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8月29日 星期日

南中國畫裏的鄉村—蘇家圍(下) 朱石年

南中國畫裏的鄉村—蘇家圍(下) 朱石年

蘇家圍附近又有座「義峰蘇公祠」,他就是在明朝中葉開發「義合墟」三位創業人之一。
義峰蘇公祠比東山蘇公祠晚建四十年。四百年前蘇氏三個義字輩兄弟義軒,義居和義峰開發墟場,取「合水」與義字輩之意,冠名「義合墟」。本來鵝卵石兩邊都是商舖,由於一出來就是東江黃金水道,當年這裏商業是相當發達的,不幸於1964年被洪水冲毀,現在只留下這令人回味的古道和一塊「義合古街」的木牌。
義峰蘇公祠的一副對聯是:「 眉山開奕葉 合水衍支流 」。
眉山,是指蘇東坡出生在四川的老家;合水蘇家圍現有四十三户,住上二百多人,最低輩分是百字輩,屬蘇東坡後代第三十五世。
蘇軾生於1036年,到二零零零年代計,九百七十年傳三十五代,平均一代人約二十七年。
筆者太祖文公朱熹,生於1130年,比蘇東坡晚九十四年,我屬文公的第三十二世孫,八百七十年來,每一代也是二十七年,何其巧也? 朱文公說過: 每隔三十年就要修譜,古人以三十年為一代,是合乎邏輯的,雖相去亦不遠矣。
祠堂神位面,前掛有一盞大花燈,據說是這條村生了兒子的家人在來年的正月十三舉行點燈儀式掛上去的,點燈即是添丁的意思,儀式結束後就把新生兒的輩份和名字記入族譜,封建時代重男輕女,女兒是没有此殊榮的。
盛會年年有,今年特別多。
蘇圍大門貼張蘇家子孫大合照,旁邊寫;「 蘇氏宗族八百眾 」,是今年上元節從外地回來飲春酒時拍下的。故又在門聯兩旁,用紅紙加多一副對聯:「花燈輝合水 春酒醉眉山 」。 圍頭人擺酒,都係大碗酒大塊肉,離鄉別井的親人,久別重逢,敍天倫之樂,昔時賢文也寫;美不美,鄉中水? 親不親,故鄉人?
蘇東坡喜歡吃肉;(據說東坡肉,即客家扣肉,是他老人家研究出來的),但他更喜歡竹,所以蘇家圍的人也繼承先人的傳統,在村子的周圍都種上翠竹,清風徐來,搖曳生姿,環境倍覺幽美,記得坡翁一首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後有好事者狗尾續貂,添兩句於後: 若要不瘦又不俗,最好竹笋炆豬肉。坡翁泉下有知,其必拈髯微笑曰:孺子可教也。

蘇東坡既好食肉,又無酒不歡,所以他的後人也在村裏開了一家「客家娘酒坊」。
夕陽舍北,流水溪東,雙扉盡敞, 一帘當空,我們離遠已望見一支「酒」字紅旗,迎風搖展,酒家娘送上黃酒一杯,其味香醇,水村山郭,別具流風,門前,貼有一張照片,寫蘇東坡與客家娘酒的不解之緣。

梅花開盡白花開,過盡行人君不來,不趁青梅嚐煮酒,要看細雨熟黃梅。
村頭巷尾,有塊木牌寫: 東坡食府,李斌兄和河源鄉情報編輯,帶我到村內一間食肆,吃了碗豆腐花和番薯糖水,既解暑,又止渴,還勝過乾隆皇下江南時吃的珍珠粥,這間小店,八仙枱櫈,曲檻回環,勝景當軒,清風入牖,當爐紅粉,笑臉迎人,令人懷: 寄游踪於當日,傳韻事於斯樓之感!

最令人遺憾的是祠堂正樑懸掛的牌匾,本來有六十三塊,不幸於文革時被燒去六塊,現存的三塊,是從豬圏及當床板幸存下來的,學府頒賜的牌匾,能有六十多塊,可見得當年蘇家學風是非常昌盛的。

蘇家圍客家村,位於廣東省河源市東源縣義合鎮,離河源市二十六公里,北臨東江,南依久社河,河梅高速公路從蘇家圍的東南面經過,交通方便。
蘇家圍是蘇東坡后裔聚居的圍村,山環水抱,阡陌縱橫,袅袅炊煙,雞犬相聞,被譽為南中國畫裏的鄉村,對此良辰美景,亦足令人發思古之情。

行山與快樂指數 林根深

行山與快樂指數 林根深

每逢假日, 行友不約而同地到達指定的時間和地點集合,齊往郊區共享大自然。每周七天,都有行友從不間斷地參加自己心儀的路線,共同出發預定的地點,有若魚如得水,齊過快樂的一天。
快樂與樂觀是很難計算出來的,任何人都不能把快樂與樂觀衡量論述。不過,像上述的行友旅行情況,也最起碼能看得出行友的心情是喜悅的。每週辛勤工作了六天,剩下來的一整天,難得的是自己的「自由日」,參加自己喜歡的活動,無壓力,無利益衝突,名和利拋諸腦後。反映出來的另一面,只有開心,只有互相照應,增加彼此友誼,兼且,可以最少的使費,但可消磨一整天,大家甘之如飴,不介意重遊再重遊的郊野地!

