隊

工作,辛勤的安排行程細節,聯絡各地文物局負責人士,處理團務和突發事件。司機寧夏劉師傅的精

良駕駛技術,晚餐佐膳的寧夏紅杞子佳釀都令團隊留下深刻的甜美印象。各地文物局代表的熱誠

接待,詳細講解長城歷史近况民生民情,大大豐富了團友對國家文化的認識。

此外,寧夏銀川文物局張志軍書記沉厚雄渾的秦腔唱調,景泰縣文化館蘇雲來老師(版畫家)對

永泰古城精采的導賞,山丹長城陳列館韓建成館長(篆刻家)對山丹長城歷史的詳細介紹,都在我們

心中留下難忘的印象。還有的是,沿途的風味餐,景泰縣貞元餐廳的魚頭湯飯翠柳羊羔肉店的清羊

、酒泉市人民防空應急中心亞飛大酒店餐廳的烤羊脊敦煌菜根香的餃子北京簋街花家怡園餐館

的佛跳牆等,令大家品嘗體驗中國地方美食,可算是行程的意外收獲吧!

香港團長詹益邦先生說,面對中國歷史的文化瑰寶,我們學習到謙卑欣賞和讚嘆。中國文物的

保護文化價值的承傳,人人有責。希望這次體驗之旅,能在我們心中留下種子,在未來的日子發熱

發光。

                                                                              (全文完)
(註)長城學會:

中國長城學會在1987年成立,隸屬於國家文物局,是中國專門從事長城研究宣傳保護開發

的一級社團組織,由黃華侯仁之等專家學者發起成立,現由全國人大許嘉璐副委員長擔任會長,

學會共有1500多名會員。中國長城學會網址:http://www.chinagreatwall.org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