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8月27日 星期二

「香港行山界領袖對環境的態度」調查報告


香港行山界領袖對環境的態度                           黄靚雯
引言
    去年422日,旅聯三十周年會慶晚宴當日,導師王福義博士帶領我們來到了宴會現場,獲得主辦方的協助和同意,向在場的行山界領袖們發放問卷,研究香港行山界領袖們的行山經歷、對環境的態度及環境行為三個方面。此數據為我們勾畫出一幅香港行山界領袖們的群體圖像。幫助我們了解香港行山界的現况。
    受訪者主要為男性,教育程度較為平均,50歲以上人士占絕大多數,各行各業均有參與者,尤其是從事技術工作或行政管理工作者。詳情見列表一。

表一:受訪者個人資料



受訪者個人資料

人數

百分比 %

年齡

 

 

      20-29

12

13.6

      30-39

12

13.6

      40-49

10

11.4

      50-59

32

36.4

      60歲或以上

22

25.0

 

88

100

 

 

 

性別

 

 

     

61

69.3

     

27

30.7

 

88

100.0

 

 

 

教育程度

 

 

      小學

3

3.4

      初中

23

26.1

      高中

23

26.1

      專上

12

13.6

      大學

20

22.7

      研究院

7

8.0

 

88

99.9

職業

 

 

      制造業或體力勞動的工人

5

5.7

      文員、售貨員或服務行業

11

12.5

      技術人員

11

12.5

      行政或管理人員

18

20.5

      專業人士(如老師、工程師等)

8

9.1

      學生

3

3.4

      家庭主婦

7

8.0

      退休或待業

17

19.3

      其他

8

9.1

 

88

100.0

行山經歷
     受訪者開始行山的年齡呈波浪形,低穀期與高峰期交錯排列。未滿10歲前接觸行山活動的人士較少,大部分的受訪者都是在1029歲或40歲之後開始行山。此種年齡分布的特徵可能與工作壓力以及家庭生活的負擔有關。超過半數的受訪者回憶初初開始行山時是跟隨朋友或是行山組織一起,因此經常參與行山活動、朋友影響以及經常接觸相關資訊是絕大多數受访者所認同的促成行山興趣的外在因素;反之,家人、學習或工作對他們的影響則普遍較低。
表二: 開始行山的年齡及將行山作為興趣的年齡



行山會成員

開始行山的年齡

將行山作為興趣愛好的年齡

 

人數

百分比

人數

百分比

10歲以下

6

10.5%

2

3.5%

10-19

10

17.5%

10

17.5%

20-29

16

28.1%

18

31.6%

30-39

4

7.0%

5

8.8%

40-49

12

21.1%

15

26.3%

50歲或以上

9

15.8%

7

12.3%

合計

57

100.0%

57

100.0%

        各人去參與行山活動的動機雖不盡相同但都有相似處。在受訪者中,這些動機主要與活動本身有直接的關聯,是參與其它活動所難以獲得的,例如呼吸清新空氣、欣賞自然景觀、運動健身等。而結交朋友、挑戰自我等因素是促使受訪者參與行山活動的次要動機。令人感到意外的是,「獨自靜處」以及「與家人共渡時光」不是最受歡迎的選項,這說明受訪者普遍沒有視行山為一種個人反省或家庭歡聚的機會,而更多地將其作為一個與朋友間交往的平臺,以欣賞風景和健身為兩大主要目的。
    行山者在行山過程中對於沿途的各種軟硬件設施亦有不同需求。受訪者普遍對於行山環境下的軟件設施要求較高,包括風景優美、空曠和幽靜程度及對自然環境的欣賞學習,他們希望行山途中不會遇見大量遊客,也認同好的導賞和領隊很重要。反之,受訪者普遍對於硬件設施需求較低,例如標識清晰、信號暢通和道路平坦,尤其是最後一項,從一定程度上來說受訪者通常並不介意行山時的路面舒適情況,甚至希望路面可以維持原生態或只被輕度修整,不要太人工化會更好。
    在興趣愛好方面,旅遊是最受歡迎的一項娛樂活動,有將近百分之七十的受訪者勾選了這個選項。此外,美食、室外活動、閱讀、音樂、攝影和電腦亦是不少人的所愛。
環境態度
        行山界領袖們在具體環境問題上表現出對保育方面更積極的態度。例如他們大都認同“為保護自然環境,香港應多建一些郊野公園”。受訪者對這一問題的高敏感度也許正是由於郊野公園的建設與行山活動的緊密關聯。受訪者的另一特徵是大多數人持有較為溫和的環境保育觀念,而有少部分人則可視作是激進的環保人士,他們非常不贊同人類對於環境的改造,認為一切發展應優先考慮對環境的影響。此外,受訪者在對現時的保育工作和政府參與進行評價時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支持及反對的觀點勢鈞力等,說明香港政府在環境保育這一工作上要做到令絕大多數的行山界人士滿意仍舊任重而道遠。