不知大家有没有認識一個叫「不丹」的國家,此國家身處亞洲內陸,在中國和印度及尼泊爾的夾縫中,是一個小國家。該國民風淳樸,國民無論生活習慣、思想、道德標準和人生的價值觀,都是極之相似。他們不介意國家社會落後,國內街道可不用任何交通燈指揮交通是世間少有,安於現狀,有没有工業不打緊,不著重任何上進。國家政策也和國民看齊,只搞旅遊業,雖然賴以為生,但又把旅遊業自我的約束,不會濫做該門生意,足夠便滿足,不認為需要很多錢才可生活,平淡度日,平常心地維持現狀就是最好,就是最快樂。

從上面「不丹」這個國家的情況與香港相比較,真的是一個天,一個地。香港人日理萬事,唯利視是,每天拼命地賺錢,多多都認為不夠,甚至用不潔的手段去争取。人的心態變得勢利,教壞了孩子而不知。追求物質,大飲大食,弄壞了身子,多方講求高科技,互相炫耀,繁榮表面,內裏空虛,咭數滿身,做生意純以自私心作出發點,希望没有競争,「同行如敵國」的思想,最好只有自己做某行業,別人最好不做。生活在香港的人又是否快樂?! 香港人慣把「要揾食」的口頭禪掛在口唇邊,難道你閣下要揾食,別人不需要揾食? 另外,為了「揾食」,莫非没有其他事可做? 因此,若論香港人的快樂指數,不知從何說起!香港人就是這樣認為:「有錢,不一定是快樂,但没有錢,就肯定不快樂!」 因此,香港人便長年累月地 “博命揾錢”!!

快樂的指數是很難界定的,是主觀的,標準是因人而異的。把一些認同使人歡悅幸福的東西加諸閣下身上,也不一定會令你快樂。快樂與否,在於主觀的看法,若以客觀的情況去更換了主觀的標準,便會出現像「不丹」的例子,但某程度上筆者却認同不丹的快樂標準,你呢?
想來想去, 香港人,尤其是香港行友,才是快樂的一群,不是嗎? 他們在enjoy一天的行山過程當中,說說笑笑,絶少涉及利益,地位。儘管閣下是大老闆,也一視同仁。行山里數一樣,欣賞郊區風光也一樣,大家也以平等平輩互相稱呼,無需訶諛奉承。行友狹路相逢時,大家只會說聲 “早晨!”或 “你好嗎?” 平心而論,香港的地理環境是很適合行山的,是全世界少有的行山地,能在一天裏享受郊遊樂,外國地方很多都辦不到。因此,我們應該好好珍惜,不應在假日,腦袋裏還整天盤旋着錢呀!錢呀!

快樂指數同是功用指數的一種,很難有一個特定標準,國與國有所不同,人與人之間亦有分別,有人每天拼命賺錢,也有人樂天知命,總之,凡事心安理得,不作強求,順其自然,適當滿足,心裏總會感到"快樂”永遠陪伴着自己。

小牛山、水牛坳、黃牛坳 山客

小牛山、水牛坳、黃牛坳 山客

公共設施和地圖上的名字,並非百份百正確的,有時也有錯誤的,下列一些,值得討論。

1. 沙田坳有一公厠,位於商店的對面,很受歡迎且經常爆滿,叫十二笏村公厠,名字令人大惑不解。此地明明是沙田坳,為什麼不叫沙田坳公厠,却把一公里外的山村來命名。

2. 慈雲山和大老山之間的山坳,早年出版的地圖(一九五七年,共二十四張,第十五張),已標明称割草坳Grass Cutter Pass,後來出版的地圖,不知何故,名字変了吊草岩。坳即山口,兩山間低陷之處,称為坳,合乎情理,割草坳一名,有何不妥?今称吊草岩,有点不通,应还原「割草坳」。

3. 水牛山以東的芙蓉別(山),同一張上述的地圖,亦早已標明該山名「小牛山」, Carf’s Head,芙蓉別乃誤称。小牛山高五一四公尺,它位於六0六公尺的水牛山和六0四公尺的黃牛山旁,命名寓意為該兩牛所生之子,实至名歸。芙蓉別乃山村,位於牛坳山之南,茂草岩之西,兩者不容混淆。

4. 同樣是第十五張地圖,已標明水牛山和小牛山之間的低坳,名「水牛坳」Buffalo Pass 。打瀉油坳乃誤称,不知何所据而云然,名称应消失。有一張一比一萬的地圖(一九六八年出版,共五十九張,第八0張),其時打瀉油坳的名称尚未出現,更將水牛坳称為大老坳,明顯錯誤,水牛坳地勢平坦,只有別的地方会打瀉油,此地不会。

5. 黃牛山西坡,有山坳名石芽背,意即石芽山之背,甚為不解。石芽山背後是水牛山,再背後是黃牛山,最後才是石芽背,該山坳為何不叫黃牛背?山坳以西的尖尾峰,並非高聳的山峰,只是低矮的山崗。山坳南下一百公尺、為麥徑通道,有山路下走大腦廢村到蠔涌谷,北走水牛坳去西貢,南行大老坳落九龍,西經小瀝源往沙田,行山人士称花牛古道,不会叫花石古道,該山坳应正名叫「黃牛坳」。東有水牛坳,西有黃牛坳,兩坳互相輝映。

其中四点謬誤,敬希有關部門,下次製圖時給予修正,標示合適的地名。拿著正確地名的地圖行山,路途更暢順,行程更愉快。

「香港明清時代海防」 (下) 蕭國健

「香港明清時代海防」 (下) 蕭國健

(註: 本文節錄自本年五月二十八日珠海學院中國文學系暨歷史研討所蕭國健教授「香港明清時代海防」講座,並徵得蕭教授同意轉載。)

大鵬千戶所城:

清朝1644年建國後源用明朝海防政策。在大鵬所城設營級軍隊,設參將主管,任用漢人。
清1704年大局穩定,鄭成功被剿滅,沿海恢復平靜。當時朝廷增強沿海防衛,把大鵬千戶所城二分,加設陸上新安營,駐守深圳。增強大鵬所,改為大鵬水師營,參將管轄香港地帶,包括四個唐汛:
九龍灣(九龍汛)、大嶼山(大嶼山汛)(分流)、紅香爐汛 (註1)、東涌口汛(註2)。 另1717年加建大嶼山炮台,置八枝炮、設二十間兵房。另一個炮台位於東涌,名石獅炮台,備有兩個炮位、八枝炮、一個火藥庫、三個兵房,駐有三十多兵的小軍隊,守護當時東涌與赤立角之間的窄小海峽。

清1794至1810年間,太平日子頗久,炮台設備日趨落伍,朝廷要再加強兵力。
1783-84年因越南西山阮姓人士作亂,越南政府倒台,當地官員逃難出海。當時適逢廣東漁民前往東京灣捕魚,船隊六隊聯手作業。船隊碰到越南逃難的官員,船員獲贈武器進行搶劫,獲得財富漁民返國購置槍炮裝備自己。後來領袖鄭七被越南政府册封大司馬(今國防部長),幫助官員重奪政權。最終鄭七和越南皇俱被革命份子所殺。

清1793-1807年間越南海盗作惡,其中有中國漁民。歷史有名的「東南艇盗」由中國沿海六隊漁民組成,包括以鄭七為首的紅旗,此外尚有黃旗、青旗、藍旗、黑旗等。鄭七死後,艇盗失去越南人的支持,自行在潮州、廣州、海南島等水域分割地盤。1810年清廷清除「東南艇盗」後,水師茍享安逸。

張保仔原為新會一個漁民子弟,1807年被屬紅旗的鄭一捉拿,成為其弟鄭七手下一個頭目。1809年鄭一遇颶風翻船溺斃,船隊由其妻鄭一嫂領導,因各旗不服由女流領導,鄭一嫂重用了張保仔,惟張保仔亦未獲各旗重視。1810年張保仔歸降清朝,帶領清兵清除「東南艇盗」,後來晉身為官。鄭一嫂亦成其妻並貴為官太。經此事件,清政府知道國家海防薄弱,炮台設計不足,故下令白靈鑄造七十多枚新炮,分置香港沿海炮台。現東涌炮台仍存放着這些古炮。

嘉慶十五年清政府再加強海防,加設「水師提督」一職。朝廷開始在鄉村招募當地漢人農民為兵,並引入「行伍」方式: 農民兵在勝戰後獲晉升官陛。東莞大鵬城出四個提督(官階正二品),他們死後都獲追封將軍。其中一位為名的賴恩爵將軍,他曾在香港官涌之戰六次戰勝英軍。

後來朝廷在中國沿海設四個水師,立兩廣水師提督(官二品)和閩浙水師提督,統管水陸兩軍。各省亦設陸路提督(官從二品)主管陸上軍隊。

清1810年廢除佛堂門炮台,加建九龍炮台(今九龍城寨公園對出的足球場位置,樂善堂小學所在處),建設九龍炮台,置八支炮增強九龍防衛。1817年建石獅炮台。

1831年
英國人進入香港。清軍明白香港當時的炮台已不適用,遂向朝廷要求增強防衛。清廷議決把大鵬營一分為二,一為右營,一為左營,即增加一倍軍隊。左營是舊的大鵬營,右營設在大嶼山,即東涌寨城 (註3)。設大鵬營辦事處,軍官自己駐大鵬,右營設一個守備(營長),帶領一支軍隊,守東涌。第一任營長何俊龍要自建辦公室,調動資源建城。他是東涌上嶺皮村何姓人。何俊龍本在香山當軍,調返故鄉大嶼山任此職,並調動香山商人的稅收用作建城,不足之數則自行籌措。當時何俊龍選近海城址,要與海邊略有距離,選址前方本為該村祠堂和何氏書室,因建築阻礙視線而被拆掉。

1837年英國人入侵香港。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大鵬營兩營兵力不足保衛香港,被升為大鵬協(壘),又稱師,相等再增加一個營的兵力。中方在尖沙咀建懲英炮台,位處在尖沙咀水警總部和九龍公園內。此外,在佐敦道海傍英皇佐治五世公園內,建官涌炮台(前面對廣東道政府船塢)。把南頭寨船隊五十多艘再加十五隻船,負責巡邏尖沙咀一帶。

1840年英軍攻打尖沙咀,見該地杳無人煙,登陸取水卻被陳連星設伏兵於官涌,受擊敗逃,此戰役又名「官涌之戰」。英軍共六次嘗試登陸香港失敗。

1841年陳連星被調往舟山作戰,後中國與英方開始和談,雙方草議尖鼻嘴條約。耆鄯以為草約已成實,把陳連星調返東莞。
1841年二月英軍在派兵突襲尖沙咀,因陳連星已內調,官涌炮台失守,英軍終於成功登陸。英軍接著攻打東莞。耆鄯以為中英雙方在草約尖鼻嘴條約階段,故遲遲没有未派兵增援。最後中方大敗,虎門之戰中陳連星和關天培戰死。
1842年最後中英雙方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

1843年從福建調來賴恩爵將軍駐港。1847年賴恩爵將軍(官陛副將) 建九龍寨城,後被晉升為水師提督。一年後賴恩爵逝世。九龍寨城被天地會佔據。後大鵬城張玉堂副將被調替任其位,他領兵即日收服九龍寨城捉首領羅亞添處決。張玉堂駐守香港其間,只帶兵不能打仗,對面是英屬地,只巡視街道,見棄紙上方有文字,文字乃天賜,發起檢拾棄紙燒燬予上天。守九龍寨城閒時手書。現城寨公園內有張玉堂書法壽字。張玉堂認識英文,曾替馬禮遜中華大辭典寫序。留港十四年至八十四歲離任。

1898年英國租借新界後,清朝放棄香港的防禦工事。 (全文完)


備註:
(註1) 紅香爐汛: 位天后地鐵站天后廟之石台上,該天后廟是軍隊曾駐守的地帶、廟內有碑記載紅香爐天后廟的名字,廟背後為紅香爐山、屬大鵬水師,天后廟有石級,為船隻繫繩處。