  表三:環境態度行山會成員與非成員的比較
 

 
 行山會員
非行山會成員

合計

(n=57)

(n=30)

(n=87)

 

 

均值

標準差

均值

標準差

均值

標準差

1

享受自然資源是個人的權利,政府不應立法來管制人們使用自然資源。

3.6

1.438

3.57

1.569

3.59

1.475

2

香港目前的保育工作已做得很好。

3.28

1.333

3.29

1.039

3.28

1.231

3

香港地狹人稠,不宜再劃分稀有自然保護區。

2.88

1.571

2.61

1.174

2.78

1.442

4

香港居住問題嚴重,變更郊野用地來興建公共房屋是可行之道。

2.6

1.374

2.58

1.232

2.59

1.319

5

人類有權利為了滿足其所需而來改變自然環境。

2.54

1.465

2.48

1.288

2.52

1.398

6

自然資源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

2.53

1.548

2.55

1.338

2.53

1.47

7

為保護自然環境,香港應多建一些郊野公園。*

2.23

1.15

2.74

1.413

2.41

1.265

8

當經濟成長與環境保護兩相沖突時, 應以環境保護為重。*

2.19

1.076

2.32

0.871

2.24

1.006

9

人類從事各項休閑遊憩活動時,應避免幹擾當地自然生態。*

1.7

0.778

1.87

0.806

1.76

0.788

 

合計

2.62

1.30

2.67

1.19

2.63

1.27

*1-6分分別代表非常不同意、不同意、較不同意、較同意、同意和非常同意

*其中239題為反向問題,因此對得分進行反轉。

三、環境行為
    幾乎所有的受訪者在日常生活中都會積極地實踐各種環保行為。行山時隨身帶回垃圾是普及程度最高的選項。此外,年齡越大的行山界領袖們越願意在行山時勸說他人收集並攜帶回自已的垃圾,但同時不太願意對垃圾進行分類和使用節能電器,這或許是因為長者對於與新科技發展有密切關係的環境行為的接受程度不如年輕一代。
    在環境事務的參與方面,社區活動最受受訪者的歡迎,公眾咨詢、學校活動和金錢捐助保育團體亦擁有一部分的支持者,而「非政府組織」(NGO)和網絡發起的環境活動對受訪者的影響力最低。
    受訪者對於各類環境問題表現出不同程度的關心。污染、垃圾處置和水源問題受到最多關注,其次是生物多樣性、居住問題、城市擴張和鄉郊土地運用,受關注程度最低的當屬丁屋發展問題。

 表四: 日常環境行為與年齡的交叉比較
 
 

 

20-29

30-39

40-49

50-59

60歲或以上

合計

 

 

(n=12)

(n=12)

(n=10)

(n=32)

(n=22)

(n=88)

1

拒絕使用一次性物品如刀叉、筷子等

2.83

2.83

2.7

2.72

2.91

2.8

2

行山時勸說他人收集自己攜帶的垃圾

3.17

2.17

2.9

2.81

2.73

2.76

3

夏天減少空調使用頻率

2.83

2.67

2.9

2.75

2.73

2.76

4

拒絕使用一次性塑料袋

2.92

2.42

2.6

2.88

2.73

2.75

5

垃圾分類

2.25

3

2.4

2.66

2.91

2.68

6

少用私家車

3.08

2.58

2.2

2.41

2.86

2.61

7

使用節能電器

2.5

2.5

2.5

2.56

2.68

2.57

8

行山時收集自己攜帶的垃圾

2.25

1.75

2.1

2.03

2.18

2.07

 

合計

2.73

2.49

2.54

2.60

2.72

2.63

*1-5分分別代表總是、經常、有時、偶爾和從不

總結
香港行山界的領袖們作為一個獨特的群體有其鮮明的特徵,他們以男性長者為主,出於自身興趣或朋友的關系開始行山,同時喜愛旅遊。他們熱愛與行山隊一起活動,認為行山的主要目的是交友、欣賞風景和運動健身。行山時他們對於沿途的硬件設施要求不高,但不喜歡平坦的道路和過多的遊客,希望有高質素的引路並沿途進行導賞。他們擁有較為積極的環境態度和環境行為,尤其在與行山活動有關的問題上表現出強烈的敏感度。
後記:
筆者參與旅聯三十周年會慶晚宴,觸動頗深,尤其感動於香港行山界這個大家庭的包容與睦以及各路領袖們的默默付出,使這個團體及這項活動幾十年來生生不息,愈來愈茁壯。在這一年間,筆者也開始組織在港內地留學生間的行山活動,每每望見香港的綠水青山,除了感謝造物主的賜予、管理者的作為,也希望大家能夠盡情享受,將這份熱愛和這種精神散播開來、傳遞下去。最後再次感謝旅聯晚會籌辦者慷慨與熱情的幫助,祝旅聯越辦越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