(註2) 東涌口汛: 位馬灣涌,有一條橋於離石獅炮台不遠的東涌墟前小河及鐵橋口,遺址尚有數間破屋和地基。

(註3) 東涌寨城: 建於1832年,有駐兵和民居。三門拱晨、接秀和長更。正面十尺濶,高十尺,底部為十五尺,建築方式為「鐵包金」。工人先在左右寨城地面兩側建牆體,分別用兩層石往上堆高,中間再加泥層成牆,再在寨城正中前方地面建牆體,合成寨城前身。

路氹歷史 澳門路環及氹仔歷史回顧 (上) 青松

路氹歷史
澳門路環及氹仔歷史回顧 (上) 青松


二零一零年七月十一日週末,一個仲夏艷陽天的日子,筆者適逢參觀好友李惠珍女士在澳門瘋堂十號創意園舉辦「13點FUN FUN澳門遊 」作品展之便,早上順道遊覽了澳門的路環及氹仔兩島。以下讓我們借助港大饒宗頤學術館研究主任鄭煒明博士的研究資料,回顧一下路環及氹仔兩島的歷史。
路環及氹仔位於中國東南沿海的珠江三角洲,是鄰近澳門半島的兩個離島。氹仔 (Taipa) 面積6.8
平方公里、由三條大橋與澳門半島連接。路環 (Coloane) 7.6平方公里,由佔5.8平方公里的填海區與氹
仔連接。明清兩朝路環及氹仔屬香山縣 (今廣東中山)。自1668年,香山縣濱海各地有海盗騷擾,加上
當時官兵酷虐,民生困苦。路氹兩島成為農民、漁民、海盗、劇盗和三合會成員混居的社會,居民身份
複雜,曾出現多次民變。

乾隆年十一年 (1746年) 路氹兩島民生改善,地價上漲,沿岸蛋民漁船聚泊,島上建有商舖二百多間。

據清《香山縣志》(1750年) 記載: 香山為產鹽地區。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路環鹽竈灣 (路環村) 村民以產鹽為生,故鹽竈灣又名鹽灶,該村村民亦稱為灶戶。今天路環譚仙聖廟前方的大空地為昔日鹽場遺址。當年路環海灣漁船眾多,清朝派有舟師和陸兵駐守。1855咸豐年間,海盗陳開襲擊氹仔,路氹蛋民漁船被徵往廣西梧州,助勦陳開的大成國政權。

1797嘉慶年間,氹仔島部份村民多為香山縣沙田 (註) 地主的佃戶。他們從事耕種,每年納租榖予地主。另有村民把沙田築基成壆,培植魚苗,經營魚塘,兼養豬、羊、雞、鴨、鵝等家禽為生,婦女則採蠔幫補家計。1827年路環島設有石礦場,客家人以採石謀生。以上路氹的民生模式持續至上世紀八十年代。

自十九世紀初,由於路氹兩島位處珠江沿岸,鄰近香港、油麻地、將軍澳、石岐、順德陳村、東莞新會、南海、龍江、九江、江門、佛山、廣州等地,因此與上述各地的水道交通頻繁。

鴉片戰爭 (1840-1842年) 期間,葡萄牙人趁中國國勢衰落,採取了軍事武裝、政治暴力和欺詐手段,強佔屬中國領土的路環及氹仔兩個島嶼。對於路氹兩島的主權,葡人與中國一直沒有達致任何條約或協議。

1846年葡人向氹仔原居民勒索財物。1847年,葡人在氹仔西沙咀興建炮台,派兵駐防,同年九月九日正式豎立葡國旗幟在炮台上。1855年葡兵佔據氹仔,增派駐兵,在西沙設立綠衣館(今警察局),興建兵房和洋房,又向村民收取田租和人頭稅。氹仔島有氹仔村、三家村、林家村、周家村等村落,其中氹仔卓家村具有二百多年歷史。

1860至1890咸豐年間,路環島有路環村、黑沙村、九澳村、茘枝村等。葡兵曾侵擾路環荔枝灣,強搶村民榖物,又試圖收稅。1908年葡人在路環九澳山建兵房,建路和量地。1910年八月葡人武裝侵略路環,正式開始對路環長達八十多年的殖民統治。

清光緒七年 (1881年),路氹海灣的漁船聚泊。墟內商鋪二百多間,有木材鋪、搭棚、建築材料、文具店、雜貨店、裝修店等。街道人流中有商販、泥水匠、油漆工人、打石工人、風水師父……恰似一個繁榮的小商埠。

清光緒十年 (1887年),氹仔島仍有商舖船厰二百多戶,魚行、魚欄成行成市。路環島有商舖船厰一百二十多戶,船運、造船、典當舖、鹽店行業興旺。

1910年清朝滅亡,葡人以軍事化的殖民手段掌控澳門,路氹的原經濟日漸衰落,由小商埠淪為村落,路氹墟市仍存。
(待續)
(註)
沙田: 指沿海、沿江、沿河濱水之區,一切淤積漲生的田垣,如圍田、潮田、桑基、葵基、魚塘、草坦、水坦、鹹田及荒田等。香山縣的沙田,僅有「圍田、潮田、桑基、魚塘、草坦、水坦六項」。


資料來源:
1.「澳門路環及氹仔鄉村歷史及古蹟」講座,鄭煒明博士主講。(二零零一年六月二十六日九龍公園香港文物探知館演講廳)
2.《氹仔路環歷史論集》鄭煒明博士著

運河行識 梁文偉

美加萬里遊
運河行識 梁文偉


佛教五蘊皆空的色、受、想、行、識啓示我們不要事事執著,樣樣斤斤計較。它帶領著我們追求心靈的無限超越,無盡的深化,用不同的條件和方法去探討生命的意義,強調修行要能不為外境動心,更要不時返觀自照,有安身立命的高深哲理。筆者標題的行識只是從身體力行去尋求知識,擴闊眼界,拓展思想的領域。其實,親臨某地遊歷,與當地的居民生活打成一片,所得的體驗必深,隨時遇到有令人喜悅的見聞,未必見於旅遊指南的記載,與「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有異曲同工之妙。


本文所介紹的運河是在北美洲舉足輕重的偉蘭運河 (Welland Canal),它位於尼亞加拉瀑布以西的聖嘉芙蓮市 (St. Catherine)範圍,南北縱貫全城。聖嘉芙蓮市設立於1876年,面積97.11平方公里,人口約44萬人,是安大略省(Ontario)第六大市鎮,尼亞加拉地區最大城市。它三面皆被河水包圍,東有偉蘭運河為伴,南連伊利湖(Lake Erie),北通安大略湖(Lake Ontario),全靠多條橋樑連接,此城橋樑之多,相信是全國之冠。


聖嘉芙蓮的核心優勢是擁有安大略省第一旅遊景點──尼亞加拉瀑布,温和的氣候和獨特的泥土造就這地區成為北美第三大花卉培植基地,尤以盛產優質葡萄聞名全國,同時這裡釀製的葡萄酒和冰酒更是世界公認品質最佳的生產地之一。此外,四座連接美加邊境的國際大橋是加拿大第二大的繁忙邊境,為這區帶來無限商機,高科技工業如電子通訊器材、電腦配件、科研開發及人才培訓皆以此地為中心。


筆者好友雲妮家住運河附近,她隨中丹(麥)血統的丈夫萊士利•梅比(Leslie Melbye)移居加拿大聖嘉芙蓮市達40年之久(萊士利的祖父 E.H. Melbye曾於光緒13年即1887年被派駐香港任丹麥領事)。夫婦育有兩名鑽石王老五。長子是專業畫師,故家中當眼處皆掛滿其傑作。次子是電腦程式工程師,雲妮躍進的電腦知識皆由他傳授。夫唱婦隨,雲妮被培養為業餘蘭花專家,更是插花高手,在加國插花比賽中榮獲冠軍及其它獎牌無數。此外,她的烹飪技巧了得,醬料搭配有板有眼,品嚐後令人回味無窮。她的人生充滿嗜好和趣味,樂觀圓熟,創意無限。有事可做成為一種自覺,一種快樂,往往用最短的時間把每一事物做到最好,越做越覺得生命不會空虛,到處遊歷才感悟世界奇妙無窮。她對家居所有佈置,皆親力親為,擅於襯托。後園的花、草、松、竹、魚(池),佈局匠心獨運,園林美景盡顯。她飼養一隻鸚鵡名〝寶寶〞,能言善唱,深得主人寵愛。


萊士利不幸於2005年尾病重垂危,家人最後一刻决定拔喉讓他安詳離去,但奇蹟地在除去他的氧氣罩後突然甦醒,主診醫生也嘖嘖稱奇並安排他回家由雲妮充當護士貼身照顧打針食藥。筆者感覺這老人家生命的延續是以親情「駁」回來的,心甚感動。


筆者非常幸運,2006年8月23日遊罷尼亞加拉大瀑布回程時順道往運河3號閘觀光橋一睹萬噸級貨輪入閘排水候降全程,觀感是貨輪像乘升降機緩緩落下, 10分鐘後,視線由最初的仰望跟隨水退而轉為下瞰,船身由高高在上退而低低向下,大開眼界之餘,不期然聯相到適者生存的人生哲理。


8月25日雲妮駕車載我倆往偉蘭運河沿堤漫步細賞。此運河首建於1824年,貨船從加拿大東岸的大西洋經聖羅倫斯河(St. Lawrence River)進入安大略湖,再通過偉蘭運河深入大湖區,成為北美洲中部和歐洲的水路運輸重要橋樑。


據資料顯示,此運河原來是當年在比利時的滑鐵盧一役中(1815年6月18日),擊敗法國拿破崙皇帝的英國威靈頓將軍(A.W.Wellington)所倡建的。威靈頓有先見之明,他認為要鞏固加拿大殖民地(註:加拿大由1763-1867年期間被割裂為英國殖民地),必須先建一條運河貫通北美洲中部的水道,以利防衛及補給。他更在1824年率先購入50股偉蘭運河公司 (Welland Canal Company)的股票,對推動集資興建運河起了鼓舞的作用,不可不說是一項偉大的貢獻。1829年11月30日首段運河落成通航,第二段及第三段分別落成於1848及1887年,最後一段則要到1932年才打通。回顧昔日的的運河水閘是用木造成的,開閘關閘不如今日的全科技化,只靠一群馱馬拉動,真是馬力無窮。


因為南面的伊利湖的水位比北面的安大略湖高出99.5米,所以興建這條全長43.5公里的運河時,需要在沿途設立多個能調節水位的水閘,目前共有8個升降水閘,方便貨輪順利通過。現時每年約有4000艘國際貨輪通過此運河,全程收費由5600至29000加元不等,視乎船身食水噸位、貨物種類和乘客多寡而徵收。運河會在冬季結冰期間封閉。


此運河除了是北美商貿航運樞紐外,更是一個旅遊景點。聖嘉芙蓮市政府特於第三號閘旁建造了一座觀光橋及博物館,館內收藏了不少昔日修築運河時所用過的工具,例如19世紀的潛水衣,氧氣樽和測量儀。館內同時展出古老消防車和救火裝備,還有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軍服、徽章、火藥和機師用過的氧氣罩等珍貴文物。 此外,當地政府更在運河旁修建了一條9公里的偉蘭運河風景大道(Welland Canal Parkway),遊人可駕車自由自在地欣賞運河兩岸綺麗風光,同時更在1號至3號水閘之間的路段增設一條長7公里的單車徑及步行徑,各適其適,任君選擇,可謂照顧周全。


我們沿無遮無欄的河堤漫步,斷斷續續可見數艘超級貨輪在腳邊刷身而過,幾乎可以零距離觸摸船身;連接兩地可開合的橋樑隨即配合收起「雙翼」,所有車輛一律靠邊排隊等候。觀其橋翼一開一合拍子緩慢,需時約20分鐘,再加上貨船如一條街般長,到此處好像「放軟手腳」,任由船身滑行而過,整個過程長達30分鐘。情景靜中帶動,動中帶靜,忙中有序,可能當地駕駛者已習以為常,大多安靜地耐心等候,勾起筆者聯想境隨心轉的禪機。


筆者最感恩的是萊士利仍帶著虛弱的身軀堅持於23日駕車載我倆往瀑布區遊賞及參觀偉蘭運河精華段。深感真摯的友情是一杯佳釀,愈久愈醇,芬芳長存。

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 (下) 林超英

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 (下) 林超英

(註: 本文摘自本年四月十日林超英先生(前天文台台長)於理工大學蔣震劇院「全球暖化與氣候異變」講座,並徵得林先生同意轉載。)


最近半世紀 城市化 物質主義 消費主義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人們嚮往美國式、崇尚物質和消費主義的生活。人們開始搬離鄉村,遷居城市,與親友疏離。一些日子後,人們感到孤獨精神苦悶。為填補個人空虛的心靈,開始追求物質生活: 傢俬、汽車、大屋、暖氣、資訊設備等。及後,城市化、物質主義、消費主義和全球化深深地影響人的生活。


氣溫調節機壞了
氣候及生態綜合系統重整


近150年來,地球氣温持續上升。近十多年北冰洋的冰雪急速融化,海水平面穩定增加,北半球雪蓋面積大幅減少,都反映到全球暖化日趨嚴重。科學家憂慮地球能否回復健康平衡。

一直以來,地下的生物世界不斷埋藏二氧化碳,控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的數量。人類在發展經濟之時,卻不斷卻反過來開採提取地下的石油,作為主要的化石燃料使用。

工業區工廠的煙囪看似無數人造火山,不斷發放二氧化碳。大地的樹木本應可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卻遭大量破壞。過去50年,全球已有約半數的熱帶雨林被砍伐。隨着北半球冰原冰雪的溶化,原本在苔原地下泥土的二氧化碳亦會被釋出。令氣候變化加劇惡化。此外,地下的細菌病毒更趨活躍,部份會迅速繁殖,追上氣候變化,另有一部份會消亡。疾病如登革熱、禽流感、日本腦炎肆虐。當微生物世界改變,人類世界會受影響改變。


氣候變化 全球變暖 極端天氣 旱澇失調 天災

天氣改變,天氣形勢會改變,天氣系統的位置隨着改變,雨水分佈亦會改變。倘若天氣温暖,厄爾尼諾現象會出現增多,進入香港的颱風數目會減少,日本、台灣受襲的機會會增多。由於颱風帶來百分之三十的雨水,香港可能因而缺水。


連鎖反應 生態變化 糧食生產
食水供應 疾病變異 社會動盪

近年香港的冬天變暖,木棉樹並未感寒冷而樹葉枯落,春天天氣早暖,木棉樹花便提早盛開。去年冬天眾多樹木長出新葉,秋天的花在春天開放。從生物角度看,香港的冬天已消失了。杜鵑花已提早在十月盛放。

生態變化會影響糧食生產 : 稻米、大麥的成長需要很多微生物發揮作用,天氣變化會影響微生物的運作,引至糧食減產。保守估計,至世紀末中國的稻米、大麥可能減產最高達百分之三十七。假如中國糧食減產百分之十,估計將會有一億人捱餓,對國家人民造成極大災難。

天氣系統變化會影響食水供應,天文台預測未來南中國南部會出現較多天旱,廣東各地人民會因水
資源短缺而關係緊張。天氣變化會影響疾病增多,社會不穩。 難怪兩年前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曾把氣候變化列入安全議題作討論。


氣候異變和香港人

在氣候異變這議題上,香港人既是受害者,亦是破壞者。一方面香港人要面對食水危機、食物危機、疾病風險、照顧弱勢社群等議題 ; 另一方面香港式生活令環境不斷受到破壞,香港人耗費資源的情況嚴重,消費品、肉食食品和食物的進口量極大,製造的垃圾量亦大。此外,香港人耗費在空調、運輸、裝飾燈光的能源量龎大,過程中往往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和甲烷,對地球的生態環境造成一定的傷害。

總括來說,在環保這議題上,香港人是破壞者多於受害者。而在商業、工業、運輸、家庭各方面耗用的能源,以商業活動和運輸業數量最多,連同工業活動,共佔五分之四,家庭方面則佔五分之一。


選擇 未來在我手
生活模式 經濟模式 生命價值 道價值德
反思與改變


反思問題:
香港如何減輕本地的能源耗用量? 香港要怎樣做才能成為世界的大都會?
我怎樣生活? 我重視甚麼? 我人生何求?

政府一直倡議社會需要持續經濟發展,所以提高市民的經濟實力,鼓勵市民消費是重要的。繼續推崇這種消費主義的生活模式,將會加速地球的生態危機。

香港人是否想過: 夏天減少使用空調,可有助減低耗電量,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 ; 多乘搭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減少使用私家車,可減低燃油消耗 ; 減少不必要的消費,改變消費型的生活省吃儉用模式,協助減低商業、工業、運輸、製造業相關活動方面的能源消耗,促進二氧化碳的減排。

其實,國民生產總值高並不代表生活快樂。相反,國民生產總值愈高的地方,人民生活愈不快樂。依我旅遊所見,居住在不丹、甘肅山區貧窮落後地區的人民和兒童十分快樂,他們並沒有擁有很多物質。

我們需要重新思考生命的價值,相信人與人間加強溝通、建立友誼的重要。我們需要重視和珍惜家庭生活,重建與家人的關係,享受家庭生活。我們需要改變盲目追求擁有物質的習慣,停止不必要的消費活動。如果我們願意選擇度一個簡樸、以人為本的生活,我們便是幫助地球復原,是一個負責任的地球人。

註: ppm. ( parts per million) (百萬分的數量單位) 如250 ppm即百萬分之二百五十,或0.025%。

打醮(下) 饒玖才

打醮(下) 饒玖才

註: 本文節錄自香港史地和風物研究學者饒玖才先生著作《香港舊風物》(天地圖書有限公司) (2001年版) 並徵得饒先生同意轉載。

在新界,打醮(或稱建醮)的習俗,是在過去三百多年逐漸發展而成的。它基本上沿襲舊華南地區打醮形式,但因地方歷史和環境不同,所以亦有其特色。不過,其宗教儀式部分,都是由道士(俗稱喃嘸)依道家規範進行。十九世紀時,新界各處建醮者很普遍。但到二十世紀初,有部份地區如屏山,因某些原因而停止;有些規模較小的,則併入較大的鄉約同辦。

據蔡志祥博士在八十年代調查,港九新界共有28個社團定期建醮,其中十年舉行一次的有18個;每年舉行有2個;其餘的為每二至九年舉辦一次的。主辦者絕大部份是農耕社區的居民,漁業社區居民組織佔很少數。前者稱為「太平清醮」,多在農曆十月舉行;後者稱為「安龍清醮」,多在農曆四、五月舉行,兩者都屬於「祈安醮」。在近30年,新界主要的醮禮有錦田太平清醮、長洲太平清醮、元朗天后誕會景、塔門天后神誕清醮、吉澳安龍太平清醮和林村建醮等。其中以前兩者最具代表性。錦田的儀式每十年舉行一次,長洲的則每年舉行。

錦田建醮的起因及目的,主要是酬謝清初周王二公解民困的恩德。錦田是鄧族聚居的區域,其祖先是宋朝崇寧年代 (1102-1106 )從江西宦遊到廣東而卜居錦田的,後來子孫繁衍,到了明末已成為新界地區的大族。清初「遷海」,錦田亦在搬遷範圍內。被迫徙居內地的鄉民,因人地生疏,難以謀生,餓死者不少,有些要賣兒女,是一場大災難。

稍後,廣東巡撫王來任,向清廷力陳「遷海」政策難以防止明遺臣從台灣反攻,而禍害居民甚大,對國家稅收亦有損失,請皇帝收回成命。經過兩廣總督周有德的努力,清廷終於改變政策,准許「復界」。錦田居民返扺家園後,為感謝兩位的大恩,特地興建了「周王二公祠」,來紀念他們。該祠後又兼作族中子弟學堂,稱為周王二公書院。此外,還定下建醮答謝兩位恩人的規矩,並藉此以超渡因遷界而喪生的亡魂。首次建醮是在康熙二十三年 (1684年)。

建醮是十年一次,最近兩次分別在1984年和1994年。醮期是在農曆十月下旬吉日開始,為期五日六夜。籌備工作,在年初便開始進行,依照傳統,族中長老在周王二公祠用「杯卜」選出多名「緣首」,又從族中千多名男丁中挑選六十人,為建醮工作人員。首先粉飾周王二公祠,然後在祠對開空地,搭建醮棚,棚內正中為醮壇,安放主神位,其左邊供奉文林郎神位,其右邊為木偶戲台。醮場在左右兩邊則是鄧族各村代表和進香子侄聚集和休息的地方,每村一室。醮棚的左邊為齋堂,供參拜者吃齋,右邊為大王殿。醮棚的門口,還有紙紮的高大門神在兩旁守衛。

整個佈置莊嚴雄偉。而通往周王二公祠的入口處,還搭有一座門樓,上書「天恩共沐」和「錦田鄉十年酬恩建醮」兩行大字,門柱亦有「對聯」。

醮壇供奉的,主要為周有德和王來任兩位的神位,其餘的為土地、井、樹諸神位。開壇前,先舉行請神儀式,將眾位神靈由上天請到壇上。儀式由五位穿彩袍的道士領先,穿長衫的「緣首」隨後,由吹鼓手奏樂,以及豎起招神幡,沿醮場四個方向誦經,請諸神到醮壇神位,接受鄉紳及村代表的叩拜。然後由新界政務處長主持啟壇儀式。醮會期間舉行多場法事,醮神祭鬼(因遷界而死的亡魂),以祈求闔境平安,村民在醮期內均須齋戒,以示虔誠。同時每晚公演粵劇為村民提供娛樂,稱為「神功戲」。醮禮結束前還有一個「行香」儀式。即由主持者帶領神靈,由醮場巡行至參加的鄉村「祝福」,保佑村民未來平安。建醮的費用不菲,除部份由「祖嘗」撥款外,均由各村捐助。除祈福消災外,建醮使鄧族人士重過去一段苦難歷史,認識前輩當年重建家園的艱辛。

打醮花費不少人力物力,亦有導人迷信之嫌。不過,從另一角度來看,它是新界最重要的地方活動,有團結當地社會的功能。此外,對旅遊事業,亦有一定貢獻。
(全文完)

編委啟示 - 有關旅聯之聲(142期)集稿

編委啟示
為保障屬隊聯絡人通訊資料正確,請於每期消息稿內附註屬隊聯絡人電話、電郵地址
資料。倘屬隊遺漏聯絡人資料,編委會不會負責補遺。

有關旅聯之聲(142期)集稿

截稿日為10月5日,請屬隊準時遞交十一、十二月份活動消息予本會。為節約印刷費支出,篇幅規限為不超過四分之一版面,約800-1000字。編委會將刪減文稿超逾的字數。唯以廣告形式刊登者則不在此限。遲到的稿件,恕不受理,敬請留意。

交稿途徑:
1. 郵遞方式交稿: 九龍旺角郵箱79882號,郵件上需附有截稿日郵戳。
(查詢電話:9511 1935黎民鏗)
2. 電郵方式交稿:本會電郵地址:“ hkhachina82@yahoo.com.hk”
3. 傳真方式交稿: 透過電話號碼:2242 2771傳真交稿。文稿抬頭請註明 “活動消息”。(早上十時至晚上八時)傳真後致電9482 3895劉康孫核實。

行友園地 歡迎投稿:
每篇字數限1000字內。
來稿請附真實姓名、地址、聯絡電話。
編者對來稿有删改權,如不欲删改,請註明。
4. 如來稿不獲採用,恕不個別通知。

資訊速遞 資料組

資訊速遞 資料組
大浪西灣慘遭毀容


曾於2006年獲漁護署選為香港十大勝景之首的西貢大浪西灣,其臨近海邊一幅約1公頃的林地近日遭剷平,成為沙塵滾滾的地盤,因土地屬私人擁有,政府無法可執。長春社公共事務經理李少文指出,全港郊野公園內的私人土地,佔全港土地面積約1%至2%,長遠會有發展壓力,建議政府研究全數收購這些土地,徹底解決具自然生態價值土地屢遭破壞問題。李少文又促請地政總署密切留意開懇土地的進展,若未經申請改變土地用途,如把土地發展作骨灰龕或興建樓宇,應盡快阻止。
綠色力量行政總幹事文志森指出,郊野公園範圍內外都有不少具生態價值的私人土地,但不少土地至今仍未有發展審批地區圖,政府沒有執法權力。他認為應盡快為這些地點製訂發展審批地區圖,然後規劃土地用途,將私人土地包括在內。他形容大浪西灣是深涌事件的翻版,昔日深涌亦未有規劃土地用途,發展商展開工程後,政府才急忙「補鑊」,他預期政府會為大浪西灣一帶製訂發展審批地區圖,以免鄰近另一幅私人土地亦遭收購及發展。
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環境保護主任梁士倫則提議,政府可透過修改《環境影響評估條例》,規定郊野公園範圍內及鄰近公園的土地,若進行工程面積逾特定標準,就要先就環境影響評估,證明對環境不會產生不良影響,才獲准動工。

樹木辦跟進名單 未列倒塌風險
發展局樹木辦公室在七月十六日公布1154棵古樹名木、石牆樹及需跟進健康問題的樹木名單,鼓勵全民監察,名單標明樹木狀況及改善措施,但無交代倒塌風險。有名單上寫明「未有察覺明顯缺陷」的樹,樹木專家目視後揭發存有嚴重健康問題; 至於名單指已改善健康問題的樹,則被樹木專家指改善措施不足,專家更質疑名單無法反映樹木風險,令市民無法躲避城中樹木危機。
長春社總監蘇國賢目視檢查尖沙咀警署前的細葉榕(編號YTM/3),他形容該樹健康極差,雖無即時倒塌危險,但長遠可能整棵倒塌。他認為樹木辦應抽查部門的檢查記錄,會否與實際情況相差太多,否則只會作出錯誤判斷,影響途人安全。
港大地理學講座教授詹志勇指出,本港早年種植不同樹木,但最終因缺乏妥善護理而死亡。本港不少細葉榕根部長埋於石屎路中,多年來傷痕纍纍,包括全港最老、人稱「樹王」的九龍公園細葉榕。最多樹被列入名單的中西區亦有大量細葉榕有多種健康問題。詹教授發現其中位於士美非路的細葉榕已嚴重傾斜,若遇上大風雨,無粗壯樹幹支撐,該樹很易倒塌。即使名單指已為該樹安裝支撐物,詹教授批評政府所用的「一字形」支撐物不足以鞏固樹木。
另外,不少珍貴或稀有品種的樹亦出現大量健康問題,如全港僅存一棵、位於美利大厦停車場的節果已出現嚴重樹洞有中度腐爛及中量真菌入侵,樹枝或樹幹已裂開,並有蟲害。至於亦是全港只有一棵,位於動植物公園的球花豆及滇刺棗,均出現嫩枝枯死、不尋常落葉等問題。詹教授擔心政府太遲才重視樹木護理,效用不大。


地質導遊引推薦制

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引入導賞員推薦制度。協會主席吳振揚指出,推薦制度旨在提供有效機制及評核方法,讓市民有參考指標,同時提高導賞員質素,長遠而言期望有利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成為世界地質公園。
首批獲引推的20名導賞員,六個月後可獲發證書及識別徽章,詳細資料將載於香港地貌岩石保育協會及香港地質公園官方網頁,屆時網頁上亦會推薦認受性較高的課程和公開各團體導賞團的收費資料。
推薦計劃將於八月中接受第二次公開報名,由港大地理系詹志勇教授等人組成評審委員會面試或實地評核,申請人須繳交約500元行政費。導賞員在兩年後要重新接受評核,未能通過者或其間違規者會被除名。

廣瑜鄧公祠列法定古蹟
古物諮詢委員會於六月二十四日宣佈把四幢一級歷史建築,包括錦田廣瑜鄧公祠、上環文武廟、半山甘棠第及旺角東華三院文物館列法定古蹟。早於清朝康熙四十年(即1701年)建成的廣瑜鄧公祠位於錦田水頭村,是鄧族第二十一代族人鄧像六為紀念第十七代祖先鄧廣瑜而建。在廣瑜鄧公祠附近還有數幢鄧族歷史建築,包括二帝書院、長春園、洪聖宮等,形成獨特的氏族建築羣,政府正招標聘請顧問公司,以設計文物館,勾畫香港定居的著名宗族的歷史及社會發展。
四幢古蹟中,以甘棠第「最年輕」,於1914年落成,是何東胞弟何甘棠的大宅。何甘棠除了是傑出商人及慈善家,年少時就讀中央書院,與國父孫中山是同窗,他亦是國際武打影星李小龍的外公。